|
- 周进|共建“一带一路”:发展历程、主要成果与重要经验
302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周进
-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伟大实践。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重点,从理念到蓝图,从方案到实践,从愿景到现实,从谋篇布局到精耕细作,已经发展成为惠及全球发展的重要国际公共产品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共建“一带一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积累了值得珍视的重要经验。
- 摘要[ Word 10222835.0 KB ] 2023 Vol.30 No.3 页码:
|
|
- 陈锋:试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历史主动精神
221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陈锋
- 在探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党和国家形成了一系列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认识和经验,主要包括: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把握历史规律,发挥人民群众主人翁作用;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事求是,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强历史主动,站在历史正确和文明进步一边,为人类现代化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这些认识和经验为我们以历史主动精神进一步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精神密码。
- 摘要[ Word 5726770.0 KB ] 2023 Vol.30 No.3 页码:
|
|
- 郑有贵|工农城乡赋能:由强调单向作用向互促互补拓展
207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郑有贵
-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 将“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明确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目标内涵,工农城乡赋能发生了历史性拓展。基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工农相互赋能由强调单向作用的以工促农拓展为强调双向作用的工农互促,明确了工业与农业要相互赋能和实现共同发展;基于城镇和乡村是互促互进、共生共存的认识,城乡相互赋能由强调单向作用的以城带乡拓展为强调双向作用的城乡互补,明确了城镇与乡村要相互赋能和实现互补互进。工农城乡相互赋能由强调单向作
- 摘要[ Word 10098128.0 KB ] 2023 Vol.30 No.4 页码:
|
|
- 欧阳雪梅 冀新婷:建设网络文明 共建网上美好精神家园
165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欧阳雪梅 冀新婷
-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空间成为人类生产生活的新空间,对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带来了深刻变革,互联网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主阵地、最前沿。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大势,为把互联网这个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增量,提出建设网络文明,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党的创新理论团结凝聚亿万网民,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共建网上美好精神家园,以网络文明助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 摘要[ Word 8806523.0 KB ] 2023 Vol.30 No.5 页码:
|
|
- 顾训宝:中共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理论与实践
2089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顾训宝
-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的一次伟大觉醒,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的接续奋斗。中共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理论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产生,经历了概念演变、理论建构和实践推进的形成过程。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实践中取得了历史性伟大成就,积累了宝贵历史经验,为新时代新征程继续推进这项战略任务提供了重要遵循。
- 摘要[ Word 11235685.0 KB ] 2023 Vol.30 No.5 页码:
|
|
- 罗文东 李龙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历史地位、理论贡献和指导意义
168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罗文东 李龙强
-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党领导文化工作的历史经验和伟大成果的理论总结,极大地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本质规律的认识,不仅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和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而且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史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都具有重大意义。“第二个结合”不仅是又一次思想解放,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而且是习近平文化思想成熟的标志,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境界。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推进“两个结合”取得的重要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同当今中国文化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丰富
- 摘要[ Word 1140234.0 KB ] 2023 Vol.30 No.6 页码:
|
|
- 肖贵清 贺政凯:中国共产党与新时代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
41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肖贵清 贺政凯
- 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血脉的延续。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自觉肩负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的使命,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征和丰富内涵,不断深化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担当传承中华文明的历史重任,在百余年奋斗中推动中华文明的赓续发展。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夯实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以精神文明建设激发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的内生动力,不断完善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丰富中华文明的时代内涵和当代形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文明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将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焕
- 摘要[ Word 8242460.0 KB ] 2024 Vol.31 No.6 页码:
|
|
- 蒋永穆 乔张媛 | 新质生产力研究:热点与趋势
51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蒋永穆 乔张媛
- 习近平总书记立足世界经济发展形势与我国高质量发展实际,提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创见,做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大部署。新质生产力提出伊始就引起学界高度关注,形成了一大批富有新意的理论成果。当前,新质生产力研究主要围绕“为什么要提出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是什么”“新质生产力如何生成”“新质生产力当前处于何种状况”和“怎么发展新质生产力”五大热点问题展开,推动研究工作由起步期转向发展期。展望未来,在靶向补齐当前研究短板的基础上,学界可聚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新质生产力绿色属性、
- 摘要[ Word 10525316.0 KB ] 2025 Vol.32 No.2 页码:
|
|
- 刘晓泉 谢文嘉:新时代完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述略
14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刘晓泉 谢文嘉
- 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进一步完善了央地财政关系。按照不同时期中心任务,改革历程可分为:2012—2016年由收入划分向权责划分过渡,即强化预算、平移财力阶段;2016—2020年全方位各领域央地权责划分,即明确事权、优化支出阶段;2020—2024年由央地调整深入到省内调整,即省级统筹、完善框架阶段;2024年至今进一步深化改革, 即增加地方自主财力、适当加强中央事权阶段。新时代央地财政关系的完善,直接推动央地财政收支趋于合理,调动了央地双方积极性;推动现代财政制度建立,间接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积累了改革实践经验,丰富了
- 摘要[ Word 9727150.0 KB ] 2025 Vol.32 No.3 页码:
|
|
- 王淼 王萌:中共十八大以来海外对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研究评析
21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王淼 王萌
-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任何力量都不能动摇中国和平发展的信念。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海外主流媒体、政党政要、智库和专家学者等均高度关注中国的发展及其道路选择,并就新时代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因由、核心议题、价值评价等内容展开了具体的分析,在总体上形成了较为积极的认知,对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意义进行了高度评价,有利于增进海外了解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意愿和决心。新时代新征程,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共担
- 摘要[ Word 8966712.0 KB ] 2025 Vol.32 No.3 页码:
|
|
- 叶新璐: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考察——以72次中央深改委(领导小组)会议为例
14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叶新璐
- 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是我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领导小组)会议是观察这一历史进程的独特窗口。对会议文本的分析表明: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从搭建改革主体架构、确立各领域基础性制度框架到推动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定型,呈现三个阶段阶梯式推进的清晰脉络;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始终锚定总目标一以贯之,坚持多层次有重点系统推进,更加注重制度建设在改革中的主线位置;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经验在于形成了一套成熟有效的改革决策、推进和落实机制,推动各项改革举措在政策取向、实施过程和改革成效
- 摘要[ Word 9976201.0 KB ] 2025 Vol.32 No.4 页码:
|
|
- 王道征:新时代以来海外对中国科技创新的认知与评价
109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王道征
- 新时代以来,中国科技创新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就,引起海外广泛关注。海外学者、智库和媒体聚焦中国科技创新的生成逻辑、重大价值和发展前景,产出了一批有影响力的著作、研究报告、论文和新闻报道。海外研究认为,中国的科技创新有理论、历史和实践支撑,新时代中国科技创新的推进,既源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也源于不同阶段中国共产党的科技创新实践;既有国家科技发展的内生需求,也有对国际形势新变化的回应。中国的科技创新在推动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对其他国家和地区乃至全球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总体而言,海外相关研究
- 摘要[ Word 10252947.0 KB ] 2025 Vol.32 No.4 页码:
|
|
- 李文:中国的城镇化之路——兼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的顶层设计
2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李文
- 2025年7月召开的第五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标志着中国城镇化由高速增长期迈向以城市内涵式发展为主线的发展新阶段。以2015年第四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为参照,系统梳理中国特色城镇化在70余年时空坐标中的演进逻辑和阶段特征,可以发现,中国通过土地公有、政府主导、户籍渐进开放和数字治理等制度创新,形成了与西方迥异的城市化路径。第五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人民城市为人民”,将创新、宜居、美丽、韧性、文明、智慧六个维度纳入现代化城市体系,为“十五五”乃至今后一段时期的城镇化发展提供了科学系统的顶层设计,必将推动中国城
- 摘要[ Word 9051169.0 KB ] 2025 Vol.32 No.5 页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