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刘晓泉 谢文嘉:新时代完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述略
11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刘晓泉 谢文嘉
- 中共十八大以来,党和政府进一步完善了央地财政关系。按照不同时期中心任务,改革历程可分为:2012—2016年由收入划分向权责划分过渡,即强化预算、平移财力阶段;2016—2020年全方位各领域央地权责划分,即明确事权、优化支出阶段;2020—2024年由央地调整深入到省内调整,即省级统筹、完善框架阶段;2024年至今进一步深化改革, 即增加地方自主财力、适当加强中央事权阶段。新时代央地财政关系的完善,直接推动央地财政收支趋于合理,调动了央地双方积极性;推动现代财政制度建立,间接提升了国家治理能力;积累了改革实践经验,丰富了
- 摘要[ Word 9727150.0 KB ] 2025 Vol.32 No.3 页码:
|
|
- 王淼 王萌:中共十八大以来海外对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研究评析
162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王淼 王萌
- 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中国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任何力量都不能动摇中国和平发展的信念。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海外主流媒体、政党政要、智库和专家学者等均高度关注中国的发展及其道路选择,并就新时代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因由、核心议题、价值评价等内容展开了具体的分析,在总体上形成了较为积极的认知,对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意义进行了高度评价,有利于增进海外了解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意愿和决心。新时代新征程,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道,共担
- 摘要[ Word 8966712.0 KB ] 2025 Vol.32 No.3 页码:
|
|
- 王先明:中国乡村现代化进程的历史考察
16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王先明
- 近代以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传统中国的城乡关系模式不断发生变化,城乡关系在现代化进程中呈现“背离化”趋势,乡村危机就是其必然结果,是城市发展和繁荣的“负效应”。城乡失衡和“三农”问题,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矛盾的具体表现之一。中国共产党人在艰苦卓绝的探索中,通过从“新农村建设”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战略部署,逐步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以及中国乡村现代化发展的独特道路,并在历史性超越中创造了独有的时代价值。
- 摘要[ Word 5554850.0 KB ] 2025 Vol.32 No.3 页码:
|
|
- 杨东:文明史视野下中国乡村现代化研究三题
11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杨东
- 中国乡村现代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重农固本的历史传统,农耕文明的历史底色,既是近代先贤立足乡村再造文明的努力,更是中国共产党人百余年来的重要主张。乡土文明是人与自然、家庭与社会、个体与集体关系之间的集中体现。中国乡村现代化延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属性和品格,在“两个结合”中赋予中华文明新的历史使命,这既是中国乡村现代化的基本指向,也是中国乡村现代化的文明成色。古老的东方文明必将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重焕荣光,中国乡村现代化也必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成功实现。
- 摘要[ Word 6128344.0 KB ] 2025 Vol.32 No.3 页码:
|
|
- 庄泽林:人大代表视察制度的发展历程与经验启示
10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庄泽林
- 人大代表视察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创设的,建立于一届全国人大,经历了70多年的发展历程,成为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的一个重要缩影。人大代表视察丰富了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具体形式,既是闭会期间人大代表依法履职的重要方式,是密切联系群众、反映群众意见的重要渠道,也是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监督和支持国家机关工作的重要实践。人大代表视察随着时代的发展,其内涵不断拓展、形式更为多样,并与专题调研有机结合起来。70多年的历史发展历程表明,只有秉持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初心,加强人大代表调研视察的成果转化和运用,推进调研
- 摘要[ Word 10017139.0 KB ] 2025 Vol.32 No.3 页码:
|
|
- 李翔飞:人大立法统一审议制度的起源与历史演进
11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李翔飞
- 1954年,一届全国人大设立法案委员会承担立法任务并统管立法审议工作,此后虽然有所波折,但基本上形成了由一个专门委员会主管立法审议、一个立法工作机构与之配合的模式,立法统一审议制度开始萌芽。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规定法律委员会统一审议法律案,立法统一审议制度正式建立,并在实际运行中优化了各专门委员会之间的工作关系。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将法律委员会统一审议与其他专门委员会分别审议相结合的制度确立下来,经过2015年、2023年两次修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使立法统一审
- 摘要[ Word 7637412.0 KB ] 2025 Vol.32 No.3 页码:
|
|
- 刘彦文:1955—1957年上海劳动力外调甘肃研究
112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刘彦文
- 1955—1957年,为缓解就业压力,促进西北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上海向西北地区尤其是甘肃实施了输送劳动力的计划,旨在将劳动力资源纳入国家统一调配体系。随着计划经济体制的最终确立,全国范围内开始实施统一的劳动工资计划管理制度,劳动力调配工作随之步入规范化阶段。上海劳动力向甘肃调配的实践,不仅揭示出劳动力在计划经济体制确立过程中走向“国家化”的复杂性,而且也反映了劳动力本身的主体性,以及党和政府在应对问题时的务实性、灵活性。
- 摘要[ Word 7129052.0 KB ] 2025 Vol.32 No.3 页码:
|
|
- 周红 | 俄罗斯视域下的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认知、评价与特征
4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周红
- 国家间交往离不开对相互国家形象的认知。随着中俄新时代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不断深化,中俄全方位务实合作不断拓展,俄罗斯各界对中国表现出愈发浓厚的兴趣和关注度,对中国的认知与认同不断提升。在中国综合国力大幅跃升、中俄战略协作日益紧密等因素共同作用下,俄罗斯各界对新时代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朝着更为全面、更为立体的方向发展,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动态性、多样性、复杂性与长期性。当前,中俄关系处于历史最高水平,中国应以更为积极主动的姿态开展对俄交流,展示积极、正面、客观的中国国家形象,持续增进两国间的相互理解
- 摘要[ Word 11649023.0 KB ] 2025 Vol.32 No.3 页码:
|
|
- 吴世平:20世纪60年代中日马克思主义史学交流——以“中国学术代表团招请运动”为例
5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吴世平
- 20世纪60年代初,日本史学界发起旨在邀请中国学者访日的“中国学术代表团招请运动”。该运动与日本左翼学者反思“东洋停滞论”,批判美国舶来的“近代化论”,并强调重视马克思主义理论关系密切。同时,1961年日本史学界组织的抵制美国基金会运动加强了各高校、学会间的联结,激发了日本学者与中国开展学术交流的意愿,为“招请运动”做好了组织和观念上的准备。在各方努力下,“招请运动”大获成功,中国学术代表团于1963年11月底至12月底顺利访日。其间,刘大年、侯外庐、夏鼐发表数十次演讲,在介绍新中国学术成果的同时,亦鼓励日本学
- 摘要[ Word 9265005.0 KB ] 2025 Vol.32 No.3 页码:
|
|
- 李昱丰:海外学界对新时代中国侨务工作的认知与评价
3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李昱丰
- 进入新时代,海外学界高度关注中国的侨务工作,围绕侨务工作体制机制顶层设计和各重点侨务领域展开了研究。海外学者总体认为,新时代中国侨务工作体制机制实现了系统性重塑,涉侨政策法规体系日益完善,侨务工作模式实现数字化转型,侨务工作现代化水平大幅度提高。当前,海外学界研究呈现出宏观叙事与微观考察相结合、区域国别研究与学科研究范式并重、跨国科研合作有所增加、认同支持与歪曲误读共存四重面向。新时代新征程,回应海外学界对中国侨务工作的关注,国内学界需要推进侨务理论与实践研究有机结合,扩大中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努
- 摘要[ Word 8103184.0 KB ] 2025 Vol.32 No.3 页码:
|
|
- 巩怡学 孙杰:新中国科技情报事业的开创与初步发展(1956—1965年)
5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巩怡学 孙杰
- 1956—1965年是新中国科技情报事业的开创与初步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科学技术情报被列为国家重要科技任务,推动了新中国科技情报事业的创立。党和政府在科技情报政策制定、系统构建、业务建设、交流合作等方面展开了探索,使科技情报事业有序步入正轨。60年代初,面对国内外形势变化,国家对科技情报事业进行了调整,加快自力更生的进程,以更好地适应社会主义建设和科技发展的需要。第三次全国科技情报工作会议总结前期经验并提出了更高要求,促进了科技情报事业发展。1956—1965年,新中国科技情报事业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为缩
- 摘要[ Word 8779934.0 KB ] 2025 Vol.32 No.3 页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