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期刊检索:      
标题: 作者: 单位: 
  • 龚云 朱莹: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意义
    372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龚云 朱莹
  • 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是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在深刻总结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经验基础上,擘画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蓝图。从改革开放史来看,这次全会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具有继往开来的里程碑意义,标志着全面深化改革进入新的历史阶段。从现代化史来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不竭动力,开辟了人类实现现代化的新道路。从社会主义发展史来看,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对实现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的振兴具有划时代的里程碑意义
  • 摘要[ Word 5876119.0 KB ] 2024 Vol.31 No.6 页码:
  • 肖贵清 贺政凯:中国共产党与新时代中华文明的传承发展
    318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肖贵清 贺政凯
  • 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血脉的延续。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自觉肩负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的使命,深刻认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征和丰富内涵,不断深化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担当传承中华文明的历史重任,在百余年奋斗中推动中华文明的赓续发展。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夯实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的物质基础,以精神文明建设激发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的内生动力,不断完善和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丰富中华文明的时代内涵和当代形态。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文明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将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焕
  • 摘要[ Word 8242460.0 KB ] 2024 Vol.31 No.6 页码:
  • 万其刚:“两个结合”视域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为中心
    44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万其刚
  •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走过了70年辉煌历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人类历史上的全新政治制度,具有先进政治理念、鲜明中国特色、深厚文化底蕴,其确立、运行、完善和发展是“两个结合”的典范。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70年的光辉历程,充分地展示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正式确立和有效运行、显著特点和优势功效等。新时代新征程要坚定“四个自信”,坚持好、完善好、运行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动人大工作高质量发展,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 摘要[ Word 10584020.0 KB ] 2024 Vol.31 No.6 页码:
  • 吕薇洲:新中国75年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建立与完善
    33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吕薇洲
  • 能否在有效的监督下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力,直接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兴衰成败。新中国成立75年来,党和国家在加强权力监督、建立健全权力监督体系,切实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方面进行了不懈探索,取得了重要成效。新时代新征程,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成为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也成为成功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和战略支撑。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发挥党内监督的主导作用,又要强化各类监督的职责功能,还要注重群众监督的基础作用。各类监督主体必须各负其责、各种监督形式必须贯
  • 摘要[ Word 11657627.0 KB ] 2024 Vol.31 No.6 页码:
  • 柳建辉|学科、范式、话语:新中国史研究理论的回顾与思考
    38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柳建辉
  • 新中国史研究理论是关于如何认识和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的学科理论。学界一般认为,国史研究理论涵盖史学概论、史学史、史料学、史学评论、编纂学以及“三大体系”建设等。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鸿篇巨制《当代中国》丛书这一国史研究重要成果的编撰出版,以及当代中国研究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当代中国史研究》等国史专业研究机构、学术团体、专业期刊的诞生与发展,国史这一新兴学科日渐引起学界广泛关注。
  • 摘要[ Word 7983606.0 KB ] 2024 Vol.31 No.6 页码:
  • 左玉河:国史学理论体系建构的检视
    44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左玉河
  • 改革开放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理论逐渐引起学界关注,出现了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但总体上看,国史学理论体系并未真正建构起来。如何建构国史学理论体系?国史学本体论应该讨论哪些基本问题?国史学认识论应该探究哪些基本问题?国史学方法论体系中有哪些高效能的独特方法?这些都是建构国史学理论体系过程中必须探究的重大问题。笔者拟在学界同仁总结国史学理论研究状况基础上,围绕这些重大问题进行初步的理论反思,以助推中国特色国史学理论体系的建构。
  • 摘要[ Word 6293523.0 KB ] 2024 Vol.31 No.6 页码:
  • 宋学勤:新中国史理论研究三题
    30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宋学勤
  • 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调研时指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新中国史学科本土性强,其建构自主知识体系的需求更加突出,更需要持续推进国史理论研究不断深化。
  • 摘要[ Word 5576760.0 KB ] 2024 Vol.31 No.6 页码:
  • 胡荣荣|表征新中国:澳门同胞搭建国庆牌楼的主题呈现与历史意义(1949—1965年)
    229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胡荣荣
  • 每逢重要事件搭建牌楼庆贺是澳门社会的传统。新中国成立后,搭建国庆牌楼成为澳门同胞表达爱国之情的重要载体,更是澳门早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重要的节日文化呈现。澳门同胞搭建的天安门牌楼仿照北京天安门的空间样式设计,用象征符号表征新中国。其他主题牌楼会按照当年的宣传内容而制作,展示政治、外交、祖国统一,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建设,农业建设,文化艺术、体育,各族人民大团结等新中国的最新政策和发展成就,具有鲜明的地方及时代色彩。这些国庆牌楼主题鲜明、生动直观、内容丰富、多姿多彩,通过表征新中国,推动澳门同胞认识祖国
  • 摘要[ Word 8101679.0 KB ] 2024 Vol.31 No.6 页码:
  • 金大陆:从“问题意识”到“问题构架”——以当代上海环境史研究为例证
    232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金大陆
  • 历史学的“问题意识”作为一种理念、一种思维方式,其与选题的关系取决于研究者的经历、学识、情致和抱负所铸就的学术关怀。而研究者面对选题能否形成明确的“问题意识”,其必须满足的前提条件是出于心志而搜求、爬梳、把握充足的“史料群”及熟知相关的知识体系。“问题意识”不是悬置的,其需要围绕议题,通过文本叙述,落实于“问题构架”中;其逻辑的演进是从问题开始,通过对答案的追寻和呈现,转化成有辨析、有见解的叙事篇章。当然,“问题意识”的内在逻辑存在不同的层级和趋向,所以,不仅要近距离地捕捉具体的问题构成,而且要
  • 摘要[ Word 4296205.0 KB ] 2024 Vol.31 No.6 页码:
  • 袁萍:新中国工业化的原则性构想与初期实践
    22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袁萍
  • 新中国成立前夕,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工业化建设这一核心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原则性构想,其基本内容是:工业化必须建立在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基础上;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社会主义工业国;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这些工业化构想既区别于国民党反动派的主张,也不同于苏联对新中国工业化的期待,直接影响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化建设,彰显出新中国工业化独立自主的基本立场。
  • 摘要[ Word 9026028.0 KB ] 2024 Vol.31 No.6 页码:
  • 张方慧:新中国举办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的历史考察
    28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张方慧
  • 新中国成立后,为打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封锁和包围,中国政府积极开展保卫和平运动,大力发展人民外交,以期建立最广泛的国际统一战线。1952年,新中国发起并举办了由多个国家参加的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与会代表围绕防止日本军国主义复活、结束朝鲜等地战争、促进民族独立、加强经济文化交流、保障妇女权利与儿童福利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通过了《告世界人民书》《致联合国书》《关于日本问题的决议》《关于朝鲜问题的决议》等多项重要文件,进一步指明了亚太地区和平运动的任务与方向。亚洲及太平洋区域和平会议的召开增进
  • 摘要[ Word 7622489.0 KB ] 2024 Vol.31 No.6 页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