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正文

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地质队与地质人才的培养——以 321 地质队为中心的考察
[中文引用] [英文引用]
[HTML下载] [Word下载]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1032人次已阅读该文]
王 申  吕凌峰
摘要:

新中国成立之初,各项建设任务繁重而专业人才有限,由此催生了非常规培养
人才的独特模式。地质队在培养人才方面的成就十分突出,如地质部直属的 321 地质队,在
建队之初的几年时间里,不但完成了国家的重点勘探任务,保障了经济建设的需要,同时在
培养地质技术工人、技术员与地质研究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考察分析 321 地质队这一
时期的人员配置情况及其在培养练习生、高校毕业生的野外实践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方面的
机制与成效,有利于总结这类人才培养模式的利弊得失。

Abstract:
关键词:地质勘探 人才 教育 321 地质队
Keywords:
分类号:K27;G322.9
出版年·卷·期:2016·23·第5期
页码:
DOI:
参考文献:[1] 《在全国地质工作计划会议上陈云副总理的讲话》,《人民日报》1952 年 12 月 19 日。[2] 《李四光全集》第 8 卷,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402 页。[3] 《20 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地学卷·地质学分册》二,科学出版社 2013 年版,第 82 页。[4] 袁学成:《默默耕耘物探这方沃土》,《顾功叙文集》,地质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373~382 页。[5] 《新中国第一批地质专业高等学校——南京矿专创办 50 周年纪念》,石油工业出版社 1990 年版,第15 页。[6] 陈庆宣、常印佛:《贵池地质普查小结》,安徽省地质资料馆:245。[7] 常印佛:《安徽省铜陵县铜官山铜矿地质勘探报告(1955 年)》,全国地质资料馆:8965。[8] 常印佛:《与大山结缘的道路》,中国科学院院士工作局:《科学的道路》下册,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年版,第 1336 页。[9] 范荣康:《勘探祖国地下宝藏的人们》,《人民日报》1953 年 3 月 27 日。[10] 《何长工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 1987 年版,第 458 页。[11] 王申、吕凌峰:《乐在图书山水间:常印佛传》,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2015 年版,第 77 页。[12] 刘荣、王彤:《此身许国无多求 乐在图书山水间——访“两院院士”、著名地质学家常印佛》,《科技创新与品牌》2011 年第 1 期。[13] 常印佛等:《安徽省铜陵市狮子山铜矿区狮子山矿床最终地质报告(1963 年)》,全国地质资料馆:34698。[14] 常印佛、刘学圭、王乙长:《某区内生矿化作用的几个问题》,《中国地质》1965 年第 12 期。[15] 王乙长、刘学圭、胡福仁:《安徽铜陵地区下、中三迭统的划分》,《地质学报》1966 年第 2 期。[16] 刘学圭:《从岩浆岩的尼格里系数探讨花岗岩—闪长岩的成矿专属性》,《地质论评》1966 年第 2 期。[17] 常印佛、刘学圭:《关于层控式矽卡岩型矿床——以安徽省内下扬子坳陷中一些矿床为例》,《矿床地质》1983 年第 1 期。[18] 尹赞勋:《往事漫忆》,海洋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88 页。

欢迎阅读《《当代中国史研究》》!您是该文第1032位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