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正文

从公使到大使:中瑞外交关系的建立与发展
[中文引用] [英文引用]
[HTML下载] [Word下载]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1301人次已阅读该文]
姚 百 慧
摘要:

面对中国的变革,瑞士于 1950 年 1 月承认新中国。经过四次建交谈判,两国
于 9 月建立外交关系。20 世纪 50 年代中期,中瑞把各自驻对方的公使馆升格为大使馆,两国
关系进一步发展。瑞士对其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的综合考虑,对中国形势的客观评估以及
中立外交的传统等,是瑞士承认并与新中国建交的原因。中瑞建交,不仅促进了双边关系的
发展,也拓宽了各自的外交舞台。

Abstract:
关键词:中国 瑞士 中瑞关系 中瑞建交
Keywords:
分类号:D829.522;K27
出版年·卷·期:2016·23·第5期
页码:
DOI:
参考文献:[1] 外交部外交史研究室编:《当代中国使节外交生涯》第 1 辑,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5 年版,第173~174 页。[2] 王泰平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1957~1969)》第 2 卷,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399页。[3] 《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 1984 年版,第 85 页。[4] Ariane Knüsel, Framing China : Media Images and Political Debates in Britain, the USA and Switzerland,1900~1950, pp. 239~240.[5] Nicole F. Stuber, The Establishment of Diplomatic Relations between Switzerland and the People’s Republicof China: An Analysis of the Swiss Side of the Story, pp.34~38;Michele Coduri, La Suisse Face à la Chine:Une Continuité Impossible? 1946~1955, p.109.[6] U.S. Department of State ed., Foreign Relations of the United States, 1949, Vol. 9, The Far East: China,Washington D.C.: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1974, p.17.[7] Berne, Archives fédérales, E2001(E), 1967/113, Vol. 154.[8] 《毛泽东外交文选》,中央文献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4 年版,第 116 页。[9] 《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上,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 页。[10] “Notice pour le Chef du Département–Reconnaissance du gouvernement communiste chinois”, 27 Octobre1949, in Documents Diplomatiques Suisses, 8207.[11] Regula St?mpfli, “Die Schweiz und China, 1945~1950”, Studien une Quellen, Band 13/14(1988), S. 104.[12] “Telegram from Berne to Foreign Office”, No. 317, 19 December 1949, FO 371/75827, in Foreign OfficeFiles for China, 1919~1980.[13] “Telegram from Berne to Foreign Office”, No. 8, 9 January 1950, FO 371/83280,in Foreign Office Filesfor China, 1919~1980.[14] Michele Coduri, La Suisse Face à la Chine: Une Continuité Impossible? 1946~1955, pp.118~119.[15] “Télégramme du Président de la Confédération suisse Max Petitpierre à Mao Zedong”, 17 janvier 1950, inDocuments Diplomatiques Suisses,8016;廉正保、王景堂、黄韬鹏主编:《解密外交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档案(1949~1955)》,中国画报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390~391 页。[16] Berne, Archives fédérales, E2001(E), 1967/113, Vol. 160;Regula St?mpfli, “Die Schweiz und China,1945~1950”, Studien une Quellen, Band 13/14(1988), S. 104,p.75.[17] Berne, Archives fédérales, E2001(E), 1967/113, Vol. 154;廉正保、王景堂、黄韬鹏主编:《解密外交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档案(1949~1955)》,第 391 页。[18] “Letter from British Legation in Berne to Scarlett”, 10 February 1950, FO 371/83285,in Foreign OfficeFiles for China, 1919~1980.[19] 《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第 2 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8 年版,第 28~30 页;《我方致瑞士政治部主席彼蒂彼爱的复信(1950 年 1 月 21 日 ~ 2 月 10 日)》,外交部档案馆:110-00011-03。[20] 《瑞士派遣代表来京谈判建立外交关系》,《人民日报》1950 年 5 月 17 日。Michele Coduri, La SuisseFace à la Chine: Une Continuité Impossible? 1946~1955, p.139.[21] 廉正保、王景堂、黄韬鹏主编:《解密外交文献:中华人民共和国建交档案(1949~1955)》,第393~395 页。[22] 《章汉夫传》,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165 页。[23] 《我就谈判过程中提交的有关问题的答复 (1950 年 6 月 17~30 日 )》,外交部档案馆:110-00011-07。[24] “Télégramme de Stiner(Peking) au DPF”, No. 15, 24 Juillet 1950, in Documents DiplomatiquesSuisses,8272.[25] 《我与瑞士建立外交关系 冯铉受任为我驻瑞士公使 瑞士派施禔纳为临时代办》,《人民日报》1950 年 9 月 15 日。[26] 《中国、瑞士两国公使馆升格为大使馆及任命使节事(1953 年 2 月 24 日 ~ 1957 年 4 月 30 日)》,外交部档案馆:110-00332-01。[27] 《我国驻瑞士公使馆升格为大使馆》,《人民日报》1956 年 1 月 4 日。[28] 宋恩繁、黎家松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大事记(1949 年 10 月至 1956 年 12 月)》第 1 卷,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274 页。[29] 《瑞士驻华公使馆升格为大使馆》,《人民日报》1957 年 4 月 13 日。[30] 《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 6 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438~439 页。[31] 他石:《瑞士联邦 700 年 (1291~1991)》,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220~223 页。ArianeKnüsel, Framing China : Media Images and Political Debates in Britain, the USA and Switzerland,1900~1950, p.248.[32] 他石:《瑞士联邦 700 年 (1291~1991)》,第 240 页。[33] 《瑞士主席谈瑞士承认中国后的反应(1950 年 12 月 26 日 ~ 1952 年 12 月 26 日)》,外交部档案馆:110-00192-01。[34] Regula St?mpfli, “Die Schweiz und China, 1945~1950”, Studien une Quellen, Band 13/14(1988), S. 104,p.76; Nicole F. Stuber, The Establishment of Diplomatic Relations between Switzerland and the People’sRepublic of China: An Analysis of the Swiss Side of the Story, pp. 60~63.[35] 李清泉: 《瑞士七年》, 《外交学院学报》1997 年第 1 期;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 《1958~1965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 · 对外贸易卷》,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2011 年版,第 494 页。[责任编辑:叶张瑜]

欢迎阅读《《当代中国史研究》》!您是该文第1301位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