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1954 年中苏造船股份公司的成立、管理与绩效分析 |
[中文引用] [英文引用] |
[HTML下载] [Word下载]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432人次已阅读该文] |
李 华 |
浙江省嘉兴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
摘要: 中苏造船股份公司是新中国成立初期中苏两国政府共同投资经营的一家股份制 修造船企业。由于两国政府管理有方,公司双方人员密切配合,尽管该公司只存在了短短三 年时间,但企业生产蓬勃发展,技术不断进步,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就。该公司不仅 成为我国一个较为先进的船舶综合企业,而且成为我国发展造船工业的一支重要力量。与此 同时,该公司通过主要承接苏联的修造船任务,也为苏联的国民经济建设尤其是交通航运事 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
Abstract: |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初期 中苏造船股份公司 管理体制 企业绩效 |
Keywords: |
分类号:K27;F129;D829 |
出版年·卷·期:2017·24·第5期 |
页码: |
DOI: |
参考文献:[1]Coral Bell, Survey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1954,Oxford University Press, London, 1957. p. 242.[2]大连造船公司资料室编:《中苏造船公司各种规定及条例汇编(1952~1954)》,大连造船公司印刷厂1951~1954 年中苏造船股份公司的成立、管理与绩效分析· 119 ·1955 年,第 6 页。[3]刘子明、徐金成等主编:《大连造船厂史(1898.6~1998.6)》,大连船舶印刷厂 1998 年。[4]《建国以来周恩来文稿》第 2 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8 年版,第 95 页。[5]《中国与苏联关系文献汇编(1949 年 10 月 ~ 1951 年 12 月)》,世界知识出版社 2009 年版,第127~128 页。[6]徐金成:《大连造船厂沿革史(1898~1950)》,《船史研究》1998 年第 14 期。[7]程辛:《开展工作的五年》,《船史研究》1998 年第 14 期。[8]沈志华主编:《俄罗斯解密档案选编:中苏关系》第 3 卷,东方出版中心 2015 年版,第 441~442 页。[9]AlvinZ.Rubinstein, Soviet Foreign Policy Since World War II:Imperial and Global, Third Edition, Scott.Foresman and Company 1989, p.165.[10]沈志华主编:《俄罗斯解密档案选编:中苏关系》第 5 卷,东方出版中心 2015 年版,第 76~77、109 ~ 110、153 页。[11]李丹慧编:《北京与莫斯科:从联盟走向对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第 222、227 页。[12]《中国与苏联关系文献汇编(1952 年 ~ 1955 年)》,世界知识出版社 2015 年版,第 320 页。[13]《中苏关于将各股份公司中的苏联股份移交给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联合公报》,《人民日报》1954 年 10月 12 日。[14]吴文珑:《从引进到赎回:新中国初期的中苏合资企业》,《中共党史研究》2013 年第 3 期。[15]孟宪章主编:《中苏贸易史资料》,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559 页。[16]《当代中国的船舶工业》,当代中国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751 页。[17]李少富:《我们在苏联的新式机床上工作》,《旅大人民日报》1954 年 10 月 31 日。[18]原宪千:《继续前进,发展中国造船事业》,《人民日报》1955 年 1 月 2 日。[19]林彬:《大连造船厂的造机事业——大连船用柴油机生产的发展》,《船史研究》1998 年第 14 期。[20]刘宪宦:《造船厂的五年》,《辽宁日报》1954 年 11 月 7 日。[21]邓德君、杨朝晖:《风雨百年铸船魂——“大船人”由自在向自为发展的实践历程》,《船史研究》1998 年第 14 期。[22]《苏联专家和中苏造船公司》,辽宁人民出版社 1955 年版,前言。[23]吕锡元:《感谢苏联对我国造船工业的真诚援助》,《辽宁日报》1954 年 11 月 20 日。[24]郑於俭:《大连造船厂百年回顾》,《船史研究》1998 年第 14 期。[25]原宪千:《胸有雄心何惧艰 挥洒豪情写风流——大连造船厂创业年代若干事件的回忆》,《船史研究》1998 年第 14 期。[26]沈志华、李丹慧:《战后中苏关系若干问题研究——来自中俄双方的档案文献》,人民出版社 2006年版,第 140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