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正文

新中国成立后苏联对华援助研究现状及思考
[中文引用] [英文引用]
[HTML下载] [Word下载]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1738人次已阅读该文]
周??红
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
摘要:

随着中外档案的解密以及新资料的不断涌现,学界有关苏联对华援助的研究愈加深入。

以援助的不同领域为界,大致可做如下分类:以“一五”计划和“156 项”工程为重点的经济援助研究;

围绕教育制度改革、创建新型高校展开的教育援助研究;以中苏科技合作协定的签订与落实为主的科

技援助研究;以军事技术装备及核武器研发为主的军事援助研究;其他领域的援助研究。研究中主要

涉及以下问题:苏联对华援助的动因分析;苏联对华援助对新中国政治、经济等方面产生的影响;苏

联援助中止的原因。从总体上看,仍有必要在现有研究基础上进一步拓宽、深入和完善。


Abstract:
关键词:新中国?苏联?援助
Keywords:
分类号:K27;D829
出版年·卷·期:2018·25·第2期
页码:
DOI:
参考文献:[1]孔寒冰:《走出苏联:中苏关系及其对中国发展的影响》,新华出版社 2011 年版。[2]沈志华:《中苏关系史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6 年版。[3]И.И.Киселев.Советско-китайские научные связи.Из истории науки и техники в странах востока.Вып.2,1960г.[4]﹝苏﹞米哈依尔·阿·克罗契科著、赵宝骅译:《一位苏联科学家在中国》,湖南教育出版社 2010 年版。[5]Л.В.Филатов. Экономическая оценка научно-технической помощи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 Китаю. 1949~1966.Отв.ред. М.И. Сладковский,1980г.[6]М.И.Сладковксий,История торгово-экономических отношений СССР с Китаем (1919~1974).Москва, 1977г.Под общей редакцией М.И.Сладковского. Экономика КНР: транспорт,торговля и финансы (1949~1975).Москва, 1979г.[7]Зазерская Т.Г. Советские специалисты и формирование военно-промышленного комплекса Китая (1949~1960).Дисс. канд. ист. наук,1998г.[8]﹝俄﹞扎捷尔斯卡娅著、栾景河译:《苏联从中国召回专家的原因及其后果》,《中共党史研究资料》2003 年第 1 期。[9]Б.Т.Кулик.Советско-китайский раскол:причины и последствия,Институт Дальнего Востока,2000г.[10]﹝苏﹞奥·鲍·鲍里索夫、鲍·特·科洛斯科夫著,肖东川、谭实译: 《苏中关系(1945~1980)》,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2 年版。[11]﹝美﹞马薏莉著、刘文楠译:《两个革命之间:在苏联的中国留学生(1948~1966)》,《冷战国际史研究》2010年第 2 期。[12]Thomas P Bernstein and Huayu Li,eds,China Learns From the Soviet Union,1949~Present,Lexington Books,2010.[13]Lorenz Lüthi,The Sino-Soviet Split:Cold War in the Communist World,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8.[14]董志凯、吴江:《新中国工业的奠基石——156 项建设研究(1950~2000)》,广东经济出版社 2004 年版。[15]沈志华:《中苏同盟的经济背景:1948~1953》,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 2000 年版。[16]沈志华:《毛泽东、斯大林与朝鲜战争》,广东人民出版社 2013 年版。[17]丁晓禾主编:《中国百年留学全记录》,珠海出版社 1998 年版。[18]李滔主编:《中华留学教育史录(1949 年以后)》,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 年版。[19]宋超:《新中国初期对苏联农业机械技术引进特点与绩效》,《中国经济史研究》2009 年第 4 期。[20]张柏春、姚芳、张久春、蒋龙:《苏联技术向中国的转移(1949~1966)》,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4 年版。[21]潘正祥:《50 年代苏联对华的军事援助》,《安徽史学》1999 年第 1 期。[22]罗时叙:《由蜜月到反目:苏联专家在中国》,世界知识出版社 1999 年版。[23]沈志华:《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5 年版。[24]周弘、张浚、张敏:《外援在中国》,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年版,第 54 页。[25]胡瑞涛:《对“一五”计划期间苏联经济援华的历史考察——兼对苏联经济援华行为的结构主义解释》,西北师范大学 2005 年硕士学位论文。[26]秦红卫、胡瑞涛:《论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中苏经济关系的政治化:表现、成因及启示——以苏联对华经援为例》,《河西学院学报》2005 年第 3 期。[27]《毛泽东文集》第 5 卷,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262 页。[28]张静如主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现代化》,湖南出版社 1991 年版,第 195~198 页。[29]〔俄〕C.H. 贡恰洛夫编著、马贵凡译:《斯大林同毛泽东的对话》,《国外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研究译文集》第 2 集,中共党史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329~330 页。[30]朱佳木:《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提前过渡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抉择》,《当代中国史研究》2004 年第 5 期。[31]沈志华:《关于 20 世纪 50 年代苏联援华贷款的历史考察》,《中国经济史研究》2002 年第 3 期。[32]郑建明:《“苏联逼债”是怎么回事 ?》,《文史精华》2012 年第 12 期。[33]王玉贵:《试析造成中国“三年困难时期”经济困难的苏联因素——评苏联政府的“逼债”说》,《中共青岛市委党校 ? 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0 年第 5 期。[34]史云:《那些年,苏联确实“逼了债”》,《红旗文稿》2013 年第 12 期。[35]《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 4 册,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0 年版,第 331、319~320 页。[36]唐艳艳:《“一五”时期“156 项工程”的工业化效应分析》,《湖北社会科学》2008 年第 8 期。[37]沈志华:《新中国建立初期苏联对华经济援助的基本情况——来自中国和俄国的档案材料》下,《俄罗斯研究》2001 年第 2 期。[38]朱佳木:《新中国 65 年的发展与抓住历史机遇》,《当代中国史研究》2014 年第 6 期。[39]〔苏〕罗伊.A. 麦德维杰夫、若莱斯.A. 麦德维杰夫著,﹝英﹞安德鲁·R·德肯译,邹子婴、宋嘉译:《赫鲁晓夫的执政年代》,吉林人民出版社 1981 年版,第 83 页。[40]《周恩来传》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1545~1546 页。[41]Б.Т.Кулик.Советско-китайский раскол:причины и последствия,Институт Дальнего Востока, 2000г., с.297.

欢迎阅读《《当代中国史研究》》!您是该文第1738位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