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防新技术协定”与中国导弹科技工业的初创 |
[中文引用] [英文引用] |
[HTML下载] [Word下载]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525人次已阅读该文] |
姜?玉?平 |
上海交通大学 |
摘要: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通过仿制和改进苏联导弹,建立起自己的导弹制造体系与设 计技术体系。在学习和仿制过程中,中国组建了导弹制造协作体系,兴建了研制与试验基地,培养了 研究与设计队伍,并在成功仿制的基础上进行了改型设计,掌握了导弹设计的关键技术与基本规律, 确立了研制程序与组织管理方法,完成了从仿制生产向自行设计的跨越,为独立研制新型号导弹奠定 了坚实可靠的基础。 |
Abstract: |
关键词:“国防新技术协定”?苏联?中国?导弹技术?技术引进 |
Keywords: |
分类号:E25;K27 |
出版年·卷·期:2018·25·第3期 |
页码: |
DOI: |
参考文献:[1]《当代中国的航天事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6 年版;《当代中国的国防科技事业》,当代中国出版社1992 年版;《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哲学思想(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6 年版。[2]戴超武:《中国核武器的发展与中苏关系的破裂(1954~1962)》,《当代中国史研究》2001 年第 3、5 期。[3]沈志华:《援助与限制:苏联与中国的核武器研制(1949~1960)》,《历史研究》2004 年第 3 期。[4]李成智:《中国航天技术发展史稿》,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6 年版。[5]王焰主编:《彭德怀年谱》,人民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611 页。[6]钱学森:《建立我国国防航空工业意见书》,上海交通大学钱学森图书馆:6-7。[7]周均伦:《聂荣臻的非常之路》,人民出版社 2004 年版,第 114 页。[8]《聂荣臻元帅回忆录》,解放军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637 页。[9]《聂荣臻科技文选》,国防工业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7~9 页。[10]《聂荣臻年谱》上卷,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618 页。[11]王道力:《中国航天管理科学与科学管理回顾》,中国宇航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42 页。[12]沈志华:《中苏关系史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1 年版,第 185 页。[13]《当代中国的航天事业》,第 13 页。[14]《陈赓传》,当代中国出版社 2013 年版,第 555~556 页。[15]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通信部:《怀念王诤》,电子工业出版社 1992 年版,第 368 页。[16]《聂荣臻年谱》下卷,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680 页。[17]《聂荣臻同志和科技工作》,光明日报出版社 1984 年版,第 186 页。[18]《回顾与展望——新中国的国防科技工业(1949~1989)》,国防工业出版社 1989 年版,第 65 页。[19]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编:《中国航天 50 年回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版,第 68 页。[20] 孙家栋:《林中,那棵参天大树——〈钱学森故事〉读后》,《人民日报》2011 年 3 月 10 日。[21]《中国航天腾飞之路》,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40~41 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