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正文

《1963~1972 年农业科学技术

发展规划纲要》研究


[中文引用] [英文引用]
[HTML下载] [Word下载]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401人次已阅读该文]
王?勇?忠
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
摘要:

通过编制长远规划推动科技发展是新中国科研体制的重要特色。20 世纪 60 年

代初,中共中央提出要把发展农业放在首要地位 , 为了系统解决农业现代化进程中的科技问

题,1963 年 3 月,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工作会议制定了《1963~1972 年农业科学技术发展规划

纲要》,会后成立了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工作协调委员会,负责协调和处理农业规划落实中的

综合性问题;各省、市、自治区加强了农业科普工作。“十年农业规划”确立的一些指导思

想和研究方向对中国当代农业科技事业的发展产生了较为重要的影响。


Abstract:
关键词:农业?科学技术?十年农业规划?国家科委?科普
Keywords:
分类号:K27;S-01
出版年·卷·期:2019·26·第2期
页码:
DOI:
参考文献:[1]《1963~1972 年农业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1963 年 3 月)》,江苏省档案馆:4014-003-245-7。[2]《聂荣臻年谱》下卷,人民出版社 1999 年版,第 813 页。[3]廖心文:《1962 年广州会议的前前后后》,《党的文献》2002 年第 2 期。[4]《1963~1972 年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编制方法(修正稿 1962 年 3 月 10 日)》,江苏省档案馆:4014-003-245-7。[5]国家科委党组:《国家科委党组讨论科学技术支援农业问题的简要报告(1962 年 11 月 8 日)》,江苏省档案馆:4014-003-245-5。[6]国家科委农业组:《关于大力加强农业科学技术工作,促进农业生产的若干紧急建议(1962年 9 月 30 日)》,浙江省档案馆:J116-016-075-001。[7]国家科委:《发“中央局科委主任会议纪要”(1962 年 11 月 1 日)》,浙江省档案馆:J115-009-064-013。[8]《全国农业会议总结提纲(1962 年 11 月 29 日)》,浙江省档案馆:J115-010-083-044。[9]《周恩来年谱(1949~1976)》中卷,中央文献出版社 1997 年版,第 536 页。[10]国家科委、国务院农林办公室:《关于联合召开“全国农业科学技术会议”的通知》,浙江省档案馆:J115-010-082-013。[11]《聂荣臻副总理在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的开幕词(记录稿 1963 年 2 月 8 日)》,浙江省档案馆:J116-017-120-001。[12]《谭震林副总理在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工作会议上的报告(记录稿 1963 年 2 月 8 日)》,浙· 36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19 年第 2 期江省档案馆:J116-017-120-019。[13]《根据总理报告检查我们的规划等(1963 年 3 月 1 日)》,《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工作会议大会简报》第 27 期,浙江省档案馆:J115-010-079-094。[14]《多数组的会议已陆续结束(1963 年 3 月 8 日)》,《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工作会议大会简报》第 35 期,浙江省档案馆:J115-010-079-124。[15]《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谭震林、聂荣臻〈关于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工作会议的报告〉(1963年 10 月 19 日)》,江苏省档案馆:4014-002-234-6。[16]《国务院批转科委、农办关于成立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工作协调委员会的报告(1964 年 1 月15 日)》,北京市档案馆:002-016-00021-00004。[17]《为领导农业生产提供系统资料和科学论证 按客观规律做好农业区划工作 全国农业区划工作经验交流会议在无锡举行 江苏加强领导建立组织有计划有步骤的作法受到普遍重视》,《人民日报》1964 年 6 月 9 日。[18]国家科委综合局:《三到七月各中央局、各地方科委来文情况简报(1963 年 8 月 16 日)》,江苏省档案馆:4014-003-323-5。[19]朱世桂:《中国农业科技体制百年变迁研究》,南京农业大学 2012 年博士学位论文,第 115页。[20]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工作会议情况汇报、工作报告及附件(1963 年4 月 2 日)》,北京市档案馆:007-001-00413-00001。[21]《全国科协会议文件、1963 年农业科学普及工作会议文件(1963 年 4 月)》,北京市档案馆:010-002-00183-00008。[22]《关于加强为农业服务的科学技术普及工作的若干建议(1963 年 3 月 16 日)》,浙江省档案馆:J115-010-083-061。

欢迎阅读《《当代中国史研究》》!您是该文第401位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