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正文

饶宗颐关于复兴中华民族文化的思想研究
[中文引用] [英文引用]
[HTML下载] [Word下载]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330人次已阅读该文]
郑炜明??陈民镇
摘要:

饶宗颐先生治学广博,文、艺、学皆擅,在中华文化乃至域外文化诸多领域

均卓有建树,为国内外学界所共仰。他毕生孜孜不倦地研究中华文化,其中一个目的就是

念兹在兹的中华民族文化的复兴。饶宗颐主张之“华学”,即“知己功夫、反求诸己”的传

统中华文化之学,他认为现今国人应找回中华传统文化的真义,重塑民族文化自信心。研究

“华学”,必须具备史学的关联主义,故首倡“三重证据法”、“五重证据法”等方法。饶宗颐

更提倡“新经学”,即中国古典学在新时代的复兴,希望建立一套全面而系统地代表中华民

族文化和思想、感情传统的“圣经”,为当代中华文化发展奠定精神基础。为此,学者可以

先成专家,然后再追慕会通,以终成“通人”为目标。


Abstract:
关键词:饶宗颐?中华民族?文化复兴?华学?新经学
Keywords:
分类号:K27;G03
出版年·卷·期:2019·26·第2期
页码:
DOI:
参考文献:[1]郑炜明、胡孝忠编:《饶宗颐教授著作目录三编》,齐鲁书社 2014 年版,第 1 页。[2]饶宗颐口述、郑炜明笔录整理:《求真 求是 求正——寄语中华文化之学》,《人民日报》2017 年 8 月 16 日。[3]黄杰华:《饶宗颐教授与藏学研究》,《国学新视野》2011 年冬季号。[4]饶宗颐、陈韩曦:《选堂清谈录》,紫禁城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75 页。[5]饶宗颐:《发刊辞》,《华学》第 1 辑,中山大学出版社 1995 年版。[6]饶宗颐:《选堂字说》,《固庵文录》,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207 页。[7]饶宗颐:《序》,何沛雄编:《赋话六种》,香港万有图书公司 1975 年版。[8]饶宗颐述,胡晓明、李瑞明整理:《饶宗颐学述》,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65~66 页。[9]饶宗颐:《引》,《新加坡古事记》,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 1994 年版。[10]饶宗颐:《星马华文碑刻系年(纪略)》,《新加坡大学中文学会学报》1969 年第 10 期。[11]王素:《略谈选堂先生对东南亚华文碑铭整理的功绩——从〈星马华文碑刻系年〉说起》,郑炜明主编:《饶学与华学——第二届饶宗颐与华学暨香港大学饶宗颐学术馆成立十周年庆典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辞书出版社 2016 年版,第 105~111 页。[12]苏庆华:《饶宗颐教授与东南亚研究》,林伦伦主编:《饶宗颐研究》第 2 辑,暨南大学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139~148 页。[13]肖伟光、张垚、郑炜明:《独家专访饶宗颐:现在要培养通人,太难!》,人民网,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17/0330/c1003-29180639.html,2017 年 3 月 31 日。[14]饶宗颐:《汉字与诗学》,《饶宗颐史学论著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3 年版,第 320 页。· 136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19 年第 2 期[15]饶宗颐:《符号·初文与字母——汉字树》,上海书店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74 页。[16]饶宗颐口述、刘钊整理:《甲骨文研究断想——为纪念于省吾先生百年诞辰而作》,《史学集刊》1996 年第 3 期。[17]曾宪通:《选堂先生“三重证据法”浅析》,《华学》第 9、10 辑 1,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 年版,第 34 页。[18]饶宗颐:《序》,李田意编:《中国史籍类选》,香港友联出版社 1977 年版。[19]饶宗颐:《序》,饶宗颐:《殷代贞卜人物通考》,香港大学出版社 1959 年版。[20]饶宗颐:《古史的二元说》,《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 年第 4 期。[21]饶宗颐:《古史重建与地域扩张问题》,唐晓锋等主编:《九州》第 2 辑,商务印书馆 1999 年版,第 21、22 页。[22]饶宗颐:《谈三重证据法——十干与立主》之《补记》,《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卷 1《史溯》,台北新文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2003 年版,第 17 页。[23]施议对编纂:《文学与神明:饶宗颐访谈录》,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1 年版,第 31页。[24]饶宗颐:《小引》,饶宗颐:《文辙——文学史论集》,台湾学生书局 1991 年版。[25]饶宗颐:《我和敦煌学》,张世林编:《学林春秋——著名学者自序集》,中华书局 1998 年版,第 597 页。[26]郑炜明:《论饶宗颐先生的华学观》,林伦伦主编:《饶宗颐研究》第 1 辑,暨南大学出版社2011 年版,第 108 页。[27]李学勤:《国学的主流是儒学,儒学的核心是经学》,《中华读书报》2010 年 8 月 13 日。[28]饶宗颐:《新经学的提出——预期的文艺复兴工作》,陈韩曦主编:《梨俱预流果 解读饶宗颐》,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10 页。[29]朱烨洋:《施舟人:不要问我为什么热爱中国文化》,《中国新闻出版报》2011 年 9 月 2 日。[30]萧萐父:《郭店楚简的价值和意义》,武汉大学中国文化研究院编:《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3 页。[31]饶宗颐口述、郑炜明整理:《中国梦当有文化作为》,《人民日报》2013 年 7 月 5 日。[32]饶宗颐:《推荐辞》,﹝日﹞神田喜一郎:《神田喜一郎全集》,日本同朋舍 1983 年版。[33]﹝日﹞池田温:《汉学者》,《饶宗颐二十世纪学术文集》宣传册。[34]选堂教授诗文编校委员会:《后序》,饶宗颐:《固庵文录》,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0 年版,第279 页。[35]胡晓明:《古典今义札记》,海天出版社 2013 年版,第 111 页。[36]吴承学:《饶宗颐的中国文学研究》,《文学评论》2018 年第 4 期。[37]饶宗颐:《小引》,邓伟雄主编:《学艺双携:饶宗颐艺术天地》,香港国际创价学会 2002 年版。

欢迎阅读《《当代中国史研究》》!您是该文第330位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