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正文

当代中国社会史研究的议题与边界
[中文引用] [英文引用]
[HTML下载] [Word下载]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343人次已阅读该文]
宋学勤??李晋珩
摘要:

当代中国社会史研究成果日益丰富,已成为当代中国史学界内外所关注的新

兴增长点。然而,由于相关的史学理论研究尚未健全,在跨学科研究已逐渐成为一种学术风

尚的情况下,学科边界问题并未得到当代社会史学界的足够重视。同样是研究当代中国,相

比于社会学等学科,学界有必要坚持其史学本位。在跨越边界去借鉴各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之

外,更有必要充分认识到本学科的独特价值。通过对《当代中国史研究》所刊载的相关论文

的研究,梳理和总结当代中国社会史研究的现有议题与边界,并与社会学等学科作方法论层

面上的比较,可以更深入地探讨、认知当前当代社会史研究的优势与不足。


Abstract:
关键词:当代中国史?社会史?历史社会学?学科边界?跨学科
Keywords:
分类号:K27;C91-09
出版年·卷·期:2019·26·第2期
页码:
DOI:
参考文献:[1]田居俭:《把当代社会史提上研究日程》,《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 年第 3 期。[2]张星星:《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现状》,《当代中国史研究》2008 年第 2 期。[3]宋学勤、李晋珩:《思想“在场”:当代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基点》,《史学理论研究》2017 年第4 期。[4]张太原:《1956~1978 年北京居民家庭的食品消费生活》,《当代中国史研究》2001 年第 3 期;《改革开放以后北京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生活的变化》,《当代中国史研究》2003 年第 5 期。[5]李春峰:《河北省大办农村公共食堂的历史考察》,《当代中国史研究》2008 年第 5 期;﹝韩﹞郑承敏、赵峥:《生产与生活:“大跃进”和经济困难时期的上海里弄公共食堂》,《当代中国史研究》2014 年第 1 期。[6]李文:《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总结与评价》,《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 年第 5 期。[7]赵入坤:《“文化大革命”以前中国城市劳动就业问题》,《当代中国史研究》2008 年第 4 期。[8]黄兢、黄海英:《1957~1965 年广东省城乡人口迁移流动状况与特征》,《当代中国史研究》· 148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19 年第 2 期2008 年第 4 期;柳森:《1961~1963 年江苏省国民经济调整中的职工和城镇人口精减》,《当代中国史研究》2009 年第 2 期;陈熙:《1955~1956 年上海首次城市人口紧缩与粮食供应》,《当代中国史研究》2011 年第 3 期。[9]岳珑、王涛:《政府宏观规划与地方城市化——“一五”计划、“三线”建设与陕西城市化初探》,《当代中国史研究》2001 年第 1 期;徐有威、陈熙:《三线建设对中国工业经济及城市化的影响》,《当代中国史研究》2015 年第 4 期。[10]游海华:《集体化时期农村人口流动剖析——以赣闽粤边区为例》,《当代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 3 期;李文:《新时期以来农户的兼业化发展及其原因分析》,《当代中国史研究》2013年第 2 期;李占才、运迪:《改革以来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政策的演化及其经验》,《当代中国史研究》2009 年第 6 期。[11]宋月红:《建国初期北京市的区街建政与居民自治》,《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 年第 4 期;杨丽萍:《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上海里弄整顿》,《当代中国史研究》2010 年第 5 期。[12]张志永:《建国初期华北农村婚姻制度的改革》,《当代中国史研究》2002 年第 5 期;李洪河:《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南区婚姻制度的改革》,《当代中国史研究》2009 年第 4 期;刘维芳:《新中国新式婚姻制度的初步确立》,《当代中国史研究》2012 年第 6 期;范连生:《构建与嬗变——新中国成立初期〈婚姻法〉在黔东南民族地区的推行》,《当代中国史研究》2012 年第 6 期;范连生:《新中国成立初期〈婚姻法〉的推行与基层干部动员和教育——以西南地区为中心的考察》,《当代中国史研究》2016 年第 4 期。[13]周倩倩:《集体生产组:新中国成立初期淮北盐场生产组织形式的变革》,《当代中国史研究》2015 年第 1 期;张力:《20 世纪 50 年代山西中部土盐户转业的历史考察》,《当代中国史研究》2016 年第 2 期。[14]张昭国:《人民公社时期农村的瞒产私分》,《当代中国史研究》2010 年第 3 期;姚宏志:《20世纪 60 年代初安徽省农村救灾度荒述论》,《当代中国史研究》2011 年第 6 期。[15]丰箫:《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市中小学优秀教师评选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2012 年第 4期;周蕾:《国家表彰与妇女解放——1960 年全国“三八红旗手”、“三八红旗集体”表彰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2013 年第 3 期;姚力:《1977~1979 年的全国劳动模范表彰》,《当代中国史研究》2015 年第 5 期。[16]肖爱树:《1949~1959 年爱国卫生运动述论》,《当代中国史研究》2003 年第 1 期;肖爱树:《20世纪 60~90 年代爱国卫生运动初探》,《当代中国史研究》2005 年第 3 期;赵胜、苏智良:《新中国的“除四害”运动》,《当代中国史研究》2011 年第 5 期;夏杏珍:《新中国历史上的两次群众诗歌运动——“大跃进民歌”和“天安门诗歌”述评》,《当代中国史研究》2012 年第 2 期;王凛然:《20 世纪 60 年代北京市计划生育运动述论》,《当代中国史研究》2014 年第 1 期;刘迪成、李剑:《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种痘运动》,《当代中国史研究》2016 年第 6 期。[17]王瑞芳:《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建国初期中共克服“李四喜思想”的成功经验》,《当代中国史研究》2006 年第 4 期;李飞龙:《20 世纪 50 年代农民业余文化教育述论》,《当代中国史研究》2009 年第 3 期;岳谦厚、杜清娥:《新中国成立初期山西省农村扫盲》,《当代中国史研究》2012 年第 3 期;杨丽萍:《1949~1952 年上海市的识字教育》,《当代中国史研究》2015 年第 2 期。[18]夏杏珍:《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历史考察》,《当代中国史研究》2003 年第 5 期;姚力:《“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毛泽东“六·二六”指示的历史考察》,《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 年第 3 期;姚力:《新时期农村合作医疗改革述论》,《当代中国史研究》2009 年第 2 期;姚力:《中国共产党对医疗保障制度的探索与经验》,《当代中国史研究》2011 年第· 149 ·当代中国社会史研究的议题与边界4 期。[19]﹝美﹞朱丽·汤普森·克莱恩著、姜智芹译:《跨越边界——知识 学科 学科互涉》,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23~46 页。[20]严飞:《历史、社会与历史社会学》,王天夫主编:《清华社会学评论》第 8 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 年版,第 6 页。[21]肖瑛:《非历史无创新——中国社会学研究的历史转向》,《学术月刊》2016 年第 9 期。[22]田居俭:《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反思与展望》,《社会科学战线》1989 年第 3 期。[23]杨念群、黄兴涛、毛丹主编:《新史学——多学科对话的图景》,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24]赵世瑜:《社会史:历史学与社会科学的对话》,《社会学研究》1998 年第 5 期。[25]李钧鹏:《蒂利的历史社会科学——从结构还原论到关系实在论》,《社会学研究》2014 年第5 期。[26]吴忠民:《历史社会学初论》,《社会学研究》1987 年第 1 期;席来旺:《“历史社会学”再探讨——兼与〈历史社会学初论〉一文商榷》,《社会学研究》1988 年第 3 期;赵世瑜:《打破学科畛域与历史学的学科本位》,《史学月刊》1997 年第 6 期;朱汉国:《关于社会史研究的若干问题——以民国时期的社会史研究为例》,《史学月刊》1998 年第 3 期。[27]﹝美﹞查尔斯·蒂利著、胡位钧译:《社会运动,1768~2004》,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9 年版。[28]赵鼎新:《社会科学研究的困境:从与自然科学的区别谈起》,《社会学评论》2015 年第 4 期。[29]周飞舟:《锦标赛体制》,《社会学研究》2009 年第 3 期。[30]应星:《“把革命带回来”:社会学新视野的拓展》,《社会》2016 年第 4 期。[31]孟庆延:《“生存伦理”与集体逻辑——农业集体化时期“倒欠户”现象的社会学考察》,《社会学研究》2012 年第 6 期;李隆虎:《食与权:“大跃进”时期粮食流转体制的研究——以贵州省北洁地区为例》,《社会》2011 年第 5 期;潘鸣啸:《上山下乡运动再评价》,《社会学研究》2005 年第 5 期;高小贤:《“银花赛”:20 世纪 50 年代农村妇女的性别分工》,《社会学研究》2005 年第 4 期;李若建:《社会变迁的折射:20 世纪 50 年代的“毛人水怪”谣言初探》,《社会学研究》2005 年第 5 期;金一虹:《“铁姑娘”再思考——中国文化大革命期间的社会性别与劳动》,《社会学研究》2006 年第 1 期。

欢迎阅读《《当代中国史研究》》!您是该文第343位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