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科学院与英国 皇家学会科技交往的建立和恢复 |
[中文引用] [英文引用] |
[HTML下载] [Word下载]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450人次已阅读该文] |
徐?丁?丁 |
深圳大学医学部医学人文中心 |
摘要: 作为中英最重要的科学研究机构,中国科学院与英国皇家学会的科技交往具 有代表性。1959 年,英国皇家学会会长西里尔·欣谢尔伍德访华。1962 年,英国皇家学会 副会长乔治·布朗率团访华,与中国科学院初步建立起互访和进修的交流渠道,后因“文化 大革命”爆发而停滞。1972 年,英国皇家学会会长艾伦·霍奇金受邀率团访华,两机构科技 交往的大门再次打开。考察中国科学院与英国皇家学会 20 世纪六七十年代科技交往的过程, 体现出外交部门以及两机构的管理者为开展中英科技交往所做的不懈努力,也反映出政治和 外交因素在其中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
Abstract: |
关键词:中国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科技交往?中英关系 |
Keywords: |
分类号:K27;G321.5 |
出版年·卷·期:2019·26·第3期 |
页码: |
DOI: |
参考文献:[1]弥松龄:《中国科学院国际科技合作回眸》,靳晓明主编:《国际科技合作征程》第 4 辑,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477 页。[2]《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当代中国出版社、香港祖国出版社 2009 年版,第 361~362 页。[3]萨本仁、潘兴明:《20 世纪的中英关系》,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6 年版,第 350 页。[4]Cyril Hinshelwood, A visit to China, New Scientist, Vol. 6(November 1959), pp. 858~860.[5]Peter Collins, The Royal Society and the Promotion of Science since 1960, Cambridge: CambridgeUniversity Press, 2016, p.182.[6]中科院:《与英国皇家学会代表团商谈中英科技交流的情况汇报(1962 年 10 月 16 日)》,中国科学院档案馆:1962-4-23。[7]中科院联络局:《致中国驻英代办处关于送英国皇家学会代表团有关材料事的函(附英国皇家学会代表团在中国访问期间的反映 1962 年 10 月 27 日)》,中国科学院档案馆:1962-4-23。[8]中科院联络局:《竺可桢、吴有训、杜润生等与英国皇家学会代表团关于交换科学人员问题谈话的纪要(1962 年 10 月 5 日)》,中国科学院档案馆:1962-4-23。[9]《英国皇家学会外事秘书汤普逊给我驻英代办处裴坚章代办的信(1971 年 4 月 28 日)》,中国科学院档案馆:1972-4-17。[10]中科院:《关于与苏萨兰商谈 1966 年向英国派科技进修生问题的请示(1966 年 5 月 30 日)》,中国科学院档案馆:1967-4-25。[11]中科院:《关于英国皇家学会会长等人希望恢复中英文化交流的函(1970 年 12 月 25 日)》,中国科学院档案馆:1972-4-17。[12]中科院:《关于英国皇家学会会长等人希望恢复中英文化交流事(1971 年 2 月 26 日)》,中国科学院档案馆:1972-4-17。· 130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19 年第 3 期[13]外交部、中科院:《关于英国皇家学会会长等人希望恢复中英科技文化交流问题的请示报告(1971 年 4 月 5 日)》,中国科学院档案馆:1973-4-37。[14]《我驻英代办处的来函(1971 年 5 月 4 日)》,中国科学院档案馆:1972-4-17。[15]外交部、中科院:《关于中英科技文化交流问题的补充请示报告(1971 年 6 月 18 日)》,中国科学院档案馆:1972-4-17。[16]《英国皇家学会外事秘书汤普逊致郭院长的信(1971 年 10 月 1 日)》,中国科学院档案馆:1972-4-17。[17]中科院:《关于英国皇家学会要求恢复科学交流问题的函(1971 年 10 月 26 日)》,中国科学院档案馆:1972-4-17。[18]外交部、中科院:《关于英皇家学会要求恢复科学交流问题的请示报告(1971 年 12 月 21日)》,中国科学院档案馆:1972-4-17。[19]中科院:《关于请中国驻英国代办处转交致英国皇家学会外事秘书的函及领导批示意见(1972年 1 月 29 日)》,中国科学院档案馆:1972-4-17。[20]Lamb to Vines, 23 March 1972, TNA FCO 34/153.[21]Victor Cohn, U.S. may ask China for scientific ties, The Washington Post, 1972-1-24, A1.[22]《联合公报》,《人民日报》1972 年 2 月 28 日。[23]邓纳姆:《英国皇家学会外事秘书致岳志坚信(1972 年 3 月 9 日)》,中国科学院档案馆:1972-4-17。[24]外交部、中科院:《关于英皇家学会会长霍奇金等三人要求访华事(1972 年 4 月 11 日)》,中国科学院档案馆:1972-4-17。[25]Home to Addis, 28 April 1972; 2 May 1972, TNA FCO 34/153.[26]Addis to Home, 6 May 1972, TNA FCO 34/153.[27]中科院:《接待英国皇家学会代表团计划(1972 年 5 月 15 日)》,中国科学院档案馆:1972-4-17。[28]中科院外事组:《接待英国皇家学会代表团简报(第一期) 1972 年 5 月 20 日》,中国科学院档案馆:1972-4-18。[29]《竺可桢全集》第 21 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 2011 年版,第 109 页。[30]中科院:《接待英国皇家学会代表团计划(1972 年 5 月 23 日)》,中国科学院档案馆:1972-4-17。[31]Alan Hodgkin, Chance and design: reminiscences of science in peace and war,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 p.381.[32]张冲礼、夏允赋:《秦力生、潘纯同志和英国皇家学会代表团关于两国科技交流问题的会谈记录(1972 年 5 月 25 日)》,中国科学院档案馆:1972-4-18。[33]张冲礼:《郭沫若会见英国皇家学会代表团记录(1972 年 5 月 26 日)》,中国科学院档案馆:1972-4-18。[34]中科院联络局:《关于送上“中科院关于当前对外科学活动的一些考虑”的初稿的函(1962年 12 月 13 日)》,中国科学院档案馆:1963-4-5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