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正文

厚积薄发:集体化时期资料的若干问题

——基于当前理论、方法和成果的思考


[中文引用] [英文引用]
[HTML下载] [Word下载]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402人次已阅读该文]
张?瑜??张俊峰
摘要:

国内学界对集体化时期的资料进行了抢救性挖掘,在搜集和利用集体化资料

时所倚重的方法也各有侧重,历史学工作者对集体化时期的农村社会研究已取得一些成果。

但随之也产生了思想缺位、碎片化等问题,研究者应以心理史研究为突破口、以分类研究重

建宏大叙事、以档案作为回归历史学本位的立足点,循序渐进,将集体化时期资料的运用和

研究推向深入。


Abstract:
关键词:集体化?资料?理论?方法?成果
Keywords:
分类号:K27;C91-09
出版年·卷·期:2019·26·第3期
页码:
DOI:
参考文献:[1]田居俭:《把当代社会史提上研究日程》,《当代中国史研究》2007 年第 3 期。[2]李文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史(1949~2012)》,当代中国出版社 2016 年版。[3]行龙:《从社会史角度深化国史研究的思考》,《当代中国史研究》2016 年第 3 期。[4]常利兵:《集体化时代的中国乡村:相关研究回顾与思考》,行龙主编:《社会史研究》第 3 辑,商务印书馆 2013 年版,第 153~218 页;张要杰:《国外学者的中国农村社会研究成果述评》,《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年第 6 期。[5]余新忠:《新文化史视野下的史料探论》,《历史研究》2014 年第 6 期。[6]张俊峰:《文本的历史:集体化时代山西社队文书档案的形成、特征及意义》,《中共党史研究》2009 年第 12 期。[7]行龙:《走向田野与社会(修订版)》,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15 年版,第 221 页。[8]杨念群:《中层理论:东西方思想会通下的中国史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年版,自序第 5 页。[9]〔美〕弗里曼等著、陶鹤山等译:《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2 年版,序言第 1 页,正文第 6 页。[10]刘一皋:《中国改革与农村社会——读〈中国乡村,社会主义国家〉》,邓正来主编:《中国书评选集(1994~1996)》,辽宁大学出版社 1998 年版,第 651 页。[11]黄宗智:《中国革命中的农村阶级斗争——从土改到文革时期的表达性现实与客观性现实》,黄宗智主编:《中国乡村研究》第 2 辑,商务印书馆 2003 年版,第 67 页。[12]张乐天:《告别理想:人民公社制度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2 年版,第 4 页。[13]郭于华:《民间社会与仪式国家:一种权力实践的解释——陕北骥村的仪式与社会变迁研究》,郭于华主编:《仪式与社会变迁》,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338~383 页。[14]郭于华:《心灵的集体化:陕北骥村农业合作化的女性记忆》,《中国社会科学》2003 年第4 期。[15]孙立平:《“过程—事件分析”与当代中国国家—农民关系的实践形态》,清华大学社会学系主编:《清华社会学评论》特辑,鹭江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1~20 页。[16]徐进:《“地域史研究的回顾、反思与展望”学术座谈会综述》,《中共党史研究》2017 年第 5期。[17]行龙:《集体化时代农村社会研究的重要文本》,《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 1 期。[18]张思主编:《二十世纪华北农村调查记录》第 4 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 年版,序二第 7 页。[19]张思等著:《侯家营:一个华北村庄的现代历程》,天津古籍出版社 2010 年版,前言第 1 页。[20]张思:《田野历史学与国史研究》,《当代中国史研究》2016 年第 3 期。[21]席富群、张乐天:《记录下小村庄的足迹、折射出大中国的历史——〈周生康日记〉简介》,《中共党史研究》2009 年第 4 期。[22]曹锦清等:《当代浙北乡村的社会文化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4 年版。[23]《“收废纸”教授收出了八卷长编》,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网,http://fddi.fudan.edu.cn/dongtai/· 141 ·厚积薄发:集体化时期资料的若干问题meiti/3930.html,2018 年 3 月 15 日。[24]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当代史研究中心编:《中国当代民间史料集刊》1,东方出版中心 2009 年版,出版说明第 2 页。[25]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当代史研究中心编:《中国当代民间史料集刊》5,东方出版中心 2011 年版。[26]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当代史研究中心编:《中国当代民间史料集刊》6 上,东方出版中心 2012年版。[27]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当代史研究中心编:《中国当代民间史料集刊》8,东方出版中心 2012 年版。[28]行龙主编:《回望集体化:山西农村社会研究》,商务印书馆 2014 年版。[29]行龙等:《阅档读史:北方农村的集体化时代》,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1 年版。[30]姚力:《我国口述史学发展的困境与前景》,《当代中国史研究》2005 年第 1 期。[31]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编:《中国社会学年鉴(1995.7~1998)》,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0 年版,第 426 页。[32]郭于华:《关于历史构建的思考:田野札记之一》,张立升主编:《社会学家茶座》第 13 辑,山东人民出版社 2006 年版,第 55 页。[33]李放春:《北方土改中的“翻身”与“生产”—— 中国革命现代性的一个话语—历史矛盾溯考》,黄宗智主编:《中国乡村研究》第 3 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5 年版,第 235 页。[34]应星:《村庄审判史中的道德与政治——1951~1976 年中国西南一个山村的故事》,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9 年版。[35]李中元、杨茂林主编:《西沟口述史及档案史料(1938~2014)》,人民出版社 2017 年版。[36]王俊斌:《农业合作化时期农民社会生活的变迁——以山西省保德县为中心》,《山西档案》2012 年第 6 期;王俊斌:《口述史视野下的农业合作化运动——以山西省保德县口述资料为中心》,《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年第 5 期。[37]行龙等:《集体化时期中国乡村社会研究》,《开放时代》2017 年第 5 期。[38]李怀印:《乡村中国纪事:集体化和改革的微观历程》,法律出版社 2010 年版,第 4 页。[39]马维强、邓宏琴:《生计与生存:集体化时代的村庄经济与农民日常生活——以山西平遥双口村为考察中心》,《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年第 1 期。[40]张江华:《工分制下农户的经济行为——对恰亚诺夫假说的验证与补充》,《社会学研究》2004 年第 6 期。[41]张江华:《工分制下的劳动激励与集体行动的效率》,《社会学研究》2007 年第 5 期。[42]徐卫国:《人民公社时期农户劳动报酬与劳动激励再探讨——1970 年代河北一个生产队的例证》,《河北学刊》2015 年第 6 期。[43]孙敏:《集体经济时期的“工分制”及其效率产生机制——基于 J 小队“工分制”的历史考察》,《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 年第 2 期。[44]黄英伟等:《集体化时期的农户收入:生命周期的影响——以河北省北街 2 队为例》,《中国经济史研究》2013 年第 2 期。[45]黄英伟:《集体化时期农村经济分配档案述论——以江苏祖堂大队为例》,《古今农业》2012年第 4 期。[46]谢淑娟:《论人民公社体制下的村庄经济——以解读〈通知〉为中心》,《中国经济史研究》2006 年第 2 期。[47]谢淑娟:《论人民公社时期的基塘农业——以广东省顺德县北水大队为例》,《古今农业》2007 年第 1 期。[48]满永:《集体化进程中的乡村干部训练——建国后国家权力渗入乡村过程的微观研究》,《当· 142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19 年第 3 期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2013 年第 4 期。[49]郭辉:《大数据时代史学研究的趋势与反思》,《史学月刊》2017 年第 5 期;马卫东:《大数据时代史学的多元发展趋势》,《史学月刊》2017 年第 5 期;顾晓伟:《大数据时代史学的人文关怀》,《史学月刊》2017 年第 5 期;《“大数据时代史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笔谈》,《史学月刊》2018 年第 9 期。[50]梁晨等:《量化数据库与历史研究》,《历史研究》2015 年第 2 期。[51]杨亚平、曹树基:《理论、方法与实证——当代法国学术对中国当代史研究的启示》,《社会科学》2012 年第 5 期。[52]黄树民著,素兰、纳日碧力戈译:《林村的故事:1949 年后的中国农村变革》,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02 年版,一版序言第 3 页。[53]〔美〕阎云翔著、龚小夏译:《私人生活的变革》,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7 年版。[54]邓群刚:《乡村基层干部日记的搜集、整理与利用述评》,《中共党史研究》2015 年第 3 期;许海涛:《57 年完整村账见证中国农村变迁》,《党的建设》2005 年第 9 期;侯永禄:《农民日记:一个农民的生存实录》,中国青年出版社 2006 年版;黄健:《界岸人家—— 一个中国村庄的集体记忆》,江苏人民出版社 2017 年版。[55]宋学勤:《对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思考与反思》,《团结报》2017 年 5 月 11 日。[56]宋学勤、李晋珩:《思想“在场”:当代中国社会史研究的基点》,《史学理论研究》2017 年第 4 期。[57]姚力:《中国当代社会史研究的学术视野与问题意识》,《中共党史研究》2011 年第 1 期。

欢迎阅读《《当代中国史研究》》!您是该文第402位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