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张海鹏: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几个理论问题
709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张海鹏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多年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系统总结成功经验,科学编修国史,有利于更好从历史中汲取营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做好国史研究,至少需要处理好对以下几个理论问题的认识:一是关于革命根据地的终结和新中国的成立,二是关于计划经济和“闭关锁国”,三是关于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四是关于改革开放前各种思想批判运动和百家争鸣,五是关于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六是关于现代化与阶级斗争。总起来讲,国史研究中的理论问题,就是如何运用唯物史观的问题以及如何正确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来指
- 摘要[ Word 8216477.0 KB ] 2025 Vol.32 No.1 页码:
|
|
|
|
|
|
|
|
|
|
- 王达阳:邓小平指导价格改革的思考及其启示
358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王达阳
- 改革开放初期,价格改革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成败的关键。从1978年底正式决定改革农产品价格,到1992年底我国实现价格生成机制基本由计划向市场的转换,邓小平在推动价格的初步改革、促进管理权下放、形成价格改革的市场方向、坚定价格改革的信心、调整价格改革的步伐等方面起到重要作用。邓小平在推动价格改革中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改革中统一认识的开阔思维;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坚持改革的社会主义方向,坚持党的领导,有领导有步骤地进行改革的方法,至今仍有重要参考价值。
- 摘要[ Word 9179118.0 KB ] 2025 Vol.32 No.1 页码:
|
|
- 李院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创新的历史进程
39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李院平
- 科技创新为提升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提供了重要战略支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创新经历了三个阶段,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在改革与探索阶段(1978—1992年),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重要论断,科技体制改革逐步推进,科技创新条件改善,一系列相关规划出台并实施,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全方位展开。在开拓与发展阶段(1992—2012年),新型科技体制初步形成,面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科技体制改革也不断深化。在突破与跨越阶段(2012年至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实施,科技体制改革全面深化,自主创新能力
- 摘要[ Word 8551410.0 KB ] 2025 Vol.32 No.1 页码:
|
|
- 兰妙苗 黄庆桥:中国高速铁路的早期探索——以秦沈客运专线技术路线的科学决策为例
228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兰妙苗 黄庆桥
- 秦沈客运专线是中国铁路由普速到准高速再进入高速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工程,是一次铁路建设技术突破性的重大实践,被认为是中国高速铁路的“发轫之作”。从1986年酝酿筹划开始,到1999年开工建设,秦沈客运专线的技术决策过程历时13年,其间技术路线及相关设计标准经历了三次大的修改。秦沈客运专线技术路线的演进过程,也映射出中国高速铁路早期复杂曲折的探索历程。系统阐释秦沈客运专线技术路线的决策经过,深化对中国高速铁路早期探索阶段艰难起步、实践过程以及所取得的成就、经验等认识,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与现实意义。
- 摘要[ Word 9209940.0 KB ] 2025 Vol.32 No.2 页码:
|
|
- 牛晨晨:农村电影放映“2131工程”的历史考察
26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牛晨晨
- “2131工程”作为20世纪末党和国家在推行送电影下乡、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过程中实施的一项具体举措,经历了初步启动、全面实施和深化发展三个阶段。“2131工程”的实施,使曾经一度归于沉寂的农村电影放映工作再焕生机,在较短时间内重建了覆盖全国的农村电影放映网,对于党和国家巩固农村文化阵地,牢牢掌握基层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不断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具有重要意义。与此同时,“2131工程”的实施也使农民群众文化素养得到了提高,对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实施过程中也存在
- 摘要[ Word 8031099.0 KB ] 2025 Vol.32 No.2 页码:
|
|
- 郑振宇:中国互联网治理的历程、成就与基本经验
20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郑振宇
- 中国对国内互联网的成功治理是实现互联网事业快速健康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中国之治”的亮点之一。中国互联网治理历程与技术进步、时代发展和社会变迁密切联系,呈现出起步、发展、全面推进、深化的梯度演进历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在互联网基础设施、互联网应用、互联网制度体系、网络生态、互联网国际影响力等方面取得了历史性成就,成为举世瞩目的互联网大国。中国互联网发展奇迹蕴含着互联网治理的中国经验,包括依托国家制度和治理体系保障、站稳人民立场、坚持科学的方法论等,是坚持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互联网治理之路
- 摘要[ Word 10885689.0 KB ] 2025 Vol.32 No.2 页码:
|
|
- 刘卫:1949—1956年新中国农村图书室建设研究
8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刘卫
- 农村图书室是新中国农村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前夕,东北地区在新华书店的协助下率先成立了第一批农村图书室。1950年,第一届全国出版会议提出要“协助工厂、矿山、农村、部队、机关、学校建立图书馆、阅览室、读书会、书报供应站等,以开展读书运动”后,各省开始逐步推进农村图书室建设。随着农业合作化运动高潮的到来,全国农村图书室建设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农村图书室在提高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推动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和增强农民群众政治觉悟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新中国农村文化事业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 摘要[ Word 7448522.0 KB ] 2025 Vol.32 No.2 页码:
|
|
- 刘年凯:1953—1986年在北京举办的外国工业展览会考察
9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刘年凯
- 1953—1986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苏联、英国、丹麦等国家先后在北京举办工业展览会。这些工业展览会多为成立于1952年的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与外国相关机构共同举办,旨在促进同各国贸易往来和经济交流,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工业展览会展出了各国先进的工业设备、产品和科学仪器,受到人民群众和科技人员的欢迎。展览会期间举办的座谈会、报告会等活动也促进了技术的交流。
- 摘要[ Word 5562186.0 KB ] 2025 Vol.32 No.2 页码:
|
|
- 李洪河 吴佳齐|承载与守护:新中国档案工作研究(1949—1959年)
39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李洪河 吴佳齐
- 新中国成立初期,档案工作十分薄弱,从收集整理到保管利用尚没有统一的规范,大多数地区甚至没有专门的档案管理部门。为此,党和政府在统筹规划的同时借鉴苏联经验,逐步实现了档案立卷归档工作的系统化与制度化,积极建立并完善了档案组织机构,培养了大批档案干部,逐步摸索形成了一套系统化的档案工作体系,在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后,档案工作作为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一部分,不仅为党和国家制订各项政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为新中国的政治与社会发展贡献了力量,成为党和国家历史最重要的信息载体,同时也
- 摘要[ Word 9901095.0 KB ] 2025 Vol.32 No.4 页码:
|
|
- 邹宇:天津市鲁迅奖章读书运动的历史考察
9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邹宇
- 鲁迅奖章读书运动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次全民读书运动。此次运动涵盖各个年龄段人群,以阅读各类红色书刊为主要内容,对于确立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具有重要意义。天津作为开展鲁迅奖章读书运动的重要城市之一,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为主线,重点发挥各级党组织的领导作用以及团委等相关单位的协作、宣传动员作用,确立了“市级—区级—基层”三级指导机制;采取以宣传为主,指导阅读、征文、报告会等诸多形式协同的动员方式;确立“读书光荣”的激励机制,自上而下开展读书活动,对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政治觉悟发挥了重要作
- 摘要[ Word 9030747.0 KB ] 2025 Vol.32 No.4 页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