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期刊检索:      
标题: 作者: 单位: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演变--兼论其对国有资产购并重组的影响
    64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钟瑛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演变经历了1988~1997年、1998~2002年、2002年中共十六大至今三个历史阶段,不同阶段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对上市公司国有股权转让、国有资产并购重组的影响不同.中共十六大以来,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正进入一个全新的历史阶段,将对国有资产购并重组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并将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 摘要[ Word 0.0 KB ] 2003 Vol.10 No.5 页码:
  • 改革开放以后北京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生活的变化
    50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张太原
  • 改革开放以后的20年,北京城镇居民的食品消费生活经历了从勉强温饱到温饱再到小康状态的转变.在前一阶段,居民主要是追求吃的数量的扩充,主要特点是实现了从以"主食"消费为主向以"副食"消费为主的转化;在后一阶段,居民开始追求吃的质量的提高,营养、新鲜、方便、快捷的食品受到普遍欢迎.北京城镇居民食品消费生活的这种变化在某种程度上是中国居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的反映,而中国绝大多数人的生活能够不断地得到改善,这一看似简单的现象正是中国渐进的社会主义改革不断取得成功的社会基础.
  • 摘要[ Word 0.0 KB ] 2003 Vol.10 No.5 页码:
  • "人文奥运"与当代北京城市建设
    63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李建平
  • 北京为申办和举办2008年奥运会提出了"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理念,而其中的"人文奥运"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我们不但要从与时俱进、发展创新的角度来看待它,还要从使北京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北京的角度来理解它,从促进北京发展、推进北京社会文明进步和加强北京城市文化环境建设来落实"人文奥运",在保护好北京这个历史文化名城的基础上,展现给世人一个将现代化建设和古都风貌完美结合的大都市.
  • 摘要[ Word 0.0 KB ] 2003 Vol.10 No.5 页码:
  • 论建国初期对淮河的全面治理
    52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高峻
  • 1950~1957年,即国民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建设时期,在毛泽东"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下,新中国对水患严重的淮河展开了全流域、多目标的全面治理,从而迈出了根治淮河的第一步.当时的治淮工程,具有质量较好、速度较快、费用较省、效益较大等特点.作为新中国第一个全流域治水的实践,其经验与教训弥足珍贵,影响深远.
  • 摘要[ Word 0.0 KB ] 2003 Vol.10 No.5 页码:
  • 1954年湖北水灾与救济
    548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李勤
  • 1954年长江中下游发生特大水灾,其中湖北省遭受的损失尤为严重.面对肆虐的洪水,湖北省党政军民在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以及全国人民的支援下,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积极救灾.在水灾救济中表现出明显的特点:政府(包括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承担起组织救灾的任务,成为救灾的组织者和指挥者;积极组织灾民生产自救,促使社会功能尽快恢复正常;努力帮助灾民克服灾民意识,在物质救灾的同时加强精神救灾.
  • 摘要[ Word 0.0 KB ] 2003 Vol.10 No.5 页码:
  • "文化大革命"期间三线建设的物资保障
    48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袁宝华
  • 三线建设是我国经济建设和发展中的一件大事,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三线建设是我国国民经济计划重点确保的项目.当时我担任物资管理部部长,直接参加并领导了物资战线支援三线建设的工作.
  • 摘要[ Word 0.0 KB ] 2003 Vol.10 No.4 页码:
  • 美国迫使台湾当局从华南边境和沿海岛屿撤兵问题研究
    578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牛大勇
  • 肯尼迪政府时期的美国对华政策已经开始孕育着一些变革.其政府内部先后讨论过一些调整方案,但在国际国内各种复杂因素的制约下没有取得重大突破,其中台湾当局不断施加的干扰和阻碍是一个重要原因.在此时期,美国曾迫使台湾当局从缅泰老"金三角"地区撤军,并试图透迫蒋介石从金门、马祖等沿海岛屿撤防,双方施压与抗压、牵制与反牵制的互动关系十分明显.尽管美国政策设计者们已经认识到美国对华政策必须服务于美国和整个"自由世界"的广泛利益而非台北政权一家的利益,但实际上还是难以摆脱台湾当局的牵制.另外,更重要的阻力来自于美国国内政治的
  • 摘要[ Word 0.0 KB ] 2003 Vol.10 No.4 页码:
  • 影响中罗关系曲折发展的若干因素
    54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刘勇
  • 20世纪60年代,原本平稳发展的中罗关系出现了飞跃.促成并制约这一时期中罗关系发展的最主要原因是苏联对两国的影响,罗马尼亚领导人把中苏和罗苏两个双边关系变成了一个中一苏~罗大三角关系.此外,冷战的国际背景及由此产生的双方在意识形态上的认同与分歧,是另一个重要因素.上述因素在不同时期、不同情况下此消彼长,使中罗关系的进程呈现出缓与急、冷与暖的交替.
  • 摘要[ Word 0.0 KB ] 2003 Vol.10 No.4 页码:
  • 中国谋求打开对欧关系的努力
    51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赵怀普
  • 20世纪60年代初,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特别是中苏关系的破裂,中国在对外关系方面做出重大调整,重点是谋求打开对欧关系.为此,中国在公共关系、经济和政治外交等领域积极展开活动.总的来说,中国在上述领域所做的努力是有成效的,特别是中法关系正常化标志着中国对欧外交的一个重大突破.但也要看到,中欧关系总体上依然发展缓慢,这主要是由于大多数西欧国家仍不能摆脱美国的控制来发展对华关系造成的.
  • 摘要[ Word 0.0 KB ] 2003 Vol.10 No.4 页码:
  •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军队和国防建设发展历程及经验
    74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萧裕声
  • 中国共产党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科学地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确立了我国军队建设的指导思想是"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1995年以来,中央军委进一步提出要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始终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全军各项建设的首位;实施科技强军战略,走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坚持依法从严治军,加强部队管理;把军队和国防建设纳入国家总体战略,使之协调发展;依靠人民建设国防,做好新时期战争动员准备.这些方针政策的实施,使我国军队和国防建设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 摘要[ Word 0.0 KB ] 2003 Vol.10 No.4 页码:
  • 1975年的军队整顿
    50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曾庆洋[1] 邓礼峰[2] 陈奇勇[2]
  • 1975年,邓小平在形势非常复杂和严峻的情况下,以无产阶级革命家无畏的气概和非凡的胆略,领导军队进行大刀阔斧的全面整顿,以消除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对军队建设的影响和破坏,纠正军队建设的航向.在整顿中,邓小平提出了一系列正确的建军原则.整顿时间虽短,但成效显著,军队形势明显好转,对粉碎"四人帮"、保证军队和全国局势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 Word 0.0 KB ] 2003 Vol.10 No.4 页码:
  • 顾颉刚先生治学生涯的启示--在纪念顾颉刚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137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朱佳木
  • 各位专家、各位学者: 今年5月8日,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一级研究员、我国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先生110周年诞辰.因为当时正处于控制"非典"疫情蔓延期间,所以纪念顾先生的座谈会推迟到今天才举行.历史所的领导盛情邀请我到会发言,而我对于顾先生生前的研究领域全然没有知识,只好临时找来一些有关的书和材料,现炒现卖,班门弄斧.讲的不对的地方,还望在座的各位专家、学者批评指教.
  • 摘要[ Word 0.0 KB ] 2003 Vol.10 No.5 页码:
  • 新中国成立后历史考证学的新境界
    1212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陈其泰
  • 在1949年以前业已取得很大成就的20世纪中国历史考证学,进入新中国以后,由于一批原先熟悉严密考证方法的史学家接受了唯物史观的指导,他们做到既发扬广搜史料、互相参证的优良传统,又能把握历史演进的大势,由表及里,探求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和发展演变的趋势,达到对历史本质的认识,因而使历史考证学达到了新的境界.他们的卓越成就为20世纪中国史学谱写了出色的篇章,留给我们许多重要的启示.
  • 摘要[ Word 0.0 KB ] 2003 Vol.10 No.5 页码:
  • 从总结经验中创新--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的理论创新之路
    131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王真
  • 中共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创新发展是与党对历史经验的总结相伴随的,总结是紧密围绕两大历史课题展开的,通过总结,党在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和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样两个核心问题上形成了新的认识,丰富和深化了邓小平理论,凝结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我们党在总结经验中还善于汲取群众智慧,从群众的实践创造和发展要求中获得前进的动力;能够立足于时代高度,把中国的问题放在全球的背景下来思考."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13年来我党理论创新的最大亮点,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 摘要[ Word 0.0 KB ] 2003 Vol.10 No.5 页码:
  • 1977年恢复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最初酝酿
    88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顾为铭
  • 1977年5月24日,邓小平同王震、邓力群谈话.重要内容之一,是关于科学和教育、知识和人才.邓小平指出: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 摘要[ Word 0.0 KB ] 2003 Vol.10 No.5 页码:
  • 中共三代领导核心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大理论成果
    47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韩振峰
  • 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核心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先后形成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大理论成果,为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自做出了独到的贡献,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建设和执政党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走向成熟.
  • 摘要[ Word 0.0 KB ] 2003 Vol.10 No.5 页码:
  • 中国计划经济时期计划管理的若干问题
    69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董志凯
  • 1953~1980年是中国实行计划经济的时期,计划经济发挥了集中全国力量办工业的作用,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初步建立了国民经济的工业体系,在历史上曾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由于在决策方面的信息不充分、滞后甚至扭曲,决策科学化难度很大,实施形式趋于单一,微观管死与宏观多变,以"条"、"块"为特征的整体与局部分割,重基建轻技改等,致使5个五年计划中有4个未曾正式公布和真正实施.全面地、历史地理解这一情况,对于客观地认识中国改革开放的背景和渐进式改革道路的选择,都是有意义的.
  • 摘要[ Word 0.0 KB ] 2003 Vol.10 No.5 页码:
  • 集体化时期农村人口流动剖析--以赣闽粤边区为例
    1188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游海华
  • 学界一般认为,在长达20多年的集体化时期,农村人口难以流动,农村社会几乎是一个不流动的社会.通过对赣闽粤边区农村人口流动剖析后发现:集体化时期,农村社会仍然流淌着人口流动的涓涓细流;这些细流,既有城镇人口的下乡流,也有农村劳力的进城流,还有农村内部的人口迁移流.集体化时期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由体制安排移民的时代;集体化时期的农村社会,很大程度上是一个人口向农村、向山区迁流的社会.
  • 摘要[ Word 0.0 KB ] 2003 Vol.10 No.3 页码:
  • 20世纪80年代的婚姻法律与婚姻家庭变迁
    154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秦燕 李亚娟
  • 颁布于中国全面改革开放起步时期的1980年,反映了国家在婚姻家庭领域的法制重建以及社会转型带来的家庭婚姻制度的变化.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的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明确了夫妻财产制,人们的个人财产权利意识增强;第二,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但由于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使性别选择问题更突出地表现出来;第三,明确把感情破裂作为离婚的条件,但"感情破裂"的衡量标准很难掌握,司法部门在处理离婚案件时仍有很大困难.总之,1980年是一部承前启后的法律,它既是对1950年的继承与发展,又通过20年的司法实践,为2001年的修正案的制定作了法律上的铺垫.
  • 摘要[ Word 0.0 KB ] 2003 Vol.10 No.3 页码:
«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