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期刊检索:      
标题: 作者: 单位: 
  • 党的绝对领导始终是我军不变的军魂--评《军魂论》
    1208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曾昭禹[1] 毛广淞[2]
  • 军队问题是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问题.马克思在总结巴黎公社的教训时第一次指出:"无产阶级专政的首要条件就是无产阶级军队."[1]列宁在与第二国际机会主义做斗争时指出:"要始终把军队问题放在第一位."[2]毛泽东在总结大革命失败的教训时提出"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 摘要[ Word 0.0 KB ] 2003 Vol.10 No.3 页码: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双重主题及其理论体系
    51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汪青松
  • 对"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和"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回答,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双重主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具有党的建设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两大体系.辩证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双重主题及其理论体系,有助于准确把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
  • 摘要[ Word 0.0 KB ] 2003 Vol.10 No.4 页码:
  • 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党风建设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45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张世飞
  • 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的党风建设理论,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逻辑与历史相一致原则的典范.这一理论紧紧围绕"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这一主题,提出了许多重要而精辟的思想,初步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完整的科学体系,为丰富和发展党风建设理论做出了重大贡献.
  • 摘要[ Word 0.0 KB ] 2003 Vol.10 No.4 页码:
  • 建国53年来中国宏观经济发展的若干特点--在2003年中国现代经济史年会上的讲话
    45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刘国光
  • 建国初期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中国的宏观经济从总的时间序列上看,可划分为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调整时期和"文化大革命"时期四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各自的特点.这个历史时期的经济发展战略是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主导,强调发展速度;战略推行的结果虽然成功地建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但在产业结构、积累和消费的关系、增长方式、增长的波动性方面存在不少问题.与此相适应建立起来的集中计划经济体制对于集中力量搞建设是起了作用的,但从效率上讲是失败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模式
  • 摘要[ Word 0.0 KB ] 2003 Vol.10 No.4 页码:
  • 毛泽东与社会主义的中国
    64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李捷
  • 研究毛泽东与社会主义的中国的关系,首先应关注毛泽东在建国后所面对的国际国内环境,从他所处的环境出发,研究其探索建设道路的思想脉络.概括讲毛泽东在建国以后主要抓了三件大事,即:抓建设,使中国赢得大国地位,巩固无产阶级政权.毛泽东晚年犯错误的原因,主要在于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观察出现了偏差,对国内政治状况、社会主义的主要矛盾和对党内意见分歧的定性处理上出现了错误.
  • 摘要[ Word 0.0 KB ] 2003 Vol.10 No.4 页码:
  • 中国计划经济的重新审视与评价
    68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武力
  • 中国经济体制在20世纪的后50年里,就经济运行来说,经历了一个由计划与市场并存向计划经济转变、再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螺旋式发展过程.中国在50年代之所以选择计划经济体制,除主观认识因素外,当时的工业化压力、资源短缺和政府动员能力强也是重要因素.计划经济体制形成后的20年里,尽管它在集中资源加快独立工业体系的建立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并基本保持了高积累下的社会稳定,但是它最大的缺陷是不能长久实现社会主义所追求的高效率,而这正是计划经济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取代的真正原因.
  • 摘要[ Word 0.0 KB ] 2003 Vol.10 No.4 页码:
  • 国家资本及其国有企业是新中国工业化的基础和主干
    37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刘永佶
  • 中国20世纪50年代以来形成的国家资本,是对前半个世纪官僚资本的否定,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初级形式.它并不是什么人幻想的产物,也并非机械地照搬"苏联模式"的恶果,而是中国经济、政治、文化矛盾演化的必然.国家资本及其国有企业奠定了中国工业化的基础,是中国工业化的主干.
  • 摘要[ Word 0.0 KB ] 2003 Vol.10 No.4 页码:
  • 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及国史研究的贡献
    52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邰凤琳
  • 邓小平在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仅批判"四人帮"极"左"思潮,还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以本来面目,还用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指导研究国史,创造性地提出了研究国史的理论、原则和方法,为当代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和国史研究提供了思想武器.
  • 摘要[ Word 0.0 KB ] 2003 Vol.10 No.4 页码:
  • 胡乔木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思考和意见
    56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朱元石
  • 1979年1月6日,胡乔木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全院大会上作传达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报告,会场上人们所受的鼓舞以及表现出来的欢悦状态令人难忘,胡乔木在会上所阐述的经济理论观点开了解放思想的先河.胡乔木是我们党内卓越的理论家和宣传家,他主要从事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和领导职责,但并没有因此妨碍他对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思考.从中,就体现了胡乔木对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方面的许多重要思考和意见,充分体现了他对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在理论上的先导作用.
  • 摘要[ Word 0.0 KB ] 2003 Vol.10 No.4 页码:
  • "大跃进"运动悲剧命运探源
    60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李付安
  • "大跃进"运动因其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的巨大反差而成为一场深刻的历史悲剧.工作着重点的转移受到了"政治统帅经济"的干扰,"以苏为鉴"误入回归革命经验的歧途,解放思想、破除迷信为唯意志论所扭曲,赶超战略在积极平衡论的支配下走向极端,这些因素便是造成这场悲剧的根源.
  • 摘要[ Word 0.0 KB ] 2003 Vol.10 No.3 页码:
  • 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与中美关系
    54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赵学功
  • 1958年的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是战后中美关系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危机期间,美国政府曾企图通过战争威胁和压力迫使中国做出让步,但由于美国公众舆论和盟国的反对,更重要的是由于中国政府采取了灵活的对美政策,使美国以"核威慑"战略为主要内容的对华政策破产.尽管双方剑拔弩张,但事态终究没有失控.即使在危机高潮时期,双方仍继续保持着有限的对话,这对于化解危机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再一次体现了20世纪50年代中美对抗的基本特征.
  • 摘要[ Word 0.0 KB ] 2003 Vol.10 No.3 页码:
  • 肯尼迪政府的"限蒋出笼"政策(1961~1963)
    58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唐小松
  • 20世纪60年代肯尼迪上台后,一改此前美国的"放蒋出笼"政策,反对蒋介石的"反攻大陆"要求.肯尼迪政府阻拦蒋介石"反攻大陆"是因应当时美国对华政策的需要,国际局势的发展已使美国政府认识到,新中国政权是稳固的,无法以外力推翻.在策划"限蒋出笼"政策的过程中,肯尼迪政府就如何应付蒋介石的对策问题曾进行过激烈的辩论,从最初的模糊政策到最后向蒋介石摊牌,政策的出台经历了一个复杂的决策过程.
  • 摘要[ Word 0.0 KB ] 2003 Vol.10 No.3 页码:
  • "文化大革命"时期人民解放军的主要成就和经验教训
    779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邓礼峰
  • "文化大革命"时期,人民解放军建设遭受了严重挫折.但是,由于广大指战员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一起,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同"文化大革命"的破坏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使人民解放军仍然听从党的指挥,英勇地保卫了国家的安全,完成了党和国家交给的许多重大任务.实事求是地回顾这一复杂历史时期军队建设的主要成就,深刻地总结其经验教训,对正确认识与评价这段历史,探讨和平时期军队建设的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 Word 0.0 KB ] 2003 Vol.10 No.3 页码:
  • 论"九一三"事件后"解放军学全国人民"活动
    93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刘志青
  • "九一三"事件后,中国人民解放军在"批林整风"运动中,为排除林彪反革命集团对军队建设的干扰和破坏,在全军开展了"解放军学全国人民"活动.通过开展这项活动,进一步加强了军民团结和军政团结,在整顿军队的纪律和作风方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 摘要[ Word 0.0 KB ] 2003 Vol.10 No.3 页码:
  • 乡村都市化与都市村民的宗族生活--广州城中三村研究
    128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孙庆忠
  • 在珠江三角洲地区,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大,乡村都市化进程加快,都市宗族这种特有的文化现象亦受到影响,传统观念的文化土壤、都市环境的心理适应以及经济利益的内在牵引是都市宗族得以存续的条件.然而,都市生活的浸染,致使宗族权力再度萎缩,宗族意识日趋消解.随着"城中村"的改造、"村庄的终结",都市村民的宗族生活必将转化为远离其传统载体的文化躯壳,并在跨越边界的社区网络中渐淡地延续下去.
  • 摘要[ Word 0.0 KB ] 2003 Vol.10 No.3 页码:
  • 从《当代江西简史》的编纂探析地方史的编写规律
    57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危仁晸[1] 黄慕亚[1] 万红燕[2]
  • 研究与编纂当代地方史是研究与编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作者从研究与编纂入手,对编写当代地方史过程中的一些规律做了有益的探索.文中认为,编写好当代地方史是国史研究中的一个新课题,必须领导重视,具有一支政治可靠、业务强、熟悉省情的编写队伍;要从系统研究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轨迹入手;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必须突出地方特色;忠于历史,科学修史,对历史进程中发生的一些问题,力求做出科学的分析和论述,为促进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服务,为促进江西在中部地区崛起服务.
  • 摘要[ Word 0.0 KB ] 2003 Vol.10 No.2 页码:
«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