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中国图书出版的政府监管
499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刁其武
- 建国之初,中央政府确定了中国图书出版业的计划管理体制,全面确立并构建了计划经济下图书出版业成长的基本框架;"文化大革命"的10年动乱,使图书出版事业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和摧残.改革开放以后,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我国政府逐步推行了出版管理体制和经营体制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出版单位自主经营和自我发展能力.同时,出版单位也普遍建立了以提高出版物质量为中心的多种形式的目标责任制.出版机构虽然经历了由机关而事业单位、由事业单位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进而初步融入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但从总体上来看,出版业仍是属
- 摘要[ Word 0.0 KB ] 2003 Vol.10 No.6 页码:
|
|
- 军队高干会和毛泽东的"八月指示"
46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顾为铭
- 1973年12月八大军区司令员对调以后,好几个大军区通过召开党委扩大会议等方式,揭发有关同林彪集团斗争中的人和事.主要对象是几位大军区领导干部.到197年5月,在王洪文主持下,由当时的中央组织部部长郭玉峰具体负责,在钓鱼台成立两个小组,从大军区会议简报、大字报汇编、各种揭发材料、林彪死党的笔记本和交代材料、九届二中全会记录及新华社等,分头整理选编材料.
- 摘要[ Word 0.0 KB ] 2003 Vol.10 No.6 页码:
|
|
|
|
- 20世纪60年代初农村人民公社退赔研究--以苏州地区为考察对象
479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王玉贵
- 苏州农村地区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以"共产风"为主要内容和特征的"五风"刮得也非常严重.20世纪60年代初,在全党下决心纠正"左"倾错误的背景下,苏州农村地区同样对在"大跃进"运动中的平调账进行了清理和退赔.总结苏州农村地区退赔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对于我们更进一步全面认识和评价人民公社化运动、加深对人民公社史的研究都是有积极意义的.
- 摘要[ Word 0.0 KB ] 2003 Vol.10 No.1 页码:
|
|
- 目标·手段·自主需要--人民公社制度兴衰的思考
549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刘娅
- 回顾、反思人民公社制度兴衰的原因,会发现其兴衰嬗变与党的目标认识、制度设定和管理手段不无关联,理想目标、行政手段以及受压抑的自主需求诉求权利的交互作用对公社制度起了解构作用.鉴此,深化农村政治制度建设应从现实社会条件出发,循序渐进推进目标并慎用行政手段,充分尊重自主需要.
- 摘要[ Word 0.0 KB ] 2003 Vol.10 No.1 页码:
|
|
- 试析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党对农民的思想教育
57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张齐学
- "大跃进"时期党对农民进行的思想教育促进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迅速展开.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党的权威、组织基础以及"大跃进"的全面展开为党对农民进行的思想教育提供了有利的社会条件;广大农民易于接受党的教育,但仍存在着文化水平低等问题;农村基层干部自身也有很大不足,政治热情过高,但工作认真、努力;电影、报纸、有线广播等过热宣传共产主义的即将实现,加上农村开展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教育运动、全民学哲学等,使广大农民打破传统,以前所未有的热情投入到人民公社化运动中.
- 摘要[ Word 0.0 KB ] 2003 Vol.10 No.1 页码:
|
|
- 中共中央三代领导集体与中国工业化
41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王骏
- 50多年来,在以毛泽东、邓小平和江泽民为核心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下,我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毛泽东在探索"中国工业化的道路"的过程中,从本国的国情出发,"以苏为鉴",实事求是地总结经验和教训,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建设方针;邓小平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重要思想,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出发,认真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并借鉴世界上其他国家工业化、现代化得失成败,成功地探索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工业化、现代化道路;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全面贯彻"
- 摘要[ Word 0.0 KB ] 2003 Vol.10 No.1 页码:
|
|
|
|
- 新时期文化产业建设考察
442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孙丹
- 文化与文化生产、文化产业是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概念.新中国对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理解既受到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也受到意识形态观念的影响.从单一的文化建设向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并举的转变反映了新时期理论界、文化界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大胆探索和积极实践.群众文化作为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因其具有广泛的大众娱乐消费基础以及与传统文化和民间文化的紧密联系,成为催生文化产业最丰饶的沃土.文化经济正崛起为21世纪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文化产业处于大发展时期.而文化产品作为文化的载体,其生产与传播方式的变革必然会对文化的传承
- 摘要[ Word 0.0 KB ] 2003 Vol.10 No.1 页码:
|
|
|
|
|
|
- 1949~1959年爱国卫生运动述论
63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肖爱树
- 1949~1959年,党和政府领导全国人民开展了规模宏大的爱国卫生运动,取得了巨大的成绩.这不仅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起到了移风易俗的作用,而且充分显示了人民民主制度的优越性以及在这种制度下人民群众发挥出来的巨大力量.同时,党和政府也积累了丰富的卫生工作经验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
- 摘要[ Word 0.0 KB ] 2003 Vol.10 No.1 页码:
|
|
- 试析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印关系恶化的原因--中印边界战争40周年回顾
69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康民军
- 20世纪50~60年代,因印度插手中国西藏问题和挑起中印边界争端而直接导致两国关系恶化.而当时的印度政府采取这一恶化中印关系的政策又有其深刻的国内外原因:印度对英国殖民主义者扩张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是首要的原因;而当时的印度政府推行地区霸权政策则是中印关系恶化的根本原因;此外,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初,印度国内各种矛盾的激化、国际上反华势力对印度政府错误政策的支持以及中国国内暂时的经济困难和国际上的孤立地位,也对当时的印度政府推行反华政策产生了重要影响.
- 摘要[ Word 0.0 KB ] 2003 Vol.10 No.1 页码:
|
|
|
|
|
|
- 学习十六大精神做好对台工作
459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王在希
- 中共十六大报告有关台湾问题的分析很精辟,不但包含了我党以往行之有效的政策,而且根据目前海峡两岸形势的变化提出了一些新的主张,概括起来就是五个坚持、三个新意,明确了今后对台工作的思路和重点.当前,台湾的"台独"势力利用台湾岛内的省籍情结和台湾同胞"出头天"的思想,将台湾人民的台湾意识向"台独"方面引导,造成了我们统一前景的严峻形势,而"出头天"思想的产生与中国近代史特别是台湾近500年历史对台湾民众心态的影响是分不开的,只有了解和理解广大台胞的心态,才能有针对性地做好新时期的对台工作.
- 摘要[ Word 0.0 KB ] 2003 Vol.10 No.2 页码:
|
|
- 中共十六大与八大的比较研究
46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曹应旺
- 八大是中国共产党成为执政党后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代表大会分析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的形势,提出了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任务,在指导思想、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上都有重要建树,对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十六大是中国共产党执政52年后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也是中国共产党在开始实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新形势下召开的一次具有深远影响的重要大会.对八大和十六大进行比较研究,可以发现其一脉相承的内在联系,可以加深对十六大确立的指导思想、奋斗目标、组
- 摘要[ Word 0.0 KB ] 2003 Vol.10 No.2 页码:
|
|
- 邓小平"一国两制"思想研究述评
48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吴丽琼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在世界形势发生深刻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邓小平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智慧,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在充分尊重历史和现实的基础上,创造性地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科学构想.作为我国解决台湾、香港、澳门问题、实现祖国统一的一项基本国策,"一国两制"构想从提出到实践,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热门课题之一.
- 摘要[ Word 0.0 KB ] 2003 Vol.10 No.2 页码:
|
|
- 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对"一国两制"方针的继承与发展
47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张运洪
-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党的"一国两制"方针,根据两岸形势的变化,与时俱进地制定了一系列的对台方针、政策和措施: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坚决反对分裂,反对"台独"活动,维护祖国统一;坚持通过两岸对话和谈判来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高度重视对台湾人民的工作,贯彻"更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积极推动两岸的经贸交流与合作;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积极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有力地推进了祖国统一的历史进程.
- 摘要[ Word 0.0 KB ] 2003 Vol.10 No.2 页码:
|
|
- "文化大革命"后期在解放干部问题上的一场斗争
532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吴德
- 1974年年底,毛主席在长沙,周总理去见过毛主席,周总理回来向政治局传达了毛主席的指示:四届人大之后要实行特赦,释放战犯,先解决外部矛盾;同时,也要准备很快解决"文化大革命"以来受关押和受监护的干部问题.
- 摘要[ Word 0.0 KB ] 2003 Vol.10 No.2 页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