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中国区际粮食流通的三次变化及其原因分析
47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瞿商 苏少之
- 新中国50多年间,粮食流通经历了计划调拨到市场调节的变化过程.在这一变化过程中,粮食流向流量发生了由南粮北调到北粮南运到北出南进乃至南北同出三次历史性变化.通过对这一过程和相关因素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三次重大的历史变化既是中国区域经济在市场化主导下非均衡发展的结果,同时,它又将对区域经济和国民经济、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调整产生重大的影响.
- 摘要[ Word 0.0 KB ] 2003 Vol.10 No.2 页码:
|
|
|
|
- 改革史应成为一门专门史
46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顾奎相 陈浣
- 近20年来,一门新的学科--改革史正在蓬勃兴起.按新学科所应具备的各项要素加以衡量,改革史有资格、有条件与前述各门专史一样,成为一门独立的历史学二级学科.其理由如下:任何一门专史的生成和发展,其基本前提都是要有明确的学科定义和研究对象.改革史具备这一条件,因为社会改革历史的客观存在为改革史学科的生成提供了可能性.
- 摘要[ Word 0.0 KB ] 2004 Vol.11 No.4 页码:
|
|
- 上海里弄:基层政治动员与国家社会一体化走向(1950~1955)
559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张济顺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最初10年,中国共产党对上海基层社会的治理卓有成效,国家与社会高度一体化,与这个历史性的变化伴随始终的是一波又一波的基层社会的政治运动.而20世纪50年代前半期波及上海每一条街道、里弄、每一个家庭的政治动员,则为中国共产党实现国家对都市社会的统合提供了最初的范本.
- 摘要[ Word 0.0 KB ] 2004 Vol.11 No.4 页码:
|
|
- 反应与调整:1996年台海危机与美国对台政策
77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吴心伯
- 台海危机的起因是克林顿政府在1995年5月允许台湾领导人李登辉访美.中方认为李登辉访美标志着美国对台政策的重大调整和严重倒退,怀疑美国要打台湾牌以遏制中国的崛起.为了震慑以李登辉为代表的台独势力,中国政府决定在东南沿海举行一系列的军事演习.鉴于中方这次军事演习所选定的时间(3月23台湾"总统大选")和地点(分别距离基隆港20海里处、高雄港约30海里处)的敏感性,克林顿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外交和军事行动.
- 摘要[ Word 0.0 KB ] 2004 Vol.11 No.4 页码:
|
|
- 抗美援朝战争与新中国的第一个国防战略
60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房功利
- 抗美援朝战争是新中国在没有充分物质与心理准备的情况下接受的一场现代战争,也促使新中国领导人对国防建设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并逐步明确了"积极防御,防敌突袭"的国防战略方针.(1)国家发展战略对国防战略的新要求是战略出台的内在动力.通过抗美援朝战争,新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也使美帝国主义以武力要挟的狂妄气焰有所收敛,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相对和平的环境.
- 摘要[ Word 0.0 KB ] 2004 Vol.11 No.4 页码:
|
|
- 当代西北生态环境演变的现状、趋势与成因
54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西北生态建设战略"课题组
- 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恶化呈以下10大趋势: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大;河川径流减少;地下水位下降;水土流失依然严重;湖泊萎缩,湿地减少;森林面积减少;草原不断退化;土壤盐碱化问题突出;雪线明显后退;土壤肥力显著下降.
- 摘要[ Word 0.0 KB ] 2004 Vol.11 No.4 页码:
|
|
- 怎样比较中俄经济改革
43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安德烈·奥斯特洛夫斯基
- 中国经济改革20多年,俄罗斯改革十几年.现在应该停下来,回过头去瞧瞧两国走过的路,比比二者现在站在什么地方.坦诚地说,比较双方的经济改革成就,俄罗斯相去甚远.人们对中国改革可以有不同感受,但是有一点应当肯定: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已经取得了推动经济发展的长足进步.2000年,中国的GDP相当于1989年的293%.相比之下,同一时期,俄罗斯只达到57.3%,捷克为94.7%,乌克兰为44.3%,波兰为117.8%.
- 摘要[ Word 0.0 KB ] 2004 Vol.11 No.4 页码:
|
|
- 国史研究篇目索引
432 人次已浏览
- 作者:
- 摘要[ Word 0.0 KB ] 2004 Vol.11 No.4 页码:
|
|
|
|
- 1980~2050年的中国现代化进程:回顾与前瞻--一个经济学家的视角
50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王梦奎
- 按照"三步走"实现现代化的战略部署,我国已经实现了前两步,进入21世纪开始走第三步,2001~2020年的发展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我国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规划是: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经济发展的基本走向为工业化、城市化、开放型经济;增进全体人民的福利;推进制度创新.中国的现代化要实现三个根本性的转交:经济体制的根本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从二元经济结构到现代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性转变.中国的现代化不仅是发展社会生产力,还包括精神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建设等各方面制度的改革和健全.中国经济具备持续增长的
- 摘要[ Word 0.0 KB ] 2004 Vol.11 No.5 页码:
|
|
- 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提前过渡与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抉择
53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朱佳木
- 何时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是与中国工业化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战略紧密相关的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决定提前向社会主义过渡,根本原因是编制五年计划时选择了优先发展童工业的战略,并得到了苏联在技术和设备制造上给予全面援助的承诺.而实际过渡时之所以又被提前,主要原因也在于要使农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尽快适应优先发展重工业的需要.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虽然存在一定历史局限性,向社会主义的过渡中也出现了一些弊端,但总体看,正是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战略抉择和向社会主义的提前过渡,使中国抓住了当时的历史机遇,
- 摘要[ Word 0.0 KB ] 2004 Vol.11 No.5 页码:
|
|
- 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形成之历史考察
44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李安增
- 实现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是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经过80余年的艰辛探索,形成了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现代化的完整、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一理论是对现代化即西方化或苏联化僵固模式的超越.对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形成的条件与原因进行多视角的分析,对其形成的历史过程和演变轨迹进行纵向的梳理和界定,总结其经验教训,对21世纪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 摘要[ Word 0.0 KB ] 2004 Vol.11 No.5 页码:
|
|
- 毛泽东对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的思考与选择
39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郭根山
-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了历史经验和教训,开辟了一条先谋求民族独立、创造现代化的前提条件,再集中力量进行现代化建设的正确的救国之路;改革开放以前中国虽没有全面实现现代化,但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也已经制定了一个适合国情的发展战略,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艰辛的探索,奠定了中国经济、社会继续发展的坚实基础.
- 摘要[ Word 0.0 KB ] 2004 Vol.11 No.5 页码:
|
|
- 邓小平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思想
41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尹世洪[1] 何友良[2]
- 邓小平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卓越的思想家和设计师.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接续近代以来中国人的梦想、为国家实现现代化而艰苦奋斗的进程中,邓小平坚持将中国实际与现代化一般规律相结合的原则,强调全民族整体动员、奋起直追的现代化政治观念和社会意识,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决定国家民族命运的千秋大业的观点,回答了中国为什么必须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问题;他确定中国式的百年发展战略,设计了从温饱、小康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道路,回答了什么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问题;他强调以经济发展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重视知识和人才,通过改革开
- 摘要[ Word 0.0 KB ] 2004 Vol.11 No.5 页码:
|
|
- 邓小平发展观略论
44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曹前发
- 发展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一个轴心.邓小平理论框架中十分清晰地显示出他的发展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是邓小平发展观的基点;全面、持续、协调发展的构想,反映了邓小平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设计;以人为本是邓小平发展观的根本目的,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是实现这一发展观的根本保证.
- 摘要[ Word 0.0 KB ] 2004 Vol.11 No.5 页码:
|
|
- 关于当代中国边疆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48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马大正
- 关于边疆的界定问题,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们往往只提陆疆,在这以后有所改变,增加了海疆的概念.我们在观察边疆地区的时候一定要历史地看,中国疆域的历史发展呈现出延续性和波动性相结合的特点.边疆的重要战略地位不仅体现在边疆地区是国防的前线、改革开放的前沿,还体现在边疆地区的稳定与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 摘要[ Word 0.0 KB ] 2004 Vol.11 No.4 页码:
|
|
-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入新阶段的1992年
47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范希春
- 1992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年份之一.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暮要谈话,为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作了重要的思想准备和理论准备.
- 摘要[ Word 0.0 KB ] 2004 Vol.11 No.4 页码:
|
|
- 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口述史学--关于口述史料与口述史学的若干问题
45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周新国
- 口述史料主要指经过口传或为后人记录成为史料的民间传说、社会歌谣、历史人物讲话、录音录像以及访问调查的原始资料,对这些资料的发掘和整理被称作口述史学.在西方,现代意义上的口述史学建立于20世纪30~40年代前后,与这些国家相比我国至今仍充其量只有一些口述史的实践,其发展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建议成立有关组织,召开研讨会,构建相关规范,制定相关规划,形成和发展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口述史学.
- 摘要[ Word 0.0 KB ] 2004 Vol.11 No.4 页码:
|
|
- 校史编研:当代史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459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王杰
-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校史编研也应运而生.经过20多年的努力,校史编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已经成为当代史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步入21世纪,随着我国学校教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校史编研也面临着提高编研水平、调整研究方向和与国际上先进高等学校院校研究接轨等多重任务,今后校史编研工作将会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 摘要[ Word 0.0 KB ] 2004 Vol.11 No.4 页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