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期刊检索:      
标题: 作者: 单位: 
  • 用邓小平研究推动国史研究深入发展
    38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朱佳木
  • 今年8月22日,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诞辰100周年纪念日.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研究工作者,对邓小平同志的最好纪念,就是进一步加强对邓小平生平与思想的研究,并把这一研究同国史研究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
  • 摘要[ Word 0.0 KB ] 2004 Vol.11 No.4 页码:
  • 关于当代中国边疆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48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马大正
  • 关于边疆的界定问题,在20世纪90年代以前,我们往往只提陆疆,在这以后有所改变,增加了海疆的概念.我们在观察边疆地区的时候一定要历史地看,中国疆域的历史发展呈现出延续性和波动性相结合的特点.边疆的重要战略地位不仅体现在边疆地区是国防的前线、改革开放的前沿,还体现在边疆地区的稳定与发展是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 摘要[ Word 0.0 KB ] 2004 Vol.11 No.4 页码:
  •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入新阶段的1992年
    47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范希春
  • 1992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最重要的年份之一.邓小平视察南方并发表暮要谈话,为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作了重要的思想准备和理论准备.
  • 摘要[ Word 0.0 KB ] 2004 Vol.11 No.4 页码:
  • 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中国口述史学--关于口述史料与口述史学的若干问题
    45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周新国
  • 口述史料主要指经过口传或为后人记录成为史料的民间传说、社会歌谣、历史人物讲话、录音录像以及访问调查的原始资料,对这些资料的发掘和整理被称作口述史学.在西方,现代意义上的口述史学建立于20世纪30~40年代前后,与这些国家相比我国至今仍充其量只有一些口述史的实践,其发展受到多方面的限制.建议成立有关组织,召开研讨会,构建相关规范,制定相关规划,形成和发展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口述史学.
  • 摘要[ Word 0.0 KB ] 2004 Vol.11 No.4 页码:
  • 校史编研:当代史研究的一个新领域
    459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王杰
  • 改革开放以来,学校教育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校史编研也应运而生.经过20多年的努力,校史编研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已经成为当代史研究的一个新领域.步入21世纪,随着我国学校教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校史编研也面临着提高编研水平、调整研究方向和与国际上先进高等学校院校研究接轨等多重任务,今后校史编研工作将会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 摘要[ Word 0.0 KB ] 2004 Vol.11 No.4 页码: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的发端
    468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顾为铭
  • 1978年1月11日,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的胡乔木,在该院召开的制订科研计划和规划的动员会上说:"现代历史,我们已经有了鸦片战争以后的,民国以后的,以至五四以来的历史研究,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的历史,现在还没有着手认真地进行研究,要赶快着手研究."
  • 摘要[ Word 0.0 KB ] 2004 Vol.11 No.4 页码:
  • 《新中国治水事业的起步(1949~1957)》评介
    54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武力
  • 盛世治水,是农业文明社会的一大传统,也是中国几千年经济和社会发展史上的一个绵延不断的重大工程.时过境迁,当中国步入以工业文明为特征的现代社会以后,在经历了100多年的衰败乱世后又一次迎来盛世的时候,是怎样进行治水的呢?它与先前盛世的治水和今天的以环保与可持续发展为特征的水利工程又有什么不同呢?这些对于研究中国经济史,特别是关注政府经济职能的我来说,经常萦绕在心头,挥之不去.
  • 摘要[ Word 0.0 KB ] 2004 Vol.11 No.4 页码:
  • 展现半个世纪中国史学发展的真实画卷--读张剑平著《新中国史学五十年》
    429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邹兆辰
  •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史学的发展,是中国史学发展的重要阶段.这是中国史学在新社会的条件下继续发扬悠久传统的50年,是中国史学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引下努力探索新史学发展道路的50年,也是中国史学克服社会环境的干扰,从严重的灾难中解脱并逐步走向健康发展道路的50年.
  • 摘要[ Word 0.0 KB ] 2004 Vol.11 No.4 页码:
  • 邓小平的历史地位和他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为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而作
    44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冷溶
  • 中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改革开放,在以后的25年里愈益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人们谈到中国的变化,首先要谈到改革开放的创始人邓小平.正像人们所说的那样,没有毛泽东就没有新中国,没有邓小平就没有今天的中国.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的时候,缅怀他对中国人民做出的重大贡献,充分评价他的历史地位,认真总结他留给我们的精神遗产,以纪念这位伟人,思考中国当前和今后的发展,是很有必要的,也是很有意义的.
  • 摘要[ Word 0.0 KB ] 2004 Vol.11 No.4 页码:
  • 关键是我们共产党内部要搞好--学习邓小平党建思想的一点体会
    46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李慎明
  • 一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结论 "中国要出问题,还是出在共产党内部"."关键是我们共产党内部要搞好".这既是邓小平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特别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苏共垮台的沉痛教训,又是对我党历史和现实经验教训与中国社会主义前途命运深思熟虑而得出的一个马克思主义的十分重要的结论.这一科学论断揭示了党的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及其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极大地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党的建设的学说.
  • 摘要[ Word 0.0 KB ] 2004 Vol.11 No.4 页码:
  • 邓小平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思想
    44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沙健孙
  • 1.政治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1980年8月,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所作的题为的报告,系统地论述了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的问题.他指出,党和国家现行的一些具体制度中,还存在不少的弊端,妨碍甚至严重妨碍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他列举的弊端主要有:官僚主义现象,权力过分集中的现象,家长制现象,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形形色色的特权现象.
  • 摘要[ Word 0.0 KB ] 2004 Vol.11 No.4 页码:
  • 最高纲领与阶段性纲领的辩证统一
    41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梁柱
  • 邓小平在思考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历史性课题时,不但依据国情和历史经验正确判定我国社会发展所处的历史方位,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并且还科学地概括了社会主义的本质,从而在带根本性的层次上明确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这就使我们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中,既找准了历史定位,又明确了前进的目标,正确体现了最高纲领同阶段性纲领的辩证统一关系.这个重要思想,对于我们的事业显然是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 摘要[ Word 0.0 KB ] 2004 Vol.11 No.4 页码:
  • 学习邓小平理论的一点体会
    49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王一程
  • 去年上半年,海内外敌对势力和国内"自由派知识分子"借中央筹备修改宪法之机,掀起了规模空前的新一轮"民间修宪"攻势.他们以"与时俱进修宪,走向民主宪政"为名,攻击我们"有宪法而无宪政",鼓吹所谓"宪政主义"的政治主张,赤裸裸地要求用所谓"人民民主宪政"取代人民民主专政,取消宪法序言,推翻四项基本原则.一时间,国内各种媒体和学术出版物上都出现了大量传播宪政理念、呼吁宪政制度的文章.
  • 摘要[ Word 0.0 KB ] 2004 Vol.11 No.4 页码:
  • 邓小平与1975年整顿
    43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程中原
  • 在邓小平一生中,领导1975年整顿是最为光彩夺目的篇章之一.这里,我想就此阐释这样几个问题: 第一,1975年整顿的历史必然性.1975年整顿是"文化大革命"发展到那一特定时期的产物,也是各种政治力量矛盾斗争融为一个合力的结果.在1974年"批林批孔"运动影响下,刚刚趋向安定的政治局势、社会生活又变得一片混乱,有所恢复和发展的国民经济重新遭到严重破坏.
  • 摘要[ Word 0.0 KB ] 2004 Vol.11 No.4 页码:
  • 邓小平关于利用外资的思想
    462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钟瑛
  • 邓小平利用外资的思想,主要是在1979~1992年这段时期内提出的.它继承和发展了列宁、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国家利用外资、引进外国先进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扩大对外贸易等思想,总结了中国革命和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提出了一系列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利用外资的重要思想,丰富了共产主义理论宝库,有力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并将中国改革开放的实践上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
  • 摘要[ Word 0.0 KB ] 2004 Vol.11 No.4 页码:
  • 邓小平与《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54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陈东林
  • ,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的重要文献,具有完成拨乱反正任务、开始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划时代意义.邓小平对此作出的无可替代的重大贡献主要有:在历史转折关头,提出评价毛泽东、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则,奠定了起草的基础;主持起草,"博采众议"又"力排众议",确立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对中共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提出科学的论断和分析方法,为当代人研究当代史、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指南.
  • 摘要[ Word 0.0 KB ] 2004 Vol.11 No.4 页码:
  • 邓小平经济特区理论
    45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欧大军[1] 梁钊[2]
  • 经济特区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包括:为实现经济发展战略目标再造几个"香港";广东经济特区的发展要与香港互为依托;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广东经济特区是个试验等.
  • 摘要[ Word 0.0 KB ] 2004 Vol.11 No.4 页码:
  • 邓小平与教育战线的拨乱反正
    57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夏杏珍
  • 邓小平1977年再度复出以后,亲自领导教育战线率先进行拨乱反正,推倒"两个估计",恢复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教育思想,对中国教育的改革开放提出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措施,不仅大大推进了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开放,而且对全国各条战线的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起到了推动的作用.邓小平在教育工作方面的理论与实践,丰富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 摘要[ Word 0.0 KB ] 2004 Vol.11 No.4 页码:
«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