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0次中共中央全会通过的农业决议与当代中国"三农"政策演变
165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郑有贵
- 通过对建国以来10次中共中央全会通过的农业决议进行考察,有以下基本认识和判断:10次中共中央全会通过的农业决议,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集中地体现了全党关于"三农"的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围绕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完善和现代化建设,在探索农业发展道路进程中的重要里程,是新中国"三农"政策演变的轨迹;对新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极其重大和深远的影响.
- 摘要[ Word 0.0 KB ] 2001 Vol.8 No.5 页码:
|
|
- 20世纪下半叶中国学者对土地政策的研究述评
175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姜爱林
- 20世纪下半叶,大陆及港台学者围绕中国土地政策的基本理论和具体的土地政策发表了许多不同见解,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对此阶段的研究概况及主要成果作了简要介绍,对土地政策一般理论的研究、农村土地政策和城市土地政策等方面的研究中,存在的重点与热点问题进行了分析与概述,反映了近50年来中国土地政策发展变迁的基本轮廓.
- 摘要[ Word 0.0 KB ] 2001 Vol.8 No.5 页码:
|
|
- 中国核武器的发展与中苏关系的破裂(1954-1962)(连载二)
162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戴超武
- 国防新技术协定签订不久,苏联即开始履行协定,向中国提供导弹设备和派遣专家.第23770次列车60个车皮载运P-2型地对地导弹及地面设备在1957年12月18-19日期间到达满洲里车站.同时为教会中方对这些设备的使用和维护,苏联还派103名专家随同前来,教学期为3个月.[1]中国极为重视苏联的这次援助,聂荣臻召集陈赓、钱三强等人开会时强调说,首先要集中力量研究、消化P-2地对地导弹的资料和样品,在此基础上进行仿制.
- 摘要[ Word 0.0 KB ] 2001 Vol.8 No.5 页码:
|
|
- 当代中国政治文化构建的一种历史审视
167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关海庭
-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强调集权主义、注重伦理关系、强调道德至上,其最大优点就是注重人生的理想和精神因素的作用,而最大的弊端是重人治、轻法治,"文化大革命"将中国政治文化的特点充分展现出来,特别是将传统政治文化的缺陷充分显露出来.这说明传统政治文化对我们存在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我们要从自己历史上的政治文化中,找到稳定的、持久的、有积极意义的因素,从传统中构建"现代政治文化主体意识",即在构建当代中国政治文化时,要在重视精神理想的中国政治文化中,注入法治文化的基本要素,形成更科学的政治文化.
- 摘要[ Word 0.0 KB ] 2001 Vol.8 No.5 页码:
|
|
- "两案"的审理及其历史经验
126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李海文
- 依照宪法、刑法和刑事诉讼法,1980年司法机关对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进行了公开审判.由于涉案的十名主犯中有九人是我党的高级干部,且他们的犯罪活动是在"文化大革命"这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因此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以彭真为主任的两案审判指导委员会,五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决定成立最高人民检察院特别检察厅和最高人民法院特别法庭进行审理.审理工作本着"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严格依法办事,"两案"的审理显示了法律的尊严,推进了民主与法制的进程,是建国以来法制建设中一个引人注目的里程碑.
- 摘要[ Word 0.0 KB ] 2001 Vol.8 No.5 页码:
|
|
- 根据中国具体情况决定建国方针--刘少奇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再研究
1648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王双梅
- 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是关乎中国命运且又常论常新的基本课题.民主革命时期,党的七大树起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伟大旗帜--毛泽东思想,使中国民主革命很快取得胜利.中华民族获得独立解放后,继续坚持这一原则尤为重要.建国前后,刘少奇关于新民主主义经济思想的探索和发展变化过程,非常典型地说明了这个问题.他在探索过程中反复强调"我们的问题要根据中国具体情况决定",这是中共三代领导集体所始终坚持的重要思想基本原则,至今仍有重要借鉴意义.
- 摘要[ Word 0.0 KB ] 2001 Vol.8 No.5 页码:
|
|
- 刘少奇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理论探讨及其实践
145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黄伟
- 刘少奇在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理论探讨及其具体实践中,提出了许多富有创见的思想观点:提出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都不存在时商品经济还会存在;许多生产资料可以作为商品流通;从对社会主义劳动力采用了商品形式、不要回避剩余劳动和剩余价值问题的认识出发,提出要改革社会主义劳动制度和工资制度;他把社会主义公有制、有计划按比例规律与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联系起来考察,显露出思想深处关于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端倪.他的相关论述能够反映出这样的观点:价值规律是有关发展商品生产、商品交换和分配的规律.他运用价值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提出
- 摘要[ Word 0.0 KB ] 2001 Vol.8 No.5 页码:
|
|
- 关于改进和完善政府实施小额信贷扶贫管理体制的研究报告
154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小额信贷管理体制课题组
- 政府实施的小额信贷扶贫,是借鉴国际经验又结合中国实际加以改造而形成的一种资金和服务同时到户的扶贫方式.很好的解决了扶贫资金长期存在的到户难和还贷率低的问题,广大农村干部和群众普遍认为,在扶贫到户上目前还没有比小额信贷更好的方法,应当继续推广实施.针对现行管理体制上的问题,作者提出了五条改进和完善现行管理体制的建议.
- 摘要[ Word 0.0 KB ] 2001 Vol.8 No.5 页码:
|
|
- 评《淮阴五十年史》
143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王频
- 由淮阴市市志办主任荀德麟同志主编、中共党史出版社发行的,在占有翔实资料的基础上,站在全国历史大背景的高度,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系统地记叙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淮阴地区50年的历史.这是我国目前仅见的省辖市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断代史的著作.
- 摘要[ Word 0.0 KB ] 2001 Vol.8 No.5 页码:
|
|
- 50年来中国大陆对辛亥革命的纪念与评价
166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张海鹏
- 新中国建立50年以来,每逢十年一次党和国家以最高规格举行纪念辛亥革命的活动,成为全国的重要活动,是全国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像这样50年一贯进行的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中国共产党生日可以与之相比拟.肯定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是纪念辛亥革命的一个理由,但不是惟一的理由.把纪念辛亥革命和祖国统一的现实任务紧密结合起来,和建立中华民族最广泛的统一战线联系起来,这是现实的政治需要,这就是现实的政治.辛亥革命不仅仅是20世纪初期的一次革命运动,一次重大的政治事件,辛亥革命以其本身的魅力影响了整个20世纪中国的历史进
- 摘要[ Word 0.0 KB ] 2001 Vol.8 No.6 页码:
|
|
- 新三反运动述评
177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王瑞芳
- 继1951年冬反对贪污、反对浪费、反对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之后,1953年初中共中央发起了一场以反对官僚主义、反对命令主义、反对违法乱纪为主要内容的新三反运动.这场运动是建国以后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大规模反对官僚主义的运动,是刚刚成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克服官僚主义、加强廉政建设之先声,并为此后解决各级党政机构内部的官僚主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历史经验.
- 摘要[ Word 0.0 KB ] 2001 Vol.8 No.6 页码:
|
|
- 关于建国后至中共九大期间"接班人"问题的历史考察
1378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刘志男
- 新中国建立后至中国共产党召开九大期间,"接班人"的问题曾在中国共产党党内展开过广泛的议论,产生过极大的影响.这一问题蕴藏着复杂和深刻的内容,要想对此问题进行历史性的考察,需要人们去分析当时中国共产党所处的国内和国际环境,研究中国共产党对"接班人"的标准提出了哪些内容,采取了什么具体措施.本文以翔实的史料论述了"接班人"问题的提出、人选的变幻、确立林彪为"接班人"几个问题,力图探索毛泽东和中共领导集体对解决"接班人"问题的历史发展脉络.
- 摘要[ Word 0.0 KB ] 2001 Vol.8 No.6 页码:
|
|
- "三支两军"述论
199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邓礼峰
- "三支两军"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一项重大事件,1967年初开始,全国处于"打倒一切"、"全面内乱"的局面,整个社会生活陷入极度混乱之中,武斗成风,局势难以控制.为制止全国混乱局面,毛泽东决定派人民解放军执行"三支两军"任务.从1967-1972年,人民解放军先后派出了280余万名指战员担负这项任务."三支两军"人员在艰巨复杂的情况下,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冒着生命危险,努力维护局势稳定,制止武斗,保护了一些老干部和知名人士的安全,保护了一些重要单位和设施免遭破坏,维护了全国的交通、邮政、金融、财政、武器研制的相对正常的活动,等等."
- 摘要[ Word 0.0 KB ] 2001 Vol.8 No.6 页码:
|
|
- 论世纪之交的中国多边外交
167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郑启荣[1] 孙洁琬[2]
- 多边外交是中国总体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多边外交呈现出逐步发展的态势.联合国作为国际多边外交最主要的场所,在中国多边外交活动,特别是80年代后的多边外交活动中占有不可替代的位置.中国的多边外交既重视国际性的政府间组织和各种全球性的会议,也重视区域性组织和会议,同时还日益关注非政府组织和各类多边论坛,具有涉及领域宽广、方式多样;注重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根本利益;经济因素影响力不断扩大等鲜明特点.
- 摘要[ Word 0.0 KB ] 2001 Vol.8 No.6 页码:
|
|
- 第三代领导集体对多党合作制度的卓越贡献
108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林祥庚
-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采取重大决策和措施,把多党合作、政治协商载入宪法,列为执政党的基本纲领,从而为坚持与完善多党合作制度提供了政治上、法律上最有力的保证;颁布施行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纲领性文件,使多党合作、政治协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指导我国党派合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全方位多层次地安排民主党派人物担任立法、行政、司法等系统的实职,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参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促进人民政协和民主党派自身建设,从组织形式上为发展多党合作制度创造必要条件;发挥一党领导、多党合作优势,使民主党派为社会主义现代化
- 摘要[ Word 0.0 KB ] 2001 Vol.8 No.6 页码:
|
|
- 建国以来因私普通护照版本变化的回顾与思考
1308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梁治寇
- 新中国建立以来,随着国内外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中国公民因私普通护照先后共有过12次版本变化.回顾这一变化过程,分析并思考其内在联系与变化规律,将为有关学科及部门提供新的史料和发展咨询.
- 摘要[ Word 0.0 KB ] 2001 Vol.8 No.6 页码:
|
|
- 中国福利彩票事业的发生与发展
1822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张湛彬
- 为了解决中国社会福利事业发展面临的资金困乏难题,1987年中央政府批准发行了中国社会福利有奖募捐券,筹措资金,专款用于民政福利事业.历经探索,"有奖募捐"改成"福利彩票",逐渐与国际接轨.十几年来,中国福利彩票为我国的社会福利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也面临着法律规制和管理体制等方面的问题急需解决.
- 摘要[ Word 0.0 KB ] 2001 Vol.8 No.6 页码:
|
|
- 《黄河边的中国》的启示
168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郭书田
- 首先,我认为这本书是一本值得认真阅读的好书.其一是作者深入农村,同县、乡、村干部与广大农民作详细的访谈,获得了大量的第一手的真实材料,具有原汁原味的真实性,这是最可贵的.这就为全面地、客观地研究中国的"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提供了真实的依据.其二是作者采用"从内向外看"和"从下往上看"的"视角",观察、分析研究中国农村社会的变迁或转型的情况,也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研究方法是科学的,经得起历史的检验,避免目前在研究工作中较为盛行的带着"既定的框框"或根据"长官意志"(领导意图),用"有色眼镜"从概念出发的弊端,也就是"唯
- 摘要[ Word 0.0 KB ] 2001 Vol.8 No.6 页码:
|
|
- 一部全面深刻地反映中部农村情况的著作--曹锦清的《黄河边的中国》读后感
159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卢文
- 改革开放以来,我一直在农村工作部门搞调查研究,调查范围遍及除西藏以外全国各省市区的农村,很关心研究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我以极大的兴趣花了几天时间,认真通读了曹锦清教授著的,我觉得该书具体、全面、深刻地反映了河南农村的真实情况,也可以说是真实地反映了我国中西部的农村情况,向人们讲明了广大农村的真实面貌,给研究我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提供了可贵的实际材料.
- 摘要[ Word 0.0 KB ] 2001 Vol.8 No.6 页码:
|
|
- 笔谈《黄河边的中国》
1632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王立诚
- 花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在酷热的初秋,终于读完,掩卷深思,感到既兴奋,又惭愧.
我兴奋的是,这是一本好书.或者套用金圣叹的用语,这是一本当代的"奇书".用学术界的话说就是:我认为这是20世纪末中国农村社会学的压卷之杰作,是社会学家、经济学家研究中国现实社会的一个成功的范例,我为它的出版感到兴奋.
- 摘要[ Word 0.0 KB ] 2001 Vol.8 No.6 页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