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基督教发展的原因探析
532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姚力
-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基督教得到迅猛发展,其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从纵向看,共和国成立后的30年间,基督教经历了革新、联合、沉寂的曲折演进历程,这是它在改革开放以后得以复兴的内部因素;从横向看,改革开放后社会处于转型期,价值观念变迁、贫富差距拉大、腐败现象滋生泛滥等社会问题和基督教自身的特点对其发展亦产生了重要影响,这是促其发展的外部因素.总之,社会变革是基督教快速发展的根源,其自身的不断调适决定了它对社会正常运转发挥着积极的功能.与此同时,基督教发展的新形势、出现的新问题,也给党和政府处理宗教事务、加强自身建设提出了
- 摘要[ Word 0.0 KB ] 2004 Vol.11 No.3 页码:
|
|
-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陈云研究述评
432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迟爱萍
-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当时陈云处于国家经济生活的核心领导地位,他所提出的一系列经济工作思想、原则、方针和政策以及他领导经济工作的艺术和方法,都在实践中产生了引人注目的效果,受到全党同志的信赖、支持和称赞.
- 摘要[ Word 0.0 KB ] 2004 Vol.11 No.3 页码:
|
|
- 一本一身正气的严肃的史学学术刊物
40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有林
- 在杂志创刊后的一段时间内,我参加过一些辅助性的工作.后来不分管了,再后来离所了,但至今仍然关心它.今天我想以一个读者的身份,说一下对杂志的看法.我的看法,概括地说就是:这是一本一身正气的严肃的史学学术刊物.
- 摘要[ Word 0.0 KB ] 2004 Vol.11 No.2 页码:
|
|
- 为国史学科建设再做贡献
458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田居俭
- 创刊十年了!这个服务于国史研究和国史学科建设的刊物,可以说是"国运兴,史运兴"的产物.沐浴着国家改革开放的阳光雨露,这个刊物在十年间茁壮成长,经历了从"小荷才露尖尖角"到"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历程.作为这个刊物的第一任主编,我对此感到无比欣慰.对继任者们的出色工作和建树,我表示无比钦羡.
- 摘要[ Word 0.0 KB ] 2004 Vol.11 No.2 页码:
|
|
- 总结经验,再接再厉
39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刘国新
- 创刊十年,我伴随她走过了八年多.在总计出版的59期中,我主持编辑出版了41期(从1995年第3期至2002年第1期).为这本刊物我倾注了心血,更倾注了感情.她就像自己的孩子一样,在我眼中呱呱坠地,进而蹒跚起步,到如今"我家有女初长成".欣喜之余,不免感慨岁月沧桑,我由当年的40多岁盛年一晃过了50岁,现如今已满头白发了.
- 摘要[ Word 0.0 KB ] 2004 Vol.11 No.2 页码:
|
|
- 向你们表示祝贺和敬意
40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孙东升
- 今天,我讲三层意思.
第一,十年辛苦,十年耕耘,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在贵刊创刊十周年之际,我代表杂志社的全体同志,向你们表示祝贺.
第二,借这个机会,向在座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学者,尤其是编辑部的同志祝贺春节,提前拜年.希望大家在继续关注和支持杂志的同时,也别忘了你们还有一块阵地,希望大家也关注和支持的工作.
- 摘要[ Word 0.0 KB ] 2004 Vol.11 No.2 页码:
|
|
- 研究和宣传中国的当代历史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
40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武力
- 我很高兴能够参加这个座谈会,首先祝贺创刊十周年,并感谢其为中国当代史研究做出的重大贡献.在这里,我想就开展当代中国史研究和宣传谈两点想法:
第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离不开对当代史的研究.
- 摘要[ Word 0.0 KB ] 2004 Vol.11 No.2 页码:
|
|
- 祝《当代中国史研究》越办越好
37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迟爱萍
- 我讲话的题目实在平常不过了,但这却是一个老读者发自内心的最诚挚的祝福!
由于工作的关系,创刊十年,我也当了这个刊物十年的读者,并保存了自己订阅的从创刊号至今共59期的全部杂志.
- 摘要[ Word 0.0 KB ] 2004 Vol.11 No.2 页码:
|
|
- 我眼中的《当代中国史研究》
478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刘志青
- 创刊十年,从众多的杂志中脱颖而出,已经成为高质量的大型学术刊物.它在我心中占有重要的分量,是我每期必读的学术刊物.今天,同学术界的各位方家一起参加这个座谈会,我感到很荣幸.我认为,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 摘要[ Word 0.0 KB ] 2004 Vol.11 No.2 页码:
|
|
- 在《当代中国史研究》创刊十周年座谈会上的答谢词
418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程中原
- 同志们,朋友们:
今天这个会开得很好.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编委会主任朱佳木同志对进一步办好刊物发表了重要讲话,对今后工作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要求,指明了刊物继续前进的方向.
- 摘要[ Word 0.0 KB ] 2004 Vol.11 No.2 页码:
|
|
- 对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战争与和平思想及实践的几点辨析、概述和思考
49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李慎明
- 毛泽东是伟大的思想家、理论家、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他关于战争与和平的思想内容十分丰富,其中许多深刻的基本理论(例如有关战争的根源;提高警惕,准备打仗;热爱和平,不怕战争;努力加强国防建设;常规战争与核战争;世界大战是否可以避免;美帝国主义要称霸全球;帝国主义的两重性;要利用世界各种矛盾;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支持各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的战争;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弱国、小国能够打败强国、大国;第三世界团结起来,等等)今天无疑仍然适用,对这些思想和实践进行总结和继承,既有助于加深对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战
- 摘要[ Word 0.0 KB ] 2004 Vol.11 No.2 页码:
|
|
- 毛泽东在领导新中国的建立和建设中给我们留下哪些遗产?
482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逄先知
- 全国解放以后,毛泽东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道路,留下了许多宝贵遗产: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及民族区域自治等根本政治制度;开辟用和平的、渐进的方法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提出社会主义不发达与发达的两个阶段论,在规划中国长远发展中提出"两步走"的设想;提出"百花齐放,百花争鸣"、"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制定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民族政策和尊重信教群众的宗教政策;揭示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规律;制定正确的国际战略和独立自
- 摘要[ Word 0.0 KB ] 2004 Vol.11 No.1 页码:
|
|
- 中国史学的遗产、传统和当前发展趋势
51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瞿林东
- 我国是一个史学大国,我国史学的特点是:历史记载和历史撰述的连续性;传世的历史文献十分丰富;历史编纂形式的多样性;重视人事、重视经世致用的社会性.中国史学在长期的发展中,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史学遗产,形成了一些优良传统.近年来我国史学有了很大的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有造诣的史学工作者,应该关注史学发展趋势,关注有倾向性的史学现象,促进中国史学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地发展,这是我们史学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 摘要[ Word 0.0 KB ] 2004 Vol.11 No.1 页码:
|
|
- 周恩来与中国核外交战略的形成
42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潘敬国[1] 张颖[2]
- 20世纪50~60年代,从"利用外援发展核武器"到"独立自主、优先发展",中共中央确立了优先发展核武器的英明战略.在这一过程中,周恩来始终处于决策和执行的核心地位,他的高瞻远瞩和极力坚持对中国发展核武器起到了重要作用.为了保证中国核战略的有效实施,周恩来亲自主持、倡导并执行了中国的核外交,他所提出的中国核外交战略是中国核战略的重要内容.
- 摘要[ Word 0.0 KB ] 2004 Vol.11 No.1 页码:
|
|
- 中国战略核武器发展与美国早期ABM部署计划
48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张杨
- 1964年10月,中国爆炸了第一枚核装置,1966年10月又成功试射了第一枚带有核弹头的制导导弹,自此进入拥有战略核武器的国家行列.中国战略核武器的发展引发了美国约翰逊和尼克松两届政府任期内的ABM部署纷争,并最终在"威胁预期最大化"原则和"限制伤害"理论的指导下部署了美国早期的ABM防御体系.
- 摘要[ Word 0.0 KB ] 2004 Vol.11 No.1 页码:
|
|
- 全面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1954年
602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刘国新
- 1953年7月,朝鲜停战协定签字,出现了建国以来少有的外部和平环境,中国得以集中精力搞国内建设.9月,过渡时期总路线正式向全国公布,到年底,全国范围的学习和宣传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活动大张旗鼓地开展起来.这一切,都为1954年全面推进社会主义事业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机缘巧合的是,1954年又召开了日内瓦会议,给了新中国走向国际社会、展示自己风采的一个宝贵历史契机.内政外交的胜利令毛泽东在1954年留下了"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的千古绝唱和"我们正在前进.我们正在做我们的前人从来没有做过的极其光荣伟大的事业.我们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们的
- 摘要[ Word 0.0 KB ] 2004 Vol.11 No.1 页码:
|
|
- 我国个体和私营经济法律地位的历史演变
67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冯辉[1] 万其刚[2]
- 党和国家对个体私营经济法律地位的认识及保护,有一个不断发展并逐渐深化的过程.在经历了1949~1954年有限发展、1956~1978年几乎绝迹的时期后,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个体和私营经济相应地也迎来了1978~1992年大力发展的时期和1992~2003年蓬勃发展的时期,其法律地位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 摘要[ Word 0.0 KB ] 2004 Vol.11 No.1 页码:
|
|
- 我国的商品检验市场和检验事业
49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徐建青
- 我国对外贸易历史悠久,但追溯正式的商品检验机构的设立至今不过百年的历史,历经曲折发展,从一个方面透视了中国对外关系的变化.新中国的成立为发展独立自主的商检事业创造了条件,改变了过去的不平等地位,检验机构逐步建立健全,为商检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为中国商检事业的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为使商品检验逐步适应对外开放和市场化进程,我国对商检工作进行了管理体制的改革,制定和完善了一批商品检验法规.随着我国加入WTO,我国检验市场也逐步形成并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
- 摘要[ Word 0.0 KB ] 2004 Vol.11 No.1 页码:
|
|
- 常熟市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及相关问题辨析--以四个村为个案
37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郑有贵
- 20世纪80年代常熟市被批准为全国农业现代化改革试验区.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常熟市及其四个农村现代化重点示范村的村集体经济组织建设及其运作显示出村组织机构设置简化、新型政企关系开始显现、村账镇代管、村干部职业化趋势初现等特点,其绩效体现在该市经济快速发展、村集体资产增值、村级年可用财力多、农民就业非农比重高、农民人均村收入高等方面.常熟市农村能够进入良性发展状态,是苏南模式演进的必然结果.
- 摘要[ Word 0.0 KB ] 2004 Vol.11 No.1 页码:
|
|
- 从灾害经济学角度对“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考察
174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陈东林
- 1959~1961年我国经历了"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关于其主要成因,1978年前一直错误地完全归咎于三年自然灾害.但近年来国内外又发表了一系列文章,认为这三年"风调雨顺",根本没有自然灾害,"人祸"即决策错误是唯一的原因.本文根据对灾情、受灾面积等资料图表的分析,证实这三年发生了持续的严重自然灾害;同时分析了各种决策错误带来的不同影响,重点把粮食作为决定国家经济兴衰的生命线和因果关系链的比较指数,用计量方法分析当时农村因灾减产、因决策错误减产、因高征购而减少粮食存量之间的比例状况.本文的结论是:从农业粮食减产因素看,自然灾害略
- 摘要[ Word 0.0 KB ] 2004 Vol.11 No.1 页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