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我国口述史学发展的困境与前景
519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姚力
- 口述史学在我国是一门方兴未艾的学科,一方面,目前它的发展存在着理论性研究薄弱、学科定位不明以及易受质疑、常遭误解等问题,另一方面,悠久的治史传统和坚实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基础以及共和国独特的历史进程,也为其学科建设和研究品质的提升提供了广阔的前景.
- 摘要[ Word 0.0 KB ] 2005 Vol.12 No.1 页码:
|
|
- 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的最新进展--中国经济史学会2004年年会现代经济史综述
422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武力
- 中国经济史学会2004年年会于8月17~19日在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召开.这次会议的主题是历史上的经济增长与发展问题.就中国现代经济史专业委员会来看,会议共提交论文22篇,涉及的领域和研究对象,既有宏观问题,也有微观问题;既有全国性的、综合性的问题,也有专题的、个案的研究;既有区域经济研究,也有行业和企业研究.会议围绕主题和提交的论文,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推进了研究的深入,并就以下几个焦点问题做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 摘要[ Word 0.0 KB ] 2005 Vol.12 No.1 页码:
|
|
- 新中国成立以来发展观与发展模式的历史互动
37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赵凌云 张连辉
-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形成了三代各具特色而又相互联系的发展观.即:1949~1978年间的经济增长导向型发展观,1979~1994年间的经济发展导向型发展观,1995至今的经济社会进步导向型发展观.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新发展观之所以是科学发展观,是因为它是在与发展模式的历史互动中形成的,是对建国以来经济发展模式进行科学思考的产物,是对建国以来中国几代领导人发展观进行辩证扬弃的结果.
- 摘要[ Word 0.0 KB ] 2005 Vol.12 No.1 页码:
|
|
- 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43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万其刚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其萌芽、形成、发展,经历了一个较为复杂曲折的过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发展史可分为四个阶段,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确立和初步发展时期(1954~1957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曲折发展时期(1957~1966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遭受严重破坏时期(1966~1976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得到恢复和进一步完善时期(1976年至今).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人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国家学说的结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人民的选择.同时,它又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密不可分.
- 摘要[ Word 0.0 KB ] 2005 Vol.12 No.1 页码:
|
|
- 1982年宪法的制定过程及其历史经验
88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刘荣刚
- 1982年宪法既总结了我国30多年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经验,又符合我国当时的实际情况,同时也照顾到了我国将来的发展,从而保证了宪法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1982年宪法颁布后,虽然随着实践的发展,进行过四次局部修改(第一次是1988年七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二次是1993年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三次是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第四次是2004年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但20多年的实践证明,1982年宪法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能够适应新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宪法.
- 摘要[ Word 0.0 KB ] 2005 Vol.12 No.1 页码:
|
|
- 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施考察
117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张金才
- 近年来,中共中央在确立了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之后,采取了加强和完善立法工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着重提高领导干部的法律素质以及在全民中深入开展普法教育等有力举措,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初步形成;法制队伍素质不断增强;法律服务工作发展迅速;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律素质显著提高.当前,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立法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执法方式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司法体制有待于进一步改革;法律意识有待于进一步增强等.
- 摘要[ Word 0.0 KB ] 2005 Vol.12 No.1 页码:
|
|
- 社会转型时期两代领导人的法治观的传承超越与立法的现代发展
42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吴燕
-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立法的发展,可见国家领导人的法治观念对社会、法律及两者的现代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邓小平的法制思想发展了毛泽东的法制思想,在法律与治国、法律与政党、法律与政策、民族与法制关系上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江泽民法治观的创新集中体现在中共中央两次用全会文件和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肯定了"依法治国"的权威地位.近20多年来,中国立法的实践有了长足的进展,在正确思想理论指导下,依法治国成为社会的共识,现代法制体系已基本建立,公民的法制观念已经有了质的进步.
- 摘要[ Word 0.0 KB ] 2005 Vol.12 No.1 页码:
|
|
- 华北人民政府领导机关平山驻地变化考述
44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史纪辛 高春艳
- 1948年8月,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在石家庄召开,会议决定合并晋察冀边区行政委员会与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成立华北人民政府.华北人民政府存在期间,在中共中央及华北局的领导下,根据施政方针,调动一切人力、物力、财力完成了华北区的统一和支援全国解放战争的繁重任务.平、津等大城市解放后,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了城市接管、政权建设、社会治安、工农业生产和文化教育卫生等各方面的工作.
- 摘要[ Word 0.0 KB ] 2005 Vol.12 No.6 页码:
|
|
- 一部传神信史--《马文瑞传》
492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朱元石
- 已经由当代中国出版社于2005年7月出版.我作为本书的特约责任编辑,有幸较早地介入到工作中来,前后有六七年之久,书稿看过很多遍.2004年又参加了编委会在原陕西省委书记张勃兴主持下进行的审读;并曾与马文瑞的长子马晓文、马文瑞的秘书曹建平一起到陕北踏访了马文瑞当年革命时走过的道路.由此受教弥深,感慨万千,真所谓"高山景行,私所仰慕".为方便读者,特对作一简略介绍.
- 摘要[ Word 0.0 KB ] 2005 Vol.12 No.6 页码:
|
|
- 论点摘编
399 人次已浏览
- 作者:
- 摘要[ Word 0.0 KB ] 2005 Vol.12 No.6 页码:
|
|
- 中国改革发展的成败得失--国外的一些评价和看法
47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路爱国
-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一直保持了高速增长势头,国外关注中国问题的热度也在不断升温.在这新一轮"中国热"中,有关中国的报道、评论和研究成果大量涌现.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展开,经济、社会乃至政治后果都越来越清楚地显现出来,人们的评价和看法逐渐从早期倾向于依据政府意图、改革计划和发展预测做出判断,转向依据事实和后果做出判断.当然,并不是说这些看法越来越趋于一致.事实上,可能正相反.正如在国内一样,由于判断标准不同,立场、出发点不同,国外的看法同样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与此同时,由于各种因素使然,国外不少看法不乏独到见解,
- 摘要[ Word 0.0 KB ] 2005 Vol.12 No.6 页码:
|
|
- 国史研究篇目索引
41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
- 摘要[ Word 0.0 KB ] 2005 Vol.12 No.6 页码:
|
|
|
|
- 本期英文摘要
46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
- 摘要[ Word 0.0 KB ] 2005 Vol.12 No.6 页码:
|
|
- 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
41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乔舒亚·库珀·拉莫 季塔连科 拉斐尔·波奇·德费利乌
- 摘要[ Word 0.0 KB ] 2005 Vol.12 No.1 页码:
|
|
- 西方学者论西部大开发
39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古德曼 霍尔比格 伯奎林 大卫·A·S·古德曼 费尔默
- 摘要[ Word 0.0 KB ] 2005 Vol.12 No.1 页码:
|
|
- 国史研究篇目索引
412 人次已浏览
- 作者:
- 摘要[ Word 0.0 KB ] 2005 Vol.12 No.1 页码:
|
|
|
|
- 论邓小平的"三农"思想对中国农村改革的重大意义
41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李正华
- 邓小平高度重视农业发展、农村改革和农民生活,"三农"思想非常丰富.主要有: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改革的首要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农村改革的核心是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于科技进步;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要有"两个飞跃",等等.这些思想对中国农村改革具有重大的积极意义.
- 摘要[ Word 0.0 KB ] 2005 Vol.12 No.2 页码:
|
|
- 从刘庄、南街、竹林集体经济的发展看"两个飞跃"思想的科学性
40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郭晓平
- "两个飞跃"是一个完整的历史过程,实现第二个飞跃是农业发展的方向和必然趋势.河南农村共同致富的典型--刘庄、南街、竹林,从发展村镇企业入手,促进农业现代化生产,增强集体经济实力,并且在农民收入增加的过程中,集体收入比重占据绝对优势.这种既适应了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需要、又推动了适度规模经营和集体经济发展的成功实践,充分说明了"两个飞跃"思想的科学性.
- 摘要[ Word 0.0 KB ] 2005 Vol.12 No.2 页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