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中国农村集市贸易发展的历程及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509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马永辉
- 1949年中国共产党执政以来,中国农村集市贸易经历了几次起伏.有的研究者认为中国农村集市贸易经历了"三起三落".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段时间,农村集市贸易的传统基本上被保留下来,并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粮食统购统销政策的实行,使农村市场规律发生了变化.1956年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后,农村集市逐渐开放.
- 摘要[ Word 0.0 KB ] 2005 Vol.12 No.2 页码:
|
|
-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美国中国学的几点变化
45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黄育馥
- 1.研究条件的变化:改革开放以前,美国的中国学家几乎没有人到过中国,他们能够看到的只是极少数的中国官方报纸、公开出版物和通过秘密途径找到的政府文件,中美学者之间也没有学术交流.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学家的任务是如何对浩如烟海的中国报刊、图书和大量的文件进行筛选、分析研究,另外,他们还可以直接到中国开展实地调查,获得大量有价值的第一手资料,与中国学者的合作研究也不断增加.2.研究队伍的变化:20世纪下半叶开始,以传教士身份出现的中国学家逐渐绝迹;女性中国学家在美国中国学研究中已经争取到一席之地;中国学家的汉语水平显著提高;
- 摘要[ Word 0.0 KB ] 2005 Vol.12 No.2 页码:
|
|
- 1952~1954年湖北省农村私人借贷的历史考察
528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苏少之[1] 常明明[2]
- 私人借贷在全国解放前一直是农村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解放以后,从1952~1954年湖北省的调查材料来看,由于经济落后、家庭经济弱小、缺乏完善的社会保障和现代金融体系等原因,农村的私人借贷虽受到抑制但仍有一定的发展,与解放以前相比,这一时期的私人借贷形式较为简化,利率较低,功能上也以互助互济为主.国家银行业务在农村的延伸和农村信用社等现代金融组织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私人借贷的空间,但并不能完全替代私人借贷.
- 摘要[ Word 0.0 KB ] 2005 Vol.12 No.3 页码:
|
|
- 视野新颖论证扎实的区域社会经济史新作--《劳动力的流动与农村社会经济变迁》评介
44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董志凯
- 近年来,"三农"问题成为决策层与学者们关注的焦点.从现实问题的研究而追溯历史渊源,涌现出一些有价值的研究成果.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温锐、游海华著)一书,以农村生产力中最为活跃的广大农民的流动为切入点,依据大量而翔实的史料,对20世纪百余年间赣闽粤三边地区农村社会经济变迁的历程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审视,清晰地勾勒出20世纪中国农民流动与农村社会经济变迁的轨迹,在分析近代农村经济变迁总趋势和一般规律的基础上,详细地论证了激活和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变迁与发展的根本历史动因,从而为深化这一领域的研究作出了新的开拓性贡献.
- 摘要[ Word 0.0 KB ] 2005 Vol.12 No.3 页码:
|
|
- 当代区域经济思想史研究的拓荒--评《中国共产党区域经济思想研究》
439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孔永松
- 最近读了中共福建省委党校高伯文教授的新著(中共党史出版社2004年出版),该书洋洋40余万言,系统地论述了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区域经济思想的历史轨迹.诚如作者在"前言"中所说的,尽管建国以来,尤其是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现代经济史学界的一些学者"开始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和反思原有的理论、方法和原则,同时大量引进国外现代区域经济理论,展开对我国区域经济比较全面系统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大大推动了我国区域经济研究的进程,拓展了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提供了有重要价值的理论和思路".
- 摘要[ Word 0.0 KB ] 2005 Vol.12 No.3 页码:
|
|
- 论点摘编
36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
- 摘要[ Word 0.0 KB ] 2005 Vol.12 No.3 页码:
|
|
- 日本的当代中国研究:需要改进的四个矛盾
50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国分良成
- 回想起来,整个20世纪我们一直在探究中国状况,到了21世纪,我以为这种研究还将继续下去.就社会科学来说,探索未来是重要的.否则,"科学"将失去意义.但是在日本,人们似乎没有足够地关注以往的研究存在哪些问题,对中国研究尤其如此.
- 摘要[ Word 0.0 KB ] 2005 Vol.12 No.3 页码:
|
|
- 国史研究篇目索引
399 人次已浏览
- 作者:
- 摘要[ Word 0.0 KB ] 2005 Vol.12 No.3 页码:
|
|
|
|
- 缅怀丰功伟绩重温光辉思想--纪念陈云诞辰100周年
40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朱佳木
- 再过一个月,就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党和国家久经考验的卓越领导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陈云同志诞辰100周年.我们今天在这里举行学术座谈会,缅怀陈云同志的丰功伟绩,重温陈云同志的光辉思想,学习陈云同志的崇高精神和不朽风范,以这种形式纪念陈云同志100周年的诞辰.
- 摘要[ Word 0.0 KB ] 2005 Vol.12 No.4 页码:
|
|
- 20世纪60~90年代爱国卫生运动初探
542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肖爱树
- 20世纪60~90年代的爱国卫生运动尽管在"文化大革命"时期不同程度地受到"左"倾思想的干扰,但仍持续发展,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其内容更加丰富,已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爱国卫生运动的历史告诉我们:党和国家对爱国卫生运动的重视和领导是我国卫生防疫事业取得不断胜利的根本保证;教育、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参加爱国卫生运动是我国独具特色的卫生防疫事业的有效工作方式;爱国卫生运动与其他工作相结合、突击性与经常性相结合、治本与治标相结合是推动卫生防疫事业发展的重要方法.
- 摘要[ Word 0.0 KB ] 2005 Vol.12 No.3 页码:
|
|
- 美国对1969年中苏边界冲突的反应
63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何慧
- 1969年的中苏边界冲突使双方走到了战争的边缘,美国方面对中苏冲突的反应是一个从倾向于中国"好战"和"挑衅"到看清苏联意图的认识过程.美国一直想利用中苏分歧,使其在与苏联争夺霸权的较量中获利.1969年的中苏边界冲突客观上为美国提供了一个绝好的机会,尼克松政府也抓住了这个机会.中苏边界冲突造成的中苏关系空前紧张的形势,使尼克松、基辛格感到美国有可能在处理美、苏、中三角关系中处于优越地位.所以,中苏冲突客观上是促进美国加速调整对华政策的催化剂.
- 摘要[ Word 0.0 KB ] 2005 Vol.12 No.3 页码:
|
|
- 从外交部开放档案看20世纪50年代中以接触始末
618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夏莉萍
- 中以关系是中国对外关系中比较特殊的一对双边关系.1950年以色列就承认了中国,但1992年中以才正式建立外交关系.这期间中以接触不多,大部分接触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从20世纪50年代中以之间接触的整个进程来看,在中以建交问题上,中方的态度变化是由热到冷,以方的态度则由最初的犹豫不决到坚决谋求与中国建交.
- 摘要[ Word 0.0 KB ] 2005 Vol.12 No.3 页码:
|
|
- 毛泽东赞陈云
419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顾为铭
- 1新中国成立后,陈云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财政经济委员会主任.在不长的时间内领导统一全国财政经济、稳定金融稳定物价斗争取得胜利.毛泽东高度评价平抑物价、统一财经这一胜利的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充分肯定财经委员会的工作,说它"过去六个月在整理收支、稳定物价方面的工作有了很大成绩",并说"财经委员会的方针是正确的".
- 摘要[ Word 0.0 KB ] 2005 Vol.12 No.3 页码:
|
|
- "文革"中,胡乔木两次向毛泽东求助
45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顾为铭
- 1967年12月6日,胡乔木被正式列入"周扬专案组",进行专案审查."周扬专案组"属中央专案审查小组第一办公室(简称"中专一办"),江青直接过问.此后不久,1968年2月,北京邮电学院造反派勒令胡乔木儿子退学,强迫胡乔木夫人谷羽签字.谷羽气恼、着急,不幸中风,半身不遂.
- 摘要[ Word 0.0 KB ] 2005 Vol.12 No.3 页码:
|
|
- 从老股票看20世纪50年代的股份制企业
45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朱荫贵
- 从已搜集到的20世纪50年代上海市的几种老股票来看,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股份制企业至少存在三种类型.旧社会承继下来的资本主义性质的股份制企业是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的重点对象和主角,通过实行"定息",以"赎买"的方式,切断了所有制与经营者之间的联系,此时的股票与债券无异,股东与企业的关系是债权债务关系;农村的供销合作社和城市中的街道办股份制企业,与真正意义上的股份制企业相比都有很大的不同,它们的目的都是在抵制资本主义复辟和改变小生产方式的前提下发展社会生产力,目标是建成生产资料公有制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
- 摘要[ Word 0.0 KB ] 2005 Vol.12 No.3 页码:
|
|
- 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的一生--我所了解的晚年陈云(上)
42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朱佳木
- 陈云同志的一生是坚贞不渝的共产主义者的一生.他在晚年作为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的精神,突出表现在他对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方向的把握上,对党的重大原则的坚持上,对党和国家战略的深谋远虑上,对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关心上以及对个人的严格要求上.在党的建设方面,他思考最多的,除了搞好党风外,主要是如何端正思想路线、保证党内民主和选拔优秀中青年干部的问题.在经济建设方面,他总是从国家的全局和长远利益出发,关注那些影响我们长期发展的制约因素;并且对计划与市场的关系进行了深入思考,为在微观搞活
- 摘要[ Word 0.0 KB ] 2005 Vol.12 No.3 页码:
|
|
- "大跃进"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陈云经济思想及其意义
50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赵士刚
- 陈云在"大跃进"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提出了丰富的经济思想,这些思想是其以综合平衡为核心的经济发展理论和以"三个主体、三个补充"为基本内容的经济体制构想的充实和发展,不但对当时克服严重经济困难的决策发挥了巨大作用,也为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 摘要[ Word 0.0 KB ] 2005 Vol.12 No.3 页码:
|
|
- 20世纪80年代中国经济的发展历程和陈云的经济指导思想
469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房维中
- 长期以来,在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一直存在着盲目追求高速度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的发展也是这样,经历了调整、高涨、再调整的过程.陈云在这十年中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强国首先要把"实事"搞清楚,从长期看国民经济能做到按比例发展就是最快的速度,该调整的时候就要退够,等等.实践证明他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所提出的这些基本原则是完全正确的,至今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摘要[ Word 0.0 KB ] 2005 Vol.12 No.3 页码:
|
|
- "鲁迅风波":当代中国思想史的一个侧面
61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郭若平
- 鲁迅的著作已成为经典,不论在文学史上,还是在思想史上,都是公认的事实.而且这在鲁迅生前业已发生,是在各种思想争论中历史地形成的.自改革开放和思想解放运动以来的20余年间,鲁迅及其思想又遭遇挑战,这已不是经典形成的话题,而是挑战经典本身,由此而引发的纷纭评说,人称"鲁迅风波"."鲁迅风波"虽经几起几落,但其背后隐藏的,不啻是鲁迅经典文本的现代阐释,尽管阐释有严肃的,也有调侃的,但都是借阐释鲁迅以表达某种当代思想诉求.因此,关于鲁迅的不同层面、不同取向的论争,凸显的无疑是当代中国思想史的一个侧面.
- 摘要[ Word 0.0 KB ] 2005 Vol.12 No.3 页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