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期刊检索:      
标题: 作者: 单位: 
  • 20世纪80年代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及其效应
    52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高伯文
  • 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作为一个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全局的重大决策,是贯彻邓小平"部分先富带后富"思想的重大举措,也是基于改革开放新形势的正确选择.其基本内涵,不仅是沿海地区要发展外向型经济,而且更重要的是沿海地区要率先发展起来,影响和带动全国经济的发展.这一新战略的实施,有力地促进了改革和开放的有机结合,不仅开创了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新局面,也成为新时期中国工业化发展道路探索的新起点.
  • 摘要[ Word 0.0 KB ] 2005 Vol.12 No.4 页码:
  • 有关开国大典的几条史实
    409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李格
  • 关于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礼,流行的说法是,毛泽东率领全体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登上天安门城楼.但是,查阅后发现,在这一天召开的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和举行政府成立典礼时,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的56名委员,实际上并不都在北京.其中:彭德怀、叶剑英、林彪、邓子恢分别在前线指挥作战;徐向前在青岛养病;饶漱石在上海;康生在济南;林枫在沈阳;习仲勋在西安;龙云与李章达均在香港.因此,毛泽东不可能率全体政府委员登上天安门.
  • 摘要[ Word 0.0 KB ] 2005 Vol.12 No.4 页码:
  •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宏观经济政策调整
    77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钟瑛
  •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经历了三次较大的调整.即:1993~1996年政府实行了适度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降低高通胀率,使国民经济顺利实现第一次"软着陆";1998~2002年财政货币政策由适度从紧转向积极有限度扩张,扩大内需,降低高失业率,使国民经济顺利实现第二次"软着陆";2003年下半年至今政府采取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加强宏观调控,抑制部分行业投资增长过快,减缓物价上涨压力,对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而避免大起大落起到了显著的作用.
  • 摘要[ Word 0.0 KB ] 2005 Vol.12 No.4 页码:
  • 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关于领海的声明》研究
    63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史春林
  • 根据国家主权原则,在总结中国领海管理的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上,结合国际实践和公认的国际法原则,1958年中国政府颁布了,标志着新中国领海制度的初步建立,这对捍卫中国领海主权、维护海洋利益、发展海上交往、巩固海防等都具有重大的意义.
  • 摘要[ Word 0.0 KB ] 2005 Vol.12 No.4 页码:
  • 龚书铎教授谈中国近代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
    422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当代中国研究所
  • 3月24日,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龚书铎教授在当代中国研究所举办的第21次国史讲座中,就中国近代史研究中应当如何看待"革命与现代化"、"和与战"、"中西文化"等三个关系的问题作了专题报告.
  • 摘要[ Word 0.0 KB ] 2005 Vol.12 No.4 页码:
  • 李文海教授谈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46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当代中国研究所
  • 4月28日,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中国历史学会会长李文海在当代中国研究所举办的第22次国史讲座中,就"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作了专题学术报告.
  • 摘要[ Word 0.0 KB ] 2005 Vol.12 No.4 页码:
  • 论点摘编
    44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
  • 摘要[ Word 0.0 KB ] 2005 Vol.12 No.4 页码:
  • 中国的成功之路
    39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程中原
  • 中国这个人口众多、贫穷落后的东方大国正在迅速崛起.人们争相探究中国成功的奥秘,做出种种判断.中国人民则从切身经验中体认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的成功之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历程,走过曲折的道路.毛泽东第一个提出,要找出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具体道路,并为此进行了艰辛探索,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础.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内乱之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接受教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成功地开辟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道路,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 摘要[ Word 0.0 KB ] 2005 Vol.12 No.5 页码:
  • 科学发展观的形成背景与历史地位--兼与赵凌云、张连辉先生商榷
    43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汪青松
  • 科学发展观是当代中国富有创造性的发展理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第四代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发展观、苏联发展观和当代国外发展观,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发展观演变特别是科学发展观提出的理论背景.科学发展观在发展目标上具有全面性,在发展方式上具有统筹性,在发展目的上具有人本性.
  • 摘要[ Word 0.0 KB ] 2005 Vol.12 No.5 页码:
  • 通讯
    38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
  • 摘要[ Word 0.0 KB ] 2005 Vol.12 No.5 页码:
  • 开国奠基的1949年
    48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田居俭
  • 1949年,是以闪光的金字、崭新的篇章写入中华民族历史的. 这一年,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伟大胜利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的一年;这一年,是全国民主力量的代表人物举行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立国的共同纲领,组织反映人民意志的人民政府的一年;这一年,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战胜内外敌人的破坏、封锁以及严重的旱灾、水灾造成的困难,在财政收支不平衡的状况下,尽可能地恢复生产和交通,取得可喜成绩的一年;这一年,是新生的人民共和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开始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年.总之,这一年是中国人民为实现国家繁荣富强、走上社
  • 摘要[ Word 0.0 KB ] 2005 Vol.12 No.5 页码:
  • 关于中日历史认识问题的思考
    50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步平
  • 所谓历史问题,并非历史问题本身,而主要是对历史认识的问题.关于中日关系问题,特别是当代中日关系的历史问题,中日间差异相当大.这个问题实际上在战后一直都没有得到解决,只是有时显得比较突出,有时可能又被一些倾向掩盖住了.具体剖析靖国神社、日本历史教科书、战后民间诉讼、遗弃化学武器等典型问题,均可以看出两国在认识上的差异.
  • 摘要[ Word 0.0 KB ] 2005 Vol.12 No.5 页码:
  • 建国以来女性教育的成果、问题及对策
    46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顾宁
  • 女性的教育状况是衡量女性在社会中地位高低的主要标志之一.新中国建立后制定的有关法律和法规,新的教育体制的确立以及开展的女性扫盲运动、女性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研究生教育、留学教育和继续教育等实践,使中国女性在提高了政治和社会地位的同时,也提高了文化知识水平和科学技术的应用能力.教育是立国之本,而女性教育更关系到民族的兴亡和国家的盛衰.占中国人口一半以上的女性自身素质和文化水平曾对建国以来的社会发展产生过很大影响,并将继续对21世纪中国科技、经济、社会的走向产生巨大的影响.
  • 摘要[ Word 0.0 KB ] 2005 Vol.12 No.6 页码:
  • 中国当代民办教育受过限制但并未中断--以陕西省民办教育的发展为例
    429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徐智德
  • 当代中国的民办教育是否中断过,学界存在一些争议,如国内一些学者认为新中国的民办教育在1956~1978年间被社会政治力量强制阻断了22年;美国的一些学者则认为中国的民办教育从1951年开始,被阻断约40年之久.真实情况却并非如此,从国家相关政策和陕西民办教育发展的连续性来看,上述两种说法是不妥当的,中国民办教育受过限制但并未中断.
  • 摘要[ Word 0.0 KB ] 2005 Vol.12 No.6 页码:
  • 改革开放后首批留美生的选派及其影响
    50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郭呈才
  • 改革开放后首批留美生的选派是留学教育全面恢复的组成部分和重要标志,内驱力源于现代化建设对人才的巨大需求,同时中美关系的改善也为留学教育的恢复提供了宽松的外部环境.此次选派不仅促进了高教改革、科研创新,而且摸索出一整套向资本主义国家派遣留学生的选拔办法和管理体制,开启和引领了一个史无前例的留学时代.
  • 摘要[ Word 0.0 KB ] 2005 Vol.12 No.6 页码:
  • 从万隆会议看周恩来和平外交思想的传播与影响
    44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熊华源
  • 为参加万隆会议,周恩来制定了"争取扩大世界和平统一战线,促进民族独立运动,并为建立和加强我国同若干亚非国家的事务和对外关系创造条件"的总方针.围绕这个总方针,周恩来本着求同存异的精神,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和办法,排除各种干扰和破坏,使会议形成了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和平共处、不同文明求同存异的"万隆精神".万隆会议的召开,为中国提供了一个走上国际舞台的机会,而周恩来的和平外交思想也得到广泛传播并产生了深刻影响.
  • 摘要[ Word 0.0 KB ] 2005 Vol.12 No.6 页码:
  • 美国对台湾的援助政策初探:1949~1953年
    499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刘雅军
  • 1949~1953年是冷战开始后美台关系的起点.这一时期美国对台湾的援助政策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尽管在执行过程中采取了一些"模糊"策略,但并不存在由"放弃"到"扶植"的明确转折,更没有放弃台湾的切实行动.至1953年共和党执政时,美国对台湾援助政策的最大限度是将其作为"战略后备军"服务于美国的远东冷战.
  • 摘要[ Word 0.0 KB ] 2005 Vol.12 No.6 页码:
«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