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期刊检索:      
标题: 作者: 单位: 
  • 总结经验要实事求是、着眼大局--在第五届国史学术年会上的讲话
    42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陈奎元
  • (一)重视对待毛泽东主席的评价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领袖以毛泽东主席为代表,他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中国的功绩举世公认.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以后,他在理论和实践上一刻也没有停步,一直在努力探索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维护劳动人民的利益和权力、如何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赶超发达的资本主义、怎样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等一系列重大的历史课题.他的成功与失误,他的光辉与瑕疵,大多与此相关.
  • 摘要[ Word 0.0 KB ] 2005 Vol.12 No.6 页码:
  • 按照历史决议的精神正确评价毛泽东同志
    43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逄先知
  • 听了陈奎元同志的讲话,很受启发.我认为刚才陈奎元同志关于正确评价毛泽东同志的意见是实事求是的,是完全正确的.
  • 摘要[ Word 0.0 KB ] 2005 Vol.12 No.6 页码:
  • 战后中日关系研究的概况与问题--以中日两国的学术专著为中心
    48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刘建平
  • 中国的战后中日关系研究基本上在历史学领域中展开,但实证研究仍需进一步的努力.而日本学者注意到国际政治学方法论的采用,强调了国际政治结构对中日关系的制约,但在史学研究方面还有不断把新史料纳入视野、在史学研究的基础上建构自己的国际政治学理论等方面的发展空间.相信整体性的过程研究和实证经验理论总结将使我们能够有基础和有信心尝试建立一些规范的分析概念,并通过这些概念对历史和思想演变的深层规律进行某种程度的哲学分析,即所谓理论的建构.
  • 摘要[ Word 0.0 KB ] 2005 Vol.12 No.5 页码:
  • 民众记忆与服装衍化--1949~2000年中国城镇民众服装流变
    452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孙燕京[1] 岳珑[2]
  • 服装是社会变迁的组成部分.中国城镇服装以社会大文化的发展为依托,伴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以及行为规范的变化而变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的健康发展,服装开始脱离社会政治和革命范式,凸现自身发展固有的逻辑.同时,中国人的审美观念不断更新,在整体上趋于西化,服装的自身功能日趋彰显.但回首过去,中国特有的、在短时间内形成民众服装急剧变革、走向革命化的现象,颇耐人寻味.在人类历史上,恐怕还没有一个民族将服装当作革命的对象、形式和重要内容,这一现象与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精神密切相连,是值得深入研究和长久反思的.
  • 摘要[ Word 0.0 KB ] 2005 Vol.12 No.5 页码:
  • 毛泽东时期的中国美术
    43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蓝犁
  •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在苏联、在社会主义的新中国,文艺始终是革命的"齿轮和螺丝钉".新中国的美术家在为工农兵服务、为政治服务中,艰苦地、小心翼翼地寻求政治与艺术的结合部,在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领域中,创作出一批批属于这个特定历史时期的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力作.毛泽东晚年的极"左"路线,最后也将"三突出"、"高大全"、"红光亮"的美术推向顶峰与终结;同时,也为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中国美术,提供了复兴与发展的机遇.
  • 摘要[ Word 0.0 KB ] 2005 Vol.12 No.5 页码:
  • 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发展轨迹
    40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吴易风
  • 在新中国历史发展的不同阶段上,毛泽东、陈云和邓小平对计划和市场的理论与实践进行了不断的探索和创新,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理论,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陈云关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理论,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理论,都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展现了我国从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到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相结合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发展轨迹.
  • 摘要[ Word 0.0 KB ] 2005 Vol.12 No.5 页码:
  • 毛泽东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关系思想探微
    44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黄伟
  • 毛泽东在商品经济与社会主义关系问题上提出了许多闪光的思想观点:商品生产的命运,最终和社会生产力的水平有密切关系;要有计划地大大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生产资料在我们还有一部分是商品;改革计划经济体制,扩大地方和企业的权限;区分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资本主义商品生产;价值法则是一个伟大的学校;所有企业都要利用价值规律作为经济核算的工具,等等.这些弥足珍贵的思想观点,超越了斯大林,为邓小平理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面的创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 摘要[ Word 0.0 KB ] 2005 Vol.12 No.5 页码:
  • 中国与奠边府战役
    568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郭志刚
  • 50多年前的奠边府战役,是越南抗法战争中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大战役.中国对奠边府战役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在中国军事顾问的直接帮助下,越南人民军迅速发展壮大,初步具备了进行大规模攻坚战的能力;中共中央建议以越西北为主要战略方向并为越方采纳,这是越南人民军得以顺应敌情变化、举行奠边府战役的重要前提条件之一;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中国军事顾问对奠边府战役的各个环节都提出过重要建议,对确保战役的胜利起了重大作用;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帮助训练的越南炮兵、高射炮兵部队及时回国参加奠边府战役,中国援助的武
  • 摘要[ Word 0.0 KB ] 2005 Vol.12 No.5 页码:
  • 也谈影响中国出兵朝鲜决策的因素
    498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卢宁
  • 对于一个新生政权的国家领导人而言,国家安全无疑是最重要、最敏感的国家利益,但是朝鲜战争爆发以后美国的介入以及战争的不断升级,导致中国领导人的安全感逐步丧失,不安全感不断加深,并最终作出抗美援朝的决策.从中国领导人对国家安全程度的主观感受及思路来看,中国决定出兵朝鲜实属情理之中的决策.
  • 摘要[ Word 0.0 KB ] 2005 Vol.12 No.5 页码:
  • 朝鲜战争与中国的台湾问题
    42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乔兆红
  • 中国海峡两岸的分裂是冷战时期遗留的问题,也是朝鲜战争的一个后遗症.朝鲜战争爆发导致美国直接派兵进入朝鲜,招致美国插手台湾事务,再度在政治、军事与经济上援助蒋介石,全面卷入中国内战.朝鲜战争爆发和美国介入中国台湾问题,与海峡两岸长期分裂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
  • 摘要[ Word 0.0 KB ] 2005 Vol.12 No.5 页码:
  • 貌似而实非--读《1968年5月法国的"文化大革命"》
    35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金春明
  • 放在案头的一本书,把我的思绪不由自主地带进了似乎发生在昨天,许多事仍清晰在目,而实际上已相距近40年的历史回忆之中.这本书就是由法国人洛朗·若弗兰(Joffrin,L)著、中国教授万家星翻译的(原著名,法国瑟伊出版社1990年版,中文译本为长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 摘要[ Word 0.0 KB ] 2005 Vol.12 No.5 页码:
  • 经济发展模式选择与科学发展观--"近世中国经济发展模式选择与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掠影
    33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温锐 邱贵明
  • 中国如何实现尽快从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向新型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与学术研究的热点.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江西财经大学社会经济史研究所、中国经济史学会于2005年5月在江西南昌联合举办的"近世中国经济发展模式选择与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就是上述众多的学术研究之一.晚清以来,中国社会一直处于急剧变动之中,经济发展模式也屡经转换.以长时段、多角度的眼光透视近世以来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换与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是本次会议的主题.来自俄罗斯、日本、中国台湾和香港以及全国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60多名专家学者围
  • 摘要[ Word 0.0 KB ] 2005 Vol.12 No.5 页码:
  • 在第五届国史学术年会上的开幕词
    44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朱佳木
  • 尊敬的陈奎元副主席, 尊敬的逄先知同志, 尊敬的陆军副主席、宋林飞院长、杨卫泽书记, 尊敬的各位代表, 同志们、朋友们: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6周年前夕,由江苏省社会科学院、中共无锡市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和当代中国研究所联合举办的第五届国史学术年会,今天在享誉中外的太湖明珠无锡市隆重开幕了.首先,我谨代表当代中国研究所和本届年会的组委会,向来自全国各地的与会代表和专家学者们表示热烈欢迎,向为举办本届年会给予热情支持的江苏省社科院和无锡市的领导和同志们表示衷心感谢!
  • 摘要[ Word 0.0 KB ] 2005 Vol.12 No.6 页码:
  • 在第五届国史学术年会闭幕式上的总结发言
    482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张星星
  •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代表、同志们: 大家好! 经过两天紧张而热烈的会议活动,第五届国史学术年会就要结束了.受大会组委会的委托,我在这里就本届年会的基本情况、论文及讨论情况作一个总结发言.不当之处,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 摘要[ Word 0.0 KB ] 2005 Vol.12 No.6 页码:
  • 20世纪50年代基本建设投资的前提和结构
    43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董志凯
  • 20世纪50年代,我国内地基本建设投资的前提是:生产力水平低下,人均产值低;资金紧缺,但资产相对集中;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经济封锁;我国确立了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工业化方针.通过对我国经济建设投资的产业结构、区域布局、项目结构、主体结构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几点启示:投资管理体制的变化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建设规模不能超过国力许可的范围,急于求成必将适得其反;综合平衡应从短线出发.
  • 摘要[ Word 0.0 KB ] 2005 Vol.12 No.6 页码:
  • "一五"时期的投资与制度变革
    47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徐建青
  • "一五"期间,我国资源供求状况及其配置方式发生巨大变化,这些变化与这一时期的投资过热和经济波动存在必然联系."一五"时期的投资是个连续大起大落的过程,两次冒进间隔时间短,这在建国以来的投资史上是少见的.由于投资规模过大、增长速度过快,导致生产资料和消费品供求形势全面紧张,促使国家将计划管理的力度和范围不断加大,从而加快了三大改造的步伐,全面建立起了计划经济体制.但自此也形成了追求高速度和外延、粗放型的增长方式.
  • 摘要[ Word 0.0 KB ] 2005 Vol.12 No.6 页码:
  • 上海私营金融业与"三反""五反"运动
    47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张徐乐
  • "三反""五反"运动从经济、政治、思想诸方面对上海私营金融业所产生的影响都是前所未有的.正是在"三反""五反"中,私营金融业业务情况急转直下,传统市场迅速萎缩;资方受到极大的震慑,从业人士思想动摇;同业组织边缘化,无法正常运作."三反""五反"运动客观上加速了上海金融业由私营向公私合营转化的进程.上海私营金融业,作为一种行业,已经走到了历史的尽头.
  • 摘要[ Word 0.0 KB ] 2005 Vol.12 No.6 页码:
  • 上海私营工商业与人民胜利折实公债
    498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高晓林
  • 1950年发行的人民胜利折实公债,是新中国成立后发行的第一笔国家公债,也是唯一一次折实公债,是国家克服当时困难、稳定金融物价的重大举措.第一期全国发行1万万分,上海承担了其中的3000万分,占华东的2/3,占全国的近1/3的份额,而这主要是由上海私营工商业者承担的.上海私营工商界响应政府号召,努力克服自身暂时的困难,顾全大局,积极认缴公债,表现了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
  • 摘要[ Word 0.0 KB ] 2005 Vol.12 No.6 页码:
«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