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期刊检索:      
标题: 作者: 单位: 
  • 美国学术界关于肯尼迪、约翰逊政府对华政策研究综述
    85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刘子奎
  • 20世纪60年代美国对华政策研究是冷战国际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这不仅是因为中国和美国在东西方冷战的国际背景下在朝鲜半岛、在台湾海峡、在印支半岛都发生了激烈对抗乃至相当规模和程度的武装冲突,成为两大阵营对抗中的重要内容,而且还因为中美两国在经过长达1/4个世纪的敌视和对立之后,于60年代末70年代初期相应作出了缓和双边关系的战略抉择,直接导致了国际力量的分化组合,促成了世界格局的重大变化,对冷战时期乃至冷战后时期的国际关系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研究这一转变发生前几乎整个60年代(1961~1968)美国政府的对华政策,对于了解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5 页码:
  •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苏双方对黑龙江流域的合作考察
    49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张九辰
  •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十分重视对科学研究的规划,科学事业逐步纳入了有计划进行的轨道.1956年初,中共中央制定《1956~1967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后,推动了各方面着手制定12年发展远景规划.国务院组织了几百名科学工作者着手制定《1956~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修正草案)》(以下简称12年远景规划).这个规划,成为当时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指导性纲领.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5 页码:
  • 1966~1976年的上海职业人口
    63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金大陆
  • "文化大革命"期间,上海的职工人数增长了127.14万人.这主要是因为20世纪50年代生育高峰期的人口,每年以20万人以上的规模,从非在业状态转向在业状态.上海全民单位的职工主要来源于毕业生(高达72.28%)和复退军人,其他人员皆因"身份羁绊"难有机缘.这一期间,因上海从事第二产业人数及比重持续上升,终于使上海失去了金融、贸易等城市型经济功能,从一个综合型城市转变为生产型城市,并造成城市布局混乱、交通拥挤、工业区与居民区杂处等一系列影响人们生活的社会矛盾和困难.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5 页码:
  • "文革"时期妇联组织演变的历史考察
    84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耿化敏
  • "文化大革命"爆发后,在改造"旧国家机器"的运动指向下,各级妇联遭受了组织冲击,妇联组织的存废也作为一个问题而提出;受夺权风暴和全面动乱的影响,至1968年革委会新体制建立前后,全国妇联实行了"军管",地方各级妇联亦陷入解体状态;妇女组织体系的摧毁和革委会体制的缺陷,使妇女工作弱化,同时也彰显了妇联组织的重要性;随着1970年后中央在妇联组织存废问题上的态度由模糊不定转为明确的整顿健全,妇联自下而上地完成了从基层至省级的组织重建,但由于在一系列理论与实际问题上难以澄清是非,全国妇联的组织重建未能完成.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5 页码:
  • 美国中央情报局在中国西藏的准军事行动新探(1949~1969)
    458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郭永虎[1] 李晔[2]
  • 1949~1969年,美国中央情报局在中国西藏从事了一系列准军事行动,其实质是为美国远东战略利益服务,目标是利用西藏分裂势力遏制与分裂中国.其具体内容包括:为西藏叛乱分子提供情报和准军事训练技术;在西藏实施公路袭扰和破坏行动;为达赖集团提供军事物资和活动经费;开展针对中国的情报活动,等等.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5 页码:
  • "周鸿庆事件"与美日台三角关系
    131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何妍
  • 1963年末发生的"周鸿庆事件"引发了台日关系的危机.在这场事件中,日本不顾台湾当局的压力,坚持允许周鸿庆返回大陆.在台湾看来,这是日本亲大陆的严重过失行为,因此对日采取了激烈的报复措施,台日矛盾激化,一度濒临"断交"的边缘.作为台日双方的盟友,美国利用驻台"大使馆"向台湾当局斡旋,不断对其施加压力.美国国务卿腊斯克也亲自访日、访台,为解决双方矛盾不遗余力.最终,在美国的调节下,台日双方各让一步,就此渡过了这场"外交"危机.在解决整个事件的过程中,美国的重要作用不可低估,同时,美国在远东的战略意图也反映得淋漓尽致.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5 页码:
  • 毛泽东与人民政协事业
    45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李正华
  • 毛泽东在指导人民政协事业的创建和发展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创立了人民政协,并将人民政协作为民主政治的象征,推动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对"文化大革命"前特别是建国初期新中国的各项工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的推动作用.尽管人民政协事业在"文化大革命"期间遭受挫折,人民政协这种发扬民主的形式遭到破坏,但毛泽东坚持将人民政协保留了下来,开启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先河.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6 页码:
  •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朱德发展农村经济的思想和主张
    45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庹平
  •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朱德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就如何使农民家庭富裕、农村经济繁荣和山区改变落后面貌这三个发展农村经济的主题和难题,提出了比较成熟的思想和主张.这些思想和主张是我们党领导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经验,在今天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6 页码:
  • 朱德"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研究述评
    43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江泰然
  • 朱德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和杰出的国务活动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和最高统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革命战争年代,朱德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和平建设时期,朱德又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出了"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的思想.本文仅就10多年来朱德"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概况进行梳理与评述.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6 页码:
  •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历史
    44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М.Л.季塔连科 张勉励
  • 中俄睦邻友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间也经历了风风雨雨,而2001年两国签署的为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中俄两国的战略协作关系体现在许多方面,如建立多层次的对话机制,继续扩大两国公众之间的相互理解,加强文化、经贸交流等.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保持和深化给两国的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一些非常重要的任务,如加强与传媒的合作,促使两国彼此形成一种客观、友善和相互尊重的态度和看法;在解决两国研究中存在的分歧时,要立足于两国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在研究两国过去的一些局部冲突问题时,应坚持历史的立场,不能把今天的评判标准用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6 页码:
  •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的经济因素
    48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В.И.沙巴林 张勉励 孙丹
  • 建立在平等互信基础上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有两个突出特点:它既允许实现各自国家的利益,同时也不限制伙伴的自由;它不是单一的关系,而是可在多个国家之间建立的一种关系.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反映出中俄在政治关系中处于较高的发展水平,而两国的经济合作发展水平则远远落后于政治关系的发展.目前两国还存在着一些因素阻碍着经济合作的发展,但两国的友好关系将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6 页码:
  • 美国学者关于第三次台海危机起因的若干观点
    50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徐红艳
  •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问题研究在美国越来越受重视,相关论著不断涌现.其中,1995~1996年的第三次台海危机尤其成为研讨热点,除了一些相关专著、论文集问世之外,一些学术期刊相继刊出此次危机的研究专集.美国国防情报局自1990年以来每年一度关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研讨会,在1996年成了此次危机的专题研讨.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6 页码:
  • 20世纪八九十年代西部农村的庙会文化——以陕北地区为个案
    47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秦燕 刘慧
  • 改革开放以来,陕北乡村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由单一的农业经济向多元经济转变,城镇化速度加快,农村社会阶层出现分化,社会大环境的变化使重新兴盛的庙会既继承了传统庙会的功能,同时又表现出以庙会活动为中心形成社区文化共同体、从传统神灵信仰转换为社会需求的表达、在维护乡村秩序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开始在社区公共事务中发挥作用以及促成民间庙会与地方政府的互动等新的特点.对其作出全面、客观的评估,对推动西部大开发,促进农村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将会起到积极作用.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4 页码:
  • 胡思得院士谈两弹突破的宝贵经验
    48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
  • 3月21日,当代中国研究所举办国史讲座第28讲,由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原院长胡思得研究员作了题为"两弹突破对中国发展高科技的启示"的学术报告.胡思得院士着重从五个方面介绍了发展两弹(指原子弹、氢弹)的宝贵经验: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4 页码:
  • 对《中国十个五年计划研究报告》的简要评论
    438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吴承明
  • 编者按:5月3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召开第三次科研成果发布会,推介该院重大课题成果.该成果形成专著共90万字,由人民出版社出版,著名经济学家刘国光任主编,张卓元、董志凯、武力任副主编.该成果通过收集和整理大量第一手档案资料,将新中国从1953年以来有关经济发展和制度变迁的重大事件贯穿起来,将我国十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修正、颁布、实施以及实施后的经验和教训完整、系统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该书是目前国内外公开出版的第一部时间跨度最长、内容最全面、资料最丰富的关于中国五年计划制定和实施历史研究的学术专著.现将中国经济史学会原会长吴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4 页码:
  • "三分天灾,七分人祸"说考辨
    63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韩亚光
  • 长期以来,有一种流行的说法:关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三年严重经济困难时期,刘少奇提出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笔者在许多文章和书籍中见到过这种说法.然而从笔者掌握的材料看,这种说法是不够准确的.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4 页码:
  • 说到底要有一个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40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侯树栋
  • 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艰辛探索,经过成功和失败的反复比较,终于成功地开辟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功之路.正是这条道路改变了中国的面貌,成就了中国社会主义的伟业;正是这条道路使我们取得了丰富经验,提升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当我们回顾这段艰辛而光辉的历程时,留在我们脑海中的一个核心观念,就是我们党有一个与时俱进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用胡锦涛的话说就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这不仅是我们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思想武器,也是我们丰富经验中的哲学总结,它在诸多基本经验中具有核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5 页码:
  • 正确看待建国后对计划经济的探索搞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调控
    422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朱佳木
  • 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中的核心问题.早在十月革命胜利后不久,列宁就对此进行了探索,提出计划与市场相结合的"新经济政策".我们党的八大决议也确认过陈云提出的"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构想,只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未能付诸实施.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进一步提出"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等经济体制的改革方案,使人们逐步摆脱了只有计划经济才是社会主义经济基本特征的观念,并最终根据邓小平关于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本质区别的论断,在党的十四大上作出建立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5 页码:
«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