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朱德发展农村经济的思想和主张
45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庹平
-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朱德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就如何使农民家庭富裕、农村经济繁荣和山区改变落后面貌这三个发展农村经济的主题和难题,提出了比较成熟的思想和主张.这些思想和主张是我们党领导农村经济建设的重要经验,在今天新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6 页码:
|
|
- 朱德"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研究述评
43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江泰然
- 朱德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和杰出的国务活动家,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和最高统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革命战争年代,朱德运用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解决中国革命的实际问题;和平建设时期,朱德又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出了"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的思想.本文仅就10多年来朱德"建设中国式的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概况进行梳理与评述.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6 页码:
|
|
-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历史
44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М.Л.季塔连科 张勉励
- 中俄睦邻友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间也经历了风风雨雨,而2001年两国签署的为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法律基础.中俄两国的战略协作关系体现在许多方面,如建立多层次的对话机制,继续扩大两国公众之间的相互理解,加强文化、经贸交流等.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保持和深化给两国的社会科学工作者提出了一些非常重要的任务,如加强与传媒的合作,促使两国彼此形成一种客观、友善和相互尊重的态度和看法;在解决两国研究中存在的分歧时,要立足于两国的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在研究两国过去的一些局部冲突问题时,应坚持历史的立场,不能把今天的评判标准用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6 页码:
|
|
-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的经济因素
48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В.И.沙巴林 张勉励 孙丹
- 建立在平等互信基础上的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有两个突出特点:它既允许实现各自国家的利益,同时也不限制伙伴的自由;它不是单一的关系,而是可在多个国家之间建立的一种关系.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建立反映出中俄在政治关系中处于较高的发展水平,而两国的经济合作发展水平则远远落后于政治关系的发展.目前两国还存在着一些因素阻碍着经济合作的发展,但两国的友好关系将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6 页码:
|
|
- 中国对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的认知和参与
489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钟龙彪[1] 王俊[2]
- 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经过了一个复杂的历史演进过程,大致可分为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的原则否定、概不参与,改革开放后至冷战结束前的区别对待、有限参与,冷战结束至今的积极支持、扩大参与三个阶段.中国对联合国维和行动政策的调整与国际环境和中国国内政治的变化是相对应的,它从一个方面反映了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世界观念的变革和中国外交行为方式的转型.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历史演进过程表明,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的大国责任意识日益彰显.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6 页码:
|
|
- 安全需求大于经贸需求——冷战时期中美共同利益汇合点分析
462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储新宇
- 冷战时期,无论安全领域的利益汇合点还是经贸领域的利益汇合点,都在解冻、维系和推动中美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这两个利益汇合点的作用并不是等同的,彼此间的安全需求大于经贸需求,而且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根本对立并没有因安全利益汇合点而消失,其对中美两国关系的消极影响一直存在.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6 页码:
|
|
- 关于最早全面深入探讨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中共领导人——兼与韩亚光先生商榷
448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王杰
- 中国共产党关于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认识,在经历了艰辛、曲折的历程后才重新走上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轨道.学术界对于知识分子阶级属性问题始终是较关注的,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例如2006年第3期上刊登的韩亚光先生的(以下简称韩文)一文,系统地总结了这一曲折过程,进一步推动了这一课题的深入研究.但对文章中涉及最早全面和深入探讨知识分子工人阶级属性的领导人的一些史实及观点,笔者存有不同意见,特提出商榷.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6 页码:
|
|
|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新进展(2002~2004年)
46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吴敏先[1] 张永新[2] 张学凤[1]
- 从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学术界共出版国史专著、教材、辞书等近600部,发表学术论文980多篇.其中关于政治方面的论文480多篇,经济方面的280多篇,文化方面的100多篇,外交方面的70多篇,军事方面的20多篇,其他方面的30多篇.2004年正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5周年,也掀起了学者研究国史的高潮,出版了大量的著作.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6 页码:
|
|
- 中国经济史学会2006年年会中国现代经济史研究热点问题综述
46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赵学军
- 2006年7月12~13日,由中国经济史学会、江西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中国经济史学会年会暨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江西省南昌市召开.参加会议的学者共提交了26篇研究中国现代经济史的论文及论文提要,其中有19篇论文研究了农业、农村及农民问题,另外的几篇论文探讨了中国共同富裕的理论与实践、政府职能、中外经济关系、"五年计划"、行业管理等问题.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6 页码:
|
|
- 美国学者关于第三次台海危机起因的若干观点
50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徐红艳
-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台湾问题研究在美国越来越受重视,相关论著不断涌现.其中,1995~1996年的第三次台海危机尤其成为研讨热点,除了一些相关专著、论文集问世之外,一些学术期刊相继刊出此次危机的研究专集.美国国防情报局自1990年以来每年一度关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研讨会,在1996年成了此次危机的专题研讨.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6 页码:
|
|
- 论中国新安全观的特点及其在周边关系中的运用
499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刘国新
- 中国安全观的调整自20世纪70年代末就开始了,但明确提出并在国际社会积极倡导新安全观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2002年,中国政府正式发表了,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在新形势下的安全观念和政策主张,成为中国新安全观形成的标志.中国新安全观的特点是:从内涵上看,体现了安全的综合性;从目标上看,寻求共同安全;从手段上看,以合作促安全.上海合作组织、与东盟的安全合作是中国新安全观的成功实践.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1 页码:
|
|
- 国际战略与中国外交
44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刘建平
- 新中国的领导者虽然针对不同的对象使用不同的战略概念,但多半是选择国际战略概念表达其对外交政策方针的思考.在学术界,使用国际战略概念研究中国外交也已成为主流.因此,在新中国外交史的演变中把握中国国际战略的历史阶段,在梳理新中国政治话语中的战略语义和语境的基础上体会国际战略概念,有助于推进中国国际战略理论研究的规范化和新中国外交研究的系统化,增强中国的外交研究和国际政治研究的思想深度.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1 页码:
|
|
- 中国军队大裁军与新时期经济建设
44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张星星
- 以1975年邓小平领导的军队整顿为发端,中国人民解放军逐步走上一条大裁军之路.30年来,中国军队按照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原则,先后进行了6次大规模的精简整编,使军队总员额减少了65%,年度国防费开支在国家财政支出和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大幅度下降,探索和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有力地支持和促进了国家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逐步形成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局面,在正确处理国防和军队建设与国家经济建设的关系方面,创造和积累了宝贵的成功经验.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1 页码:
|
|
- 新中国国防动员体制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1358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徐奎
- 我国的国防动员体制是在借鉴苏联国防动员体制、继承我党革命战争动员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建立起来的,其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1949~1955年为应急性探索时期,1956~1962年为仿苏全面建设时期,1962~1978年为非常发展时期,1978~1993年为恢复调整时期,1994年至今为充实完善时期.通过对我国国防动员体制发展历程的回顾,可以得出以下启示:坚持党的领导,确保动员决策和平战转换的快速高效;突出政府的主体地位,科学规范动员供需对接机制;紧密结合国家体制改革,实现动员职责的普遍化;着眼于权威高效,构建实体性的国防动员组织领导体系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1 页码:
|
|
- 美好的远景和过高的预期--农业合作化高潮形成的原因之一
51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叶扬兵
- 1955年底1956年初,在"四十条"所描绘的远景吸引下,许多农民抱着过高预期纷纷加入了高级社,这是农业合作化高潮形成的原因之一.由于预期加入高级社后收入可以大幅增加,许多农民不愿再从事原先对其具有吸引力的非农职业,有些农民也不愿从事副业生产.这一方面说明,许多农民加入高级社的确是自愿的,但是另一方面也意味着,许多农民的自愿是建立在不尽现实的过高预期之上的,带有很大的虚假性和盲目性.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1 页码:
|
|
- 全国第一个家庭林场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44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蔡天新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福建省仙游县的农民李金耀创办了全国第一个上规模的家庭林场,尝试开发性农业经营.此举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引发了一场全国性的大争论.通过争论,使人们解放了思想,对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涵有了新的认识,突破了长期以来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教条主义,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中共中央、国务院根据李金耀和广大农民的伟大创举,调整了农村经济政策,变革了农业经营方式,加速了农村改革进程,使农村改革从种植业开始逐步向林业、水产业、畜牧业等多方面发展,促进了家庭承包经营向农业产业化发展,加速了中国农业的市场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1 页码:
|
|
- 王一程研究员谈当代中国政治体制的鲜明特色和发展演变
51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
- 2005年10月28日,当代中国研究所举办国史学术讲座第24讲,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王一程研究员作了题为"当代中国政治体制的鲜明特色和发展演变"的学术报告.王一程研究员在报告中指出,我国政府首次于2005年10月19日发表的白皮书,全面而深入地阐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指导思想、历史进程、基本经验与原则,是我们学习研究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特别是共和国政治建设和发展历史的指导性文献.他主要围绕如下三个问题进行了阐述.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1 页码:
|
|
- 张闻天关于"包产到户"的笔记
43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顾为铭
- 1962年7月,张闻天在酝酿、写作"集市贸易意见书"的同时,还思考了有关"包产到户"的问题.在经济困难时期,安徽、福建等地农村干部群众,为了解决吃饭问题,渡过难关,保存生命,自发地实行"包产到户",搞"责任田".怎样看待"包产到户",引起党内重大争论.认为这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看法成为主流.采取了纠正、强扭的办法,但纠正了一个时期,农民不满的很多,部分地区"包产到户"继续发展,"责任田"反而扩大了.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1 页码:
|
|
- 《陈云文选》(线装本)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40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
- [本刊讯]1月14日,由人民出版社主办的(线装本)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会长陈奎元出席座谈会并在讲话中强调,认真学习陈云同志的理论和思想,对于解决党在发展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对于巩固中国特色的基本经济和政治制度,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建设健康发展,对于全面有力地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推进我党理论创新,都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1 页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