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期刊检索:      
标题: 作者: 单位: 
  • "一个中国":中国共产党对台方针政策不变的原则--写在《反分裂国家法》颁布一周年之际
    40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李合敏 郑德扬
  •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对台方针政策虽然经历了从"解放台湾"到"一纲四目"乃至"一国两制"的演变,但坚持一个中国、维护祖国统一、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其不变的原则.中共十六大以来,中共新一代领导集体在坚持原则的同时,寄希望于台湾人民,处理两岸关系更趋务实灵活,进一步加强了其在两岸关系基本格局中的战略主导地位.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2 页码:
  • 对2005年海峡两岸政党交往的回顾与思考
    47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高旭红
  • 中华民族的血缘历史脐带,两岸对和平的共同诉求,使得2005年两岸政党交往有了现实可能.从国民党、亲民党、新党三党角度而言,两岸政党交往具有缅怀先烈、寻根祭祖、政党之间的政治和解、推动两岸的经贸合作等诉求和特点.两岸政党交往影响深远:增进了彼此的了解与理解,为发展两岸关系奠定了现实基础;建立了政党定期沟通平台,为两岸关系发展提供了新枢纽;促进了两岸的经贸合作,为发展两岸关系添加了润滑剂.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2 页码:
  • 经济调整中的刘少奇与陈云
    40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曹应旺
  • 刘少奇和陈云的友谊可以追溯到在瑞金和延安的岁月,而给历史留下最深印记的是"大跃进"之后的经济调整工作中.陈云在经济调整的决策和组织领导方面得到刘少奇的信任和支持,在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上也得到刘少奇的推举和赞赏.特别是刘少奇首倡学习陈云论著,反映了他深远的历史眼光.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2 页码:
  • 李先念与宝钢建设
    41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朱玉
  • 李先念是宝钢建设的主要决策人和领导人之一.他对这个工程项目的酝酿准备、厂址勘察、运筹规划、对外谈判、技术引进、上马兴建、建设质量、科学管理等诸多方面极为关注,曾作过一系列指示,并三次亲临宝钢视察.历史证明,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关于建设宝钢的决策是正确的,指导是及时而有力的,其中包括李先念付出的精力和心血.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2 页码:
  • 董必武与中国人民银行的创建和人民币的发行--《董必武传》节选
    46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董必武传》撰写组
  • [编者按]今年3月5日,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创始人和缔造者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家、法学家,新中国人民民主与法制建设的主要奠基人董必武同志诞辰120周年.为纪念这位伟人,我们从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选取了一章转载于此,以飨读者.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2 页码:
  • 略论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商业信用
    399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赵学军
  • 建国初期,我国商品交易中广泛存在着商业信用,商业信用制度是信用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立苏联式的计划经济体制过程中,国家为了对资金流通与商品交易实行计划管理,从1954年起强制取消了国营经济的商业信用,试图以国家银行信用制度取代商业信用制度.取消商业信用制度后,我国的信用制度出现缺失,虽然大量"非法"商业信用形式依然暗中存在,但信用制度的功能受到抑制,严重阻滞了社会资金的正常运行.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3 页码:
  • 从个体商业缴税的演变看转型期的政策机制
    352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李风华
  • 在个体户诞生之初,地方政府为了更好地征税,针对个体商业创造了代扣代缴营业税的政策,并获得中央政府的认可与推行.但在实行了十年之后,却不得不停止这种政策.通过对个体商业代扣代缴营业税的演变过程的分析表明,在转型期的中国存在着一种重要的政策机制:地方政府与私人的互动.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3 页码:
  • 试论建国初期广东侨批业管理政策
    33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张小欣
  • 建国初期的侨批业是经营寄递海外华侨汇款及书信并收寄侨眷回执的私营行业.建国后随着解放军在华南地区军事上的顺利推进,包括侨批业管理在内的一系列重要政策在广东得以迅速制定和推行.在"便利侨汇"、"外汇归公,利益归私"原则的指导下,各项侨批业管理政策试图努力扭转侨批业长期奉行的经营服务方针,使之服从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但由于管理政策自身作用有限以及社会经济实力恢复尚需时日,从新中国成立到朝鲜战争爆发之前,广东侨批业管理并未达到预期目的.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3 页码:
  • 1992年中俄关系略论
    42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丁明
  • 在中俄关系的发展史上,1992年是关键的一年.在从中苏关系顺利过渡到中俄关系后,由于俄罗斯在1992年上半年推行全面倒向西方的"一边倒"政策,造成了俄罗斯外交政策的失衡,中俄关系的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干扰.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中国始终坚持同俄罗斯发展睦邻友好关系,不搞意识形态的争论;另一方面,俄罗斯外交也做出了调整,提出了既面向西方、又顾及东方的"双头鹰"政策,朝着有利于中俄关系的方向发展.因而,尽管出现了一些波折,但并未对中俄关系产生重大的影响,使1992年成为中俄关系发展的"承上启下"的一年.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3 页码:
  • 中国与南斯拉夫建交始末
    99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张勉励
  • 南斯拉夫是最早承认新中国的国家之一,但中南两国的建交却拖延了五年才得以实现.苏联与南斯拉夫关系的变化是中南建交延搁和实现的主要原因.建国初期,尽管南斯拉夫符合新中国的建交原则,但中国不得不首先考虑苏联的立场和中苏同盟的利益.随着苏南双方外交关系的恢复以及南斯拉夫与东欧国家关系的改善,中南才最终得以建交.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3 页码:
  • 中国当代环境保护的发端
    39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雷洪德[1] 叶文虎[2]
  • 1973年8月5日,中国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揭开了中国当代环境保护的序幕,是新中国开创环境保护事业的第一个里程碑.这个里程碑的建立,主要缘于以下三方面因素的综合作用.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3 页码:
  • 论中国新安全观的特点及其在周边关系中的运用
    46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刘国新
  • 中国安全观的调整自20世纪70年代末就开始了,但明确提出并在国际社会积极倡导新安全观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2002年,中国政府正式发表了,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在新形势下的安全观念和政策主张,成为中国新安全观形成的标志.中国新安全观的特点是:从内涵上看,体现了安全的综合性;从目标上看,寻求共同安全;从手段上看,以合作促安全.上海合作组织、与东盟的安全合作是中国新安全观的成功实践.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1 页码:
  • 国际战略与中国外交
    392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刘建平
  • 新中国的领导者虽然针对不同的对象使用不同的战略概念,但多半是选择国际战略概念表达其对外交政策方针的思考.在学术界,使用国际战略概念研究中国外交也已成为主流.因此,在新中国外交史的演变中把握中国国际战略的历史阶段,在梳理新中国政治话语中的战略语义和语境的基础上体会国际战略概念,有助于推进中国国际战略理论研究的规范化和新中国外交研究的系统化,增强中国的外交研究和国际政治研究的思想深度.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1 页码:
  • 中国军队大裁军与新时期经济建设
    40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张星星
  • 以1975年邓小平领导的军队整顿为发端,中国人民解放军逐步走上一条大裁军之路.30年来,中国军队按照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原则,先后进行了6次大规模的精简整编,使军队总员额减少了65%,年度国防费开支在国家财政支出和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大幅度下降,探索和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有力地支持和促进了国家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逐步形成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局面,在正确处理国防和军队建设与国家经济建设的关系方面,创造和积累了宝贵的成功经验.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1 页码:
  • 新中国国防动员体制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119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徐奎
  • 我国的国防动员体制是在借鉴苏联国防动员体制、继承我党革命战争动员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建立起来的,其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1949~1955年为应急性探索时期,1956~1962年为仿苏全面建设时期,1962~1978年为非常发展时期,1978~1993年为恢复调整时期,1994年至今为充实完善时期.通过对我国国防动员体制发展历程的回顾,可以得出以下启示:坚持党的领导,确保动员决策和平战转换的快速高效;突出政府的主体地位,科学规范动员供需对接机制;紧密结合国家体制改革,实现动员职责的普遍化;着眼于权威高效,构建实体性的国防动员组织领导体系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1 页码:
  • 美好的远景和过高的预期--农业合作化高潮形成的原因之一
    472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叶扬兵
  • 1955年底1956年初,在"四十条"所描绘的远景吸引下,许多农民抱着过高预期纷纷加入了高级社,这是农业合作化高潮形成的原因之一.由于预期加入高级社后收入可以大幅增加,许多农民不愿再从事原先对其具有吸引力的非农职业,有些农民也不愿从事副业生产.这一方面说明,许多农民加入高级社的确是自愿的,但是另一方面也意味着,许多农民的自愿是建立在不尽现实的过高预期之上的,带有很大的虚假性和盲目性.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1 页码:
  • 全国第一个家庭林场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412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蔡天新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福建省仙游县的农民李金耀创办了全国第一个上规模的家庭林场,尝试开发性农业经营.此举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引发了一场全国性的大争论.通过争论,使人们解放了思想,对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涵有了新的认识,突破了长期以来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教条主义,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中共中央、国务院根据李金耀和广大农民的伟大创举,调整了农村经济政策,变革了农业经营方式,加速了农村改革进程,使农村改革从种植业开始逐步向林业、水产业、畜牧业等多方面发展,促进了家庭承包经营向农业产业化发展,加速了中国农业的市场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1 页码:
  • 王一程研究员谈当代中国政治体制的鲜明特色和发展演变
    47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
  • 2005年10月28日,当代中国研究所举办国史学术讲座第24讲,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王一程研究员作了题为"当代中国政治体制的鲜明特色和发展演变"的学术报告.王一程研究员在报告中指出,我国政府首次于2005年10月19日发表的白皮书,全面而深入地阐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指导思想、历史进程、基本经验与原则,是我们学习研究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特别是共和国政治建设和发展历史的指导性文献.他主要围绕如下三个问题进行了阐述.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1 页码:
  • 周恩来与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提出
    44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韩亚光
  • 从20世纪40年代末到70年代中期,周恩来对四个现代化目标进行了长期的探索,这是贯穿他生命最后27年的一条红线.1949~1954年是四个现代化目标的初步提出阶段,周恩来在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强调要建设起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1955~1965年是四个现代化目标的正式提出阶段,周恩来在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强调要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文化大革命"时期是四个现代化目标的重新提出阶段,周恩来在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重申要实现农业、工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1 页码:
  • 邓小平与共和国历史上的三次思想解放
    489 人次已浏览
  • 作者:何云峰
  • 在共和国的历史上,邓小平亲历了三次大的思想解放:1956年八大一次会议前后"以苏为鉴"探索中国建设道路为第一次,1978年批判"两个凡是"为第二次,1992年"南方谈话"为第三次.在这三次思想解放中,邓小平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第一次思想解放,邓小平是重要的参与者;第二次思想解放,邓小平是关键人物;而第三次思想解放,邓小平不仅是关键人物,还是发起人.在这三次思想解放中,邓小平的作用一次比一次突出,他的思想也一次比一次深化.邓小平推动思想解放的功绩应当浓墨重彩地载入共和国的历史.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1 页码:
«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