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期刊检索:      
标题: 作者: 单位: 
  • 20世纪90年代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历史考察与基本经验
    62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杨祖义
  • 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开始由非均衡发展转向区域协调发展.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形成有着特定的历史与现实背景.1991年和1999年是中国区域战略大调整的转折点,1991年开始强调区域协调发展,1999年正式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随着区域经济政策的制定与实施,中国区域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考察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历程,其基本经验对中国未来区域发展有着重要的启示与借鉴意义.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3 页码:
  •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出版业的改革与发展
    55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刁其武
  •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出版业经历着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历史性进程.从1993年开始到1998年,出版业改革的主线是由"规模数量为主要特征向以优质高效为主要特征"的"阶段性转移";从1998年开始到2002年,集团化发展成为出版业改革的主题;从2003年开始,企业化转制成为出版业改革与发展的方向和主线.十多年来,出版业的政策走向反映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出版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反映了出版业逐渐加快了产业化、市场化、国际化进程,反映了出版业改革不断深化的脉络.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4 页码:
  • 一届政协筹备问题的若干考察
    33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李格
  •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备期间,中共为适应形势的不断发展变化,与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代表反复协商,对会议计划做了多次重要修改.至会议开幕,这次会议无论是名称、开会时间、地点,还是会议性质、召集办法、邀请党外人士的政治标准,都与中共最初的计划完全不同.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4 页码:
  • 香港回归的历史"前奏曲"——1979年3月邓小平与麦理浩的"北京会谈"述略
    49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齐鹏飞
  • 1979年3月香港总督麦理浩的北京之行,代表英国方面以香港"土地契约"问题为"突破口"逼中国方面对过"九七"的"英国管治"作出让步,第一次将中英两国政府"长期搁置"的香港"九七"前途问题明朗化.而邓小平"叫香港的投资者放心"的正面回应,初步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关于"九七"以后"香港还可以搞它的资本主义"的战略思考.以此为契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开始初步调整当代中国"国家统一"的战略重心,将以"一国两制"的"新思维"解决香港问题的"时间表"提前,探索将"台湾版"的"一国两制""香港化".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4 页码:
  • 建国初期北京市的区街建政与居民自治
    57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宋月红
  • 建国初期,北京市根据定都及适应城市管理和建设的需要,在建国前区街建政的基础上,各区设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和区公所.随着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代行区人民代表大会职权,区公所改设人民政府委员会,由选举产生;街设办事处,作为区政府派出机关;居民组织居民委员会,实行自治.由此,北京市区街初步形成区政府、区政街派与社区自治相辅相成的城市基层治理格局,其后虽有所调整和变革,却延续至今并不断完善.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4 页码:
  •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首都地铁建设
    43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谭烈飞
  • 1953年9月,中共北京市委主持制定了,第一次明确提出"必须及早筹划地下铁道的建设",从此拉开了北京地铁建设的序幕.北京地铁的建设一开始就与战备连在了一起,在线路方案和埋设深度等方面,军方的意见受到重视.与此同时,相关部门进行了一系列前期的规划与施工准备工作.但1961年由于经济困难,中央决定北京地铁建设暂时下马.此后由于国际形势趋于紧张,我国面临战争威胁,1965年北京地铁开始恢复建设,并成立了以军方领导人为主的地铁建设领导小组.1989年12月20日,地铁"一环一线"通过了国家验收正式投入运营.现在,北京地铁已从最初的"战备为主,兼顾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4 页码:
  • "远去的身影与历史的回归"--《邓子恢与中国农村变革》一书评介
    40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武力
  • 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的革命和建设是与解决农民问题密切相关的.民主革命的成功固然有赖于农民的广泛参与和积极支持;同样,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的现代化建设也要依靠农民的支持.有人说,"三农"问题解决之日就是现代化实现之时.邓子恢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中的杰出代表和农民问题专家,历经了以土地改革为中心的民主革命、以合作化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农业社会主义建设.他的经历简直就是20世纪20~60年代中国农村制度变迁和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缩影.蒋伯英同志从80年代初期即开始从事邓子恢研究,曾经发表了一批很有影响的成果,现在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3 页码:
  • 一部研究当代中国政党制度的力作--读《当代中国的多党合作制度》
    36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操申斌
  •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是在长期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研究和分析这一政党制度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总结多党合作实践的经验教训,探讨其中的规律,对于进一步推进多党合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最近,吴美华教授的新著《当代中国的多党合作制度》[1]正是多年研究这一课题的力作.该书作为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中共党史系承担的教育部"211工程"项目"当代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系列成果之一,运用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3 页码:
  • 美国学术界对冷战时期中美大使级会谈的研究
    36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李春玲
  • 冷战期间,中美两国在日内瓦和华沙进行了长达15年、共计136次的大使级会谈.在近乎隔绝和充满敌意的年代,大使级会谈是中美两个没有正式外交关系的国家进行官方接触的唯一渠道.15年的会谈虽然没有解决双方之间存在的任何实质性的问题,但它对限制和缓和两国紧张关系无疑起到了相当积极的作用.中美大使级会谈作为中美关系史和冷战国际史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长期以来受到美国学界的极大关注,相关研究成果也相当丰富.特别是随着中美两国有关档案文献的不断解密和出现,其中一些重要的问题以及对中美大使级会谈的作用和影响等重要问题也有了新的研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3 页码:
  • 新中国收入分配制度的演变及绩效分析
    559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武力[1] 温锐[2]
  • 新中国收入分配制度和政策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两个时期:一是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的29年,这个时期制度演变的趋势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化和生活资料占有的平均化;二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2006年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的28年,这个时期制度演变的趋势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多样化和生活资料占有的差距扩大.新中国收入分配变化的轨迹经历了一个由旧中国收入水平极低、分配极不平等通过革命手段达到过度平均,然后又由这种过度平均通过改革走向拉开收入差距的"否定之否定"过程.收入的平均程度主要受到中国共产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4 页码:
  • 过渡时期劳动关系的国家调节
    41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赵入坤
  • 过渡时期是新型企业劳动关系的形成时期.针对不同性质的企业,国家建立新型劳动关系的政策措施各具特色.根据改造社会的需要,政府从劳动争议处理制度入手,把私营企业的劳动关系逐步改造为具有社会主义性质的劳动关系,同时以劳动管理制度的改革为中心实现了国营企业劳动关系的转换.总体上看,这一时期国家调节劳资关系的政策措施是正确的,建立新型劳动管理制度的努力也有合理的成分,主要的失误在于对国营企业发生劳动纠纷的认识有偏差,在加强制度建设上有明显的疏漏.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4 页码:
  • 论中国新安全观的特点及其在周边关系中的运用
    499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刘国新
  • 中国安全观的调整自20世纪70年代末就开始了,但明确提出并在国际社会积极倡导新安全观则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2002年,中国政府正式发表了,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中国在新形势下的安全观念和政策主张,成为中国新安全观形成的标志.中国新安全观的特点是:从内涵上看,体现了安全的综合性;从目标上看,寻求共同安全;从手段上看,以合作促安全.上海合作组织、与东盟的安全合作是中国新安全观的成功实践.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1 页码:
  • 国际战略与中国外交
    44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刘建平
  • 新中国的领导者虽然针对不同的对象使用不同的战略概念,但多半是选择国际战略概念表达其对外交政策方针的思考.在学术界,使用国际战略概念研究中国外交也已成为主流.因此,在新中国外交史的演变中把握中国国际战略的历史阶段,在梳理新中国政治话语中的战略语义和语境的基础上体会国际战略概念,有助于推进中国国际战略理论研究的规范化和新中国外交研究的系统化,增强中国的外交研究和国际政治研究的思想深度.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1 页码:
  • 中国军队大裁军与新时期经济建设
    44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张星星
  • 以1975年邓小平领导的军队整顿为发端,中国人民解放军逐步走上一条大裁军之路.30年来,中国军队按照服从和服务于国家经济建设大局的原则,先后进行了6次大规模的精简整编,使军队总员额减少了65%,年度国防费开支在国家财政支出和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大幅度下降,探索和开创了一条有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有力地支持和促进了国家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逐步形成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局面,在正确处理国防和军队建设与国家经济建设的关系方面,创造和积累了宝贵的成功经验.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1 页码:
  • 新中国国防动员体制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1358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徐奎
  • 我国的国防动员体制是在借鉴苏联国防动员体制、继承我党革命战争动员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建立起来的,其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1949~1955年为应急性探索时期,1956~1962年为仿苏全面建设时期,1962~1978年为非常发展时期,1978~1993年为恢复调整时期,1994年至今为充实完善时期.通过对我国国防动员体制发展历程的回顾,可以得出以下启示:坚持党的领导,确保动员决策和平战转换的快速高效;突出政府的主体地位,科学规范动员供需对接机制;紧密结合国家体制改革,实现动员职责的普遍化;着眼于权威高效,构建实体性的国防动员组织领导体系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1 页码:
  • 美好的远景和过高的预期--农业合作化高潮形成的原因之一
    51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叶扬兵
  • 1955年底1956年初,在"四十条"所描绘的远景吸引下,许多农民抱着过高预期纷纷加入了高级社,这是农业合作化高潮形成的原因之一.由于预期加入高级社后收入可以大幅增加,许多农民不愿再从事原先对其具有吸引力的非农职业,有些农民也不愿从事副业生产.这一方面说明,许多农民加入高级社的确是自愿的,但是另一方面也意味着,许多农民的自愿是建立在不尽现实的过高预期之上的,带有很大的虚假性和盲目性.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1 页码:
  • 全国第一个家庭林场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44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蔡天新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福建省仙游县的农民李金耀创办了全国第一个上规模的家庭林场,尝试开发性农业经营.此举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引发了一场全国性的大争论.通过争论,使人们解放了思想,对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内涵有了新的认识,突破了长期以来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的教条主义,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转变.中共中央、国务院根据李金耀和广大农民的伟大创举,调整了农村经济政策,变革了农业经营方式,加速了农村改革进程,使农村改革从种植业开始逐步向林业、水产业、畜牧业等多方面发展,促进了家庭承包经营向农业产业化发展,加速了中国农业的市场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1 页码:
  • 王一程研究员谈当代中国政治体制的鲜明特色和发展演变
    51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
  • 2005年10月28日,当代中国研究所举办国史学术讲座第24讲,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所长王一程研究员作了题为"当代中国政治体制的鲜明特色和发展演变"的学术报告.王一程研究员在报告中指出,我国政府首次于2005年10月19日发表的白皮书,全面而深入地阐述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指导思想、历史进程、基本经验与原则,是我们学习研究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特别是共和国政治建设和发展历史的指导性文献.他主要围绕如下三个问题进行了阐述.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1 页码:
  • 张闻天关于"包产到户"的笔记
    43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顾为铭
  • 1962年7月,张闻天在酝酿、写作"集市贸易意见书"的同时,还思考了有关"包产到户"的问题.在经济困难时期,安徽、福建等地农村干部群众,为了解决吃饭问题,渡过难关,保存生命,自发地实行"包产到户",搞"责任田".怎样看待"包产到户",引起党内重大争论.认为这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看法成为主流.采取了纠正、强扭的办法,但纠正了一个时期,农民不满的很多,部分地区"包产到户"继续发展,"责任田"反而扩大了.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1 页码:
  • 《陈云文选》(线装本)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40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
  • [本刊讯]1月14日,由人民出版社主办的(线装本)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会长陈奎元出席座谈会并在讲话中强调,认真学习陈云同志的理论和思想,对于解决党在发展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对于巩固中国特色的基本经济和政治制度,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建设健康发展,对于全面有力地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推进我党理论创新,都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1 页码:
«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