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期刊检索:      
标题: 作者: 单位: 
  • 浅析中国政府在中印边界争端中的危机处理
    41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黄想平 齐鹏飞
  • 1962年前后,印度政府在中印边境地区推行的"前进政策",不仅挑战了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根本原则,而且严重威胁了中国西南边境的安全与稳定,使得中印两国围绕边界问题的争端发展成为一场国家关系危机.中国政府应对这场危机的决策过程,既体现了危机处理的一般规律,又反映了中国领导人进行危机决策的一些独特的原则和方式.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1 页码:
  • 中缅边界中的"麦克马洪线"问题及其解决
    60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刘金洁
  • 中缅边界中的"麦克马洪线"问题是英国在中国西南边疆进行殖民扩张的产物.中缅双方通过友好协商,本着互谅互让的精神,在1961年全面解决了包括"麦克马洪线"问题在内的中缅边界问题.中缅成功解决"麦克马洪线"问题的经验,对中印边界问题的解决具有借鉴意义.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1 页码:
  • 《旧金山对日和约》再研究--关于其对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处理及后果
    40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张明亮
  • 西沙群岛、南沙群岛主权本属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日本占领,日本战败后理应由中国收回,但1951年美国起草和主导签署的只表明日本放弃这些岛礁,未明确主权归属问题,为的是防止中国(大陆)从中得出对中国主权有利的结论来.如此处理主权问题为日后两群岛"主权未定"论埋下了祸根.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1 页码:
  • 毛泽东宣布"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不是在开国大典上
    58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徐邦治
  • 从2004年9月30日至2005年9月,笔者在南京、上海等地数家报纸上看到一些回忆开国大典的新闻报道和纪实散文,其中有文章回忆说,大典中,毛主席宣布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最近的一篇关于李敖访问北京的报道这样写道:"来到天安门城楼上,当年毛主席宣布‘中国人民站起来'的地方,李敖赶紧在此留影……"[1]笔者以为,"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这一具有重大政治历史意义的名言系出自1949年9月21日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的开幕词中.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1 页码:
  • 张闻天关于"包产到户"的笔记
    39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顾为铭
  • 1962年7月,张闻天在酝酿、写作"集市贸易意见书"的同时,还思考了有关"包产到户"的问题.在经济困难时期,安徽、福建等地农村干部群众,为了解决吃饭问题,渡过难关,保存生命,自发地实行"包产到户",搞"责任田".怎样看待"包产到户",引起党内重大争论.认为这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看法成为主流.采取了纠正、强扭的办法,但纠正了一个时期,农民不满的很多,部分地区"包产到户"继续发展,"责任田"反而扩大了.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1 页码:
  • 《陈云文选》(线装本)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
    37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
  • [本刊讯]1月14日,由人民出版社主办的(线装本)出版座谈会在京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会长陈奎元出席座谈会并在讲话中强调,认真学习陈云同志的理论和思想,对于解决党在发展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对于巩固中国特色的基本经济和政治制度,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建设健康发展,对于全面有力地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以及推进我党理论创新,都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1 页码:
  • 统购统销制度正负效应的辩证思考
    36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张学兵
  • 从决策初衷看,领导人在制定统购统销政策时,并没有"剥夺"农民的自觉意图,而是希望兼顾到国家和农民的利益,并以此作为改造农村的手段之一.中指出:苏联的办法是把农民挖得很苦,他们采取所谓义务交售制等项办法,把农民生产的东西拿走太多,给的代价又极低.他们这样来积累资金,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极大的损害.我们采取缩小剪刀差、等价交换或者近乎等价交换的政策.统购统销作为改造农村的重要手段,客观上推动了农业合作化的进程,成为计划经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1 页码:
  • 准确把握陈云关于计划与市场关系的经济思想
    42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卫兴华
  • 陈云长期在中央决策层从事经济领导工作,他强调调查研究,实事求是,把握经济规律,善于在总结丰富经验的基础上将其上升为理论,提出合乎实际的具有创新见解的指导方针.陈云的经济思想很丰富,他的统领全局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对计划与市场关系的理论与实践的认识.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1 页码:
  • "高增长、低就业"问题的原因与对策
    43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王昊
  • 我国"高增长、低就业"问题的表现是就业弹性系数大幅度下降.自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我国的就业弹性系数总体呈下降趋势;90年代以后,就业弹性系数先降后升;2001年后,就业弹性系数呈逐年下降之势.其原因在于:首先,在资本积累或积聚过程中,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劳动需求相对减少,就业弹性系数因而呈下降趋势;其次,90年代以后,我国第一产业发展缓慢,第二产业发展迅速,第三产业明显滞后;第三,我国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产业升级缓慢;第四,服务业存在比较严重的垄断,中小企业发展不足.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1 页码:
  • 北欧中国学追述
    43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萧俊明
  • 瑞典的中国学:关于中国的研究在北欧正式成为一门正式的学科是20世纪初的事情,其创始人是瑞典学者高本汉,但第一位用现代科学方法从事有关中国研究的是斯文·赫定,近现代中国研究的开拓者是约翰·古纳·安特生.只有高本汉开创的汉学形成了谱系,他的弟子如毕汉思、林西莉、马悦然、罗多弼等使瑞典的汉学获得了长足的发展.无论在汉学的规模上还是在研究和教学力量方面,瑞典都居于北欧四国中的首位.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1 页码:
  • 墨西哥的中国问题研究述评
    389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王爱云[1] 谢文泽[2]
  • 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墨西哥对中国的关注较早,研究较多,是西半球除美国、加拿大外研究中国问题的另一个重要国家.近些年来,墨西哥出现了"中国热",越来越多的学者加入到中国问题的研究行列,公开发表和出版了许多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不仅在墨西哥本国有着广泛影响,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的其他国家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1 页码:
  • 关于构建和谐分配关系问题
    39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杨圣明[1] 郝梅瑞[2]
  •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出现了收入两极分化的现象,主要表现在贫富人口的收入之比过高、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各地区间两极分化加剧等.产生两极分化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其中客观原因主要是价值规律、按劳分配规律、资本积累规律作用的结果,主观原因则在于以往认识的偏颇与政策的不到位.因而在今后的经济工作中,应重视价值规律、按劳分配规律和资本积累规律的消极作用,市场与价值规律不是万能的,不能覆盖全社会.同时,政府必须保证社会公平,既不能越位,更不能缺位.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2 页码:
  • 新中国对外开放基本国策的开创
    439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邢茹玉[1] 陈东林[2]
  • 新中国的对外开放,由于种种主观和客观原因,经历了曲折坎坷的过程.以1972年中美关系缓和后的中国对外引进高潮为开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开始探索建立对外开放的基本战略;从1978年起,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开始把对外开放确立为现代化建设的总方针,经过实践完善,直到中共十三大,对外开放终于成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一个基本点,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在真正意义上形成了.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2 页码:
  • 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对外开放的酝酿和起步
    41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李妍
  •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而1976~1978年对外开放的酝酿和起步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对外开放政策的前提和基础.1977年3月的全国计划会议和1978年7~9月的国务院务虚会,使全党在对外开放问题上达成了一致,为后来的对外开放的实践创造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2 页码:
  • 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巩固执政基础的历史考察
    408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王先俊[1] 胡倩燕[2]
  • 增强阶级基础和扩大群众基础、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中国共产党巩固执政基础的核心部分.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围绕这一核心,在党的自身建设和执政环境建设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巩固了党的群众基础、组织基础、物质基础和思想文化基础,为我们今天的执政能力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2 页码:
  • 新中国建立初期干部队伍建设的历史经验
    42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刘维芳
  •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的地位和中心任务的转变预示着干部队伍地位和任务的必然转变.为了使原有的干部队伍适应新中国的新情况,使他们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适应经济建设需要,党的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培训干部专业技术知识、纯洁干部队伍和惩治干部犯罪、保持干部队伍的团结等方面做了诸多有益的探索,造就出了一批擅长治国治军、清正廉洁、团结的干部队伍,为共和国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
  • 摘要[ Word 0.0 KB ] 2006 Vol.13 No.2 页码:
  • 追忆陈云同志与阿尔希波夫交往的一段往事
    44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朱佳木
  • 阿尔希波夫是中国人民的老朋友,他为新中国初期的经济建设做出过重大贡献,与中国老一代的许多领导人有着亲密关系,在中俄两国人民的友谊史上留下了不少令人难忘的佳话.今天,我只想利用这个机会,把我亲身经历的陈云同志晚年与他交往的一段往事,向在座的诸位朋友们作一个简要介绍,以此纪念他诞辰100周年.
  • 摘要[ Word 0.0 KB ] 2007 Vol.14 No.3 页码:
  • "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毛泽东"六·二六"指示的历史考察
    489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姚力
  • 1965年,我国广大农村还没有彻底改变缺医少药的落后面貌,围绕着优先发展重工业的经济建设目标,卫生部长期将人力、物力和财力集中在城市,为此,毛泽东发出了"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这不仅是毛泽东始终坚持的群众观点和对官僚主义作风深恶痛绝的反映,更是出于他对当时战备形势的考虑."六·二六"指示的贯彻执行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巡回医疗的深入开展和合作医疗的推广与普及,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的医疗卫生状况.今天重提这一指示,对于审视当下的医疗卫生改革,加快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摘要[ Word 0.0 KB ] 2007 Vol.14 No.3 页码:
  • 论河北省根治海河运动的特点及经验教训
    47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刘洪升
  • 1963年海河流域发生了特大洪水灾害,引起了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刘少奇提出了"上蓄、中疏、下排"的治水方针,为根治海河指出了正确的方向.在毛泽东"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号召下,河北省于1965年开始开展了规模宏大的根治海河运动,这是新中国水利建设史上一个重大事件.根治海河运动历经15年,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经验可归结为:相对稳定的、综合性的组织机构;民工的军事化管理;合理的出工政策;依靠群众,自力更生,勤俭治水;精心设计,科学施工.作为一场大规模的群众性治水运动,其经验教训弥足珍贵,影响深远.
  • 摘要[ Word 0.0 KB ] 2007 Vol.14 No.3 页码:
«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