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英文摘要
45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
- 摘要[ Word 0.0 KB ] 2007 Vol.14 No.2 页码:
|
|
- 对立统一规律与构建和谐社会
44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李捷
-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十分重要,也十分及时.建立一个和谐社会,既是我们的远大理想,也是我们长期不懈奋斗的现实目标,需要我们在发展中求和谐,在解决和化解矛盾中求和谐.
- 摘要[ Word 0.0 KB ] 2007 Vol.14 No.3 页码:
|
|
- 国史研究视野中的和谐社会构建
34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梁柱
- 和谐,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内在属性和本质特征.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社会发展目标是同国史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的.
人类社会自从私有制出现以后,一些有识之士有感于这种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社会制度的不合理性,就开始憧憬、追求一种合理的、美好的未来社会的理想模式.这几乎成为世界各民族的一种政治文化现象.
- 摘要[ Word 0.0 KB ] 2007 Vol.14 No.3 页码:
|
|
- 和谐视阈下的国史研究
46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王续添
- 民族复兴的大战略.国史研究的新视阈
在全面深入地推进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今天,中央提出并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无疑是一项事关全局和长远的大战略.关于这一点,2005年2月19日胡锦涛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就明确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适应了我国改革发展进入关键时期的客观要求,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愿望."
- 摘要[ Word 0.0 KB ] 2007 Vol.14 No.3 页码:
|
|
- 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37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李正华
- 继中共十六大提出和谐社会新概念后,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又在党的历史上首次将"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联系起来,提出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并明确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战略目标的提出和对这一目标本质的认识,是我党深入总结历史经验、全面分析现实情况和科学把握社会发展趋势的结果.认真总结我党历史上特别是建国以来化解社会矛盾的经验和教训,对构建社会主义和
- 摘要[ Word 0.0 KB ] 2007 Vol.14 No.3 页码:
|
|
- 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核心价值体系
42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曹光章
-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党要带领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82页).共同的思想基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前提,也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形成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的关键.在构
- 摘要[ Word 0.0 KB ] 2007 Vol.14 No.3 页码:
|
|
- 把当代社会史提上研究日程
449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田居俭
- 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史学研究繁荣和发展的标志之一是社会史研究的复兴和高潮迭起.然而,迄今为止,全国还没有一部权威性的当代社会史或包括当代社会史在内的中国社会通史问世.无论从中国通史的一个断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角度审视,还是从中国正在经历并将长期经历的一个社会形态史(社会主义史)的角度审视,当代社会史都是一个亟待填补的空白.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者要以学习和贯彻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为契机,加大力度研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社会建设相对应的当代社会史,把当代社会史提上研究日程,为构建社会主
- 摘要[ Word 0.0 KB ] 2007 Vol.14 No.3 页码:
|
|
- 论国史研究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9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刘国新
- 国史研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功能体现在总结正反经验、阐述已创造的条件和提供历史借鉴与理论支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根据现实发展提出的重要战略构想,从国史研究的角度观照和谐社会不应忽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方位,不必要也不应该生搬硬套现在的标准反观历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如何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学说仍是国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另外,本质论和本质属性的关系,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关系等理论问题也是国史研究应该关注的.
- 摘要[ Word 0.0 KB ] 2007 Vol.14 No.3 页码:
|
|
- 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和谐的初步探索
44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黄宏[1] 程卫华[2]
- 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鲜活生动的社会实践、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总结、提出和创造了包括社会主义矛盾学说、《论十大关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以及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等科学理念,率先进行了建设社会主义、实现社会和谐的创造性探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历史借鉴.
- 摘要[ Word 0.0 KB ] 2007 Vol.14 No.3 页码:
|
|
- 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解决香港问题战略决策的历史考察
529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叶张瑜
- 在香港回归的历史过程中,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从大局出发,尊重香港的现实,在坚持中国拥有对香港主权的大前提下,提出了"暂时维持现状"、"长期打算,充分利用"、在适当时机通过谈判和平解决香港问题等一系列战略决策,不仅体现了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的高度统一,而且其中某些解决香港问题的构想还成为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思想来源.同时,这些战略决策的实施,不仅充分发挥了香港与外部世界联系的作用,而且保持了香港的繁荣和稳定,为后来和平解决香港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摘要[ Word 0.0 KB ] 2007 Vol.14 No.3 页码:
|
|
- 邓小平与中英香港问题的谈判
628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宗道一
- 在香港回归历史的过程中,邓小平提出了用"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香港问题,并坚持从香港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亲自领导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不仅为香港胜利回归祖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也为当今世界提供了一个用和平方式谈判解决国与国争端的成功范例.
- 摘要[ Word 0.0 KB ] 2007 Vol.14 No.3 页码:
|
|
- 江泽民与香港回归
439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齐鹏飞
- 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新的领导集体,在继承和发展邓小平"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政治交代"和"思想遗产"的基础上,在指导香港回归前的"平稳过渡"和"顺利交接"、香港回归后的"保持长期稳定和繁荣"工作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新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使"一国两制"的"香港模式"在探索中逐步成型、成熟,使"香港明天更好"的前景现实性地呈现.
- 摘要[ Word 0.0 KB ] 2007 Vol.14 No.3 页码:
|
|
- 新中国成立前后中财委恢复城乡交流的政策研究
442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迟爱萍
- 建国前夕和建国初期,中财委在领导全国稳定物价和统一财经的工作中,通过贸易系统的恢复和商业资本的注入,复苏了被国民党政府及长年战争中断的城乡交流.随后,中财委在工商业调整中拟订了收购土产等政策并转变了城市经营方针,进一步推动了城乡交流的发展,使国内经济得以恢复,并为中国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正确的发展方向和路径.回顾这段历史,对于我们统筹好当今的城乡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 摘要[ Word 0.0 KB ] 2007 Vol.14 No.3 页码:
|
|
- 建国初期国家农贷的历史考察——以中南区为中心
46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常明明
- 国家银行业务在农村的延伸是新中国乡村借贷关系转型和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建国初期,为了活跃农村金融,促进农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国家大力举办了农贷.这一时期,国家农贷在规模上是逐年增加的,在发放对象上倾向照顾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广大贫困农民,在贷款利率上有逐年下降的趋势,在贷款用途上绝大部分是为了解决农民的生产困难.总体上看,国家农贷作为建国初期人民政府扶持和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措施之一,对当时农民的生产经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
- 摘要[ Word 0.0 KB ] 2007 Vol.14 No.3 页码:
|
|
- 1980~1991年中国证券市场的复苏与起步
57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王年咏
- 1980~1991年中国证券市场的复苏和起步,得益于理论认识的突破、市场导向改革的开启和社会融资结构的第一次变迁、金融体制改革和市场演进规律的推动.在12年艰辛曲折的演进历程中,证券发行市场初步形成,证券流通构架基本成型,市场监管框架雏形初现.证券市场发挥了筹资、"反哺"、示范和导向等作用,但也存在结构不均衡、运作不规范、制度安排不健全等问题.这些成就、问题与缺陷,成为证券市场后续成长与突破的历史起点与逻辑前提.
- 摘要[ Word 0.0 KB ] 2007 Vol.14 No.3 页码:
|
|
- 忆阿老
47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阎明复
- 今天,我参加纪念中国人民的真诚朋友阿尔希波夫同志诞辰100周年的盛会,缅怀阿老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为中苏、中俄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感到十分荣幸.我和阿老第一次接触是50年前的事.1956年6月,我作为翻译,随同李富春副总理率领的中国政府代表团访苏,同苏联政府商谈中国的第二个五年计划草案.代表团的整个活动都由苏联政府派驻中国的经济总顾问阿尔希波夫负责安排,他每天来宾馆都要看望富春同志.这是我第一次接触阿老,觉得他对我们很友好,很热情,工作十分认真负责.后来接触多了,对他有了更多的了解,我们之间也结下了深厚
- 摘要[ Word 0.0 KB ] 2007 Vol.14 No.3 页码:
|
|
- 吴恩远研究员谈苏联解体原因
498 人次已浏览
- 作者:
- (一)研究苏联解体原因的方法论
吴恩远研究员强调,研究苏联解体的原因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切忌片面性.
- 摘要[ Word 0.0 KB ] 2007 Vol.14 No.2 页码:
|
|
- 毛泽东与新中国谈判建交的开创
438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张勉励
- 谈判建交是新中国独立自主外交的一项重要实践,是毛泽东将中华民族争取独立、平等和获得尊重的努力与国际法相结合的一次成功创新.毛泽东不仅是谈判建交的首倡者,而且在具有开创意义的中国同印度和英国的建交谈判中,扮演了决策者、设计者和领导者的角色,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关键作用.
- 摘要[ Word 0.0 KB ] 2007 Vol.14 No.2 页码:
|
|
- 华沙渠道与中美关系解冻:华盛顿决策内幕
40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郑华
- 在冷战的国际大背景下,尼克松政府对苏实施的"缓和"战略使得华盛顿打出"中国牌",致力于改善同北京的关系.而1969年3月中苏边界武装冲突则为美提供了一个契机.在寻求同中国对话的渠道上,华盛顿首先想到的是华沙渠道,即第135次和136次中美大使级会谈,并为此做了充分的准备.尽管史实证明:华沙渠道的进展不像华盛顿期望的那样顺利,但基本上完成了预期的任务:表达了改善对华关系的愿望,并阐明了不会同苏联合作主宰东亚事务的立场.在华沙渠道完成了既定任务之后,华盛顿又将同北京的联络转为巴基斯坦渠道.
- 摘要[ Word 0.0 KB ] 2007 Vol.14 No.2 页码:
|
|
- 感慨话悠长人散曲未终——原中苏友好协会总会秘书张再访谈录
47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李文 叶张瑜
- 在新中国成立后中苏关系曲折发展的历程中,中苏友好协会(简称中苏友协)曾经发挥着重要而独特的作用.但在目前学术界,对于中苏友协的相关研究基本上处于空白.
- 摘要[ Word 0.0 KB ] 2007 Vol.14 No.2 页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