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认真总结历史经验,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37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李正华
- 继中共十六大提出和谐社会新概念后,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又在党的历史上首次将"和谐"与"富强民主文明"联系起来,提出要"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并明确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页).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战略目标的提出和对这一目标本质的认识,是我党深入总结历史经验、全面分析现实情况和科学把握社会发展趋势的结果.认真总结我党历史上特别是建国以来化解社会矛盾的经验和教训,对构建社会主义和
- 摘要[ Word 0.0 KB ] 2007 Vol.14 No.3 页码:
|
|
- 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的核心价值体系
42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曹光章
- 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指出,"党要带领人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第282页).共同的思想基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一个重要前提,也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正是形成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的关键.在构
- 摘要[ Word 0.0 KB ] 2007 Vol.14 No.3 页码:
|
|
- 把当代社会史提上研究日程
449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田居俭
- 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史学研究繁荣和发展的标志之一是社会史研究的复兴和高潮迭起.然而,迄今为止,全国还没有一部权威性的当代社会史或包括当代社会史在内的中国社会通史问世.无论从中国通史的一个断代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角度审视,还是从中国正在经历并将长期经历的一个社会形态史(社会主义史)的角度审视,当代社会史都是一个亟待填补的空白.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者要以学习和贯彻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为契机,加大力度研究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四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社会建设相对应的当代社会史,把当代社会史提上研究日程,为构建社会主
- 摘要[ Word 0.0 KB ] 2007 Vol.14 No.3 页码:
|
|
- 论国史研究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9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刘国新
- 国史研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功能体现在总结正反经验、阐述已创造的条件和提供历史借鉴与理论支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根据现实发展提出的重要战略构想,从国史研究的角度观照和谐社会不应忽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历史方位,不必要也不应该生搬硬套现在的标准反观历史;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如何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矛盾学说仍是国史研究的重要方法之一;另外,本质论和本质属性的关系,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关系等理论问题也是国史研究应该关注的.
- 摘要[ Word 0.0 KB ] 2007 Vol.14 No.3 页码:
|
|
- 20世纪50年代中国共产党对社会和谐的初步探索
44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黄宏[1] 程卫华[2]
- 20世纪50年代中期开始,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通过鲜活生动的社会实践、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总结、提出和创造了包括社会主义矛盾学说、《论十大关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以及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等科学理念,率先进行了建设社会主义、实现社会和谐的创造性探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历史借鉴.
- 摘要[ Word 0.0 KB ] 2007 Vol.14 No.3 页码:
|
|
- 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解决香港问题战略决策的历史考察
529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叶张瑜
- 在香港回归的历史过程中,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从大局出发,尊重香港的现实,在坚持中国拥有对香港主权的大前提下,提出了"暂时维持现状"、"长期打算,充分利用"、在适当时机通过谈判和平解决香港问题等一系列战略决策,不仅体现了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的高度统一,而且其中某些解决香港问题的构想还成为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思想来源.同时,这些战略决策的实施,不仅充分发挥了香港与外部世界联系的作用,而且保持了香港的繁荣和稳定,为后来和平解决香港问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摘要[ Word 0.0 KB ] 2007 Vol.14 No.3 页码:
|
|
- 邓小平与中英香港问题的谈判
628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宗道一
- 在香港回归历史的过程中,邓小平提出了用"一国两制"的方针解决香港问题,并坚持从香港的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亲自领导了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谈判,不仅为香港胜利回归祖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且也为当今世界提供了一个用和平方式谈判解决国与国争端的成功范例.
- 摘要[ Word 0.0 KB ] 2007 Vol.14 No.3 页码:
|
|
- 江泽民与香港回归
439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齐鹏飞
- 20世纪90年代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共第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共新的领导集体,在继承和发展邓小平"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的"政治交代"和"思想遗产"的基础上,在指导香港回归前的"平稳过渡"和"顺利交接"、香港回归后的"保持长期稳定和繁荣"工作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新的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使"一国两制"的"香港模式"在探索中逐步成型、成熟,使"香港明天更好"的前景现实性地呈现.
- 摘要[ Word 0.0 KB ] 2007 Vol.14 No.3 页码:
|
|
- 新中国成立前后中财委恢复城乡交流的政策研究
442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迟爱萍
- 建国前夕和建国初期,中财委在领导全国稳定物价和统一财经的工作中,通过贸易系统的恢复和商业资本的注入,复苏了被国民党政府及长年战争中断的城乡交流.随后,中财委在工商业调整中拟订了收购土产等政策并转变了城市经营方针,进一步推动了城乡交流的发展,使国内经济得以恢复,并为中国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正确的发展方向和路径.回顾这段历史,对于我们统筹好当今的城乡关系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 摘要[ Word 0.0 KB ] 2007 Vol.14 No.3 页码:
|
|
- 建国初期国家农贷的历史考察——以中南区为中心
46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常明明
- 国家银行业务在农村的延伸是新中国乡村借贷关系转型和现代化的标志之一.建国初期,为了活跃农村金融,促进农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国家大力举办了农贷.这一时期,国家农贷在规模上是逐年增加的,在发放对象上倾向照顾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广大贫困农民,在贷款利率上有逐年下降的趋势,在贷款用途上绝大部分是为了解决农民的生产困难.总体上看,国家农贷作为建国初期人民政府扶持和发展农村经济的重要措施之一,对当时农民的生产经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
- 摘要[ Word 0.0 KB ] 2007 Vol.14 No.3 页码:
|
|
- 1980~1991年中国证券市场的复苏与起步
57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王年咏
- 1980~1991年中国证券市场的复苏和起步,得益于理论认识的突破、市场导向改革的开启和社会融资结构的第一次变迁、金融体制改革和市场演进规律的推动.在12年艰辛曲折的演进历程中,证券发行市场初步形成,证券流通构架基本成型,市场监管框架雏形初现.证券市场发挥了筹资、"反哺"、示范和导向等作用,但也存在结构不均衡、运作不规范、制度安排不健全等问题.这些成就、问题与缺陷,成为证券市场后续成长与突破的历史起点与逻辑前提.
- 摘要[ Word 0.0 KB ] 2007 Vol.14 No.3 页码:
|
|
- 忆阿老
47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阎明复
- 今天,我参加纪念中国人民的真诚朋友阿尔希波夫同志诞辰100周年的盛会,缅怀阿老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为中苏、中俄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感到十分荣幸.我和阿老第一次接触是50年前的事.1956年6月,我作为翻译,随同李富春副总理率领的中国政府代表团访苏,同苏联政府商谈中国的第二个五年计划草案.代表团的整个活动都由苏联政府派驻中国的经济总顾问阿尔希波夫负责安排,他每天来宾馆都要看望富春同志.这是我第一次接触阿老,觉得他对我们很友好,很热情,工作十分认真负责.后来接触多了,对他有了更多的了解,我们之间也结下了深厚
- 摘要[ Word 0.0 KB ] 2007 Vol.14 No.3 页码:
|
|
- 观察新中国的一个视角——试析龙须沟治理与新中国形象
469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瞿宛林
- 新中国建立以后,北京市人民政府把保障人民身体健康和治理落后地区作为施政的切入点,在百废待兴、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克服众多困难,花费巨额资金治理龙须沟和进行相关建设,明显改善了居民的生活和居住环境,凸显了人民政府的新形象,赢得了人民的衷心拥护,激发了人民群众建设新国家的热情.作为新旧社会转变的象征,龙须沟治理具有长远的启示意义.
- 摘要[ Word 0.0 KB ] 2007 Vol.14 No.2 页码:
|
|
- 新中国的农业合作化与农村工业化
548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王玉玲
- 新中国建立后以农业合作化对个体小农经济的改造,与农村工业化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农村工业化包括农村工业企业的发展和农业工业化,关于农业合作化对农村工业化的作用,可以从发展农村的工业企业和促进农业工业化两个方面来考察,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业合作化应成为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农村工业化的主要途径.
- 摘要[ Word 0.0 KB ] 2007 Vol.14 No.2 页码:
|
|
- 对1984年以前社队企业发展的历史考察与反思
75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颜公平
- 社队企业是乡镇企业的前身,是新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以后在农村出现的具有历史意义的新生事物.农业合作化时期,农村集体副业、手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它们是中国社队企业兴起的基础.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开始后,社队企业大规模出现.但由于"左"倾思潮的影响,社队企业一直步履维艰.直到改革开放以后,社队企业才开始快速发展,并为新时期的经济繁荣做出了巨大贡献.时至今日,社队企业已成为历史名词,但在新中国经济发展史上,社队企业的历史地位不容忘却.
- 摘要[ Word 0.0 KB ] 2007 Vol.14 No.2 页码:
|
|
- 156项工程与新中国工业城市发展(1949~1957年)
73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何一民[1] 周明长[2]
- "一五"时期,以156项工程为契机,新中国开始了全面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这些大型经济建设项目的启动,不仅改变了中国城市发展的道路、方向,而且为中国城市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强劲的动力,从而推动了中国城市进入以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为导向的新阶段.在这一发展模式的作用下,中国城市的发展呈现出城市职能的经济化、城市化发展的高速化、大中城市优先发展以及区域城市发展均衡化等新特点,这种城市发展的变化既彻底改变了旧中国城市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又为后来中国城市的发展奠定了全新的基础.
- 摘要[ Word 0.0 KB ] 2007 Vol.14 No.2 页码:
|
|
- 对"一五"时期能源工业建设的重新审视
472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徐行
- "一五"时期我国集中进行的大规模能源工业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煤炭工业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支援了其他工业的建设;一批电力企业建成投产,大大增加了发电量;经过大规模勘探开发,原油产量大幅提高.今天我们重新审视"一五"时期的能源建设,应认真总结和吸取经验教训,制定稳定的能源政策:能源工业建设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要与国力相适应,尽量避免非经济因素的负面影响;要把外国先进经验和技术同我国国情相结合,处理好自力更生与争取外援的关系;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对各种能源合理地开发利用,同时注意环境保护
- 摘要[ Word 0.0 KB ] 2007 Vol.14 No.2 页码:
|
|
-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历史学研究——以编纂大众历史读物的指导思想为例
47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张海鹏
-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央全会通过的最重要的决定之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到21世纪初最新的战略举措,是更好、更快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现实需要.
- 摘要[ Word 0.0 KB ] 2007 Vol.14 No.2 页码:
|
|
- 正确把握和谐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
41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张星星
- 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中,首次提出要建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的和谐文化,同时强调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
- 摘要[ Word 0.0 KB ] 2007 Vol.14 No.2 页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