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江泽民科学发展思想的历史考察
33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汪青松
- 江泽民的科学发展思想历经四个阶段的演进,包含经济发展与全面发展、加快发展与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与以人为本的发展等思想,为科学发展观阐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的发展等思想内涵作了理论准备.胡锦涛的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建构理论是在江泽民科学发展思想基础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新飞跃.
- 摘要[ Word 0.0 KB ] 2007 Vol.14 No.1 页码:
|
|
- 江泽民创新思想发展述论
36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周一平
- 江泽民创新思想的发展经历了萌芽阶段(1989~1994年)、发展阶段(1995~1999年)、成熟阶段(2000年以后).在萌芽阶段江泽民比较关注科技创新、经济等体制创新;在发展阶段江泽民对创新的认识、论述向广度、深度发展,强调自主创新、增强持续创新能力、建立国家创新体系,并对创新进行了理论阐述;在成熟阶段江泽民突出强调了理论创新,对创新理论阐述更全面更深入,独具特色的创新思想及创新思想体系完全成熟了.江泽民创新思想的成熟,是中国共产党创新思想成熟的体现,是马克思主义创新思想新发展的体现,并引导中国共产党和全中国人民创造新的辉煌.
- 摘要[ Word 0.0 KB ] 2007 Vol.14 No.1 页码:
|
|
- 20世纪90年代前后中国共产党抵御执政风险的历史经验
36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王真
- 20世纪90年代前后是我国改革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史上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未雨绸缪,防范在先,注重增强全党的执政风险意识;加快发展,增强实力,夯实抵御执政风险的物质基础;深化改革,加强调控,重点解决防范金融风险的问题;处变不惊,从容应对,妥善处理自然界和社会突发事件;练好内功,强身固本,抓好执政党建设这个关键.认真总结这一时期我党成功抵御执政风险的宝贵经验,结合新的历史条件加以创造性运用,对于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好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进一步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把改革和
- 摘要[ Word 0.0 KB ] 2007 Vol.14 No.1 页码:
|
|
- 新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确立
35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张星星
- 在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新中国在建立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和开展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同时,积极开展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和工人阶级思想教育,开展对剥削阶级思想和资本主义自发倾向的思想斗争,提出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方针,逐步确立了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极大地调动了全国各阶层人民的社会主义积极性,取得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决定性胜利.
- 摘要[ Word 0.0 KB ] 2007 Vol.14 No.1 页码:
|
|
- 毛泽东理论问题指示平议
38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程中原
- 1974年毛泽东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理论问题的指示,是其"反修防变"理论与实践的继续和发展.毛泽东指出,中国还存在着变修正主义、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性,这种忧虑是有历史和现实根据的,是富有远见的.他力图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社会制度本身寻找产生这种危险性的原因,其方法科学,思考深刻.但由于对马克思、列宁的论述有误解,其分析和结论存在着片面性和差错.在理论指示中,毛泽东还强调要防止在工人阶级中、机关干部中和党员中发生资产阶级生活作风问题,产生资产阶级分子,其正确性已经被国内和国际的实践证明.在1975年宣传贯彻理论指示的过程中,邓
- 摘要[ Word 0.0 KB ] 2007 Vol.14 No.1 页码:
|
|
- 略论毛泽东处理十大经济关系问题的辩证思维
33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张俊国
- 社会主义建设在中国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毛泽东在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运用"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原理处理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诸如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与保护生产力的关系,东部、中部与西部之间的关系.平衡与不平衡的关系,速度与比例的关系,积累与消费的关系,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的关系,消灭资本主义与发展资本主义的关系,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利益之间的关系,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与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以自力更生为主与学习外国的关系等方面的思想.这些思想中内含的立场、观点
- 摘要[ Word 0.0 KB ] 2007 Vol.14 No.1 页码:
|
|
- 新时期的思想解放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发展
332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王先俊
- 新时期以来的思想解放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有着清晰的脉络和明确的成果.在新时期中共历史发展的三个阶段、四个重大关头,思想解放形成了三次"大潮"和若干个"次大潮".随着思想解放的不断深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实践和理论两个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即在实践中探索出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理论上形成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两大成果.
- 摘要[ Word 0.0 KB ] 2007 Vol.14 No.1 页码:
|
|
- 马克思的实践观点是唯物史观的基石
30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陈筠泉
- 1.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两大发现之一
唯物史观第一次用社会存在来解释社会意识,用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来研究社会发展的规律,为人类科学地认识和把握社会发展提供了正确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从而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所以,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伟大贡献之一.
- 摘要[ Word 0.0 KB ] 2007 Vol.14 No.1 页码:
|
|
- 真理、信念与历史研究——兼说人类历史发展规律
36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庞卓恒
- 1.什么是真理
真理这个概念在中没有相应的条目.中有四种定义:相符即真理,有用即真理,普遍一致即真理和削减的真理论.这里的任何一种定义都不能令人信服,它们仅仅给出了一些似是而非的答案,导致许多人从根本上否认真理的存在.我国的和都对真理的概念作出了明确的解释.称: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同"谬误"相对.称:真理是与谬误对立的认识论范畴,指认识主体对存在于意识之外、并且不以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实在的规律性的正确反映.这两种定义的突出特点是,把真理确定为认识主体对客观事物的规律和规律性的正确反映,指明了真理在认识领
- 摘要[ Word 0.0 KB ] 2007 Vol.14 No.1 页码:
|
|
-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为五星红旗——纠正文献史料上的一个错误
398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季如迅
-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五星红旗,这是众所周知的事.笔者何以还要写文章进行讨论呢?因为近年来出版的许多教材、工具书的记述有误.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决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为五星红旗,象征中国革命人民大团结."1954年后历次宪法和1990年都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是五星红旗."但是近年出版的许多书籍中,均称一届全国政协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为红地五星旗".这种记述是不对的.1949年9月27日,新华社电讯报道了当天政协全体会议通过的6项决议,其中第六项便是:"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为五
- 摘要[ Word 0.0 KB ] 2007 Vol.14 No.1 页码:
|
|
- 新中国土地改革后新富农产生的规模与分布研究
362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苏少之
- 从土地改革结束到农业集体化高潮前夕,新富农的出现从全国范围来看是稀少而缓慢的.在各省之间,农民的富裕程度与新富农比重大小关系不明显,但在同一地区内来看,两者呈现正相关关系.同时,在农业合作化程度较高亦即是较早对新富农采取限制政策的地区,新富农的比重并不一定低于甚至高于其他地区.这说明多种因素对新富农的产生、发展发生作用,单因素的分析不能解释清楚新富农这个复杂的社会经济问题.
- 摘要[ Word 0.0 KB ] 2007 Vol.14 No.1 页码:
|
|
- 20世纪五六十年代《大公报》的改组与转型
578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肜新春[1] 李兆祥[2]
- 新中国成立后,《大公报》之所以能够成为新中国财经战线的机关报,与它作为民办报纸的影响力有关,与它政治立场的适时转变有关,与它对于资本主义的了解、对于国际问题报道的熟捻有关.《大公报》的成功改组和转型,反映了中共对于优秀文化资产改造和利用的有效性,有成功的经验和可资吸取的教训.
- 摘要[ Word 0.0 KB ] 2007 Vol.14 No.5 页码:
|
|
- 中美知识产权关系的发生、发展与影响
48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凌金铸
- 中美知识产权关系的发生、发展与中美经贸关系的发生、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美国为了提高国际竞争力而实施的知识产权战略和中国为现代化事业而实行的开放政策的相遇,为中美知识产权关系的产生提供了广阔的历史空间.但是,中美知识产权关系极易政治化.一方面,中美知识产权关系的发展深受中美关系大环境的影响,表现为冲突与合作的关系;另一方面,中美知识产权关系反过来又对中美关系从冲突走向合作和中国知识产权法制化进程产生重要影响.
- 摘要[ Word 0.0 KB ] 2007 Vol.14 No.5 页码:
|
|
- 印度的中国学研究
302 人次已浏览
- 作者:B·坦克哈
- 1.关于研究机构和研究队伍
印度的中国学研究始于上个世纪30年代末.1937年,泰戈尔在游历了中国和日本之后,于圣提尼克坦建立了中国宫(Cheena Bhavana),并劝说谭云山加入,开辟印度的中国学研究.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人们感兴趣的领域主要是佛教、语言、艺术、文学和中印之间的历史联系.后来,在阿帕多拉伊(Appadorai)教授的倡导下,印度国际研究学院于1948年建立,其中设置了一个东亚分部.1958年,在德里大学的佛教研究系也开始开展对中国的研究.
- 摘要[ Word 0.0 KB ] 2007 Vol.14 No.5 页码:
|
|
- 韩国有关中国政治社会的研究
35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李周炯
- 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韩国的中国学研究者们开始探讨关于"中国研究"的内容、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方案.进入90年代,随着韩国国内区域研究热潮的到来,关于中国的研究也越来越引人注目,特别是关于中国政治社会的研究.
1.相关的研究主题
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中国政治研究,在资料和选题方面都有了数量与质量的飞跃发展.除了文献调研,还有问卷调查、访谈以及利用中国国内的资料等,开始从"查获资料"阶段进入"分析资料"阶段,微观分析研究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
- 摘要[ Word 0.0 KB ] 2007 Vol.14 No.5 页码:
|
|
- 20年风雨写春秋
38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李力安;
- 多卷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现在出版了。这是对党的十八大的一份献礼,我们的心情无比激动。《国史稿》的撰写和修改用了20年时间。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 更多还原
- 摘要[ Word 0.0 KB ] 2012 Vol.2 No.6 页码:11-12
|
|
|
|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探索和创新
107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肖贵清; 于江涛;
-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探索和创新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四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主体框架基本形成;从中共十四大到十六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开始形成;从中共十六大到2011年胡锦涛"七一"讲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形成,各项制度、体制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 摘要[ Word 0.0 KB ] 2012 Vol.2 No.6 页码:13-19+124
|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出版发行
45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
- [编者按]经中央批准,当代中国研究所编写的多卷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日前由人民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记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1949年10月成立到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这
- 摘要[ Word 0.0 KB ] 2012 Vol.2 No.6 页码:1-4
|
|
- 近十年来中国法制建设的历程及成就
1118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张金才;
- 近十年来,中国法制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如期形成;依法行政全面推进;司法及司法行政工作持续发展;司法体制改革不断深化;法制宣传教育取得显著成效。这些成就,为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和稳定的社会环境。 更多还原
- 摘要[ Word 0.0 KB ] 2012 Vol.2 No.6 页码:20-26+1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