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科学发展”视域下的财政转型
110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王丹莉;
- 新世纪以来,政府发展理念的转变深刻地影响着国家财政的支出方向与支出结构,和以往相比,近十年来的财政支出表现出了一些新的特征:第一,高度关注民生的支出倾向,逐步加大了对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住房保障等直接关乎民生的支出项目的倾斜力度;第二,以财政收支为手段加强对城乡与区域发展的双重统筹;第三,加大了对科技创新和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以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财政支出所呈现出的新特点本质上都是科学发展观在实践中逐步得以贯彻和实施的体现。
- 摘要[ Word 0.0 KB ] 2012 Vol.2 No.6 页码:27-33+124-125
|
|
- 新时期、新阶段社会保障事业发展的回顾与展望
108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李文;
- 以中共十六大为界,新时期前一个阶段是以社会保险为主的社会保障重建和形成阶段,后一个阶段是以统筹城乡为目标的社会保障创新和发展阶段(住房保障仍停留在前一个阶段)。目前,中国已初步建成了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的项目齐全、覆盖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计划。"十二五"时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攻坚时期,也是社会保障领域深化改革和在关键环节上实现突破的重要时期。
- 摘要[ Word 0.0 KB ] 2012 Vol.2 No.6 页码:34-39+125
|
|
- 中共十六大以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继承与发展
532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宋月红;
- 中共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深入回答了新世纪新阶段中国的民族问题;确立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新阶段民族工作的主题,在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基础上,将"和谐"赋予为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重要时代内涵与本质特征。在解决中国民族问题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与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丰富和发展了党关于中国民族问题的基本理论和政策。
- 摘要[ Word 0.0 KB ] 2012 Vol.2 No.6 页码:40-45+125-126
|
|
- 高度重视用党史国史教育全党和人民
49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冷溶;
- 在新中国成立63周年和党的十八大召开前夕,由当代中国研究所编撰的多卷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以下简称《国史稿》)出版了。出版这套书是理论界长期以来的期望,是几代学者努力的结果。这套书记录了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召开这
- 摘要[ Word 0.0 KB ] 2012 Vol.2 No.6 页码:4-6
|
|
- 推动构建和谐世界谱写中国外交新篇章
549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黄庆;
- 中共十六大以来,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构建和谐世界的理念,为未来世界的发展勾画出美好蓝图,也为新世纪中国外交规划出宏伟目标。和谐世界理念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世界发展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中国长期一贯奉行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继承和发展,更是中国共产党关于中国外交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在构建和谐世界理念的引领下,新世纪以来的中国外交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对国内的社会经济建设发挥了重大推动作用。 更多还原
- 摘要[ Word 0.0 KB ] 2012 Vol.2 No.6 页码:46-53+126
|
|
- 和谐社会与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的创新及战略定位——兼论21世纪“文化均势”
492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王素莉;
-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最大限度地化解社会矛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党和国家工作的大局,直接推动了中国共产党政治文化的创新。政治文化的创新首先是政治观念的创新,以人为本、服务政府、公民社会等观念引领政治文化创新的走向,推进了民主法制等的制度化建设,也使其包容性与和平发展的战略定位更加清晰。从文化内涵上看,中国共产党的政治文化与其在21世纪的"文化均势"相辅相成,并通过文化认同和文化自觉凝聚起中华民族复兴的力量,以扭转"西强我弱"的文化发展态势。
- 摘要[ Word 0.0 KB ] 2012 Vol.2 No.6 页码:54-62+126
|
|
|
|
- 新中国宪法视野中文化的历史演变和基本内涵
48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韩亚光;
- 新中国宪法视野中的文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得以酝酿和完成奠基,这表现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的制定之中;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正式确立和经历曲折,这表现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54年宪法、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的制定之中;在拨乱反正中逐步转变和实现通途,这表现在1978年宪法的修改和1982年宪法的制定之中;在全面改革中充分展开和进入辉煌,这表现在1982年宪法的历次修订之中。 更多还原
- 摘要[ Word 0.0 KB ] 2012 Vol.2 No.6 页码:63-72+127
|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对推进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的启示作用
42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王伟光
- 经中央批准的多卷本《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出版问世了。这是继大型丛书《当代中国》之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又一部重要成果,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中的一个创新成果。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领导全
- 摘要[ Word 0.0 KB ] 2012 Vol.2 No.6 页码:6-8
|
|
|
|
- 在“中俄关系及其国内国际因素”(1991~2011年)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词
478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朱佳木;
- 开幕式上的致词首先,我要向"中俄关系及其国内国际因素(1991~2011年)"学术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这次会议是在一个十分特殊的背景下召开的。普京总统刚就职一个月便进行了对华正式访问,并通过与胡锦涛主席举行的十分成功的会谈,把中俄关系推上了又一个新阶段。接
- 摘要[ Word 0.0 KB ] 2012 Vol.2 No.6 页码:73-74
|
|
- 中俄友好合作关系的回顾与展望
528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朱佳木;
- 2011年12月27日是中俄建立20周年。20年来,中俄两国所建立的睦邻友好、互利合作、战略协作、世代友好的伙伴关系,给两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福祉,对世界和平做出了重要贡献,也为国际关系树立了光辉典范。回顾和总结中俄20年关系的历史,并以此为基础展望中
- 摘要[ Word 0.0 KB ] 2012 Vol.2 No.6 页码:74-77
|
|
- 对中俄关系20年的回顾与探析
66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丁明;
- 中俄两国山水相连,有4300多公里的漫长边界和近400年的交往历史。最近20年来,在两国领导人和两国政府相关部门的共同努力下,中俄关系不断发展,达到了历史上的最好时期。回顾中俄关系20年发展的历史,可大致以十年为界,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991
- 摘要[ Word 0.0 KB ] 2012 Vol.2 No.6 页码:77-79
|
|
- 中俄经贸合作的回顾与展望
47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徐轶杰;
- 中俄建交20年来,两国经贸合作不断发展深化,取得了丰硕成果。两国的"地缘优势"、"经济结构性互补"以及两国逐渐形成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是中俄经贸合作发展的基础。出于两国各自"现代化"发展的客观需要,中俄两国应克服困难,进一步提高经贸合作
- 摘要[ Word 0.0 KB ] 2012 Vol.2 No.6 页码:80-82
|
|
- 弘扬优良学风努力开创国史研究新局面
45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李捷;
- 在举国上下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的前夕,历时20载、凝聚着老一辈理论工作者和国史工作者心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稿》终于出版了。这是国史研究的一项基本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翻看这部厚重的史书,不由得对老一辈国史工作者的精神境界和优良学风心怀深深的
- 摘要[ Word 0.0 KB ] 2012 Vol.2 No.6 页码:8-10
|
|
- 中国现代化经验:国内外的一些观点
1598 人次已浏览
- 作者:
- 提出中国现代化经验的国际价值这一问题的合理性在于,中国和其他 “第三世界” 国家
在社会经济和文明发展等诸多特征上有着相似之处。同时,中国在 20世纪 70~80年代实行的
现代化建设模式一直随着国内外条件的变化和时代要求在不断调整,展现了 30多年的高效性
和稳定性。当然,这 30多年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个瞬间,但在过去的 100年间,我们恐怕无
法找到一个可在规模上与中国的长期快速发展相媲美的例子。中国相较于改革开放初期已经达
到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水平,成为世界主要的经济体、政治体之一。
- 摘要[ Word 0.0 KB ] 2013 Vol.20 No.5 页码:108-110
|
|
- 越南中国当代史研究的现状与展望
174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越〕 杜 进 森
- 中国是越南的大邻居,中越关系历史悠久,两国在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有很多
相同之处,越南始终非常重视了解和研究中国。
中国自 1978年、越南自 1986年开始的改革开放都取得了很大成就,两国目前也都面临许
多类似的问题。因此,越南社会科学翰林院非常重视中国当代史研究,特别是自改革开放至今
这一阶段,以便借鉴中国经验。
- 摘要[ Word 0.0 KB ] 2013 Vol.20 No.5 页码:111-114
|
|
- 毛泽东对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准备
799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王真
- 毛泽东奠基和倡导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他为党在新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提供的最重要的理论准备。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形成和确立的决定性因素,
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辉煌成就的根本原因。毛泽东是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奠基者和开创者,
他在实践探索中形成的关于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至今仍然对我们 有 重 要 的 指 导 意 义 和 借 鉴
作用。毛泽东高度重视历史经验的总结,由此形成的探索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理论概括,无论从认
识论还是方法论来看对今天都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 摘要[ Word 0.0 KB ] 2013 Vol.20 No.5 页码:11-17
|
|
- 毛泽东在1949年三大外交决策中的形势判断
1008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张勉励
- 新中国成立前夕,在 “另起炉灶”、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和 “一边倒” 三大外
交决策中,围绕争取国际承认、争取国际援助和保障国家安全等问题,毛泽东做出了一系列重要的
形势判断。他准确地把握了在东西方冷战格局下联合苏联的可 能 性 和 必 要 性,指 出 帝 国 主 义 不 可
能为中国革命提供援助,也决不能以平等的态度对待新中国。他 强 调 美 国 在 反 苏 背 后 独 霸 世 界 的
意图,认为美国要进攻苏联,首先要压服美苏之间的 “中间地带” 国家。这些判断符合当时中 国
革命和新中国面临的国内外形势。美国对华政策是美国战
- 摘要[ Word 0.0 KB ] 2013 Vol.20 No.5 页码:18-26
|
|
- 毛泽东关于亚非拉的战略思想
94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李 久 林
- 新中国成立后,亚洲、非洲、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蓬勃发展,毛泽东根据国内外
形势的发展变化,制定了关于亚非拉的国际战略思想,坚决支持亚非拉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把交
朋友的重点放在亚非拉,团结亚非拉国家和人民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为新中国外交工作
赢得了广阔的国际空间。
- 摘要[ Word 0.0 KB ] 2013 Vol.20 No.5 页码:27-3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