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期刊检索:      
标题: 作者: 单位: 
  • 中国共产党三代领导集体的西部开发思想与实践
    1369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陈东林
  • 从毛泽东、邓小平到江泽民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先后进行了可称之为三次西部开发高潮的建设.第一次是50年代大规模西部新工业基地建设;第二次是1964-1978年进行的三线建设;第三次是1999年至今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三次西部开发体现了三代领导集体在不同的历史阶段进行的思想探索和实践努力,是一个继承、发展和创新的过程.特别是80年代以后,从邓小平关于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思想,到江泽民"三个代表"思想指导下的西部开发,是一个重要的思路飞跃,为西部地区最终取得适合自身特点的经济发展,奠定了成熟的思想基础.
  • 摘要[ Word 0.0 KB ] 2001 Vol.8 No.4 页码:
  • 奠定基础,促进发展,走向复兴--党的三代领导核心抢占科技制高点战略思想的演变
    155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谢科
  • 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始终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都从关系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战略高度,坚持抢占科技制高点的战略思想,并相继相承,一以贯之.毛泽东积极发展尖端科技,同时注重发挥其维护国家安全、提高国际地位的政治功能,为新中国的长远发展奠定了基础;邓小平紧紧扣住发展这一主题,大力加强高新科技,以此促进经济建设,增强综合国力;江泽民反复强调以自主创新促进科学技术的进步,力争中国科技走在世界前列.
  • 摘要[ Word 0.0 KB ] 2001 Vol.8 No.4 页码:
  • 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关于西藏工作的重要论述与决策回顾
    101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李养第
  • 今年是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本文围绕"和平、发展、稳定"这一贯穿党的西藏工作的永恒主题,着重论述了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不同的国际环境和国内情况,针对西藏工作所做出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和重大决策,突出强调了从建国至今西藏工作在我国革命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为只有发展才是解决西藏一切问题的最终出路.
  • 摘要[ Word 0.0 KB ] 2001 Vol.8 No.4 页码:
  • 60年代前期党对知识分子政策的反思和调整
    1689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夏杏珍
  • 60年代前期,党对知识分子政策进行了反思和调整,成为贯彻知识分子政策最自觉、最全面的时期之一.1958年秋冬至1960年党对知识分子政策的反思和重新认识,为1961年开始的知识分子政策调整准备了条件.1961年开始的调整主要从制定科研、教育、文艺的工作条例;为知识分子"脱帽加冕"及为被错误批判的知识分子甄别平反等方面进行.60年代前期知识分子政策的调整,范围广,力度大,措施实,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 摘要[ Word 0.0 KB ] 2001 Vol.8 No.4 页码:
  • 李铁映在当代中国研究所干部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499 人次已浏览
  • 作者:
  • --本刊讯2001年1月2日当代中国研究所召开干部大会,会上宣读了中共中央关于决定由朱佳木同志担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的文件和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朱佳木同志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的文件.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李铁映同志发表了讲话,他说,对朱佳木同志,有很多人是熟悉的,据我了解,当代中国研究所一些同志过去就和他有过交往.
  • 摘要[ Word 0.0 KB ] 2001 Vol.8 No.1 页码:
  • 《杨尚昆日记》摘登(1954年1月1日--11月9日)
    139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
  • 编者按:杨尚昆同志是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中国人民解放军领导人之一.生前曾任中共中央副秘书长、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等许多党和国家的重要领导职务,他从1948年起担任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一职,直至1965年"文化大革命"前夕,积极协助周恩来总理处理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日常工作,并对建立和健全中央直属机关的组织和工作制度卓有建树.
  • 摘要[ Word 0.0 KB ] 2001 Vol.8 No.1 页码:
  • 20世纪60年代前期的"大兴调查研究之风"与国民经济调整
    1669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王频
  • 20世纪60年代前期的"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和"国民经济调整"同属探索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在遭遇挫折之后,郑重地自省并自纠其缺点错误而采取的重大举措.调查研究为经济调整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坚实的基础,经济调整成为推动调查研究之风形成广泛深入之势的强大动力."调查研究"和"经济调整"二者在实践中形成良性互动,同时二者的实践还使全党重新恢复了实事求是的理性传统,进一步证明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对党的各项事业的重要作用.
  • 摘要[ Word 0.0 KB ] 2002 Vol.9 No.6 页码:
  • 试论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两次文化政策的调整
    181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夏杏珍
  • 在新中国的历史上,调整文化政策影响最大的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和70年代中期这两次.60年代初的文化政策调整是一次全面、自觉的调整,调整从调查研究入手,以调整知识分子政策为关键,注意解决"红专关系"、"双百"方针问题,制定了、和等科学、教育、文艺领域的一系列条例,这些条例的制定是调整取得成果的标志;1975年文化政策的调整是在特殊条件下进行的一场尖锐复杂的斗争,文艺、科技、教育三个领域的调整方式方法特殊,结果也有差异,调整的关键在于分清是非、划清界限,文艺领域的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科学、教育方面分别写出了汇报提纲,但由于"
  • 摘要[ Word 0.0 KB ] 2002 Vol.9 No.6 页码:
  • 冷战时期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特征与启示
    118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周桂银
  • 冷战时期,中国的周边安全环境不断变化,20世纪50年代,中国的周边环境呈现出北方安全、东南方严峻的基本态势;60年代,中国周边安全形势十分险恶;60年代末70年代初,中国周边安全形势有所改善;进入80年代,中国周边安全环境大大改善.冷战时期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阶段性特征表明,国际格局和周边主要国家对华政策是影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的两大外部因素,中国对外战略和综合国力则是两个重要内因.事实证明,内因比外因重要.
  • 摘要[ Word 0.0 KB ] 2002 Vol.9 No.6 页码:
  • 建国初期湖北没收官僚资本的措施及成效
    1599 人次已浏览
  • 作者:严雄飞
  • 解放前,湖北官僚资本企业遍及电力、化工、纺织、机械、炼油、印刷、军工、公用等工业各行业,主宰湖北经济命脉.从湖北解放至1952年,湖北军管会采取种种举措,彻底没收了在鄂的全部官僚资本,并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银行、国营工商业等国营经济,奠定了湖北的社会主义经济基础.
  • 摘要[ Word 0.0 KB ] 2002 Vol.9 No.6 页码:
  • 试论湖北个体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
    160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易新涛
  • 在恢复和发展湖北手工业、试办手工业合作社的基础上,1953~1956年湖北省人民政府先后多次召开手工业会议,贯彻"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的方针,集中解决手工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明确手工业合作社的性质、任务和方针,建立全省手工业管理机构,保证手工业合作社及其生产的快速发展.到1956年底,全省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1957年,全省又着重解决了农业社和手工业社的关系、集中经营和分散经营的关系,以及社员分配问题,从而大大促进了湖北手工业的健康发展.
  • 摘要[ Word 0.0 KB ] 2002 Vol.9 No.6 页码: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产生和发展
    181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王世谊
  • 追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形成过程,其基本线索大致可分成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开始萌芽阶段;第二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初步形成阶段;第三阶段从2000年2月到2001年6月,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最终形成阶段;第四阶段从2001年"七一"讲话至中共十六大,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续发展阶段.
  • 摘要[ Word 0.0 KB ] 2002 Vol.9 No.6 页码:
  • 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109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黄宏 郭凤海
  •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经历了一个长时期的酝酿过程,体现了江泽民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我国社会发生的一系列变化的战略智慧,是科学总结我们党80年奋斗、特别是20多年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必然结论,是深刻思考世界上一些政党兴衰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严峻挑战的思想结晶,是创造性地继承和发展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的最新成果.
  • 摘要[ Word 0.0 KB ] 2002 Vol.9 No.6 页码:
  •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理论创新的时代背景和重大意义
    161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张忠江
  •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形成以来的十多年间,国际国内形势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时代的发展呼唤着理论创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顺应了时代的要求,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和怎样建设党"的时代课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我们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的理论创新成果的最高概括,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在当代中国的新的表现形式,是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统一的科学体系.
  • 摘要[ Word 0.0 KB ] 2002 Vol.9 No.6 页码:
  • 中国工业化与中国共产党
    1552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朱佳木
  • 中国工业化是中国共产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中国工业化的道路、战略、资源配置方式、资金与人才来源等工业化过程中的一系列重大问题也都是由中国共产党解决的.不仅如此,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工业化还取得了比资本主义国家更高的发展速度,为现代化的实现和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业化发展要求的必然产物和忠实代表;中国的工业化建设,过去、现在和将来都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 摘要[ Word 0.0 KB ] 2002 Vol.9 No.6 页码:
  •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市场化有机耦合的历史分析
    131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高伯文
  •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的创新,不仅在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而且还在于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市场经济的有机耦合,这一结合是通过两者的互动逐步实现的.决定这一互动演变过程的主要因素是由世界新科技革命引起的中国现代化双重使命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矛盾和冲突的发展,实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代化的双重使命始终成为贯穿着这一矛盾运动过程中的主导方面.世界新科技革命引发的当代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则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与市场化日益有机耦合的最深刻的根源和纽带.两者的有机结合,使我国终于找到了一条既符合本国国
  • 摘要[ Word 0.0 KB ] 2002 Vol.9 No.6 页码:
  • 解放后北京城市住宅的规划与建设
    160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谭烈飞
  • 解放后,新中国的首都面临着只有安居才能乐业的巨大挑战,中共北京市委和市政府坚持"为生产服务、为中央服务、为劳动人民服务"的方针,在百废待兴和建设新首都的前提下,逐步解决城市居民的住宅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围绕着北京住宅的规划和建设,北京市委和市政府采取了成片开发与危旧房改造并举、房改与改善住房条件并举、市场运作与宏观调控相结合等项措施,使北京在进入新世纪的时候,以城市居民人均17.62平方米的住房面积而达到小康水平.北京作为历史古都、文化名城和新中国的首都,其住宅建设应有其历史的继承性和创新性.
  • 摘要[ Word 0.0 KB ] 2002 Vol.9 No.6 页码:
  • 《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评介
    164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刁其武
  • 中华人民共和国已经走过半个世纪的历程,50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如白驹过隙,但对于12亿中国人民来说,这50年的历程却是一部辉煌的篇章.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在经济基础非常落后、国情极为复杂的情况下进行前无古人的事业,在前进的道路上历尽坎坷与曲折,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和辉煌的成就.由董辅扔主编的(经济科学出版社出版)一书以丰富的史料,真实客观地记录了这一段伟大的历史,热情讴歌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建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对研究社会主义建设成功的经验以及挫折的教训、探求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
  • 摘要[ Word 0.0 KB ] 2002 Vol.9 No.6 页码:
«  1  2  3  4  5  6  7  8  9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