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期刊检索:      
标题: 作者: 单位: 
  • 如何读懂新中国史
    56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

    李安增 马付杨

  •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新中国史不仅是党员干部也是每个国人的必修课,应认真学习研读这段历史,在读史中深刻认识“四个选择”的历史必然性,在坚定历史自信中坚定“四个自信”。新中国史具有真实的客观性和鲜明的政治性,绝不容许篡改和亵渎。要真正读懂新中国史,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客观、全面、历史地进行学习和研究,牢牢把握新中国史的主题与主线、主流与本质,正确认识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及其关系,客观评价重大事件和历史人物,注重总结宝贵经验教训,以鉴古知今、资政育人。
  • 摘要[ Word 135863.0 KB ] 2021 Vol.28 No.4 页码:
  • 海外人士对中国共产党凝聚力的认知评析
    51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

    梅  长 青

  •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由小变大、由弱变强,不断发展壮大,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显示出强大的凝聚力。中国共产党的凝聚力令海外学者、媒体和政界人士等为之惊叹,他们从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品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坚持人民至上、采用适合中国国情的制度等方面探寻这种力量的来源。系统梳理、深入剖析海外人士的研究观点,有利于了解国际社会对中国共产党的看法,有助于拓展学术视野,有益于为国内学界开展中国共产党凝聚力研究提供参考。
  • 摘要[ Word 73181.0 KB ] 2021 Vol.28 No.4 页码:
  • 中国共产党何以能和平解放西藏、建设治理西藏
    472 人次已浏览
  • 作者:

    朱  晓 明

  • 西藏和平解放 70 年来,经历了深刻的社会变革,实现了社会制度、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两大跨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协同推进,当年毛泽东关于“我们各民族之间,将在各方面,将在政治、经济、文化等一切方面,得到发展和进步”的预言已成为现实。中国共产党成功地建设治理西藏的历史经验是:牢牢抓住西藏工作的主要矛盾和特殊矛盾,坚定的原则性和策略的灵活性相统一,始终以人民为中心,铸就了“老西藏精神”,从政治、经济、文化等一切方面建设治理西藏。
  • 摘要[ Word 67290.0 KB ] 2021 Vol.28 No.4 页码:
  • 西藏和平解放的历史回顾
    552 人次已浏览
  • 作者:

    王小彬

  • 西藏和平解放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三不”到“一宜一不宜”,体现了中共中央对国际局势有利时机的准确把握,同时西藏上层分裂分子变本加厉的分裂行动促使中共中央做出了进军西藏“宜早不宜迟”的战略决策,加快了西藏和平解放步伐,直至 1951 年 5 月 23 日“十七条协议”签订。西藏和平解放的实践历程体现了中共中央对“和”与“战”关系的精准把握与灵活运用,反映了解放西藏是各族人民的热切期盼,为中国共产党在西藏开展工作创造了条件,也为西藏地区各项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摘要[ Word 95602.0 KB ] 2021 Vol.28 No.4 页码:
  • 西藏和平解放的伟大意义
    60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 廉  湘 民
  • 西藏和平解放是西藏地方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是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里程碑事件之一。西藏和平解放有效构筑了国家安全和生态安全屏障、有力维护了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开辟了西藏社会发展和人民幸福的光辉道路。事实证明,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西藏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的根本保证。
  • 摘要[ Word 101413.0 KB ] 2021 Vol.28 No.4 页码:
  • 分野与整合:当代中国社会史学科边界再议
    482 人次已浏览
  • 作者:

    宋学勤 杨宗儒

  • 近年来,当代中国社会史研究呈现出明显的跨学科取向。跨学科研究在拓展当代中国社会史广度和深度的同时,也导致学科边界渐趋模糊。漠视学科边界的存在只能造成当代中国社会史学科重心的偏移,影响学科建设。在日益广泛的跨学科融通中,厘清和划定学科边界是保持学科独立性的重要前提,清晰的学科边界是实现良性学术交流与学科互鉴的重要依据。作为史学分支学科,当代中国社会史有必要在坚持史学本位的前提下跨越边界,借鉴并整合其他学科之长,实现问题意识、理论视角和技术方法的创新,这也是推动当代中国社会史研究不断深入的基本路径之
  • 摘要[ Word 105299.0 KB ] 2021 Vol.28 No.4 页码:
  • 新中国成立初期一个中国原则基本内涵的确定
    802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张  勉 励
  •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政府在对内争取实现国家统一和对外捍卫国家主权与领土完整的过程中,先后提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和“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确定了一个中国原则的基本内涵。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复杂局面下短时间内确定一个中国原则的基本内涵,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 摘要[ Word 115383.0 KB ] 2021 Vol.28 No.4 页码:
  • 新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战略的演变(1949—1986 年)
    49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

  • 1949—1986 年,新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战略目标经历了由为国防现代化服务到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演变。20 世纪 50—60 年代,中国发展尖端技术的主要目的是为国防现代化服务。从 70 年代开始,在国家安全环境显著改善的背景下,中国尖端技术研究发展战略目标开始有所调整。改革开放初期,党和政府将发展新技术以推动经济建设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在世界各国相继制定高技术研究发展战略的国际形势下,中国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诞生。从尖端技术到新技术再到高技术,党和政府选择的重点研发领域不断调整,在追踪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的同
  • 摘要[ Word 138845.0 KB ] 2021 Vol.28 No.4 页码:
  • 1956—1960 年推广普通话运动在农村的开展及其影响
    61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 崔  明 海
  • 推广普通话是新中国文字改革工作的三大任务之一,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党和政府借助强大的社会动员能力使普通话的推广工作由学校走向社会,发展成为群众性语言学习运动。新中国推广普通话运动取得了一定成效,对引导群众说普通话、提高群众文化水平、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以及增强群众的政治认同等方面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 摘要[ Word 80539.0 KB ] 2021 Vol.28 No.4 页码:
  • 1949—1956 年天津城市社会救济政策的制定及实践
    49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

     

  • 1949—1956 年,根据中央人民政府和华北人民政府关于社会救济工作的统一部署,天津建立健全了社会救济管理机构,出台了职业介绍、以工代赈、生产自救等一系列社会救济政策。通过这些救济政策的推行与实施,天津在增加城市就业、消除贫困人口、维护社会稳定、健全社会救济制度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 摘要[ Word 126153.0 KB ] 2021 Vol.28 No.4 页码:
  • 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国营企业劳动保护工作探究
    53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

    荆蕙兰 苗庆科

  • 新中国成立初期,东北地区国营企业中一些人存在着“重生产轻劳动保护” 的思想观念,面临着劳动保护机构与安全设备缺乏、劳动保护规章制度缺失等诸多问题。对此,党和政府在东北地区国营企业中开展了一系列劳动保护工作:建立劳动保护专门机构、制定劳动保护规章制度、开展劳动安全宣传教育、改善安全设备与劳动环境等。这不仅保障了职工的生命安全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顺利进行,而且增强了工人阶级对新生人民政权的政治认同,还为全国劳动保护工作提供了东北经验,具有深远的社会影响和历史意义。
  • 摘要[ Word 72465.0 KB ] 2021 Vol.28 No.4 页码:
«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