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949—1958年工矿企业青年工人的技术培养——以师徒合同为中心
133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徐雪晴
-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对技术工人的需求迅速增加。为尽快培养更多的青年技术工人和提高他们的技术水平,一些工矿企业充分利用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开始推广订立师徒合同。在各单位的组织配合下,师徒合同这种技术传承方式得以广泛推广,对提高青年技术工人的水平产生了积极作用。但与此同时,师徒合同存在的缺陷、国家有限的物质条件、奖励与考工制度的不完善、速成教育与培训的局限性等因素限制了师徒合同的继续发展。尽管如此,师徒合同在工矿企业内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营造了鼓励技术学习的整体环境,促进了“尊师爱
- 摘要[ Word 1777106.0 KB ] 2022 Vol.29 No.1 页码:
|
|
- 从“重点”到“优先”——新中国重工业发展战略的确立过程
113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曲冠青
- 从重点发展到优先发展,新中国重工业发展战略的确立经历了一个演进的过程。在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建设过程中,重工业发展呈现出必要性与可行性的矛盾,虽然重工业发展需要长期关注,但其发展也面临着财政资源有限以及人才、技术、经验缺乏的问题。外部因素带来的挑战和机遇,部分消解了必要性与可行性之间的矛盾。抗美援朝将重工业发展的必要性提升为紧迫性,苏联援助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可行性问题,加之计划经济体制能够有效调动财政等各方面资源,因而优先发展重工业战略作为过渡时期总路线的一部分得以正式确立。
- 摘要[ Word 4603793.0 KB ] 2022 Vol.29 No.2 页码:
|
|
- 三线铁路建设模式探析——以西南铁路大会战为例
89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黄华平
- 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为快速建成三线地区铁路干线,党和政府采用了大会战模式推进铁路工程,西南铁路大会战正是此种模式下的早期实践。在此次大会战中,党和政府设立了专门的铁路建设管理机构统一指挥工程建设,发动了数十万筑路工人协同修筑铁路,组织了沿线地方政府开展支援铁路建设工作,并运用思想武器鼓舞筑路队伍士气,同时,为攻克铁路建设中的技术难题还开展了设计与工程技术革命。党和政府通过大会战的模式,快速推进了西南铁路建设,成功修建了成昆、襄渝、阳安、焦枝和枝柳等一批三线铁路,不仅在新中国铁路建设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 Word 5380526.0 KB ] 2022 Vol.29 No.2 页码:
|
|
- 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土特产品购销探析
749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常明明
- 中国幅员辽阔,自然条件存在较大差异,农村土特产品分布地区广、品种丰富,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由于经历长期战争和剧烈的通货膨胀,道路交通不畅,流通环节梗阻,加上帝国主义的封锁,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土特产品流通滞塞,影响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各级人民政府组织多方力量,从疏通交通入手,通过土产展览会、土产交流会等贸易形式,恢复和拓展商业路线,沟通产销情况,扩大了土特产品推销,增加了农民收入,提高了农民购买力,活跃了城乡经济。
- 摘要[ Word 16065047.0 KB ] 2022 Vol.29 No.3 页码:
|
|
- 20世纪50—70年代中国农业病虫害“综合防治”理念的演进历程
104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张连辉 李进纬
- 20世纪50年代初,新中国在推广应用化学农药的同时,提出病虫害“综合防治”理念,并将其付诸实践。到1980年,随着对化学防治及其生态环境效应认知的不断深化,中国“综合防治”理念逐步转变为“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理念。“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方针的确立,有力推动了政策层面的“综合防治”内涵向“有害生物综合治理”转变。20世纪50—70年代是以化学防治为主的植保格局的形成期,但并非是以化学防治为主的典型阶段。从系统论出发统筹开展研究,着力补齐相关研究中的短板,对政策方针的完善及其实践效果的改善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 Word 14368860.0 KB ] 2022 Vol.29 No.3 页码:
|
|
- 张行 明艳林:新中国华侨植物引种历史的考察
254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张行 明艳林
- 新中国成立之初,为打破西方国家的封锁禁运,厦门华侨亚热带植物引种园应运而生,之后逐步建立了东南亚—香港—鼓浪屿的华侨引种网络,由此开创了通过华侨引进境外作物的一段特殊历史。改革开放后,华侨引种网络重建并进一步升级为华侨引种联络组织,华侨引种网络发展呈现出新的特点。华侨引种机构的建立、华侨引种联络网的运作以及改革开放后华侨引种网络的历史变迁勾勒了新中国华侨引种史的基本脉络。
- 摘要[ Word 13397779.0 KB ] 2022 Vol.29 No.6 页码:
|
|
- 1953—1954年江苏基层普选中选举权审查的偏向与纠正
142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韩同友 金子求
- 1953—1954年举行的第一次全国普选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的重要前提。作为全国普选的一个缩影,江苏基层普选是人民民主制度的重要实践。在试点阶段,江苏基层普选的选举权审查曾发生“左”的偏向,对此,江苏各级选举组织机构展开了有针对性的政策改进和纠偏,最终顺利完成普选。江苏对基层选举权的严格审查,既实现了人民内部最大范围的民主选举,彰显了党和政府实施民主选举的决心和能力,也进一步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民主意识,推进了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 摘要[ Word 5811089.0 KB ] 2022 Vol.29 No.1 页码:
|
|
- 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党史学习运动的历史考察
78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王龙
- 195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30周年前夕,中共中央在全国掀起了一次党史学习运动。上海积极响应,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通过个人自主学习或集体学习党史著作、重要报告与文件以及毛泽东著作,举办回忆晚会等方式,使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深化了对党的发展历程、重要理论思想的了解与认同。上海党史学习运动的开展,对党员干部和群众认识党的革命历史、树立正确的党史观、增强对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认识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摘要[ Word 3596844.0 KB ] 2022 Vol.29 No.2 页码:
|
|
- 监督法从酝酿到出台的历程考察
85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刘维芳
- 中华人民共和国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监督法》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酝酿,到2006年8月27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二十三次会议通过,历经六届至十届全国人大,长达20年才最终诞生。由于这部法律政治性很强,涉及我国政治制度和国家体制,需要通过实践积累经验、统一认识,因此起草的难度较大。该法从酝酿到出台的历程,伴随着全社会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地位作用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也伴随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各方面制度不断健全的过程,体现了政治体制和政治发展道路的中国特色。
- 摘要[ Word 17713205.0 KB ] 2022 Vol.29 No.3 页码:
|
|
- 新中国治淮方略演进研究
117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吴春梅 程春晖
- 淮河流域是我国经济欠发达、生态环境较脆弱的区域,在我国生态环境演变中具有典型意义。淮河是新中国第一条进行系统治理的河流,也是第一条从立法层面进行污染综合治理和生态经济带建设的河流。新中国对淮河的治理,从提出“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到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代治水思路,从关注行蓄洪区群众生产生活到脱贫攻坚,从治理污染到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对治理的规律性认识不断深化,治理方略不断演进,为探索河流治理、流域生态经济带建设、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积累了宝贵经验,留下了深刻的历史
- 摘要[ Word 1819974.0 KB ] 2022 Vol.29 No.1 页码:
|
|
- 1949—1971年中国外贸工作中的社会动员研究
68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黄庆林
-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经济封锁与贸易禁运,党和国家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采取多种举措开拓对外贸易,通过出口创汇来满足国内建设的资金需要,进口国内工业建设所需机器设备与原料等。“全国一盘棋”的外贸举措,将进出口贸易上升到爱国主义的高度,激发了党员、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也保证了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的协同一致、统一规划和集体行动,对于打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与贸易禁运有着重要意义。
- 摘要[ Word 6615924.0 KB ] 2022 Vol.29 No.2 页码:
|
|
- 新中国城乡关系的理论与实践
110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郭旭红 武力
- 新中国成立以来,根据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和我国城乡关系自身演变的特征,我国城乡关系理论及其实践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949—1978年为第一个阶段,即优先发展重工业背景下的乡村支持城市;1978—2002年为第二个阶段,即在改革开放背景下乡村支持城市、三次产业均衡发展;2002—2012年为第三个阶段,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城市支持乡村、城镇化加速推进;2012年中共十八大以来为第四个阶段,即在新时代背景下城乡发展一体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系统研究新中国城乡关系理论及其实践,总结历史经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
- 摘要[ Word 15983627.0 KB ] 2022 Vol.29 No.3 页码:
|
|
- 邓小平南方谈话对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81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侯波
- 今年是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30周年。南方谈话科学总结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改革开放的基本实践和基本经验,精辟阐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从理论上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同时,南方谈话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解放和发展科技生产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供了理论遵循和行动指南。重温南方谈话对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重要意义,有助于为新时代建设科技强国提供历史启示。
- 摘要[ Word 4348868.0 KB ] 2022 Vol.29 No.2 页码:
|
|
- 1959—1966年武警(公安)部队体制变更和编制变化
223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姬文波
- 1958年8月,公安部队改编为人民武装警察后,归属各级公安机关建制序列,与公安工作紧密结合。此后,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又进行了体制编制变更,开始实行军事系统和公安机关双重领导,并恢复了“中国人民公安部队”的番号,这是公安部队各项建设和内卫、边防工作得到稳步发展与不断加强的一个时期。“双重领导”体制既考虑了执行公安任务的业务性,又突出了部队建设的军事性,较好地贯彻了“武装警察部队应当作为一支军事部队来建设”的方针。由于国内外斗争形势的需要,1966年6月,公安部队划归各军区建制领导,“中国人民公安部队”的番号撤
- 摘要[ Word 7483459.0 KB ] 2022 Vol.29 No.2 页码:
|
|
|
|
|
|
- “新时代这十年”丛书出版座谈会暨首发式在京举行
140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周进
- 为深入研究总结新时代十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和积累的新鲜经验,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以下简称当代中国研究所)坚持为国家写史、为人民立传、为时代明德,聚焦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组织编写了“新时代这十年”丛书(十卷)。中共重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姜辉担任丛书编委会主任、主编,并为丛书作总序。
- 摘要[ Word 2681580.0 KB ] 2022 Vol.29 No.6 页码:
|
|
- 当代中国研究所召开第一届新中国史研究青年论坛
146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龚浩
- 2022年9月8日,在中共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当代中国研究所举办了第一届新中国史研究青年论坛,论坛由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李正华、宋月红分别主持,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寇伟出席,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各高校院所的众多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会议。与会专家学者就深刻领会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精神、充分认识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里程碑意义展开深入研讨。论坛入选青年科研人员论文27篇,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外交、生态文明以及国史研究理论等新中国史学科多个领域。
- 摘要[ Word 1992589.0 KB ] 2022 Vol.29 No.6 页码:
|
|
- 李正华: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时代十年
2649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李正华
-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笔谈[编者按]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202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 举行。大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 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深入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回顾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坚持和发 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宝贵经验,阐述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 摘要[ Word 7912286.0 KB ] 2022 Vol.29 No.6 页码:
|
|
- 郑有贵:国家现代化目标的丰富提升
290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郑有贵
-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笔谈[编者按]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202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 举行。大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 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深入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回顾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坚持和发 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宝贵经验,阐述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 摘要[ Word 6024853.0 KB ] 2022 Vol.29 No.6 页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