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959—1965年上海工业企业“比学赶帮”运动研究
99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陈碧舟
- “比学赶帮”运动是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叶国家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进行工业化建设、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方法之一。在“老工业基地”上海,工业企业的“比学赶帮”运动开展较为深入,并历经了“二起二落”。第一次“比学赶帮”运动集中在1959年底至1961年秋,主要内容是因循苏联的劳动竞赛模式,追求“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二次“比学赶帮”运动重启于1963年春,结束于1965年初,目标转变为“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比学赶帮”运动使上海工业企业产值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有了显著提升,推动了工业企业的发展进步。
- 摘要[ Word 13494296.0 KB ] 2022 Vol.29 No.3 页码:
|
|
- 尹红群:1949—1952 年湖南粮食大调运
286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尹红群
- 新中国成立之初,按照中共中央部署,湖南进行了数额庞大的粮食大调运, 自上而下建立了粮食调运体系,包括统一调度的政策、行政体制与运输体制。通过以工代赈等形式的民众动员,湖南粮食调运渐次展开。湖南粮食大调运产生的政策效果包括稳定物价、保证供给、支持解放战争与抗美援朝、救济灾荒和出口创汇等;从更深层看,粮食大调运在构建党和政府与农民的新型关系、建立新的经济秩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方面均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 摘要[ Word 21697425.0 KB ] 2022 Vol.29 No.5 页码:
|
|
- 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逻辑探析
90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秦宣
- 中国式现代化历经艰难起步、初步探索、正式开辟与深化拓展四个阶段。中国共产党在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在中国现代化遭遇重大挫折的时候走上历史舞台,开启了中国式现代化不可逆转的新征程,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新时代的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遵循历史逻辑科学总结我们党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宝贵经验、深化拓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科学内涵,明确实现这一目标的路径选择、重要原则、战略安排,是引领我们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科学指南和行动纲领。中国共产党百年史不仅是为中华
- 摘要[ Word 7681323.0 KB ] 2022 Vol.29 No.2 页码:
|
|
- 于沛: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时代价值与世界历史意义
291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
- 百余年来,中国的现代化经历了“效法欧美”“走俄国人的路”“中国特色”的道路选择和转换。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创造性地开辟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既克服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天生弊端,也破除了阻碍国家和民族发展的一切思想与体制障碍,是独具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是彻底改变世界面貌的超大规模的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深刻的时代价值和世界历史意义。
- 摘要[ Word 19693238.0 KB ] 2022 Vol.29 No.5 页码:
|
|
- 龚云:社会主义发展史视域下当代中国的成就与经验
301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龚云
-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造性地解决了中国这样一个落后农业大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建设社会主义的现实道路, 创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伟大奇迹,极大地展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的发展,形成了坚持发展生产力、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正确对待资本等社会主义发展经验。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发展史是500多年世界社会主义历史最光彩夺目的篇章,系统总结其成就和经验,有利于更好地推动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更好地推动世界社会主义的前进。
- 摘要[ Word 30983678.0 KB ] 2022 Vol.29 No.5 页码:
|
|
- 新中国治淮方略演进研究
120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吴春梅 程春晖
- 淮河流域是我国经济欠发达、生态环境较脆弱的区域,在我国生态环境演变中具有典型意义。淮河是新中国第一条进行系统治理的河流,也是第一条从立法层面进行污染综合治理和生态经济带建设的河流。新中国对淮河的治理,从提出“蓄泄兼筹”的治淮方针到贯彻“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代治水思路,从关注行蓄洪区群众生产生活到脱贫攻坚,从治理污染到建设淮河生态经济带,对治理的规律性认识不断深化,治理方略不断演进,为探索河流治理、流域生态经济带建设、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等积累了宝贵经验,留下了深刻的历史
- 摘要[ Word 1819974.0 KB ] 2022 Vol.29 No.1 页码:
|
|
- 1949—1971年中国外贸工作中的社会动员研究
72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黄庆林
- 新中国成立后,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经济封锁与贸易禁运,党和国家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采取多种举措开拓对外贸易,通过出口创汇来满足国内建设的资金需要,进口国内工业建设所需机器设备与原料等。“全国一盘棋”的外贸举措,将进出口贸易上升到爱国主义的高度,激发了党员、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也保证了各地区、各部门之间的协同一致、统一规划和集体行动,对于打破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与贸易禁运有着重要意义。
- 摘要[ Word 6615924.0 KB ] 2022 Vol.29 No.2 页码:
|
|
- 新中国城乡关系的理论与实践
116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郭旭红 武力
- 新中国成立以来,根据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和我国城乡关系自身演变的特征,我国城乡关系理论及其实践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1949—1978年为第一个阶段,即优先发展重工业背景下的乡村支持城市;1978—2002年为第二个阶段,即在改革开放背景下乡村支持城市、三次产业均衡发展;2002—2012年为第三个阶段,即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城市支持乡村、城镇化加速推进;2012年中共十八大以来为第四个阶段,即在新时代背景下城乡发展一体化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系统研究新中国城乡关系理论及其实践,总结历史经验,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
- 摘要[ Word 15983627.0 KB ] 2022 Vol.29 No.3 页码:
|
|
- 分歧与协调:佐藤内阁对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的政策选择
1322 人次已浏览
- 作者:丁志远
- 亲台反华的日本佐藤内阁在1971年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上费尽心机,不仅是为台湾当局继存于联合国的“逆重要问题案”的始作俑者,甚至一度对美国将安理会席位交归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张持“保留意见”。但随着尼克松访华计划的公布,视日美关系为日本对外关系核心的佐藤内阁迅速调整政策,公开与美国政府在联合国图谋“两个中国”并存局面。佐藤内阁顽固追随美国在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上的政策立场,不仅遭到日本国内要求调整对华关系的反对力量的猛烈攻击,同时也使执政的自民党在对华政策上的内部分歧越发难以调和,并最终导致佐藤内阁失
- 摘要[ Word 1855917.0 KB ] 2022 Vol.29 No.1 页码:
|
|
- 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者访苏参观团的多重探索
69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唐仕春
-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派出了上百个参观团访问苏联学习社会主义建设经验,其中较早派出的有1950年中国共产党组织工作者访苏参观团。在苏方安排下,参观团主动探究苏联经验;回国后向中共中央呈交了访苏总结报告,并选择了党领导企业等方面的经验通过报告会、报刊、书籍传播;推动加强、改进党和政府的中央机构,建立后备干部名单制度,创设党的工业部,在工厂实行“一长制”。参观团及其成员在探究、传播、借鉴苏联经验等多重探索中扮演的角色并非始终如一,所起作用亦各有侧重。其多重探索聚焦于城市与工厂的管理,特别是党对企业的管理,
- 摘要[ Word 16594703.0 KB ] 2022 Vol.29 No.3 页码:
|
|
- 张春宇: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的实践、经验与挑战
298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张春宇
- 中国对非洲直接投资经历了准备、起步与探索、快速增长和高质量发展四个阶段。目前,中国已成为非洲最重要的外资来源地,中国企业投资项目遍及非洲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投资领域不断拓宽,投资方式不断创新,为东道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在长期发展过程中,中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非友好关系的塑造、对非洲直接投资保障机制的形成、投资模式的创新等都为全球国际经济合作贡献了“中国智慧”。当前,中国继续深化对非洲直接投资仍有诸多有利条件,前景光明,但要警惕个别西方国家政客和媒体对中非合作的持续恶意攻击,并采取
- 摘要[ Word 32803368.0 KB ] 2022 Vol.29 No.5 页码:
|
|
- 连晨超:1970—1972年中英建交谈判与“台湾地位未定论”的破产
273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连晨超
- 英国是第一个承认新中国的西方国家,但建立中英大使级外交关系的谈判直到1970年才取得显著进展。史料表明,英国政府对美国态度的顾虑、在谈判中采取的刻意拖延和文本设陷策略、在台湾问题上的长期两面政策,导致了中英建交谈判的曲折多变。在重启建交谈判后将近两年的谈判过程中,中国最终使英国接受台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一个省的立场,两国于1972年3月13日实现了外交关系的正常化,所谓的“台湾地位未定论”也最终宣告破产。
- 摘要[ Word 15328287.0 KB ] 2022 Vol.29 No.6 页码:
|
|
- 1949—1954年群众体育制度建设述论——以冬季体育运动为中心
64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李兆旭
-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明确了发展新民主主义体育的方向,牵头成立了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备委员会,着力普及群众体育。为克服过度依赖赛会普及体育的局限,1950年,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备委员会发起了为期3个月的全国冬季体育运动,以期依靠体育组织的统筹领导,将体育运动日常化、规范化。虽然冬季体育运动推行的困难较多,无法一蹴而就,但其逐年完善,不仅提高了群众的体育参与度和运动员的竞技水平,也为全面推行“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做了准备。以冬季体育运动为代表的群众体育制度建设,既坚持了实事求是的原则,贯彻了群众路线
- 摘要[ Word 6431389.0 KB ] 2022 Vol.29 No.2 页码:
|
|
- 张璐:新中国第一所工农速成中学探析
2479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张璐
-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适应建设需要,急需培养工农干部,党和政府提出了“向工农开门”的教育方针。1950年4月3日,新中国第一所工农速成中学——北京实验工农速成中学正式成立。该校在课程安排、教学教法、组织管理、学制等方面均有新的创举,培养了如郝建秀、杭佩兰等一批新工农青年干部,在全国同类学校中起到了示范作用。以北京实验工农速成中学为代表的工农速成中学教育的举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为工农服务”的教育方针,反映了党追求教育公平的决心和魄力,巩固了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政权,同时也促进了新
- 摘要[ Word 14836469.0 KB ] 2022 Vol.29 No.6 页码:
|
|
- “新时代这十年”丛书出版座谈会暨首发式在京举行
142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周进
- 为深入研究总结新时代十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和积累的新鲜经验,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以下简称当代中国研究所)坚持为国家写史、为人民立传、为时代明德,聚焦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组织编写了“新时代这十年”丛书(十卷)。中共重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姜辉担任丛书编委会主任、主编,并为丛书作总序。
- 摘要[ Word 2681580.0 KB ] 2022 Vol.29 No.6 页码:
|
|
- 当代中国研究所召开第一届新中国史研究青年论坛
149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龚浩
- 2022年9月8日,在中共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当代中国研究所举办了第一届新中国史研究青年论坛,论坛由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李正华、宋月红分别主持,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寇伟出席,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各高校院所的众多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会议。与会专家学者就深刻领会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精神、充分认识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里程碑意义展开深入研讨。论坛入选青年科研人员论文27篇,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外交、生态文明以及国史研究理论等新中国史学科多个领域。
- 摘要[ Word 1992589.0 KB ] 2022 Vol.29 No.6 页码:
|
|
- 李正华: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时代十年
267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李正华
-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笔谈[编者按]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202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 举行。大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 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深入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回顾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坚持和发 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宝贵经验,阐述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 摘要[ Word 7912286.0 KB ] 2022 Vol.29 No.6 页码:
|
|
- 郑有贵:国家现代化目标的丰富提升
2928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郑有贵
-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笔谈[编者按]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202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 举行。大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 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深入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回顾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坚持和发 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宝贵经验,阐述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 摘要[ Word 6024853.0 KB ] 2022 Vol.29 No.6 页码:
|
|
- 李文:扎实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250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李文
-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笔谈[编者按]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202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 举行。大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 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深入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回顾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坚持和发 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宝贵经验,阐述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 摘要[ Word 7174330.0 KB ] 2022 Vol.29 No.6 页码:
|
|
- 欧阳雪梅: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
275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欧阳雪梅
-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笔谈[编者按]在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2022年10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 举行。大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 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深入分析了国际国内形势,回顾总结了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坚持和发 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重大成就和宝贵经验,阐述了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 摘要[ Word 6196998.0 KB ] 2022 Vol.29 No.6 页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