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期刊检索:      
标题: 作者: 单位: 
  • 陈锋:试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历史主动精神
    218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陈锋
  • 在探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党和国家形成了一系列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认识和经验,主要包括: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把握历史规律,发挥人民群众主人翁作用;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事求是,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强历史主动,站在历史正确和文明进步一边,为人类现代化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这些认识和经验为我们以历史主动精神进一步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精神密码。
  • 摘要[ Word 5726770.0 KB ] 2023 Vol.30 No.3 页码:
  • 郑有贵|工农城乡赋能:由强调单向作用向互促互补拓展
    204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郑有贵
  •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 将“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明确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目标内涵,工农城乡赋能发生了历史性拓展。基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工农相互赋能由强调单向作用的以工促农拓展为强调双向作用的工农互促,明确了工业与农业要相互赋能和实现共同发展;基于城镇和乡村是互促互进、共生共存的认识,城乡相互赋能由强调单向作用的以城带乡拓展为强调双向作用的城乡互补,明确了城镇与乡村要相互赋能和实现互补互进。工农城乡相互赋能由强调单向作
  • 摘要[ Word 10098128.0 KB ] 2023 Vol.30 No.4 页码:
  • 欧阳雪梅 冀新婷:建设网络文明 共建网上美好精神家园
    1608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欧阳雪梅 冀新婷
  •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空间成为人类生产生活的新空间,对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带来了深刻变革,互联网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主阵地、最前沿。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大势,为把互联网这个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增量,提出建设网络文明,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党的创新理论团结凝聚亿万网民,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共建网上美好精神家园,以网络文明助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 摘要[ Word 8806523.0 KB ] 2023 Vol.30 No.5 页码:
  • 顾训宝:中共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理论与实践
    204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顾训宝
  •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的一次伟大觉醒,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的接续奋斗。中共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理论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产生,经历了概念演变、理论建构和实践推进的形成过程。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实践中取得了历史性伟大成就,积累了宝贵历史经验,为新时代新征程继续推进这项战略任务提供了重要遵循。
  • 摘要[ Word 11235685.0 KB ] 2023 Vol.30 No.5 页码:
  • 罗文东 李龙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历史地位、理论贡献和指导意义
    163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罗文东 李龙强
  •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党领导文化工作的历史经验和伟大成果的理论总结,极大地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本质规律的认识,不仅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和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而且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史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都具有重大意义。“第二个结合”不仅是又一次思想解放,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而且是习近平文化思想成熟的标志,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境界。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推进“两个结合”取得的重要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同当今中国文化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丰富
  • 摘要[ Word 1140234.0 KB ] 2023 Vol.30 No.6 页码:
  • 《当代中国史研究》召开七届四次编委会
    137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易海涛
  •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以下简称国史学会)成立30周年贺信精神,更好地总结办刊经验,提升办刊质量,推动刊物高质量发展,2023年2月21日,《当代中国史研究》七届四次编委会在京召开,来自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的20余位编委以及《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刊物代表参加了会议。
  • 摘要[ Word 1434719.0 KB ] 2023 Vol.30 No.2 页码:
  • “央地关系与区域特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苏州召开
    144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豆艳荣
  • 为系统梳理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探索,推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研究再上新台阶,2023年6月17—18日,由当代中国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中心、苏州城市学院当代苏州研究院主办,《当代中国史研究》编辑部和苏州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央地关系与区域特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苏州举行。来自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苏州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大学
  • 摘要[ Word 2182617.0 KB ] 2023 Vol.30 No.5 页码:
  • 当代中国研究所举办首届新中国史研究全国性青年论坛
    148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刘鑫鑫
  •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新中国史研究高质量发展,7月14日,当代中国研究所在北京举办“新中国史研究的现状与趋势”首届新中国史研究全国性青年论坛。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寇伟,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副所长左玉河、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部副主任贺新元,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左凤荣,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高正礼等出席论坛。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 摘要[ Word 2161452.0 KB ] 2023 Vol.30 No.5 页码:
  • 习近平总书记致国史学会成立30周年贺信精神与新中国史研究——第23届国史学术年会学术总结
    133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当代中国研究所新中国历史经验研究中心
  • 习近平总书记致国史学会成立30周年贺信与新中国史研究,是贺信自2022年12月8日发表近一年以来国史研究工作的鲜明主线与基本脉络,更是国史研究事业在贺信精神的引领和指导下不断发展的集中体现。贺信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科学、关于党史国史论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史研究事业在新时代发展的基本遵循、时代内涵与鲜明特征。
  • 摘要[ Word 1344560.0 KB ] 2023 Vol.30 No.6 页码:
  • 李毅:深刻认识砥砺奋进的新时代这十年——读《新时代这十年》丛书
    2138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李毅
  •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十年来,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的复杂局面,面对世所罕见、史所罕见的世纪疫情等风险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
  • 摘要[ Word 2074662.0 KB ] 2023 Vol.30 No.1 页码:
  • 王均伟:凝聚时代共识 书写时代华章——《新时代这十年》丛书评介
    241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王均伟
  • 在全党全社会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新时代这十年》丛书(10卷本,当代中国出版社、重庆出版社2022年版)是当代中国研究所学思践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成果,更是为党的二十大献上的一份厚重礼物。
  • 摘要[ Word 1428287.0 KB ] 2023 Vol.30 No.1 页码:
  • 闫立光:中俄深化档案汇编合作的重要成果——《中苏文化关系档案文献汇编(1949—1960年)》评介
    438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闫立光
  • 2022年11月,《汇编》由清华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该书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档案局和俄罗斯联邦档案署联合编纂,收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至1960年期间中苏两国在科学、教育、文学、艺术、体育、大众传媒、出版、图书馆、博物馆、档案等领域友好交流的重要历史档案文献,全面反映了这一时期中苏两国人文领域合作交往的历史,为拓展和深化中苏关系史研究特别是中苏文化关系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文献支撑。
  • 摘要[ Word 3595391.0 KB ] 2023 Vol.30 No.4 页码:
  • 杨凤城:浅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知识体系建构问题
    1668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杨凤城
  • 加快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笔谈我刊特邀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院长、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杨凤城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历史研究院左玉河工作室首席专家左玉河研究员,当代中国研究所理论研究室副主任王爱云研究员,就如何加快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展开讨论,以飨读者。
  • 摘要[ Word 7964207.0 KB ] 2023 Vol.30 No.5 页码:
  • 左玉河|问题、史料与范式:建构国史自主知识体系的关键环节
    1602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左玉河
  • 加快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笔谈我刊特邀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院长、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杨凤城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历史研究院左玉河工作室首席专家左玉河研究员,当代中国研究所理论研究室副主任王爱云研究员,就如何加快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展开讨论,以飨读者。
  • 摘要[ Word 4316680.0 KB ] 2023 Vol.30 No.5 页码:
  • 王爱云:新时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知识创新刍议
    174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王爱云
  • 加快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笔谈我刊特邀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院长、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杨凤城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历史研究院左玉河工作室首席专家左玉河研究员,当代中国研究所理论研究室副主任王爱云研究员,就如何加快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展开讨论,以飨读者。
  • 摘要[ Word 6004155.0 KB ] 2023 Vol.30 No.5 页码:
  • 李捷 陈美芳:毛泽东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创性贡献
    166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李捷 陈美芳
  •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把中国建设成为独立、民主、富强、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创奠基、大力发展到新时代的成功推进和拓展这样大的历史脉络来考察,可以更加深切地认识到毛泽东对中国式现代化做出的开创性历史贡献:一是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奠定了实践基础,二是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奠定了物质基础,三是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奠定了理论基础,四是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奠定了制度基础,五是初步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显著特色。在此基础
  • 摘要[ Word 1158848.0 KB ] 2023 Vol.30 No.6 页码:
  • 柳建辉 周伟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制度根基和根本保障——对毛泽东筹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构想的再认识
    160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柳建辉 周伟东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对建国目标、建国主体、建国方式等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要建立一个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参加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基本构想,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毛泽东关于筹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构想的伟大实践,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制度根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提供了根本保障,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 摘要[ Word 1153472.0 KB ] 2023 Vol.30 No.6 页码:
  • 李彪:卫生何以服务于工业生产——新中国成立后车间医师制引入、运作与效用
    153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李彪
  • 卫生工作对工业生产发挥着重要的保障作用,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建设先进工业化国家的目标追求,保证广大工人的身体健康进而保障工业生产的顺利进行无疑是国家卫生部门的重要工作。1954 年开始在全国国营和公私合营厂矿大范围推广的车间医师制契合了这种需求。车间医师制要求厂矿医务工作者深入工人生产、生活一线,及时发现、调查各种致病原因,对患者进行系统防治,凸显了“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车间医师制的实施取得了良好效果,有效保障了工人身体健康、提高了工人的劳动效率,为实现“卫生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目标发挥了
  • 摘要[ Word 6932866.0 KB ] 2023 Vol.30 No.1 页码:
  • 章舜粤:1950年寒衣劝募运动研究
    1572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章舜粤
  • 1950年9月起至年底,为了解决皖北、苏北、河北、河南等地灾民过冬寒衣问题,党和政府发起了一场寒衣劝募运动。通过建立严密的寒衣劝募组织网,开展广泛深入的宣传动员,进行多种多样的劝募活动,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全国共募集寒衣688.75万余套。寒衣劝募运动既帮助灾民度过了寒冬,又有利于党和政府推进对旧救济福利团体的团结改造工作;既增强了人民群众对新生人民政权的政治认同,又积累了宝贵的成功经验。寒衣劝募运动中所展现的人民群众互助互济的感人精神和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是我们今天仍然要继承和发扬的。
  • 摘要[ Word 5498233.0 KB ] 2023 Vol.30 No.1 页码:
  • 郭玮:卫运河防汛体系建立的历史考察
    212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郭玮
  • 卫运河防汛工作关系沿线民众的生计与安危。新中国成立前该河的防汛工作杂乱无章,给沿河人民群众带来了无尽伤害。新中国成立后,在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基础上,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卫运河的防汛工作:一是重视组织建设和人才培养,二是做好流域内协同防汛工作,三是做好思想动员工作,四是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卫运河防汛体系逐步建立,防汛工作卓见成效,最大程度保证了流域内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 摘要[ Word 6399957.0 KB ] 2023 Vol.30 No.3 页码:
«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