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关昕:“一五”计划时期文物展览会述论
156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关昕
-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一五”计划的实施,国家基本建设大规模开展,全国各地广泛举办文物展览会,以推广文物考古知识,宣传文物保护政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文物展览会的举办加强了国家基本建设与文物保护工作的紧密配合,为培育人民群众文物保护观念奠定了基础;进一步凸显了出土文物的学术价值,带动了历史学、考古学等学者在探索中华文明起源、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形成与发展等方面的深入思考。这一时期举办文物展览会的实践经验也为后来我国文物考古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历史启示。
- 摘要[ Word 8646143.0 KB ] 2023 Vol.30 No.3 页码:
|
|
- 王慧斌:新中国科学技术奖励制度的初步建立(1949—1966年)
153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王慧斌
- 1949—1966年是新中国科学技术奖励制度初步建立的阶段。20世纪50年代,按照是否与生产直接相关,国家分别设立了对发明、技术改进及合理化建议的奖励与中国科学院科学奖金,有效激发了广大技术人员、职工群众和科技工作者的创造热情。60年代初, 国家对科学技术奖励制度进行了调整,实施了发明奖励和技术改进奖励。总体来看,这一时期的科学技术奖励制度具有服务国家生产建设需要、兼顾专业科学研究与群众发明、精神奖励与物质奖励相结合并以精神奖励为主的特点。
- 摘要[ Word 8399982.0 KB ] 2023 Vol.30 No.3 页码:
|
|
- 郭玮:卫运河防汛体系建立的历史考察
206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郭玮
- 卫运河防汛工作关系沿线民众的生计与安危。新中国成立前该河的防汛工作杂乱无章,给沿河人民群众带来了无尽伤害。新中国成立后,在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基础上,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卫运河的防汛工作:一是重视组织建设和人才培养,二是做好流域内协同防汛工作,三是做好思想动员工作,四是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卫运河防汛体系逐步建立,防汛工作卓见成效,最大程度保证了流域内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 摘要[ Word 6399957.0 KB ] 2023 Vol.30 No.3 页码:
|
|
- 《当代中国史研究》2023年第4期目录
275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编辑部
-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工农城乡赋能:由强调单向作用向互促互补拓展 郑有贵( 4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研究·20纪50年代中国农业革命实践与社会主义乡村建设 苏泽龙( 20 )新中国成立初期司法改革运动缘起新探——以对旧司法人员的政策调整为线索 黎田( 31 )
·改革开放史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历程、成就与经验启示 刘艳红( 48 )论科研院所的转制之路 韩晋芳( 64 )
·经济史研究·1952年华东区城乡物资交流大会研究 刘亚娟 刘辰宇( 78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研究成果·《人民手册》:新中国史
- 摘要[ Word 599308.0 KB ] 2023 Vol.30 No.4 页码:
|
|
- 郑有贵|工农城乡赋能:由强调单向作用向互促互补拓展
199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郑有贵
-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 将“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明确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目标内涵,工农城乡赋能发生了历史性拓展。基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工农相互赋能由强调单向作用的以工促农拓展为强调双向作用的工农互促,明确了工业与农业要相互赋能和实现共同发展;基于城镇和乡村是互促互进、共生共存的认识,城乡相互赋能由强调单向作用的以城带乡拓展为强调双向作用的城乡互补,明确了城镇与乡村要相互赋能和实现互补互进。工农城乡相互赋能由强调单向作
- 摘要[ Word 10098128.0 KB ] 2023 Vol.30 No.4 页码:
|
|
- 苏泽龙: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业革命实践与社会主义乡村建设
223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苏泽龙
- 20世纪50年代,国家通过乡村组织建设为农业革命实践提供了制度保证,以广大群众参与为主体的农具革新成为农业革命实践的主要内容。与此同时,在生产领域开展的农具革新工作渗透到农村社会生活中,对于促进农村的组织建设、改变生产方式、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群众思想觉悟等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农业革命实践对乡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了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因此,这一时期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以农具革新为突破口的农业革命实践,从其功用的角度来讲是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而从其达到的实际
- 摘要[ Word 6577205.0 KB ] 2023 Vol.30 No.4 页码:
|
|
- 黎田:新中国成立初期司法改革运动缘起新探——以对旧司法人员的政策调整为线索
224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黎田
- 1952—1953年司法改革运动是党和政府领导人民群众全方位改造司法机关、探索建立人民司法制度的重要部署。司法改革运动的兴起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清理“中层”运动、“三反”运动密切相关,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推动司法建设认识的不断深化。司法改革运动解决了法院系统因留用旧司法人员导致旧法观点和旧司法作风残余等问题,坚持和加强了党对司法机关的领导,在制度建设、组织建设等方面促进了新中国人民司法体系的发展,为1953年开启的大规模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司法保障。
- 摘要[ Word 10322928.0 KB ] 2023 Vol.30 No.4 页码:
|
|
- 刘艳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历程、成就与经验启示
229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刘艳红
- 农业农村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农业强国的重大历史使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经历了应用起步、组织建构、体系建设和全面提速四个阶段,并取得重大历史成就: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农村通信网络和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农业生产由机械化自动化迈向数字化智慧化新阶段、电子商务实现跨越式发展、农村基层治理和公共服务数字化水平显著提升、网络扶贫助力脱贫攻坚全面胜利,城乡融合发展格局加快形成。中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的实践历程不仅反映了信息化发
- 摘要[ Word 10012936.0 KB ] 2023 Vol.30 No.4 页码:
|
|
- 杨胜群:深化新中国史研究 激励人们坚定历史自信
214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杨胜群
- 学习习近平致国史学会成立30 周年贺信精神笔谈习近平总书记一贯重视历史学习和历史研究工作,特别是强调全党要通过学习、总结和研究党的历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坚定历史自信。他还明确指出,坚定历史自信,就是要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在致国史学会成立30周年贺信中,他提出:国史研究工作要“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创新宣传形式,加强教育引导,激励人们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更好凝聚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
- 摘要[ Word 3200027.0 KB ] 2023 Vol.30 No.1 页码:
|
|
- 王炳林:构建新中国史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
223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王炳林
- 学习习近平致国史学会成立30周年贺信精神笔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以下简称国史学会)成立3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希望国史学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为指导,进一步团结全国广大国史研究工作者,牢牢把握国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创新宣传方式,加强教育引导,激励人们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更好凝聚团结奋斗的精神力量,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新贡献。”
- 摘要[ Word 3725183.0 KB ] 2023 Vol.30 No.1 页码:
|
|
- 辛向阳:研究国史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
265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辛向阳
- 学习习近平致国史学会成立30周年贺信精神笔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以下简称国史学会)成立3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向学会发来贺信:“希望国史学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为指导,进一步团结全国广大国史研究工作者,牢牢把握国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创新宣传方式,加强教育引导,激励人们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这指出了国史研究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新时代国史研究指明了方向。我这里着重谈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问题。
- 摘要[ Word 3112784.0 KB ] 2023 Vol.30 No.1 页码:
|
|
- 宋月红:新时代新征程深入推进新中国史研究繁荣发展
2078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宋月红
- 学习习近平致国史学会成立30周年贺信精神笔谈习近平总书记致国史学会成立30周年贺信,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中国史研究、宣传和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同时是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高度,在新中国史研究、宣传和教育事业发展成就与经验的基础上,深刻阐明这一事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和规律性认识,主要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为指导,牢牢把握国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中国史重要论述的有机组成部
- 摘要[ Word 3719628.0 KB ] 2023 Vol.30 No.1 页码:
|
|
- 徐行:新中国行政监察体制的建立与初步运行(1949—1954年)
2382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徐行
- 1949 年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人民监察委员会是高于部级的行政监察机构,它成立后一边积极开展行政监察工作,一边不断完善各级监察机构和政策法规。周恩来领导制定了监察工作的基本方针、基本原则和若干具体政策,并提出要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发动群众开展监察工作。1949—1954 年,我国行政监察体制的建立和初步运行取得了显著成就,紧密配合当时党和国家的主要工作,制定实施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形成了较完善的行政监察体系,其实践探索对深化当今我国监察体制的改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
- 摘要[ Word 8182369.0 KB ] 2023 Vol.30 No.1 页码:
|
|
- 郭双林:进一步深化对红旗渠工程的学术性研究
224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郭双林
- 红旗渠工程是新中国建设史上的一大奇迹。目前的红旗渠研究,宣传性成果多,学术性研究成果少。在宣传方面,红旗渠闻名海内外,在学术性研究方面,红旗渠研究至今仍主要被作为一个地方个案来看待。为改变这一现状,也为了客观估价红旗渠工程在当代中国的历史地位,史学界有必要进一步深化对红旗渠工程的学术性研究。其中首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史料建设。当然,一些理论问题仍有进一步开掘的余地,如红旗渠建设的必然性与时代性问题等。以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著述中很少提到红旗渠,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从纯学术的角度看,主流史学界对其
- 摘要[ Word 8989828.0 KB ] 2023 Vol.30 No.1 页码:
|
|
- 林升宝 张恽:20世纪80年代上海青年服务队再研究
278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林升宝 张恽
- 1980 年2 月23 日,全国第一支青年服务队——上海自行车三厂青年服务队诞生。青年服务队出现于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并非历史的偶然,而是特殊社会历史环境下众多因素交织、联合和相互作用的结果。青年服务队的历史脉络显示,这一青年思想政治引领的形式,既适应了改革开放后人民对物质文明的迫切需要,同时又反映了青年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自觉追求,因此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成为中国青年志愿服务的雏形,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教育意义以及经济意义。
- 摘要[ Word 4676135.0 KB ] 2023 Vol.30 No.1 页码:
|
|
- 胡荣荣:香港国安法实施以来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发展
277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胡荣荣
- 受历史原因影响和反中乱港势力误导,香港爱国主义教育长期缺失。《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的制定实施,为香港爱国主义教育的推进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香港的教育、媒体等重点领域逐步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反中乱港组织等被逐步清除,爱国主义制度规范等逐步建立,建立健全与“一国两制”相适应的教育体系迈出关键步伐。香港爱国主义教育成效逐步显现,爱国主义教育话语体系不断完善,实践载体不断丰富,教育氛围日益浓厚。香港爱国主义教育取得的进展得益于中共中央的坚强领导和特区政府主体责任的落实,为筑牢香港
- 摘要[ Word 7372608.0 KB ] 2023 Vol.30 No.1 页码:
|
|
- 杨越:1949—1952年黑龙江地区新式农具推广工作研究
2758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杨越
- 1949—1952 年,为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党和政府在全国尤其是在老解放区开展新式农具的推广工作。为此,黑龙江地区在东北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进行了积极的新式农具推广实践,主要包括:及时掌握和应对新式农具推广工作中显现的问题,将国家经济扶持与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相结合,调试并确定新式农具研制过程和制造标准,建立新式农具推广站,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农民技术员和技术干部,为新式农具有序推广做好了组织、技术、方法、队伍准备。新式农具在黑龙江地区的推广,带动了当地农业生产秩序的恢复,巩固和促进了农业互助合作运动,激发了农
- 摘要[ Word 5724594.0 KB ] 2023 Vol.30 No.1 页码:
|
|
- 李毅:深刻认识砥砺奋进的新时代这十年——读《新时代这十年》丛书
209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李毅
-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十年来,面对百年变局和世纪疫情相互叠加、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的复杂局面,面对世所罕见、史所罕见的世纪疫情等风险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如期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新征程。
- 摘要[ Word 2074662.0 KB ] 2023 Vol.30 No.1 页码:
|
|
- 王均伟:凝聚时代共识 书写时代华章——《新时代这十年》丛书评介
2378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王均伟
- 在全党全社会喜迎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之际,《新时代这十年》丛书(10卷本,当代中国出版社、重庆出版社2022年版)是当代中国研究所学思践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成果,更是为党的二十大献上的一份厚重礼物。
- 摘要[ Word 1428287.0 KB ] 2023 Vol.30 No.1 页码:
|
|
- 杨凤城:浅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知识体系建构问题
159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杨凤城
- 加快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笔谈我刊特邀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院长、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杨凤城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历史研究院左玉河工作室首席专家左玉河研究员,当代中国研究所理论研究室副主任王爱云研究员,就如何加快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展开讨论,以飨读者。
- 摘要[ Word 7964207.0 KB ] 2023 Vol.30 No.5 页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