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辛向阳:研究国史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
273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辛向阳
- 学习习近平致国史学会成立30周年贺信精神笔谈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以下简称国史学会)成立30周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向学会发来贺信:“希望国史学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为指导,进一步团结全国广大国史研究工作者,牢牢把握国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不断提高研究水平,创新宣传方式,加强教育引导,激励人们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这指出了国史研究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新时代国史研究指明了方向。我这里着重谈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问题。
- 摘要[ Word 3112784.0 KB ] 2023 Vol.30 No.1 页码:
|
|
- 宋月红:新时代新征程深入推进新中国史研究繁荣发展
212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宋月红
- 学习习近平致国史学会成立30周年贺信精神笔谈习近平总书记致国史学会成立30周年贺信,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新中国史研究、宣传和教育事业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同时是站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高度,在新中国史研究、宣传和教育事业发展成就与经验的基础上,深刻阐明这一事业发展的重大意义和规律性认识,主要是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最新成果为指导,牢牢把握国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中国史重要论述的有机组成部
- 摘要[ Word 3719628.0 KB ] 2023 Vol.30 No.1 页码:
|
|
- 周进|共建“一带一路”:发展历程、主要成果与重要经验
301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周进
-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伟大实践。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以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重点,从理念到蓝图,从方案到实践,从愿景到现实,从谋篇布局到精耕细作,已经发展成为惠及全球发展的重要国际公共产品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实践平台。共建“一带一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积累了值得珍视的重要经验。
- 摘要[ Word 10222835.0 KB ] 2023 Vol.30 No.3 页码:
|
|
- 陈锋:试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历史主动精神
220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陈锋
- 在探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党和国家形成了一系列发扬历史主动精神的认识和经验,主要包括: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器,把握历史规律,发挥人民群众主人翁作用;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事求是,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增强历史主动,站在历史正确和文明进步一边,为人类现代化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这些认识和经验为我们以历史主动精神进一步深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精神密码。
- 摘要[ Word 5726770.0 KB ] 2023 Vol.30 No.3 页码:
|
|
- 郑有贵|工农城乡赋能:由强调单向作用向互促互补拓展
206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郑有贵
- 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 将“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明确为新型工农城乡关系的目标内涵,工农城乡赋能发生了历史性拓展。基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工农相互赋能由强调单向作用的以工促农拓展为强调双向作用的工农互促,明确了工业与农业要相互赋能和实现共同发展;基于城镇和乡村是互促互进、共生共存的认识,城乡相互赋能由强调单向作用的以城带乡拓展为强调双向作用的城乡互补,明确了城镇与乡村要相互赋能和实现互补互进。工农城乡相互赋能由强调单向作
- 摘要[ Word 10098128.0 KB ] 2023 Vol.30 No.4 页码:
|
|
- 欧阳雪梅 冀新婷:建设网络文明 共建网上美好精神家园
164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欧阳雪梅 冀新婷
- 伴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空间成为人类生产生活的新空间,对舆论生态、媒体格局、传播方式带来了深刻变革,互联网成为意识形态斗争的主战场、主阵地、最前沿。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握大势,为把互联网这个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增量,提出建设网络文明,并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党的创新理论团结凝聚亿万网民,培育积极健康向上向善的网络文化,共建网上美好精神家园,以网络文明助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 摘要[ Word 8806523.0 KB ] 2023 Vol.30 No.5 页码:
|
|
- 顾训宝:中共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理论与实践
208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顾训宝
-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的一次伟大觉醒,全面深化改革开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时代的接续奋斗。中共十八大以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理论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中产生,经历了概念演变、理论建构和实践推进的形成过程。十年来,中国共产党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实践中取得了历史性伟大成就,积累了宝贵历史经验,为新时代新征程继续推进这项战略任务提供了重要遵循。
- 摘要[ Word 11235685.0 KB ] 2023 Vol.30 No.5 页码:
|
|
- 罗文东 李龙强: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历史地位、理论贡献和指导意义
1672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罗文东 李龙强
-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党领导文化工作的历史经验和伟大成果的理论总结,极大地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本质规律的认识,不仅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和中华文化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而且在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发展史乃至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都具有重大意义。“第二个结合”不仅是又一次思想解放,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而且是习近平文化思想成熟的标志,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新境界。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推进“两个结合”取得的重要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同当今中国文化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丰富
- 摘要[ Word 1140234.0 KB ] 2023 Vol.30 No.6 页码:
|
|
- 《当代中国史研究》召开七届四次编委会
139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易海涛
-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以下简称国史学会)成立30周年贺信精神,更好地总结办刊经验,提升办刊质量,推动刊物高质量发展,2023年2月21日,《当代中国史研究》七届四次编委会在京召开,来自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的20余位编委以及《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人大复印报刊资料》等刊物代表参加了会议。
- 摘要[ Word 1434719.0 KB ] 2023 Vol.30 No.2 页码:
|
|
- “央地关系与区域特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苏州召开
1489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豆艳荣
- 为系统梳理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经验和理论探索,推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发展史研究再上新台阶,2023年6月17—18日,由当代中国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中心、苏州城市学院当代苏州研究院主办,《当代中国史研究》编辑部和苏州城市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央地关系与区域特点: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与实践”学术研讨会在苏州举行。来自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当代中国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南开大学、苏州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大学
- 摘要[ Word 2182617.0 KB ] 2023 Vol.30 No.5 页码:
|
|
- 当代中国研究所举办首届新中国史研究全国性青年论坛
151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刘鑫鑫
-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推动新中国史研究高质量发展,7月14日,当代中国研究所在北京举办“新中国史研究的现状与趋势”首届新中国史研究全国性青年论坛。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寇伟,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副所长左玉河、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部副主任贺新元,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左凤荣,北京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高正礼等出席论坛。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
- 摘要[ Word 2161452.0 KB ] 2023 Vol.30 No.5 页码:
|
|
- 习近平总书记致国史学会成立30周年贺信精神与新中国史研究——第23届国史学术年会学术总结
135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当代中国研究所新中国历史经验研究中心
- 习近平总书记致国史学会成立30周年贺信与新中国史研究,是贺信自2022年12月8日发表近一年以来国史研究工作的鲜明主线与基本脉络,更是国史研究事业在贺信精神的引领和指导下不断发展的集中体现。贺信精神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科学、关于党史国史论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史研究事业在新时代发展的基本遵循、时代内涵与鲜明特征。
- 摘要[ Word 1344560.0 KB ] 2023 Vol.30 No.6 页码:
|
|
- 秦世洪:初级社带动下的互助组第二次大发展(1953—1955年)——以贵州省为中心的考察
171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秦世洪
- 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确定以后,在“办好农业生产合作社,即可带动互助组大发展”方针的指导下,贵州省农业生产互助组迎来了第二次大发展。相比第一次大发展, 第二次大发展从注重数量转向质量与数量并行发展,进行内部优化组合 , 增加社会主义因素,实质上是常年互助组的大发展。互助组第二次大发展改善了农民生活水平,为初级社的发展及其高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种扎牢基础、厚积薄发的思路对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着重要的历史借鉴意义。
- 摘要[ Word 5649205.0 KB ] 2023 Vol.30 No.1 页码:
|
|
- 蔡少燕:新中国野生动物保护与规范利用的历史考察
264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蔡少燕
- 野生动物保护与规范利用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以来, 野生动物保护与规范利用经历了从“重利用”到“寻求利用与保护的平衡”再到“重保护” 的历史进程,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实际的野生动物保护与规范利用之路,经历了“狩猎增产与保护意识形成”“护、养、猎并举”“自然保护区恢复重建”“加强资源保护、积极驯养繁殖、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优先、规范利用、严格监管”五个阶段,并积累了丰富经验, 包括: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形成“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共同保护与规范利用的格局;完善法律法规,为保护与规范利用
- 摘要[ Word 9191832.0 KB ] 2023 Vol.30 No.2 页码:
|
|
- 杨凤城:浅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知识体系建构问题
1712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杨凤城
- 加快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笔谈我刊特邀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院长、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杨凤城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历史研究院左玉河工作室首席专家左玉河研究员,当代中国研究所理论研究室副主任王爱云研究员,就如何加快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展开讨论,以飨读者。
- 摘要[ Word 7964207.0 KB ] 2023 Vol.30 No.5 页码:
|
|
- 左玉河|问题、史料与范式:建构国史自主知识体系的关键环节
165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左玉河
- 加快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笔谈我刊特邀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院长、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杨凤城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历史研究院左玉河工作室首席专家左玉河研究员,当代中国研究所理论研究室副主任王爱云研究员,就如何加快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展开讨论,以飨读者。
- 摘要[ Word 4316680.0 KB ] 2023 Vol.30 No.5 页码:
|
|
- 王爱云:新时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知识创新刍议
180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王爱云
- 加快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笔谈我刊特邀中国人民大学中共党史党建学院院长、中共党史党建研究院院长杨凤城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历史研究院左玉河工作室首席专家左玉河研究员,当代中国研究所理论研究室副主任王爱云研究员,就如何加快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学科自主知识体系展开讨论,以飨读者。
- 摘要[ Word 6004155.0 KB ] 2023 Vol.30 No.5 页码:
|
|
- 李捷 陈美芳:毛泽东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创性贡献
171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李捷 陈美芳
-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把中国建设成为独立、民主、富强、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开创奠基、大力发展到新时代的成功推进和拓展这样大的历史脉络来考察,可以更加深切地认识到毛泽东对中国式现代化做出的开创性历史贡献:一是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奠定了实践基础,二是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奠定了物质基础,三是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奠定了理论基础,四是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奠定了制度基础,五是初步形成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特征、显著特色。在此基础
- 摘要[ Word 1158848.0 KB ] 2023 Vol.30 No.6 页码:
|
|
- 柳建辉 周伟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制度根基和根本保障——对毛泽东筹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构想的再认识
164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柳建辉 周伟东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对建国目标、建国主体、建国方式等基本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提出要建立一个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参加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基本构想,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毛泽东关于筹建中华人民共和国基本构想的伟大实践,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制度根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提供了根本保障,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 摘要[ Word 1153472.0 KB ] 2023 Vol.30 No.6 页码:
|
|
- 燕美|“将军出国”:新中国首批驻外大使的历史考察
195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燕美
- 新中国首批驻外大使的派驻是中共中央探索建立新型外交关系的重要实践。在当时复杂的外交形势下,中共中央组建了首批以军队干部为主体的驻外大使队伍,并对其进行了专门培训与指导。在驻外过程中,驻外大使注重使馆内部管理与建设,重点进行对外友好交际工作,积极开展驻外调查研究,妥善处理原国民党政府外交部起义人员并积极同帝国主义反动势力展开斗争。首批驻外大使的派驻与实践不仅为外交工作积累了经验,而且对塑造新中国的国际形象、深化与巩固中国同驻在国之间的友好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 Word 1456286.0 KB ] 2023 Vol.30 No.6 页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