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正文

2010 年以来“大跃进”研究若干问题综述
[中文引用] [英文引用]
[HTML下载] [Word下载] [发表评论] [查看评论] [加入收藏][1638人次已阅读该文]
李?庆?刚
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
摘要:
Abstract:
关键词:2010 年以来 “大跃进”研究 问题 综述
Keywords:
分类号:K27;D651
出版年·卷·期:2017·24·第1期
页码:
DOI:
参考文献:[1]黄红宾:《试论“大跃进”发动的原因》,《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 年第 5 期。[2]张凯:《“大跃进”运动的历史成因探析》,《学理论》2012 年第 18 期。[3]王向清:《“大跃进”运动的理性审视》,《湖湘论坛》2012 年第 1 期。[4]吴继轩:《从国际视角看毛泽东发动“大跃进”的历史动因》,《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 年第 4 期。[5]张春慧、刘庆乐:《中国“大跃进”与苏联模式关系探究》,《社会科学家》2010 年第 9 期。[6]李景贤:《“大跃进”运动中的苏联因素》,《党史博览》2013 年第 9 期。[7]武国友:《社会主义阵营的和平竞赛大潮与中国的“大跃进”运动》,《当代中国史研究》2014 年第 3 期。[8]王向清 :《“大跃进”时期中国共产党重要会议及特点述论》,《党史研究与教学》2012 年第 4 期。[9]庾新顺:《南宁中央工作会议始末》,《传承》2014 年第 2 期。[10]项东民、安熠辉:《吹响“大跃进”冲锋号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文史精华》2011 年第 3 期。[11]罗平汉:《发动“大跃进”的 1958 年南宁会议》,《党史文苑》2014 年第 21 期;罗平汉:《助推“大跃进”运动的成都会议》,《党史文苑》2015 年第 9 期。[12]赵文:《大跃进运动发起与形成过程中的社会心理简析》,《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年第 23 期。[13]廖灵丹:《信息误导与新中国建立后社会主义道路探索中的决策失误》,《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年第 5 期。[14]王润东:《党员行为规范与“大跃进”的决策》,《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汉文综合版)》2010 年第 4 期。[15]王向清、熊雄、李美华:《“大跃进”时期的唯意志论倾向及其反思》,《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年第 2 期。[16]李淑妍:《对大跃进中的两个理论的认识》,《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 年第 7 期。[17]李春峰:《“大跃进”的前奏:兴修农田水利建设运动》,《沧桑》2010 年第 2 期。[18]柳森:《论“大跃进”期间江苏省农村劳动组织模式的调整》,《前沿》2014 年第 5 期。[19]施亚利:《大跃进时期江苏省的血防工作》,《历史教学》2011 年第 18 期。[20]夏林:《江苏省“大跃进”运动的重要转折——中共江苏省委三届十三次会议纪实》,《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 年第 4 期;夏林:《“大跃进”后期江苏农村的民主革命补课运动》,《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2 年第 1 期。[21]赵筱侠:《“大跃进”时期江苏省的梯级河网化运动》,《江苏社会科学》2011 年第 6 期。[22]马海涛:《“大跃进”时期苏州地区的“大炼钢铁”运动述评》,《世纪桥》2014 年第 1 期。[23]黄啸:《大跃进前后上海与各地的协作关系》,《上海党史与党建》2011 年第 5 期。[24]王道军:《大跃进时代的上海工业》,《上海国资》2011 年第 5 期。[25]〔韩〕郑承敏、〔中〕赵峥:《生产与生活:“大跃进”和经济困难时期的上海里弄公共食堂》,《当代中国史研究》2014 年第 1 期。[26]刘彦文:《“大跃进”时期的甘肃引洮工程述评》,《中共党史研究》2013 年第 5 期。[27]郭峰:《“大跃进”时期甘肃的粮食问题及人口状况研究》,《长治学院学报》2010 年第 3 期。[28]李旭东:《大跃进时期瓜州的大炼钢铁热潮》,《民主协商报》2010 年 5 月 28 日。[29]欧大军:《广东“大跃进”运动的启示──基于理性行政决策的思考》,《红广角》2011 年第 4 期。[30]廖显辉:《韶关地区“大跃进”与人民公社化运动述评》,《韶关学院学报》2012 年第 9 期。[31]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征研二处:《重庆“大跃进”运动》,《红岩春秋》2012 年第 1 期。[32]闫存庭:《“大跃进”时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私招劳动力问题探析》,《党史研究与教学》2014 年第 6 期。[33]梁志远:《“大跃进”在安徽亳县》,《江淮文史》2011 年第 2 期。[34]何翔:《大跃进时期,高鹤县的“反瞒产”运动》,《源流》2011 年第 3 期。[35]魏曼华:《反思大跃进中的“教育革命”》,《教育学报》2013 年第 2 期;罗平汉:《1958 年的“教育革命”》,《党史文苑》2014 年第 19 期。[36]王守梅:《“大跃进”时期教育的研究与反思》,《文教资料》2011 年第 31 期。[37]黄金魁:《“大跃进”时期〈红旗〉杂志对职工业余教育的宣传》,《惠州学院学报》2015 年第 2 期。[38]李丹:《高等教育“大跃进”原因探析》,《知识经济》2011 年第 12 期。[39]李均:《“大跃进”时期“十五年普及高等教育运动”始末》,《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 年第 6 期。[40]高军峰:《“大跃进”中的高校招生》,《文史精华》2013 年第 7 期。[41]张鸣:《高教也曾大跃进》,《视野》2010 年第 12 期。[42]傅颐:《“大跃进”前后高等学校文科教材建设的历史回眸——兼论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体系的初创》,《中共党史研究》2010 年第 8 期。[43]马云:《20 世纪 50 年代末的中国社会控制与农村扫盲“大跃进”》,《大家》2010 年第 10 期。[44]孟祥才:《扫盲也要大跃进》,《文史博览》2012 年第 7 期。[45]林琴玉:《“大跃进”与福建戏曲学校历史研究》,《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 年第 5 期。[46]崔禄春:《科技“大跃进”运动评析》,《北京党史》2013 年第 2 期。[47]王淑姣:《“大跃进”时期的科技运动述略》,《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 年第 1 期。[48]宋冰杰、刘磊:《科技大跃进发动的原因考量》,《传承》2012 年第 16 期;宋冰杰、刘磊:《向科学技术进军 : 科技大跃进的最初发动》,《神州》2012 年第 26 期。[49]朱云河:《从“土洋并举”到“以土为主”——“大跃进”时期技术革命方法的嬗变》,《北京党史》2011 年第 6 期;朱云河:《“大跃进”时期中国农村的技术革命运动》,《中共党史研究》2010 年第11 期。[50]李安峰:《“大跃进”时期农具改革运动透析》,《农业考古》2015 年第 4 期。[51]张程、胡化凯:《“大跃进”期间制药行业的“超声波化”运动》,《当代中国史研究》2014 年第 2 期。[52]常江:《“大跃进”与电视 : 浅析中国电视诞生的政治语境》,《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4 年第 5 期。[53]牟善武、宗有智、牟善文、李鹏:《揭示“大跃进”对我国体育的影响》,《当代体育科技》2014 年第 22 期。[54]张金林:《“大跃进”时期的爱国卫生运动论析》,《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5 年第 4 期。[55]李鹏:《“大跃进”时期广东省实行“劳卫制”述论》,《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14 年第 10 期。[56]黄苏芬、周家华:《对我国大跃进时期出版工作的回顾与思考》,《编辑之友》2011 年第 5 期。[57]余明霞:《我国“大跃进”时期农村图书馆建设特点解读》,《图书馆建设》2015 年第 8 期。[58]刘建美:《“大跃进”期间考古工作述析》,《党史研究与教学》2010 年第 4 期。[59]朱安平:《1958 年的电影“大跃进”》,《党史博览》2014 年第 2 期。[60]龚艳、段岚丽:《1958~1965:艺术性纪录片与大跃进》,《电影艺术》2014 年第 4 期。[61]周震:《“大跃进”时期劳动力问题探析》,《宜春学院学报》2010 年第 11 期。[62]朱显灵、丁兆君、胡化凯:《“大跃进”期间的深耕土地运动》,《当代中国史研究》2011 年第 2 期。[63]钟霖湘:《略论“大跃进”时期的深翻土地运动》,《党史研究与教学》2011 年第 4 期。[64]李隆虎:《食与权:“大跃进”时期粮食流转体制的研究——以贵州省北洁地区为例》,《社会》2011年第 5 期。[65]高其荣:《“大跃进”时期的“三三制”耕作制度述论》,《党史研究与教学》2011 年第 1 期。[66]高其荣:《大跃进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我国农村集市贸易政策述论》,《云梦学刊》2011 年第 6 期。[67]李微:《冲突与协调:国家权力、信用社与农民利益——“大跃进”背景下的山东省农村信用社》,《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年第 1 期。[68]刘练军:《“大跃进”中的人民司法》,《政法论坛》2013 年第 5 期。[69]李若建:《风起于青萍之末:“大跃进”时期的劳动教养与管制初探》,《开放时代》2013 年第 2 期。[70]张欢欢:《浅析大跃进时期知识分子界的“拔白旗、插红旗”运动》,《哈尔滨学院学报》2014 年第 6 期。[71]周冰:《大跃进文艺发生论》,《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年第 2 期。[72]周冰:《以群众运动实现文艺创制——对大跃进文艺生产机制的一种考量》,《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 年第 3 期。[73]李丹:《论“大跃进”时期“群众史”写作运动——兼及文学工作者心态》,《文学评论》2015 年第 6 期。[74]申燕:《“大跃进”与社会主义乌托邦戏剧》,《文艺研究》2013 年第 8 期。[75]冯长春、冯春玲:《豪情壮志的音乐年代——“大跃进”时期的音乐文化》,《音乐研究》2012 年第 3 期。[76]刘守华:《太白斗酒诗百篇,农民只需半杆烟——“大跃进”年代的群众文化》,《档案春秋》2013年第 5 期。[77]陈翔:《“大跃进”民歌文化现象初探》,《理论学刊》2011 年第 6 期。[78]吴雪梅:《公众性的凸显与公共性的缺失:新民歌创作的反思》,《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14 年第 2 期。[79]姜飞:《“大跃进民歌”与新中国形象的建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 年第 6 期。[80]于宁志:《文艺大跃进研究述评》,《科学·经济·社会》2011 年第 3 期。[81]段友文、杨晶:《论 1958 年新民歌的审美“二重性”》,《民间文化论坛》2014 年第 2 期。[82]夏杏珍:《新中国历史上的两次群众诗歌运动——“大跃进民歌”和“天安门诗歌”述评》,《当代中国史研究》2012 年第 2 期。[83]吕传彬:《“大跃进”时期的诗歌运动》,《云南档案》2014 年第 12 期。[84]陈艳:《“大跃进”时期的新美术运动》,《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 年第 3 期。[85]张荣国:《大跃进时期美术教育的特征与评价》,《创意设计源》2013 年第 2 期。[86]吴继金、贾向红:《农村壁画——大跃进年代的历史见证》,《兰台世界》2010 年第 1 期。[87]李方舟、郑思佳:《“百物鉴心”——大跃进时期新壁画运动之论考》,《河北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年第 6 期。[88]甘险峰:《如何看待“大跃进”新闻漫画》,《编辑之友》2011 年第 5 期。[89]陈信民:《师范生修水库的“奇迹”》,《文史博览》2015 年第 3 期。[90]陶渭熊、任兆祥:《“大跃进”年代的吃饭轶事》,《龙门阵》2012 年第 8 期。[91]陶才碧:《我们在饥饿的年代》,《文史精华》2013 年第 6 期。[92]吴明先:《大跃进年代的“开门办学”》,《世纪》2014 年第 2 期。[93]韩铁铮:《学术“大跃进”:两个月写部国史》,《文史博览》2015 年第 6 期。[94]华强:《亲历大跃进年代的中学学制改革》,《世纪》2014 年第 1 期。[95]卢惠龙:《我的大跃进记忆》,《文史天地》2013 年第 9 期。[96]张干:《回忆“工分工”的岁月》,《春秋》2014 年第 6 期。[97]达奇珍:《山阴路上的“大跃进”》,《档案春秋》2012 年第 6 期。[98]白兴:《想起徐水县“大跃进”》,《文史精华》2013 年第 6 期。[99]赵长根:《“大跃进”年代趣事多——我的大跃进亲历记》,《文史天地》2012 年第 4 期。[100]陈世高:《1958 年:应城造土飞机逸事》,《湖北档案》2015 年第 1 期。[101]林晰:《亲历“大跃进”岁月》,《书屋》2010 年第 12 期。[102]尧山璧:《徐水“大跃进”纪实》,《春秋》2010 年第 5 期。[103]刘期贵、刘树松:《“大跃进”后,湖南农民瞒天过海分田单干》,《文史博览》2010 年第 10 期。[104]黄建栋:《一份 1958 年大跃进时海门财贸系统的保证书》,《钟山风雨》2015 年第 2 期。[105]朱传棨:《“大跃进”记忆》,《中国涂料》2015 年第 2 期。[106]胡俊、甄橙访问整理:《“大跃进”期间抢救钢铁工人邱财康——张涤生访谈》,《中国科技史杂志》2011 年第 2 期。[107]杨尧、宋佳佳、崔叶竹:《浅析毛泽东的社会主义观——以大跃进、人民公社为视角》,《学理论》2012 年第 17 期;李玉伟:《“大跃进”时期,工业企业中“书记挂帅”初探》,《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5 年第 11 期;袁明:《大跃进运动的国际因素》,《黑龙江史志》2014 年第 1期;宋冰杰、刘磊:《向科学技术进军:科技大跃进的最初发动》,《神州》2012 年第 26 期;苏裴裴:《新时期“大跃进”事件再思考》,《北方文学(下半月)》2011 年第 2 期;江林泽:《试析“大跃进”运动中浮夸风的表现与影响》,《黑龙江史志》2014 年第 13 期;张琳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简析 “大跃进”运动的经验教训》,《金田》2012 年第 12 期。[108]陶侃:《建国初期党对社会主义曲折道路的探索——毛泽东、刘少奇、陈云对“大跃进”运动进行的反思》,《黑龙江史志》2014 年第 13 期。[109]鲁庆:《大跃进运动成因之思考》,《学周刊》2015 年第 28 期。[110]周涛:《“大跃进”成因探析》,《学理论》2012 年第 8 期。[111]王浩:《浅析大跃进发生的国际原因及对当今的启示》,《学理论》2010 年第 32 期。[112]杨能:《论“大跃进”、人民公社化的发起及其经验教训》,《群文天地》2013 年第 1 期。[113]付屹:《从战时共产主义到中国“大跃进”》,《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 年 6 月增刊。[114]张晓芳:《“大跃进”时期“左”倾指导思想的历史演变》,《理论学刊》2014 年第 9 期。[115]《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实践中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人民日报》2013 年 1 月 6 日。[116]朱佳木:《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经验应当注意的几个方法问题》,《中国社会科学》2011 年第 4 期。[117]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正确看待改革开放前后两个历史时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两个不能否定”的重要论述》,《人民日报》2013 年 11 月 8 日。[118]朱佳木:《国史研究要重视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斗争》,《当代中国史研究》2015 年第 6 期。[119]黄巍:《“大跃进”时期“穆桂英”形象生成的历史考察》,《学理论》2013 年第 23 期;张志永:《错位的解放:大跃进时期华北农村妇女参加生产运动评述》,《江西社会科学》2010 年第 4 期;张志永:《女权的缺位:大跃进时期华北农村男女平等的悖论》,《江苏社会科学》2011 年第 1 期;唐晓菁:《家—国逻辑之间——中国社会主义时期“大跃进妇女”的“泥饭碗”》,《妇女研究论丛》2013 年第 3 期;李斌:《家庭结构模式的嬗变——大跃进时期的湘北塘村考察》,《历史教学问题》2011 年第 3 期;张牛美:《理智抑或狂热 : 上海家庭妇女参与工业生产研究(1958~1962)》,《华东师范大学学报 (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 年第 1 期;王晓莹:《大跃进时期农业生产中的福建妇女(1958 年 ~1960 年)》,《黑龙江史志》2013 年第 15 期。[120]董忠:《下决心解决农田水利建设滞后问题》,《中国发展观察》2011 年第 2 期。[121]王瑞芳:《“大跃进”运动前后“三主”治水方针的形成与调整》,《当代中国史研究》2013 年第 1 期。[122]李安峰:《“大跃进”期间地方政府在农田水利建设中的作用——以昆明为例》,《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年第 1 期;李安峰:《“大跃进”时期西南喀斯特地区农田水利建设论析——以贵州省为例》,《农业考古》2014 年第 4 期;李安峰:《“大跃进”期间农田水利建设中移民和伤亡抚恤问题——以昆明为中心考察》,《古今农业》2010 年第 2 期。[123]马进卫:《“大跃进”时期云南农田水利建设》,《云南党的生活》2010 年第 12 期。[124]于法:《记栖霞县“大跃进”运动》,《春秋》2012 年第 3 期。[125]习近平:《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 120 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2013 年 12 月 26 日)》,《人民日报》2013 年 12 月 27 日。[126]王香平:《对毛泽东“大跃进”时期提倡“留有余地”的几点分析》,《党的文献》2012 年第 3 期。[127]尹韵公:《毛泽东对“大跃进”的反思——兼论毛泽东的十次“自我检讨”》,《马克思主义研究》2014 年第 4 期。

欢迎阅读《《当代中国史研究》》!您是该文第1638位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