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正文

当代中国研究所召开第一届新中国史研究青年论坛
日期:2023/1/30 15:05:31

  中共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中国人民砥砺前行,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乘势而上开启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新征程。2022年9月8日,在中共二十大即将召开之际,当代中国研究所举办了第一届新中国史研究青年论坛,论坛由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李正华、宋月红分别主持,当代中国研究所副所长寇伟出席,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各高校院所的众多专家学者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参加会议。与会专家学者就深刻领会党的第三个历史决议精神、充分认识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的里程碑意义展开深入研讨。论坛入选青年科研人员论文27篇,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外交、生态文明以及国史研究理论等新中国史学科多个领域。

  (一)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旗帜,是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根本指针,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此次论坛的重要内容。王怀乐在《中国共产党民主观的历史生成与当代发展》中梳理了中国共产党民主观的发展,强调全过程人民民主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理论与实践的全新概况。孙钦梅在《习近平历史观的整体性原则论析》中梳理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历史的重要论述,强调习近平历史观坚持以整体性原则作为理论依据,揭示了历史发展的规律趋势。毕研永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意识》中认为历史意识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特质。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新中国史研究正不断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整体性、系统性、学理性研究阐释。

  (二)深刻领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成就和重要经验

  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系统总结了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的宝贵历史经验、从13个方面总结了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金英君在《党的宣传思想工作发展成就与经验研究》中强调新时代党的宣传思想工作达到了新的高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入人心。魏立帅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宗教工作的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中梳理了新时代宗教工作提出的新举措,阐明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的不断丰富。王丹莉在《从工业自给到科技自强: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工业化战略演进》中梳理了中国共产党工业战略的演进,强调新时代中国工业走向了建立科技自立自强的制造强国之路。周进在《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重大成就及其基本经验》中归纳了新时代外交工作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等方面取得的重要成就。新时代这十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三)深入研究新中国史重要议题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国各项事业建设的核心力量,党领导人民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李夏在《新中国成立前后的机关精简与编制制定》中阐述了整编节约、精简节约运动在新中国政权建设与党的组织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丁芮在《功在国家,利在自己:新中国初期的保本保值储蓄》中认为新中国保本保值储蓄政策化解了人民对物价的顾虑,体现出制度的优越性。章舜粤在《1950年寒衣劝募运动研究》中以寒衣劝募运动为案例,阐释了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巨大发展,社会治理能力和保障水平取得显著提高。刘鑫鑫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治理的历史考察》中梳理了社会治理方式的演变和治理实践的成就。冯维在《1978—2010年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历程与经验》中考察了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完成模式创新和制度转换的演变过程。

  与会学者对文化、科技、生态文明、军事等领域中的重要事件进行了研究。易海涛在《新时代背景下〈当代中国〉丛书出版意义再探》中阐释了《当代中国》丛书出版在当代中国出版史上的重大意义。王宇在《我国知识付费产业发展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探析》中分析了知识付费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办法。吴秀云在《受教育程度、数字阅读时长与收入的关系研究》中强调受教育程度对收入具有显著的正向作用。苏于君在《1949—1965年河北省阳原县普及基础教育的历史实践及启示》中强调普及基础教育需要党和政府的重视和领导。苏熹在《新中国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政策的演进(1949—1978)》中认为改革开放前中国基础理论研究工作的目标由服务于技术应用的短期目标,过渡到面向世界先进水平的长期目标。徐轶杰在《周恩来与中国环境话语的转型》中阐述了“环境保护”等词语在中国的使用以及环境保护制度的确立。刘洁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军事系统党的高级干部会议述论》中论证全国军事系统党的高级干部会议对人民解放军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与会学者还探讨了学术热点、平台建设等问题。贾子尧在《2019—202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热点问题研究述评》中总结了近期学界关注的十个热点问题。李二苓在《从口述历史切入的历史研究共享平台建设研究》中认为口述历史是构建历史研究共享平台的切入点,并提出构建可持续扩展的公共文化交流平台。

  党和政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采取灵活多样的外交方式,打开对外工作新局面。孙翠萍在《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与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张沐春在《建国初期中国对印度外交政策及其影响(1949—1955年)》等文中分别阐述了一个中国原则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重要作用。王慧斌在《科学为外交: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对外民间科学交流(1949—1955)》、张方慧在《日侨回国与中日民间外交(1953—1958)》等文中以新中国科学家的对外交往、日侨回国行动为例,阐述了民间交流促进中外交往的积极影响。胡荣荣在《中国政府应对联合国非殖民化特委会讨论港澳问题的历史考察(1963—1972)》中分析了中国采用灵活的外交政策使港澳方针为其他国家所认知和理解的历史过程。

  (四)推动开创新中国史研究新格局

  评议专家对论文进行了逐一审阅,充分肯定青年科研人员立足史料、重视理论的治学态度,并就做好学术史回顾、准确使用专业术语等作了深入讲解。青年科研人员表示,评议专家的点评非常精彩,为自己深化研究和完善论文指出了方向。本届论坛还就如何推动开创新中国史研究进行了深入研讨。

  1.在回答时代之问中开创新局面

  与会者一致认为,要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应牢牢把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着眼客观实际、坚持问题导向,从历史的视角解读当代中国,总结中国之治的优势,讲好中国发展的经验。

  2.以大历史观深刻理解新中国史

  与会者强调,加强新中国史研究要从历史发展的长时段认识和分析新中国的发展历程,深入解读了中国所创造的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等多个方面阐释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蕴含的理论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

  3.挖掘新史料和开拓新思路

  与会者纷纷表示,应深入挖掘和整理国内各类档案资料,广泛使用国外的相关资料,拓宽研究思路,拓展研究视域,探讨以往关注度不够的问题,分析以往未关注到的问题,不断深化新中国史研究。

  新中国史高质量研究发展,需要更多青年科研人员的参加,通过深入研究中国道路,总结中国之治的经验,为新中国史研究“三大体系”的构建提供有力的学理支撑。(龚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