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杨胜群:再谈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与中国现代化
191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杨胜群
- 毛泽东探索中国现代化的道路,在中国现代化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创立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理论,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农业国如何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问题:将社会革命与现代化联系起来,提出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变革生产关系实现国家现代化的纲领,并开启在新民主主义条件下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突破几千年来形成的农本思想的藩篱,明确指出中国现代化的根本途径是工业化,变农业国为工业国,使中国现代化有了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提出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和社会,既划清与国民党蒋介石“半法西斯半
- 摘要[ Word 5458811.0 KB ] 2024 Vol.31 No.1 页码:
|
|
- 张星星:提升当代中国史研究的国际传播力
147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张星星
- 《当代中国史研究》创刊30周年[编者按]今年是《当代中国史研究》创刊30周年。作为国内唯一的国史研究专业学术期刊,自1994年1月创刊以来,本刊秉承“研史通变,资政育人”的办刊方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学术导向和价值取向,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牢牢把握国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刊载了大量高质量的国史研究成果,为推动国史研究“三大体系”建设、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做出重要贡献,同时也为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和对外学术传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赢得了国内外学界的认可和高度评价
- 摘要[ Word 13905868.0 KB ] 2024 Vol.31 No.1 页码:
|
|
- 刘国新:忆初创时期的《当代中国史研究》
161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刘国新
- 《当代中国史研究》创刊30周年[编者按]今年是《当代中国史研究》创刊30周年。作为国内唯一的国史研究专业学术期刊,自1994年1月创刊以来,本刊秉承“研史通变,资政育人”的办刊方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学术导向和价值取向,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牢牢把握国史的主题主线、主流本质,刊载了大量高质量的国史研究成果,为推动国史研究“三大体系”建设、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繁荣哲学社会科学做出重要贡献,同时也为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和对外学术传播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赢得了国内外学界的认可和高度评价
- 摘要[ Word 17221314.0 KB ] 2024 Vol.31 No.1 页码:
|
|
- 杨光斌 | 历史政治学与当代中国政治史研究: 以“第二个结合”为例
193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杨光斌
- 当代中国史研究学术史专题[编者按]“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学术史是学术研究的历史,是对学术研究进展的及时反映,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当代中国史研究》自创刊以来,秉持“研史通变,资政育人”的办刊方针,密切关注当代中国史研究学术前沿,积极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深入探讨治国理政历史规律,科学总结当代中国成功经验,先后共刊发各类学术文章3000余篇,及时反映了当代中国史学术研究的进展。为继续推动当代中国史研究深入发展,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本刊特开设当代
- 摘要[ Word 13450736.0 KB ] 2024 Vol.31 No.1 页码:
|
|
- 李里峰:中国政治概念史研究的新探索
53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李里峰
- 当代中国史研究学术史专题[编者按]“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学术史是学术研究的历史,是对学术研究进展的及时反映,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当代中国史研究》自创刊以来,秉持“研史通变,资政育人”的办刊方针,密切关注当代中国史研究学术前沿,积极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深入探讨治国理政历史规律,科学总结当代中国成功经验,先后共刊发各类学术文章3000余篇,及时反映了当代中国史学术研究的进展。为继续推动当代中国史研究深入发展,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本刊特开设当代
- 摘要[ Word 21600935.0 KB ] 2024 Vol.31 No.1 页码:
|
|
- 张金才:近30年来中国当代政治史学科发展概述
150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张金才
- 当代中国史研究学术史专题[编者按]“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学术史是学术研究的历史,是对学术研究进展的及时反映,是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当代中国史研究》自创刊以来,秉持“研史通变,资政育人”的办刊方针,密切关注当代中国史研究学术前沿,积极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深入探讨治国理政历史规律,科学总结当代中国成功经验,先后共刊发各类学术文章3000余篇,及时反映了当代中国史学术研究的进展。为继续推动当代中国史研究深入发展,繁荣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本刊特开设当代
- 摘要[ Word 15085385.0 KB ] 2024 Vol.31 No.1 页码:
|
|
- 郎慧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科技安全观的历史演进及其基本经验
153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郎慧慧
- 科技及科技安全是维护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以来,面对某些西方国家对我国科技发展的打压遏制以及对我国科技安全的威胁,党和政府对科技安全的认识经历了从服务经济安全到保障其他领域安全,再到支撑总体国家安全的战略转变。纵观这一历史演进,坚持党对科技事业的集中统一领导,坚持科技发展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科技工作的改革创新,是中国塑造和维护科技安全的重要经验,为新时代科技安全与总体国家安全的塑造和维护提供了宝贵经验。
- 摘要[ Word 21080713.0 KB ] 2024 Vol.31 No.1 页码:
|
|
- 杜博士 吴宗法:新时代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部署、推进与成就
177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杜博士 吴宗法
-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对推动经济发展、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新时代以来,党和政府为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做出一系列重要部署,科技工作的重点逐渐转变为以自立自强为中心。通过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落实发展教育和聚集人才、组织重大科技项目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加强国际科技合作等举措,创新驱动发展成效显著,在支撑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国家安全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 摘要[ Word 6819277.0 KB ] 2024 Vol.31 No.1 页码:
|
|
- 田永秀:新中国铁路管理制度建构述论
1328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田永秀
- 铁路管理是现代国家综合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在明确铁路基本定位的基础上,成功建构了一套高效的铁路管理制度:在中央设置铁道部作为管理全国铁路的中枢机构,其下按业务设置了层级分明、各司其职的主辅管理系统;由铁道部对全国铁路进行统一的计划管理,确保铁路各系统配合协同工作,实现了铁路系统的高效运转。铁路管理制度的建构,实现了新中国铁路发展的良好开局,为新生人民政权巩固及铁路事业大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强大的执政能力。
- 摘要[ Word 7473466.0 KB ] 2024 Vol.31 No.1 页码:
|
|
- 聂文婷: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历史源流与继承创新
135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聂文婷
- 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国家安全工作。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安全工作的重点是维护国防安全、国土安全、政治安全等传统安全。改革开放后,国家安全工作强调国家主权、国家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注重解决国家发展中的诸多安全问题。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安全问题认识、实践的继承与创新,大致体现在三个方面:从观照要素到总体统筹,从提出因应之策到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从保障人民利益到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新中国成立以来,既一脉相承又不断丰富的国家安全
- 摘要[ Word 11221733.0 KB ] 2024 Vol.31 No.1 页码:
|
|
- 唐杰 马国栋:新中国城市管理机构变迁的历史考察——以北京市为例
30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唐杰 马国栋
- 城市管理机构设置及其职能的变迁,反映了城市运行发展在不同时期所面临现实问题的变化,构成剖析和总结中国城镇化历程与经验的重要视角。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城市管理机构的变迁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起步建设时期(1949—1960年)、曲折发展时期(1961—1977年)、整合重塑时期(1978—1999年)、横纵拓展时期(2000—2015年)、统筹管理时期(2016年至今)。总体上看,北京城市管理机构调整动力从问题导向转为更加注重顶层设计,由需求牵动转向制度自觉;职能重心从物质空间建设管理转向社会治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导向不断强化;运作
- 摘要[ Word 9682722.0 KB ] 2024 Vol.31 No.1 页码:
|
|
- 张镭宝:海外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研究评述
402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张镭宝
- 全过程人民民主一经提出便引发海外各界的广泛关注,也因此成为海外中国政治研究的新热点。2019年以来,海外研究者围绕全过程人民民主持续深耕,详细阐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成逻辑、内涵释义和价值意蕴,梳理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历史脉络,勾勒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谱系,形成了多元化的研究范式。虽然海外学者的研究客观上仍然存在许多“空缺”亟待填补,但总体上形成了较为积极的认知,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价值意义进行了高度评价,有利于国际社会增进对中国民主的了解。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应立足更广阔的视域,努力探索和发展全过程人
- 摘要[ Word 7034582.0 KB ] 2024 Vol.31 No.1 页码:
|
|
- 王倩:1950—1953年北京实施劳资协商会议制度的历史考察
1269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王倩
- 北平解放后,中共北平市委就对如何调节劳资关系进行了有益探索。新中国成立后,为调节劳资关系,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党和政府决定在全国私营企业中建立劳资协商会议制度。为此,北京积极贯彻落实中央政策精神,在全市私营企业中建立起劳资协商会议制度:“五反”运动前,已普遍建立了劳资协商会议制度,缓和了紧张的劳资矛盾,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五反”运动期间,劳资协商会议制度短暂中断;“五反”运动后,劳资协商会议制度重建,缓解了“五反”运动中再度紧张的劳资关系,促进了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劳资协商会议制度随着资本主义工商
- 摘要[ Word 6312251.0 KB ] 2024 Vol.31 No.1 页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