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计量分析:陈云经济思想方法论的特点和优点
39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魏继昆
- 计量分析是陈云认识、研究和解决中国经济问题的重要方法,具有探寻实情的求真性、探寻规律的求是性、坚持对立统一的辩证性等鲜明特点.实践证明,陈云关于经济问题的计量分析方法,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及其干部认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及其特点、解决经济矛盾或者问题的重要方法和有效手段,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宝贵思想财富.
- 摘要[ Word 0.0 KB ] 2004 Vol.11 No.2 页码:
|
|
- 《中苏友好同盟条约》与《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之比较
59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栾景河[1] 李福生[2]
- 中苏两国于1950年2月14日签订的是新中国成立后对外签订的第一个双边关系条约.该条约的签订反映了人民革命胜利后,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联之间建立了完全新型的关系,标志着中苏关系从此走向一个全面合作的历史时期.通过对与苏联同中国国民党政府在1945年8月14日签订的的比较来看,是中苏双方在充分协商、积极对话的基础上产生的,所强调的不仅是同盟,更是互助与合作.
- 摘要[ Word 0.0 KB ] 2004 Vol.11 No.2 页码:
|
|
- 从"正常化"走向"睦邻友好"--1989~1992年中苏(俄)关系简析
58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丁明
- 1989~1992年是中苏(俄)关系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它包括三个阶段: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1989年);中苏关系过渡到中俄关系(1991年);建立睦邻友好原则(1992年).在这三个阶段中,"正常化"是核心,它贯穿其间,使三个阶段紧密相连.中苏关系之所以实现"正常化"主要是由国际形势的变化和两国的国家利益所决定的.此外,灵活的政策运用在处理"三大障碍"问题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中苏关系正常化的最终实现创造了不可或缺的条件.中苏关系正常化,对后来的中苏(俄)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确立了新型的国家关系,使两国关系经受住了国际形势风云
- 摘要[ Word 0.0 KB ] 2004 Vol.11 No.2 页码:
|
|
- 中苏论战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43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高正礼
- 中苏论战对当年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既起过一定的促进作用,也产生了严重的干扰和破坏作用.在改革开放新时期,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总结中苏论战的教训,对我国探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摘要[ Word 0.0 KB ] 2004 Vol.11 No.2 页码:
|
|
-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道路的思考
39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陈其泰
- 从五四运动到新中国成立前,自李大钊开始传播唯物史观,此后经郭沫若、吕振羽、范文澜、翦伯赞、侯外庐等的努力,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坚持革命性与科学性结合,显示出自己建构研究中国历史体系的规模和力量,因而20世纪把中国史学推向了新阶段.建国后17年,马克思主义史学虽然经历过严重的曲折,但成绩仍是主要的,主要表现在:以唯物史观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方向得到坚持,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在通史、断代史和专史领域以及大规模整理历史文献等方面都有重要成果;1958年以后教条化严重泛滥时,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等挺身而出进行抵制,一批熟悉历
- 摘要[ Word 0.0 KB ] 2004 Vol.11 No.2 页码:
|
|
- 论新时期国史的分期
502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胡安全
- 新时期国史分期问题是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科学划分新时期国家发展的各个阶段,关键是要解决好相关的几个问题:一是新时期国家发展的本质和主题,二是新时期国家发展的规律及其阶段性,三是新时期国史分期的标准,四是新时期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阶段性意义.在认真讨论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新时期国史可以分为全面拨乱反正、开创新局面、新阶段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四个阶段.
- 摘要[ Word 0.0 KB ] 2004 Vol.11 No.2 页码:
|
|
- 关于新时期历史阶段划分的几点思考
412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张世飞
- 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新时期的历史逐渐成为史学研究的重点.如何对新时期做出科学的阶段划分,是研究这段历史的一个首要问题.理论界对新时期的概念、新时期的上下限、历史阶段的具体划分等问题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架构中国特色的历史分期理论体系,对中国史学乃至中共党史、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理论的发展都是很有意义的.当然对新时期的历史做出阶段性的划分,只是研究工作的第一步.要把新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生动展现出来,还要进行认真的、大量的理论和史料准备,进行艰苦的、深入的研究和论证,以推动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 摘要[ Word 0.0 KB ] 2004 Vol.11 No.2 页码:
|
|
- 1975:邓小平主持各方面的整顿
40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程中原
- 1975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是极不寻常的一年,它因邓小平主持各方面的整顿而闪耀着独具的、特殊的光辉.作为从大乱走向大治的努力,作为拨乱反正、改革开放的尝试,作为历史转折的前奏,作为邓小平理论的起点,邓小平主持1975年整顿的历史,值得浓墨重彩,大书特书,载人史册.
- 摘要[ Word 0.0 KB ] 2004 Vol.11 No.2 页码:
|
|
- 连续性与统一性:"南方谈话"与"北方谈话"比较研究
51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娄胜华
- "北方谈话"和"南方谈话"都是邓小平创造性理论活动的经典之作.比较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可以发现,两者在形成背景、创新性内容以及功能特征上存在许多共性,而在阶段性、层次性、系统性和成熟度上又存在差异.无论是两者间的共性,还是相互间的差异,都共同印证了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的连续性与统一性,这个结论对新的理论创新不无借鉴价值.
- 摘要[ Word 0.0 KB ] 2004 Vol.11 No.2 页码:
|
|
-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和改革的难点分析
408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李海鸣
- 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大致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在我党创建革命根据地后开始的.1932年由临时中央政府颁布的第一个和其后重新修改的表明当时的苏区已建立起了现代社会保障的主体框架.第二个阶段是建国以后到"文化大革命"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企业的社会保险具有统筹、互济使用的社会化特征.
- 摘要[ Word 0.0 KB ] 2004 Vol.11 No.2 页码:
|
|
- 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对外贸易的回顾与反思
49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曲韵
- 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是我国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之后,进一步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时期,也是我国国民经济由于受"左"的错误指导思想影响经历严重挫折、值得后世永远引以为鉴的时期.
- 摘要[ Word 0.0 KB ] 2004 Vol.11 No.2 页码:
|
|
- 战后日本的中国研究
65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丸山升
- 战后初期,在日本,最先活跃民间的中国研究机构是中国研究所(简称中研).它成立于1946年1月,由战争期间在满铁调查研究机关工作的人员、新闻记者、左翼人士等组成.
- 摘要[ Word 0.0 KB ] 2004 Vol.11 No.2 页码:
|
|
- 国史研究篇目索引
43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
- 摘要[ Word 0.0 KB ] 2004 Vol.11 No.2 页码:
|
|
|
|
- 中国"三农"问题的由来和发展
672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陆学艺
- 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出现的特有的城乡关系和特有的城乡发展路径,产生了中国特有的"三农"问题的理论.这个理论的形成和运用,对于深入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用以指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和对其他国家的问题进行研究,都是很有意义的.我国"三农"问题总的情况是农业问题已经基本上得到了解决,但农民问题和农村问题还很严重,主要根源还在于计划经济体制下所形成的一套农村、农业政策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解决农民问题和农村问题,要继续深化农村体制改革,下决心改革户籍制度,改革现有的土地承包制度,改革现有的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和乡镇现有的政
- 摘要[ Word 0.0 KB ] 2004 Vol.11 No.3 页码:
|
|
- 从工业化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考察
43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何平[1] 曹应旺[2]
-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发展目标上变工业化为四个现代化,开始摆脱苏联片面发展重工业的发展模式的影响;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决策怎样进行现代化建设时,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确立了三步发展的战略目标,使社会主义中国日益兴旺起来;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各种困难和考验面前,与时俱进,使第二步目标提前实现并开始向第三步目标迈进,使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显示出勃勃生机;十六大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把邓小平设想的50年发展的第三步目标进一步具体化.
- 摘要[ Word 0.0 KB ] 2004 Vol.11 No.3 页码:
|
|
- 加入WTO前我国工业发展战略的演变
462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郭克莎
- 加入WTO前,我国工业发展战略的演变,基本上是围绕着对外贸易战略、利用外资战略和产业结构战略的转变而展开的.我国的对外贸易战略具有由改革前的进口替代战略向出口导向战略转变的趋势,总体上仍处于有保护的出口促进战略的阶段;外资战略由限制外资战略向鼓励外资战略转变;而我国产业结构战略的转变,则是与工业化过程的演进和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相伴随的,大体上经历了1979~1988年扭转片面重工业化倾向、大力发展以轻工业为主的加工制造业的阶段,1989~1991年调整工业内部结构、控制一般加工工业发展、加强基础工业和基础设施的阶段,1992~2
- 摘要[ Word 0.0 KB ] 2004 Vol.11 No.3 页码:
|
|
- 1984年以来中国宏观调控中的货币政策演变
53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吴超林
- 1984年以来,中国的宏观调控在总体上可界定为以抑制总需求和以扩大总需求为特征的两大阶段,它们决定了中国货币政策的演变及其特点.具体说来,以1997年作为分界线,之前主要是以反通货膨胀为目标,表现出抑制需求的特征;之后是以反通货紧缩及促进经济增长为目标,表现出扩大需求的特征.与此相联系,我国货币政策工具演变的突出特点是计划性工具逐渐减少,市场经济意义上的工具不断增加.我国货币政策演变的进程反映了从直接的计划控制不断向间接的市场调节转变,展示了我国宏观调控向规范化方向发展的一般历程.
- 摘要[ Word 0.0 KB ] 2004 Vol.11 No.3 页码:
|
|
- 上海私营金融业的联合之路:由联合放款、联合经营到联合管理
482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张徐乐
-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后,不同层次的私营金融业在走向公私合营的共同目标中,所需的时间、具体的过程有着较大的区别.上海私营金融业曾两次组织对生产与其他经济事业的联合放款,此外规模较大的银行较早实现了公私合营,而数十家中小行庄公司则通过组成四个联营集团进行多种业务的联合经营并逐步过渡到两个联合总管理处,实现了从业务到人事、财务、组织多种形式的联合管理,最后在条件成熟的时候与大银行共同组成统一的公私合营银行.政府对上海地区数量众多的私营金融机构采取了导向联放、联营和联管的循序渐进的谨慎政策,是符合整个中国金融业历史
- 摘要[ Word 0.0 KB ] 2004 Vol.11 No.3 页码:
|
|
- 伟大历史转折的1978年
719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李正华
- 1978年是新中国具有转折意义的重要一年.通过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人们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束缚,解放了思想;顺应人们要求改变生产力的落后状况的迫切心情,我国对外改善了与日、美等国的关系,确立了引进开放的方针;对内大胆地提出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意见,确定经济战线必须实行三个转变,达成对改革的原则问题的一致认识;最后通过召开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实现了全党工作重心的转移.
- 摘要[ Word 0.0 KB ] 2004 Vol.11 No.3 页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