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期刊检索:      
标题: 作者: 单位: 
  • 后伊拉克时代与中国的内政外交--普遍主义与单边主义的冲突
    438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加加美光行
  • "9·11"事件后,冷战后的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其最大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第一,确立了以唯一超级大国--美国为核心的以反恐为普遍主义的全球性安全阵线;第二,美国的爱国主义、民族主义戏剧性地高涨起来.就像当时有人强调因为全世界有60多个国家的人在世界贸易中心工作,所以对世贸中心的攻击就是对全世界的攻击那样,在美国国民中普遍存在着这样的观点:因为美国社会自身就是世界的缩影,所以星条旗也可被看作是超越一国国界的全人类的普遍象征.
  • 摘要[ Word 0.0 KB ] 2004 Vol.11 No.6 页码:
  • 来信照登
    233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谢静宜
  • 摘要[ Word 0.0 KB ] 2004 Vol.11 No.6 页码:
  • 中国现代经济发展的初始条件
    136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胡鞍钢
  •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统一,其文化凝聚力和生存延续力的深度是民族复兴、实现现代化的根基.统一的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为在一个经济落后、长期分裂的国家进行现代化建设创造了基本的政治前提条件.丰富的劳动力资源、较高的社会整合能力以及社会一体化水平是中国推进现代化的独特的组织资源优势.中国领导人具有强烈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意识,而且中国作为一个后起的现代化国家,具有诸多的后发优势.但是,中国工业化启动时间晚,经济发展起点低下,工业基础薄弱,物质和资本资源短缺;人口数量多、增长快,城乡差异巨大,各地区发展极不平衡,
  • 摘要[ Word 0.0 KB ] 2005 Vol.12 No.1 页码:
  • 八大前后中共对苏联模式的思考与改革--兼论党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有益探索
    118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邢和明
  •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与苏联模式息息相关:一方面,中国共产党对苏联模式的认识直接影响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另一方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出现的许多问题,只有通过研究中国共产党对苏联模式的认识,才能搞清楚.在八大前后一年多的时间里,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作出有益探索,是因为这个时期,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苏联模式的认识比其他时期更准确.中国共产党从多方面批评了苏联模式的弊端,强调学习苏联经验要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并且提出了相应的改革措施,这是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 摘要[ Word 0.0 KB ] 2005 Vol.12 No.1 页码:
  • 关于社会主义改造问题的再评价
    132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沙健孙
  • 社会主义改造是我国经济战线上的社会主义革命,是生产关系方面由私有制到公有制的一场伟大的变革,是中国几千年来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党和国家提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是为了适应实现国家工业化这个任务的需要;新民主主义社会具有过渡性质,中共中央提出的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正是反映了这种情况,反映了历史的必然性.科学地评价社会主义改造,必须划清马克思主义与庸俗生产力论的界限;衡量社会主义改造是非得失的主要标准应当是看生产关系的变革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还是起阻碍作用.
  • 摘要[ Word 0.0 KB ] 2005 Vol.12 No.1 页码:
  • 《中图法》"中国当代史"类目设置问题探讨
    32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施振宏
  • 笔者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以下简称"中国当代史")的类目设置进行了思考,发现存在这样一些问题:"K27'"类下应该设立下位类目的,却没有设立下位类目;"中国时代表"中"当代史"的类目虽然设立了下位类目,但对"当代史"的分期却又不恰当地以年代来划分;从横向比较上来看,类目设置在详简程度上又存在着许多不一致性.本文就这些问题进行探讨并提出修订应遵循的原则.
  • 摘要[ Word 0.0 KB ] 2005 Vol.12 No.1 页码:
  • 当前我国农村扶贫开发面临的问题与矛盾
    48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焦国栋
  • 市场经济的发展给农村扶贫开发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市场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人为的封闭状态被逐步打破,部分贫困地区经济以市场为导向得到了快速发展,带动了千家万户脱贫致富.市场经济的发展打破了行政区域界限,特别是中西部贫困地区走上了经济开发之路.市场经济的发展冲破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僵化模式,为扶贫开发奠定了思想基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我国农村扶贫开发工作的不利影响表现在:农村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处于不平等的市场竞争地位;资金和资源的流失和投资倾斜,使贫困地区稀缺的资源大量向发达地区流动;市场
  • 摘要[ Word 0.0 KB ] 2005 Vol.12 No.1 页码:
  • 新中国宪法五十年
    43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肖蔚云
  • 1954年宪法是我国第一部崭新的社会主义宪法,它总结了旧中国的历史、革命根据地建设的宝贵经验、建国后社会改革、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成功经验,把原则性和灵活性有机统一起来.1975年宪法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存在严重缺点,1978年宪法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也未完全摆脱"文化大革命"的影响.1982年12月通过的现行宪法,是建国以来最为完善的宪法.现行宪法继承了1954年宪法的优良传统又有很大的发展,体现了改革开放的方针.
  • 摘要[ Word 0.0 KB ] 2005 Vol.12 No.1 页码:
  • 中国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经贸合作
    40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李岩
  • 新中国建立之初,中国对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额占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1950年为32.4%,1951年上升到52.9%,1952年达到72%,此后一直到50年代末保持在70%以上,其中对东欧国家的贸易额约占全国对外贸易总额20%左右.当时中国虽然综合国力还很薄弱,但仍向东欧一些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一系列经济援助.1971~1975年中国对外援助支出增加过猛,占同期国家财政总支出的5.88%,其中1973年高达6.92%,这同当时中国的国力不相适应.针对这种情况,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合理安排对外援助的决定,开始对对外援助的规模、布局和结构进行调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 摘要[ Word 0.0 KB ] 2005 Vol.12 No.1 页码:
  • 抗美援朝战争与当时的中国经济
    57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齐德学
  • 抗美援朝战争,中国共开支战费62.5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当时的25亿美元,几乎等于中国1950年全年的财政收入,消耗各种作战物资560余万吨.在1951年财政预算总收入69.5亿元人民币中,有33.4亿元列为军费支出,占48.5%.1952年和1953年军费支出比例虽有减少,但绝对数目都是增加的.
  • 摘要[ Word 0.0 KB ] 2005 Vol.12 No.1 页码:
  • 两个中国之命运的决战--1976年:从天安门事件到粉碎"四人帮"
    459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程中原
  • 引子:在抗日战争最后胜利的前夜,毛泽东在1945年4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开幕词中指出:"在中国人民面前摆着两条路,光明的路和黑暗的路.有两种中国之命运,光明的中国之命运和黑暗的中国之命运."历史常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30年后的1976年,中国又一次走到了两种中国之命运的决战关头.两条路--光明的路和黑暗的路,又摆到了中国人民的面前.两种中国之命运和前途,又一次进行了激烈的决战……
  • 摘要[ Word 0.0 KB ] 2005 Vol.12 No.1 页码:
  • 论"大跃进"战略的形成
    50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张继久
  • 1957年批判"反冒进",形成了所谓"积极平衡"的理论、生产建设中浮夸风的政治气候和行政运行上的互动机制.在毛泽东看来,要加快中国经济的发展速度,资金和物资的缺口可以依赖发动群众实现"积极平衡".发动群众,其思想渊源与当年"大生产运动"有着密切联系,在经济上的涵义是充分利用中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于是,在中国,"以苏为鉴"、"走自己的路"就意味着:通过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既试图加快重工业的发展,又试图在较少资金投入下加快农业和轻工业的发展;工业的发展实行"两条腿走路".在此路径下,"人定胜天"的观念与浮夸风两者相互作用,终于形成了"大
  • 摘要[ Word 0.0 KB ] 2005 Vol.12 No.1 页码:
  • "大跃进"运动发生原因研究述评
    1069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黄爱军
  • 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大跃进"运动,是我国探索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践中所遭受的一次严重挫折和失误.导致"大跃进"运动发生的原因何在?近十余年,学术界进行了广泛的讨论,提出了多种观点.本文就这些观点作一述评.
  • 摘要[ Word 0.0 KB ] 2005 Vol.12 No.1 页码:
  • 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口述史学--在"首届中华口述史高级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
    43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朱佳木
  • 尊敬的各位专家、学者, 同志们,朋友们: 我非常高兴能参加"首届中华口述史高级论坛暨学科建设会议",非常高兴能和史学界的同仁们一起探讨口述史这门当今备受学术界关注的学问.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当代中国研究所,向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论坛的东道主扬州大学表示衷心感谢,向扬州大学的师生们致以良好祝愿!
  • 摘要[ Word 0.0 KB ] 2005 Vol.12 No.1 页码:
«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