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期刊检索:      
标题: 作者: 单位: 
  • 陈云的人格魅力
    41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田居俭
  • 陈云在党内外和国内外享有崇高威望,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的人格魅力.陈云的人格魅力表现在:他一生无私无畏,秉公办事,从不计较个人进退得失,为维护人民的利益和真理的尊严,在关键时刻敢于坦陈直言,讲真话、讲实话,宁肯沉默也不讲违心的话.他视干部为宝贵财富,格外珍惜和护卫他们的政治生命.不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不论是党内外高级干部还是普通工作人员,遇有冤假错案,只要条件允许,他都仗义执言.他位高权重,却平易近人,总是把自己放在群众之中,以诚相待.他性格内向深沉,严肃冷峻,却善解人意,热情谦和.用两个成语来概括陈云的人格魅
  • 摘要[ Word 0.0 KB ] 2005 Vol.12 No.2 页码:
  • 一个外国人心目中的陈云
    429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傅高义
  • 1935年遵义会议后,陈云帮助中共与共产国际保持着良好关系.在延安,他建立起一套人事制度,培养了党内的一批青年知识分子.在东北,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他在小城市和农村建立了共产党的根据地,对赢得东北的军事胜利发挥了重大作用.1949~1952年,他主持恢复了国民经济秩序.1953~1957年,他成功地制定和执行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从事建设和工业发展.尽管他作了努力,但仍未能阻止"大跃进",但是当毛泽东给他施展才能的机会时,他使国家从严重的政策错误中恢复过来.1978年后,他的谨慎与专长使改革置于坚实的基础之上,他致力于平反干部的冤假错案从而有助于
  • 摘要[ Word 0.0 KB ] 2005 Vol.12 No.2 页码:
  • 我国农垦体制改革回顾与辨析
    462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郑有贵
  • 1.国有农场改革的历程.20多年来,国有农场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国有农场内部,实行了农业改革、产权制度改革与职工身份转换改革、政企社企分开(主要是内部分开)、事业单位改革、建立养老和医疗保险制度、精简管理机构、并队改革、人事制度改革、住房制度改革等.实践证明,这一系列改革,其成效是明显的.
  • 摘要[ Word 0.0 KB ] 2005 Vol.12 No.2 页码:
  • 中国当代女性文学思潮的演变
    472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荒林
  • 1.大陆女性文学思潮的形成期:1981~1984年,其标志是在中国当代文学通常的三大体裁小说、诗歌和散文领域中,不约而同地发出了要求改变妇女受压抑处境的呼声.在文学中呈现妇女问题,并要求在话语权上的独立述说,这可以说是当代女性文学思潮的内在活力.20世纪80年代初,政府一直使用的是"妇女解放的尺度",而且由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包含妇女解放的观点,所以女性文学思潮获得了健康成长.另外,以往"男女平等"的政策给了女性主体发育成长的空间,新中国女性参与社会公共空间、拥有一定社会身份,这个事实也是当代女作家群能够出现的物质基础.
  • 摘要[ Word 0.0 KB ] 2005 Vol.12 No.2 页码:
  • 批判封建主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向
    622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叶剑锋
  • 新中国成立以来,批判封建主义、消除封建主义残余影响一直是我国政治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包括"破"与"立"两个维度."立"就是要建设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相适应的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新文化.而"破"就是要破除历史遗留下来的资本主义尤其是封建主义的腐朽思想.
  • 摘要[ Word 0.0 KB ] 2005 Vol.12 No.2 页码:
  • 近年来西方学术界对新中国"一边倒"政策的研究述评
    51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陶季邑
  • 自新中国在外交上实行"一边倒"政策,西方学术界就开始对这一政策进行研究.20世纪70年代以后,随着中美关系的正常化,有关学术著作更是纷纷问世.其代表性著作主要有:美国薛君度的(ChuntuHsueh,ed.,Dimensions of China's Foreign Relations.New York:Praeger Publishers,1977.),澳大利亚约瑟夫·凯米莱里的(Joseph Carnilleri,Chinese Foreign Policy:The Maoist Era andAftermath.Seattle: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Press,1980.),美国费正清、麦克法夸尔的(Denis Twitchett and John K.Fairbank,ed.,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China,Volume 14
  • 摘要[ Word 0.0 KB ] 2005 Vol.12 No.2 页码:
  • 我国首次发表《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
    44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石一话
  • [本刊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月28日发表《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白皮书,全面介绍民族区域制度在中国的建立,各自治地方享有的充分自治权及其在国家的支持、帮助和自身努力下,各项事业取得的历史性发展.
  • 摘要[ Word 0.0 KB ] 2005 Vol.12 No.2 页码:
  • 陈云同志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
    39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袁宝华
  • 陈云同志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开创者和奠基人之一.早在新中国成立之前,他就为稳定东北局势、恢复东北经济、支援解放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新中国成立以后,他又在国民经济的振兴、发展和调整中,特别是在百废待兴的关键时刻、在国民经济的大起大伏中、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关头,充分地施展了卓越的智慧和才干,他也因此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要创建者之一.
  • 摘要[ Word 0.0 KB ] 2005 Vol.12 No.3 页码:
  • 论陈云的党内民主思想
    40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梁柱
  • 要充分发扬党内民主,是贯穿陈云革命人生的一个重要主张.他认为无产阶级政党应当是最有纪律的党,也是最讲民主的党.在执政条件下坚持和发扬党内民主,是防止官僚主义、保证党的正确领导和推进人民民主的重要条件.党内民主,就是要有正常的党内生活.要正确理解和处理民主制与集中制的关系;要尊重和保证党员的民主权利;要有积极而健康的批评和自我批评;健全党内民主,要有制度保证.陈云的党内民主思想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 摘要[ Word 0.0 KB ] 2005 Vol.12 No.2 页码:
  • 弘扬张家港精神,坚定地走科学发展之路
    43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秦振华
  • 张家港原本是一个经济落后、交通闭塞的小县城,20世纪90年代以来,该市抓住机遇,开发沿江码头,建设保税区,以港兴市,以市促港,实现了全市经济的跨越式发展.该市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大力弘扬"团结拼搏,负重奋进,自加压力,敢于争先"的张家港精神,三个文明建设一起抓,走出了一条快速、高效、协调发展的新路子.
  • 摘要[ Word 0.0 KB ] 2005 Vol.12 No.2 页码:
  • 使中国挺直腰板的战略性抉择--为纪念中国核武器的诞生而作
    438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李俊亭
  • 一、颐年堂的铀矿石探测表演 1955年1月15日下午3时许,北京中南海颐年堂会议室.与会者不仅有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陈云、邓小平、彭德怀、彭真、李富春、陈毅、聂荣臻、薄一波等中央领导人,还请来了著名科学家李四光、钱三强和地质部副部长刘杰.会议由毛泽东主持.他开宗明义:"今天,我们这些人是来当小学生的,请你们这些科学家来,是给我们当老师的,请你们就原子能的问题,给我们上一课."
  • 摘要[ Word 0.0 KB ] 2005 Vol.12 No.2 页码:
  • 国家指导下的民族社会与文化变迁--以云南布朗山布朗族为例
    45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张晓琼[1] 李成武[2]
  •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变迁的现代化趋势和社会主义模式,使布朗山布朗族传统社会文化的变迁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国家和政府行为,而非现代化影响的自我发展结果.这种国家主导下的计划性变迁,是布朗山布朗族50年来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因.它在导致布朗族社会文化发生变迁的同时,也由于缺乏对布朗族传统文化的足够了解而使其变迁的计划和目的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 摘要[ Word 0.0 KB ] 2005 Vol.12 No.2 页码:
  •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前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43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李格
  • 一种颇为流行说法认为,在1954年召开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前,以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体会议代行国家最高权力.这种说法,实际是片面摘取和曲解了的原意.
  • 摘要[ Word 0.0 KB ] 2005 Vol.12 No.2 页码:
  • 中苏科学技术合作中的技术转移
    56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张柏春[1] 张久春[2] 姚芳[3]
  • 20世纪40年代到60年代初,苏联的技术援华推动了现代技术向中国的大规模转移.50年代初,为更好地协调、管理中苏在科技合作中的各项事宜,成立了中苏科技合作委员会,推动了双方在研究机构、产品的研究开发和技术科学的学科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培养提高了我国科研院所、设计机构和企业的技术能力.1956年,在苏联专家的建议和帮助下,我国制订了十二年科技发展远景规划,确定了中国科技的发展方向、目标和基本政策,此举对我国科技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60年代初,随着两国关系的破裂,中苏科技合作中断,因而打乱了我国科技远景规划的正常实施,造成了中
  • 摘要[ Word 0.0 KB ] 2005 Vol.12 No.2 页码:
  • "各界代表会"与"各界人民代表会"的区别
    499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李格
  • 1949年10月30日,毛泽东转发薄一波.有书把报告中的"各界代表会议"误为"各界人民代表会议",虽两字之差,却完全混淆了两者在性质上的重大区别.
  • 摘要[ Word 0.0 KB ] 2005 Vol.12 No.2 页码:
  • 20世纪60年代中加小麦贸易对中国的重要意义
    90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李节传
  • 1960年中国首次从加拿大进口粮食度荒,并由此改变此前的粮食自给自足现状.中加小麦贸易不仅可以巩固粮食安全、促进农业改革,也可使中国重返加拿大与西方市场,使外贸渠道多样化,同时还促进了中加建交、打破美国的封锁孤立政策.
  • 摘要[ Word 0.0 KB ] 2005 Vol.12 No.2 页码:
  • 历史的选择:解读中国共产党发展战略--《中国共产党发展战略研究》评介
    46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李良明
  • 实现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的伟大历史使命,也是我国各族人民长期梦寐以求的理想.经过28年的艰苦奋斗,党领导人民夺取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胜利,为中国现代化创造了前提条件.建国以后,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又率领全国各族儿女在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征程中艰辛探索,并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相继制定和选择了相应的发展战略,为中国的现代化事业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由此可见,研究中国现代化,必须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战略.然而从近年来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成果看,这个课题的研究还处在起步阶段.
  • 摘要[ Word 0.0 KB ] 2005 Vol.12 No.2 页码:
  • 中国佛教协会成立经过考略
    46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李刚
  • 中国佛教协会的成立是中国当代佛教史的重大事件.建国初期虽然党对宗教工作有较为明晰的指导思想,但由于基层干部的理论和政策水平、业务能力较低,造成了佛教政策在执行中出现很大偏差,有许多问题急需解决.佛教界也需要一个组织代表自己说话,因此中国佛教协会的成立顺应了时代的要求.中国佛教协会是在中共中央有关部门直接领导下成立的.汉民族地区佛教问题座谈会是中国佛教协会成立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解决了许多重大的问题.在中国佛教协会成立过程中形成的协商、对话的民主方法是处理宗教问题的重要的、宝贵的历史经验.
  • 摘要[ Word 0.0 KB ] 2005 Vol.12 No.2 页码:
«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