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国外当代中国史研究的概况与评析
54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张注洪
- 当代中国史的学科定位,正如有的学者所说:"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各族人民,在新中国的土地上,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付诸实践、为实现社会主义纲领而奋斗的历史,是人民为了社会主义的建立、巩固、完善和发展而自觉地创造的历史".[1]这样说,堪称抓住了历史的主干,理出了逻辑线索,作出了总体评价.50多年来学术界和广大人士对当代中国史的研究,不仅有发展进程的具体记述,还有不同历史阶段的回顾与总结.当代中国史的研究几乎是与共和国的成长同步进行的,但真正开始作为具有科学理论指导的新学科来研究,还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后来我国建立了
- 摘要[ Word 0.0 KB ] 2007 Vol.14 No.1 页码:
|
|
|
|
- 从和平共处、求同存异到维护世界的多样性——中国外交对国际社会认识与反应的演进
2512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宋晓芹
- 从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首先倡导和平共处、求同存异的外交思想到第二代领导集体对和平共处、求同存异外交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再到第三代领导集体强调尊重并维护世界多样性,反映的是中国外交正确认识国际社会、充分尊重客观现实、合理应对时代变化的历史进程.实践证明,和平共处、求同存异与维护世界多样性的主张,不仅反映了国际社会的本质,而且代表了国际社会发展的趋势,它们既是中国推行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指导思想,也是中国外交对当代国际关系理论的重大贡献.
- 摘要[ Word 0.0 KB ] 2007 Vol.14 No.4 页码:
|
|
- 论点摘编
228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
- 摘要[ Word 0.0 KB ] 2007 Vol.14 No.4 页码:
|
|
- 环球调查:国外教科书里的中国
48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李文
- 外国人的中国观是如何形成的?专家说,教育和媒体的影响最为重要.那么,国外历史教科书中怎么写中国?会不会颠覆我们过去所学?对这样的疑问,《环球》杂志记者求诸书本,一是为了解国外教育界灌输给学生的是怎么一个中国,二来也可寻找国外人对中国的各种看法由来的答案.
- 摘要[ Word 0.0 KB ] 2007 Vol.14 No.4 页码:
|
|
- 本期英文摘要
2272 人次已浏览
- 作者:
- 摘要[ Word 0.0 KB ] 2007 Vol.14 No.4 页码:
|
|
- 紧密结合实际,把陈云研究深入持久地开展下去
233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朱佳木
- "陈云与当代中国"研讨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学会"陈云与当代中国"课题组发起的一项学术活动,其宗旨是发挥学术团体的优势,为分散在各部门各地区有志于陈云研究的学者提供一个学术交流的平台,促进理论界学术界深入、持久地开展陈云研究.2006年6月13日,课题组在陈云同志诞辰101周年之际召开了成立大会.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同志老专家不顾年老体弱,一些在职的领导干部不顾工作繁忙,一些外地的同志不顾路途遥远,纷纷到会祝贺.
- 摘要[ Word 0.0 KB ] 2007 Vol.14 No.5 页码:
|
|
-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引入市场机制的先声——陈云与1956年农村自由市场的开放
51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武力
- 中国的社会主义三大改造是与市场调节机制退出经济运行同步进行的.而市场调节机制从农村经济退出的表现之一就是自由市场的关闭.陈云最早发现了由此产生的严重弊端,并提出了在国家计划市场为主体的前提下,开放农村自由市场.这个设想的付诸实施,也确实活跃了城乡经济.但是自由市场在短缺的条件下,必然会对高积累和农副产品统购统销产生冲击,同时也为农民脱离集体经营和集体经济进而脱离国家计划控制提供了空间.因此,在1957年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之后自由市场就又被关闭了.尽管如此,这次短暂的探索不仅为后来的改革积累了历史经验,而且使人们认识
- 摘要[ Word 0.0 KB ] 2007 Vol.14 No.5 页码:
|
|
- 比较视角的农产品统派购制度
53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郑有贵
- 农产品统派购制度始于在特定历史条件实行的粮食统购统销制度,它在实现保障向工业提供农产品原料这一初始政策目标的基础上,还承接起国民收入分配的功能,成为服务于赶超战略的一种制度安排.农产品统派购制度的长期实施,对农村经济运行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中国的农产品统派购制度与加拿大牛奶、鸡蛋等某些农产品行业协会的配额管理制度在农产品的计划生产、收购上有着相似之处,但制度背景、产生的动因和功能、计划管理的主体、实施范围的差异却导致了绩效的反差.
- 摘要[ Word 0.0 KB ] 2007 Vol.14 No.5 页码:
|
|
- 国家建委的几上几下
51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董志凯
- 我国国家部委一级的机构变化,频率最快的莫过于1958~1965年国家建委的几上几下.
出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大规模基本建设的需要,1954年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诞生.陈云任建委主任.时隔三年多,1958年2月11日,一届人大五次会议根据周恩来提出的议案,决定撤销国家建设委员会,其所管理的工作分别由国家计划委员会、国家经济委员会和建筑工程部承接.①
- 摘要[ Word 0.0 KB ] 2007 Vol.14 No.5 页码:
|
|
- 北平和平接管时期的城市街道工作组
44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黄利新
- 北平和平接管时期的街道工作组是人民政权的临时派出机关.工作组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完成了摧毁保甲制度、发动和组织群众、建立群众拥护的街政府三项艰巨任务,为新中国定都北京奠定了初步的政权基础,并为以后中共接管其他城市提供了有益的历史经验.
- 摘要[ Word 0.0 KB ] 2007 Vol.14 No.5 页码:
|
|
- 山西省稷山县农村公共卫生事业述评(1949~1984年)——以太阳村(公社)为重点考察对象
532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岳谦厚[1] 贺蒲燕[2]
- 山西省稷山县太阳村(公社)是集体化时代闻名全国的卫生红旗单位,其公共卫生工作及合作医疗制度建设成绩斐然,具有明显的典型意义和时代特征.不过,这种农村公共卫生事业是建立在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中的政治体制以及较低医疗保障水平基础上的,并与历次政治运动关系密切.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逐渐向市场经济过渡,稷山县公共卫生事业因难以适应新的社会经济体制而最终走向了衰落,但其经验和教训可为今后创新农村公共卫生事业、建立新型合作医疗体系提供有益的借鉴.
- 摘要[ Word 0.0 KB ] 2007 Vol.14 No.5 页码:
|
|
- 20世纪50年代初期长江中下游地区乡村劳动力市场探微
48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张静
- 从土改结束到集体化高潮前,从土地均分造成的土地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非均衡配置、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征以及国家政策的影响等这些劳动力市场的供给、需求因素来看,当时的确存在着一个广大的乡村劳动力市场--雇佣市场.与土改前不同的是,尽管这一时期雇工农户的数量较多、比重较大,但单位农户的雇工数量却很少.在雇佣形式上,长工数量、佣期急剧下降和短工数量显著增加是这段时期的一大特点.从阶层构成来看,雇佣关系主要发生在普通劳动者之间,并且雇工工资的涨落主要取决于各地乡村的劳动力实际供给和需求状况.
- 摘要[ Word 0.0 KB ] 2007 Vol.14 No.5 页码:
|
|
- 1949~1976年河北省际人口迁移与社会结构变动
95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张同乐
- 1949年10月到1976年12月的河北省际人口迁移,大体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949~1959年累计净迁入120多万人;1960~1967年因经济困难导致人口大量外流至北京、天津、内象古及东北各省市,累计净迁出160多万人;1968~1976年累计净迁入60多万人.河北省际人口的迁移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显示出不同时期社会经济的特点,同时也影响着人口数量的变化、人口的再分布以及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省际人口迁移对河北省社会结构变动产生了积极影响,也留下一些值得吸取的经验教训.
- 摘要[ Word 0.0 KB ] 2007 Vol.14 No.5 页码:
|
|
- 建国初期私立学校改造措施的考察——以北京地区为例
46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柴松霞
- 1949~1956年,我国对私立学校进行了全面改造,使私立学校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度退出历史舞台.从北京地区对私立学校的改造来看,当时国家改造私立学校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和复杂的国内、国际背景,但党和政府对私立学校的改造是随着客观形势的变化而按部就班地推进的,对于不同类型和不同级别的私立学校采取不同的方法和措施,这种改造是"因地制宜"进行的,从中可以看出中共处理问题的灵活性.
- 摘要[ Word 0.0 KB ] 2007 Vol.14 No.5 页码:
|
|
- 新中国成立前后朱德关于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及实践
478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刘祖爱[1] 肖学祥[2]
- 新中国成立前后,朱德作为中国共产党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对国防现代化建设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见解和主张.他极其关心并积极主张加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现代化、正规化建设,及时提出了一系列建设现代化国防的方针和原则,对陆、海、空和装甲兵、炮兵等诸军兵种的建设和发展、对军事院校工作和培养现代化军事人才等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朱德关于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及实践,对于当前加速国防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摘要[ Word 0.0 KB ] 2007 Vol.14 No.4 页码:
|
|
- 建国初期"联苏抗美"国防战略思路论析
48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房功利
- 建国初期"联苏抗美"的国防战略是"一边倒"外交战略的延伸,但不能将两者混淆."一边倒"外交战略着眼点在于社会制度的一致和意识形态的价值取向,"联苏抗美"的国防战略着眼于国家安全和国防巩固,它的提出既有历史经验的因素,更取决于新中国国家安全环境;它经受了历史的检验,证明是一个符合当时新中国国家安全利益的正确的决策,应给予充分的肯定.
- 摘要[ Word 0.0 KB ] 2007 Vol.14 No.4 页码:
|
|
- 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军事变革
1349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刘志青
- 20世纪90年代,中国充分利用世界军事变革的形势和冷战结束后相对和平的环境,紧跟世界潮流,全面推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军事变革:及时调整军事战略方针,形成了军事变革的总体规划和设计;大胆进行理论创新,充分发挥了理论的先导作用;自力更生发展"杀手钢",提高了武器装备的信息化水平;以人为本,人才先行,培养出大批高素质的人才;调整体制编制,压缩军队规模,优化了部队结构.经过近十年的努力,中国新军事变革取得巨大的成就,缩短了同美、俄等国军事力量的差距,同时也为新世纪新军事变革的继续深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摘要[ Word 0.0 KB ] 2007 Vol.14 No.4 页码:
|
|
- 近二十年来新中国国防建设史研究述评
107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张广宇
- 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国防和军队建设指导思想实现战略性转变以来,中国国防现代化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与此同时,随着国防建设实践的需要,学术界关于新中国国防建设历程和规律的研究也蓬勃发展起来.本文拟就此作一扼要述评.
- 摘要[ Word 0.0 KB ] 2007 Vol.14 No.4 页码:
|
|
- 当代中国地方政府制度的沿革和确立
61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李格
- 当代中国地方政府制度,在沿革上与中央政府制度不同,是在继承历代地方官制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其确立分为两个阶段:1949~1954年是建立和过渡时期;1954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立了这一制度.此后,其基本原则一直延续至今.
- 摘要[ Word 0.0 KB ] 2007 Vol.14 No.4 页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