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论党在过渡时期的文化政策
108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胡安全
- 党在过渡时期的文化政策,对解放精神生产力,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对变革文化制度,推动半殖民地半封建文化向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变革;对转换文化结构,推进传统文化现代化,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时,这些文化政策也存在一些缺陷.
- 摘要[ Word 0.0 KB ] 2001 Vol.8 No.2 页码:
|
|
- 1957-1966年党的个体私营经济政策述评
190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刘雪明
- 个体私营经济问题,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必须认真对待和正确处理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对"三大改造"以后,"文化大革命"之前,即1957-1966年党关于个体私营经济的认识及政策演变作了认真的分析,对农村自留地、家庭副业、个体手工业、小商小贩问题作了重点的论述,对这个时期党在个体私营经济问题上的失误与教训作了一定的总结.这项研究对进一步深化关于个体私营经济的认识,更加坚定不移贯彻执行当前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政策,具有深刻的历史启示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 摘要[ Word 0.0 KB ] 2001 Vol.8 No.2 页码:
|
|
- 毛泽东"武装和平共处"思想初探
151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胡长水
- 在60年代初期,面对动荡的国际局势和战争威胁,毛泽东在处理国际关系,捍卫祖国的领土和主权斗争中,依据形势的发展和需要,提出了"武装和平共处"思想.为了正确实施"武装和平共处"思想,毛泽东等还提出了若干理论原则.正是依据这一思想,在60、70年代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斗争中起到了重大的作用.在今天,毛泽东的这一思想仍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 摘要[ Word 0.0 KB ] 2001 Vol.8 No.2 页码:
|
|
- 毛泽东探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和实践
1062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刘随清
- 本文对毛泽东探讨中国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和实践,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特别是对"大过渡"的理论及其危害作了深入的分析,在指出"大过渡"理论错误时,也指出这中间出现过"阶段论"的思想火花.
- 摘要[ Word 0.0 KB ] 2001 Vol.8 No.2 页码:
|
|
- 周恩来与中日民间外交
1549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王玉贵
- 在长期从事与领导中日民间外交的实践活动中,周恩来提出了"民间先行、以民促官"、"官民并举、以官带民"、"不忘老朋友、广交新朋友"等方针,使中日民间外交在经贸往来、人员互访、文化交流等多方面得以展开,最终促使中日官方外交关系的建立.此后,中日关系在民间和官方两个层次上同时进行,相互促进.
- 摘要[ Word 0.0 KB ] 2001 Vol.8 No.2 页码:
|
|
- 论邓小平经济发展理论的三个特质
150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孟昭元
- 邓小平经济发展理论,建立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基础之上,融入当代国际局势的新发展和科技进步的背景中,是对经济发展理论的创新.对比分析邓小平的经济发展观和西方传统发展观,立足国情主动寻求经济发展,是其他经济发展理论所不具备的特质;非均衡发展与台阶式发展是从国情出发的创新发展模式,"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政策思想,其意义绝不仅限于消费的分配领域,而是与中国经济发展和国民经济各个方面都有关的一个重要理论和政策,是经济发展理论的一个创新;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和现代化是以人为核心的社会全面发展,邓小平把人的现代化即培育"
- 摘要[ Word 0.0 KB ] 2001 Vol.8 No.2 页码:
|
|
- 论江泽民对毛泽东、邓小平素质教育思想的发展
153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汪青松
- 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促使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党的三代领导核心都强调要坚持全面发展的教育培养目标.毛泽东、邓小平从不同角度阐述了"全面发展"的内涵,江泽民素质教育思想的特色在于把全面发展型人才的培养视为一个系统工程,辩证地阐述了减轻学生过重负担与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关系,把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重点提了出来,更加深刻而准确地解释了素质教育的本质,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邓小平素质教育思想,为我国教育在新世纪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 摘要[ Word 0.0 KB ] 2001 Vol.8 No.2 页码:
|
|
- 我国社会结构变化对统一战线内部关系的重大影响
105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安徽省委统战部课题组
- 经过20余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已进入一个新的新型时期.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产业结构由低级向高级推进,所有制结构由单一向多样发展,城乡二元结构出现松动,阶级、阶层发生深刻变化.这必然对统一战线的内部关系产生重大的影响:工人阶级内部结构复杂化,使工人阶级实现自身团结统一的问题突出起来;农民阶级的急剧分化,使工农联盟的巩固面临新问题;私营企业主阶层的产生及其迅速扩大,使统一战线内部关系出现前所未有的新变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信息时代的到来,对做好知识分子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量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
- 摘要[ Word 0.0 KB ] 2001 Vol.8 No.2 页码:
|
|
-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民族干部工作回顾
1519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李养第
- 民族干部工作历来是党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民族工作各项法律、法规的建立、健全和贯彻落实,党的民族干部工作也同时步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本文着重从改革开放以来民族干部工作中的队伍状况、教育培训、挂职锻炼、干部使用等四个方面进行论述,以着力展现新时期党的民族干部工作的基本轮廓.
- 摘要[ Word 0.0 KB ] 2001 Vol.8 No.2 页码:
|
|
- 范文澜与毛泽东:学术的关联和风格的共鸣
125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陈其泰
- 范文澜与毛泽东有长达30年的深厚的友谊,这对范文澜的学术道路的影响是巨大的.范文澜以研治中国历史作为毕生的学术取向,特别是把近代史研究作为治学之一个重点,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治史指导思想,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历史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在长期的学术研究中一贯自觉地防止和反对教条主义,积极地倡导和模范地实行百家争鸣等项治学旨趣和特色,都是由于受到毛泽东的巨大影响.毛泽东对范文澜的史学研究一贯予以关注,并多次给予充分的肯定.范文澜的史著在观点、认识上与毛泽东息息相通,他的历史主义的态度,成功地运用了"夹叙夹议"的方法,
- 摘要[ Word 0.0 KB ] 2001 Vol.8 No.2 页码:
|
|
- 世纪之交的问题意识与新范式探索--日本学者对中国"结构变动"的研究
157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刘建平
-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日本学者对现代中国研究的思想史范式提出质疑,开始系统地探索从政治结构的角度阐释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到90年代,在历史连续性与不连续性的维度上分析中国的"结构变动"成为日本学者刻意追求的新范式,他们尝试通过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与外部世界关系诸方面的结构变动分析,提出对中国以及中国改革开放的总体性认识.
- 摘要[ Word 0.0 KB ] 2001 Vol.8 No.2 页码:
|
|
- 关于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的研究
129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徐祥临 王乃学
- 中指出:当前突出的问题是农民增收困难.最近,一些学者就增加农民收入问题进行了研究.
- 摘要[ Word 0.0 KB ] 2001 Vol.8 No.2 页码:
|
|
- 20世纪与毛泽东、毛泽东思想--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07周年座谈会上的发言
152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邓力群
- 编者按 这篇文章在2001年第3期刊载后作者又作了重要补充,本刊再予发表.新补充的文字,用黑体排印,并加了边注.20世纪,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在长期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形成了毛泽东思想,从而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和命运.毛泽东思想博大精深,是总结中华民族半个多世纪艰苦卓绝奋斗经验的理论和克敌制胜的法宝,是中国人民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旗帜,正像作者所指出的那样,20世纪与毛泽东、毛泽东思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课题,很需要研究,很值得研究","毛主席是20世纪去世的,可是他的实践,他的理论,他的思想,不仅在20世纪对中国对世界起过重要的作用,在
- 摘要[ Word 0.0 KB ] 2001 Vol.8 No.3 页码:
|
|
- "全球史观"和当代中国史研究
1602 人次已浏览
- 作者:于沛
- 对当代中国历史进行研究,不能脱离与这一历史过程密切相关的世界历史进程,即只有把当代中国历史作为当代世界历史的有机组成部分,将其放在广阔的世界历史矛盾运动的背景中,才能深刻认识当代中国历史发展的某些本质内容.
- 摘要[ Word 0.0 KB ] 2001 Vol.8 No.3 页码:
|
|
- 国史研究理论与方法的思考
159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邹兆辰
- 国史研究是整个史学领域中最年青的学科,也是最有发展前途的学科.史学的其他分支学科的研究对象本身是不会发展了,但国史研究却会随着国家历史本身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如果说中国现代史从1919-1949年的话才30年,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已经51年了.国史研究的重要性将会被越来越多的史学工作者所承认.
- 摘要[ Word 0.0 KB ] 2001 Vol.8 No.3 页码:
|
|
- 关于国史研究方法论的几个问题
150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关海庭
-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研究方法论问题,我想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阐述:
1.目前国内外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的方法论,大致可以归纳为四种:第一,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这是最重要的研究方法.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是关于人们正确认识、评价和改造社会的一般方法的理论.它包括辩证决定论方法、历史本体论方法、群众路线方法、阶级分析方法等.这些方法的综合应用能够把杂乱无章的历史现象梳理得十分清楚,使人们对历史现象有一个准确地、宏观地把握.
- 摘要[ Word 0.0 KB ] 2001 Vol.8 No.3 页码:
|
|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断想
161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侯且岸
- 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是我国史学研究领域中一项最年青的、具有断代史(即当代史,不过在我国历史学学科的断代划分中尚未明确规定有当代史,而在与历史学相近的文学当中却有当代文学)特点的专门史研究.经过学术工作者多年的努力,这项研究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是从学术发展的内在要求着眼,我认为,在新的世纪,还应着重思考和解决一系列问题.
- 摘要[ Word 0.0 KB ] 2001 Vol.8 No.3 页码:
|
|
- 国史研究应发扬探索和开拓的精神
69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陈其泰
- 国史研究的任务是要客观地记载建国以来的历史进程,深刻地反映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现现代化的规律,总结经验与教训.国史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领域宽广、内涵丰富,并且随着建设现代化事业的进展,其研究的下限不断向前延伸.在历史学中,它可以说是学术价值越来越增强,研究范围不断拓展,永远保持着旺盛生命力的分支学科.我国史学一向有重视记载当代史的优良传统.孔子修,不仅写"所传闻世",而且写"所闻世"和"所见世".
- 摘要[ Word 0.0 KB ] 2001 Vol.8 No.3 页码:
|
|
- 关于国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155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杨凤城
- 第一,关于国史研究中的学术规范问题.学术研究的规范化是衡量一个学科水平的重要标准之一,也是促进学科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国史研究作为一个新的学科在学术规范化方面已经取得了很大成绩,并在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但是存在的问题亦很明显,笔者认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便是由意识形态话语向学术规范话语的进一步转换问题.由于国史同现实、同意识形态的联系比较密切,所以这个问题比较复杂.
- 摘要[ Word 0.0 KB ] 2001 Vol.8 No.3 页码:
|
|
- 党史与国史:在怎样的意义上应有区别?
1209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李向前
- 国史,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史,是一个新兴的史学领域.我想,它正逐渐成为一门"显学",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专门的国史研究机构--当代中国研究所的建立而推动的.由此,国史的学科定义、涵盖范围、研究对象以及它同相关学科的关系等等,越来越成为人们讨论的话题.
- 摘要[ Word 0.0 KB ] 2001 Vol.8 No.3 页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