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949~1976年上海市动员人口外迁与城市规模控制
112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张 坤
- 1949~1976 年,上海市持续大规模地动员人口外迁,28 年间外迁规模高达六七百万人,与同期上海市区总人口的峰值水平相当。这一人口外迁过程可分为1949~1954年、1955~1962 年、1963~1967 年、1968~1976 年四个阶段。在政府主导下,上海市的人口外迁具有长期性、持续性的特点,其目标具有城市规模控制和人口结构调整双重使命,从安置方式来看,以1963 年为界,由以回乡为主向以下乡为主转变。政府通过动员人口外迁,有力地控制了城市规模,为上海的工业化进程节约了大量资金。然而,人口外迁亦压缩了城市的建设投资,形成了历史欠账,给改革
- 摘要[ Word 0.0 KB ] 2015 Vol.22 No.3 页码:
|
|
- 1950年《婚姻法》与华北农村婚姻制度的鼎革
672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张志永 李月玺
- 新中国成立前后,华北农村广大妇女自发地追求婚姻自由和男女平等,婚姻家庭纠纷呈井喷式爆发,乃至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1950 年颁布的《婚姻法》不仅是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妇女反封建斗争的补课,也是一项具有前瞻性的战略行为;它在法律上构建了与传统婚姻制度迥异的现代婚姻制度,实现了妇女解放;同时,妇女解放带动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婚姻家庭乃至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变化,推动了当代中国社会缓慢而巨大的变迁;尤其是改造了农民传统的婚姻家庭观念,构建了团结、民主、和睦的新型家庭关系,从而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事业创造了有
- 摘要[ Word 0.0 KB ] 2015 Vol.22 No.3 页码:
|
|
- 新中国对外工业援助的初次尝试——以1955~1956年越南统一火柴厂的筹建为例
75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赵 晋
- 1954 年7 月《日内瓦协议》签署后,越南进入和平恢复时期。新中国将援助越南作为当时外交工作的重要任务。1955 年10 月至次年5 月,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项工业援外工程,越南统一火柴厂的筹建见证了这一时期中越两国的友谊,为越南国民经济的恢复注入了活力。但是,此次工业援越也显露出新中国在对外援助建设中角色定位的某些偏差和20 世纪50 年代轻工业行业改制所产生的影响。
- 摘要[ Word 0.0 KB ] 2015 Vol.22 No.3 页码:
|
|
- 中国政府同国际社会在扶贫开发领域交流与合作问题探析A.
50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韩广富 何 玲
- 中国政府同国际社会在扶贫开发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始于20 世纪80 年代初,而这种交流与合作的大规模开展是从90 年代中期开始的,主要方式是在贫困地区实施扶贫开发项目,对扶贫开发领域中的重大问题开展前瞻性研究,加强扶贫开发机构能力建设,共建减贫交流合作平台,举办减贫援外培训班,对发展中国家开展减贫项目援助。为进一步争取国际社会的援助,中国政府应制定长远规划,拓宽争取外资扶贫的渠道,扩大外资扶贫的领域和内容,推动外资扶贫的制度创新,积极探索外资及外资与内资混合使用的新模式。
- 摘要[ Word 0.0 KB ] 2015 Vol.22 No.3 页码:
|
|
|
|
- 20世纪50年代围绕兵役制度的探索与争议
88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姬 文 波
- 新中国成立后,为适应军队建设的需要,国家及时提出实行义务兵役制。它的主要特征是实行定期征集、定期退役,既可以使现役部队得到充足的兵员补充,同时可以有计划地积蓄强大的、训练有素的后备兵员。1955 年7 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颁布实施,这是新中国的第一部兵役法,它标志着长期实行的志愿兵役制度的结束,这是国家军事制度的一项重大改革。虽然义务兵役制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兵役制度,但在实践过程中由于缺乏经验等原因出现了一些问题。新中国成立初期,围绕预备役制度、民兵工作以及是否恢复志愿兵制等问题,经过了较长时间
- 摘要[ Word 0.0 KB ] 2015 Vol.22 No.3 页码:
|
|
- 西藏和平解放前后《纽约时报》对中国西藏的报道探析?
70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程早霞 曲晓丽
- 在西藏和平解放前后大约两年的时间里,美国《纽约时报》对中国西藏的报道主要包括西藏和平解放的进程、西藏分裂势力的相关活动、联合国如何插手西藏事务、美国关于西藏政策的变化以及印度、苏联的态度等内容。认真梳理《纽约时报》对中国西藏的报道,可以看出冷战思维及西藏的地缘战略重要性是美国关注西藏局势发展的重要考量因素。这一时期美国主流媒体对中国西藏报道内容的选择凸显了美国政府的政治取向,充满了冷战色彩,报道反映了冷战时期美国西藏政策的历史性变化和美国对印度政策的具体行动目的,严重混淆了国际视听。
- 摘要[ Word 0.0 KB ] 2015 Vol.22 No.3 页码:
|
|
- 从地方志资料看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78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金光耀 金大陆
- 新编地方志包含了大量有关知青上山下乡的资料,对安置经费、动员政策、知青婚姻和与知青有关的案件等方面的讨论体现出地方志中知青史料的重要价值。知青安置经费的实际支出、人均经费及具体使用在各省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即使在一个省区内,各县间的经费使用情况也不尽相同。在动员政策方面,个别地方率先进行调整,中央政策则受到地方政策的影响。地方志资料提供了从区域史角度切入来深化知青史研究的可能性。
- 摘要[ Word 0.0 KB ] 2015 Vol.22 No.3 页码:
|
|
|
|
|
|
|
|
|
|
|
|
|
|
|
|
- “四个全面”形成与确立的历史考察
48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邸 乘 光
- 中共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共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逐步形成和确立了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和战略思想,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四个全面”中的每一个“全面”都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和重大的战略意义,同时又有各自形成和确立的历史过程。
- 摘要[ Word 0.0 KB ] 2015 Vol.22 No.4 页码:
|
|
- 文化人与新国家:1949年文化界在协商建国中的作用
57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储 著 武
- 在创建新中国的关键时刻,文化人的命运加速分化,有些人远走异国他乡,大多数人则选择留下来为新国家服务,其背后体现的根本政治问题是究竟跟国民党走还是跟共产党走的问题。留下来的一部分文化人参与讨论了新中国的建国方案和施政纲领,为新民主主义文化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和物质条件;同时文化界参与协商建国,高度认同新民主主义文化的发展方向,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思想文化的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化界参与协商建国,既是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政治逻辑的合理运用,又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历史逻辑的必然发展。
- 摘要[ Word 0.0 KB ] 2015 Vol.22 No.4 页码:
|
|
- 新中国成立初期城市工商业“面向农村”发展的措施及成效
57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朱 艳 林
- 新中国成立后,要构建“城乡互助”的新型城乡关系,城市性质和中心任务的根本变化以及农村和农民的基础地位都要求城市工商业必须“面向农村”发展。为使城市工商业“面向农村”发展,党和政府主要采取了城市工业“面向农村”生产、组织城市工业品下乡、收购推销农民剩余农副产品、加强工农对话交流等措施。这些措施对恢复和发展城乡经济、巩固新生政权起到了重要作用。
- 摘要[ Word 0.0 KB ] 2015 Vol.22 No.4 页码:
|
|
- 20世纪60年代初反对商品“走后门”运动探析
58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周全华 陆 茹
- 商品“走后门”是中国20 世纪60 年代初开始发展起来的特殊社会现象,源于计划分配的体制性原因和商品短缺的经济原因,在困难时期曾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中共中央审时度势,谨慎开展了反对商品“走后门”运动,阶段性遏制了这一社会现象,提高了政府的公信力。
- 摘要[ Word 0.0 KB ] 2015 Vol.22 No.4 页码:
|
|
- 20世纪70年代的环境污染调查与中国环保事业的起步
91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刘 宏 焘
- 20 世纪70 年代初,中国长期积累的环境污染问题爆发出来,促使政府开始关注和努力解决环境污染问题。为了弄清环境污染的状况并为解决环境问题提供科学依据,中国开展了全国范围的污染调查。70 年代进行的这次调查既包括全国普查性质的对工业“三废”污染的调查,也包括针对重大污染事件进行的重点区域调查。污染调查工作取得了大量成果,推动了中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 摘要[ Word 0.0 KB ] 2015 Vol.22 No.4 页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