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略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十年
109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武 力
- 中共十六大至十八大期间的十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十年。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在实践和探索中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加快了政府职能转变,由过去的管理为主向服务为主转变,政府财政也由“建设型”向“公共型”转变;加大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力度,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的农业税宣告终结,大力推进在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基础上的新农村建设,城乡关系发生了历史性转变;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的繁荣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改变了中国财政性教育投入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的状况;融入经济全球化,
- 摘要[ Word 0.0 KB ] 2015 Vol.22 No.6 页码:
|
|
-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决策演进
68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冷 兆 松
- 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决策演进经历了三个阶段: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至十四大期间,我们党提出和发展了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理论与政策;从中共十五大至十七大期间,我们党提出和发展了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理论与政策;中共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在混合所有制经济概念、理论和政策等多个方面实现了重大完善与突破创新。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战略意图是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推进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共同发展、相互融合。
- 摘要[ Word 0.0 KB ] 2015 Vol.22 No.6 页码:
|
|
- 北京知青安置经费问题述论
142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吕 薇
- 知青安置经费是推行上山下乡工作的关键,国家对此极为重视,北京市政府也付出了诸多努力。市政府多渠道筹措安置经费,对安置经费的标准、使用细则均有详细规定。在经费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着安置经费标准低、口粮供应不足、住房困难、经费被贪污挪用等问题。中央和北京市政府积极应对,不断对政策进行调整,但受到财力所限,上述努力仍未能从根本上解决知青安置经费不足及其衍生问题。
- 摘要[ Word 0.0 KB ] 2015 Vol.22 No.6 页码:
|
|
- “治沟”还是“治坡”*——20世纪50年代中期关于水土保持的争论述评
692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邓 群 刚
- 水土保持是治理江河的根本和发展山区生产的生命线。新中国成立时,我国的水土流失状况已十分严重,水土保持工作遂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关注。20 世纪50 年代中期,对于造成水土流失的根源、水土保持工作的方针及具体措施等一系列问题,在治河工作者与地方工作者中曾进行过一场激烈的争论。经过水土保持工作实践的验证,双方对一些焦点问题的认识最终达成一致。争论达成的共识对于中国水土保持工作方针的最终确定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为后来水土保持工作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 摘要[ Word 0.0 KB ] 2015 Vol.22 No.6 页码:
|
|
- 新中国环境保护区域协作初探——以官厅水库水源保护工作为例
638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徐 轶 杰
- 1972~1975 年开展的官厅水库水源保护工作是新中国环境保护事业起步阶段一项重要的环境保护工程。面对严峻的污染形势,在党和国家的高度关注下,官厅水库水源保护领导小组迅速建立并开展了跨地区、跨部门的社会主义大协作,有重点、分批次地开展了水污染治理工作。在克服资金、物资、技术、管理等困难后,官厅水库水源保护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受当时发展水平及认识水平所限,水源保护工作也存在着制度建设缺失等问题。
- 摘要[ Word 0.0 KB ] 2015 Vol.22 No.6 页码:
|
|
- 试析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
171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孙 翠 萍
- 20 世纪70 年代,毛泽东基于对国内外形势的分析,提出了划分“三个世界”战略思想。与此同时,中国外交战略也做出重大调整:一方面与苏联划清界限;另一方面与美日等国实现了双边关系的突破性发展。在此过程中,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为推动中国外交战略调整创造了前提,而重视与欧洲各国的发展并大力援助第三世界国家则有力地改善了中国的外部环境。中国与美日两国关系的发展历程也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统一的特点。
- 摘要[ Word 0.0 KB ] 2015 Vol.22 No.6 页码:
|
|
- 中国第三产业体制改革的动力与路径(1978~2000年)*
80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李 勇 坚
- 中国第三产业体制改革的动力、路径与基于效率提升、快速增长、跨越赶超的工业改革不一样,从改革开放初期到20 世纪80 年代中期,第三产业体制改革的动力源于就业压力,主要措施为放宽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从事第三产业的限制;80 年代中期之后,改革动力转换为增长压力,即通过第三产业改革带动国民经济更快发展;进入90 年代,改革动力变为财政压力,财政收入占比的持续降低,使原由政府包办的第三产业开始进入市场。改革动力的变化使各阶段改革的重点与措施存在显著差异,这也是必须对第三产业改革的历史进行深入研究的重要原因。
- 摘要[ Word 0.0 KB ] 2015 Vol.22 No.6 页码:
|
|
- 胡乔木在改革开放初期对巩固党的文化领导权的贡献
53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欧阳雪梅
- 改革开放初期,胡乔木在思想文化战线做了大量的工作。他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毛泽东的文艺思想进行科学的分析和归纳总结,以利于文艺界的正本清源和文艺政策的调整与贯彻;他对文化领域的一些重大原则问题做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回答;他坚持社会主义文艺方向,运用文艺批评引导文艺的健康发展,关心爱护文化工作者,增进了文化界对党的思想文化政策的认同感。这些均有助于历史转折时期党的文化领导权的巩固。
- 摘要[ Word 0.0 KB ] 2015 Vol.22 No.6 页码:
|
|
|
|
|
|
|
|
|
|
|
|
|
|
- 中国梦理念对中国特色国家统一理论的贡献
73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李 琦
- 中共十八大召开后不久,习近平提出中国梦理念,并就两岸关系提出“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他从中国梦与台湾前途的关系着手,阐述了两岸统一的历史必然性;从“坚持”、“尊重”、“共享”、“协商”等方面对如何走好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道路、共圆中华民族复兴梦进行了多次阐述。习近平关于两岸共圆中国梦的重要论述,作为新一届政府两岸政策思路和主张的集中阐述,已基本形成比较全面、完备的系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统一理论做出了新的贡献。它既对宏观把握两岸关系大局和掌握两岸主导权有战略指导意义,又对当前如何坚定不
- 摘要[ Word 0.0 KB ] 2015 Vol.22 No.1 页码:
|
|
- 试析空军入闽的经过及其对时局的影响
68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钟 兆 云
- 新中国成立后,台湾当局曾不断派飞机袭扰东南沿海,空军入闽被提上日程,彭德怀五次提出空军入闽计划,但都因故搁浅。直至1958 年7 月,中东事件爆发,台湾当局叫嚣支持美英对黎巴嫩、约旦的侵略行动,并加速进行“反攻大陆”的准备,在此背景下,空军入闽才得以遂行。空军入闽不仅为炮击金门奠定了基础,为此后处理和解决台海危机提供了借鉴,而且还表明了中国政府和人民统一祖国的决心,粉碎了美国妄图制造“两个中国”的图谋。
- 摘要[ Word 0.0 KB ] 2015 Vol.22 No.1 页码:
|
|
- 美国台海巡防政策调整与中美关系解冻
67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李 庆 成
- 1969 年,美国因国防预算削减,决定撤出在台海执行固定巡逻任务的两艘驱逐舰,但此举被正试图改善对华关系的美国政府赋予了特殊的政治意义,这一行动被作为向中国展示其善意的重要举措之一。同时,此举给台湾当局造成极大疑虑,并不断向美国进行抗议和交涉。然而,美国政府并未改变决定。这一举措促进了中美关系的解冻,同时也加深了台湾当局对美国政府的疑虑和不信任。
- 摘要[ Word 0.0 KB ] 2015 Vol.22 No.1 页码:
|
|
- 1963~1969年中古两国科学院的科技合作
61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王 勇 忠
- 1963~1969 年中古两国科学院的科技合作是两国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科学院土壤专家组的工作对古巴土壤学科的建立和农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由于其特殊性和重要性,在双边关系出现波动时也未曾中断。它是中古两国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两国关系的发展。
- 摘要[ Word 0.0 KB ] 2015 Vol.22 No.1 页码:
|
|
- 新时期中国留美教育的发展历程和趋势
69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元 青 岳婷婷
- 新时期以来,伴随中美两国外交关系的不断变化与留学政策的发展演变,留美教育大致经历了恢复与快速发展(1978~1988 年)、遭遇顿挫与回暖(1989~1997 年)、深入发展与繁荣(1998~2014 年)三个发展阶段。中美建交后,美国迅速成为中国最大的留学目的国,中国留美生也逐渐成为美国国际学生的最大群体之一。新时期留美教育的发展是中美两国政府与民间力量共同努力的结果。近年来,中美两国趋向宽松的留学政策及中国国内留学热的持续升温使留美教育呈现出大众化、低龄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 摘要[ Word 0.0 KB ] 2015 Vol.22 No.1 页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