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网络数字时代的历史研究
158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陈东林
- 世界进入高科技信息时代,计算机特别是网络的广泛应用,在各个领域都引起了革命.自然科学自不待言,社会科学也是这样,如"网络文学"的概念,已经得到认同,但在以资料信息为基本研究原料的历史学的研究中还没有得到充分开发.笔者虽然对网络数字知识所知甚少,可以说是初入道者,但对已经接触到的一些功用也感受颇深.这里不揣冒昧,做些探讨,期望能引起历史学家与计算机技术人员的更多开发.
- 摘要[ Word 0.0 KB ] 2001 Vol.8 No.3 页码:
|
|
- 试论人民公社的历史地位
227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辛逸
- 农村人民公社是我国农村社会发展史上持续时间最长、影响深远的农村社会制度,其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无以替代的历史性贡献:它为"工占农利"经济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其间,我国的农业生产有很大增长,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人民公社的社会保障制度以较低成本维持六七十年代我国农村的基本稳定.当人民公社保障我国工业化初步实现的历史使命基本完成后,一种新的农业生产经营制度--家庭联产责任制在人民公社的胚胎里酝酿而生,两者的此消彼长是我国农村社会发展必然结果.
- 摘要[ Word 0.0 KB ] 2001 Vol.8 No.3 页码:
|
|
- 论开发建设攀枝花战略决策的形成
1039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宁志一
- 开发建设攀枝花是20世纪60年代中共中央在经济建设方面的一个重大决策.论述三线建设和攀枝花开发建设的论著颇丰,但大多著述主要是从建立战略后方基地这一角度来认识中央的战略决策,本文则从经济决策的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的探讨.作者从开发建设攀枝花的时机、攀钢建厂地点的选择、管理体制的形成三个方面论述了中共中央开发建设攀枝花是一个创新的决策、一个科学合理的决策.
- 摘要[ Word 0.0 KB ] 2001 Vol.8 No.3 页码:
|
|
- 改革后农村工业化对农户劳动力分配及收入变动影响之相关分析
132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杨德才
- 以乡镇工业为主的农村工业化的蓬勃发展,不但促使了农户对劳力分配的调整,导致了农村劳动力存量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变化,而且也影响农户收入的变动.农村工业化对促进中国农业、农村及劳动力过剩等问题的解决有积极作用,农村经济发展确可由农村工业化之发展来达成.中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总体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便来源于农村工业化,即乡镇企业的发展及相关农业的发展.在目前状态下,要推进农村工业化的进一步发展,要通过农村工业化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便是乡镇企业内部的问题.
- 摘要[ Word 0.0 KB ] 2001 Vol.8 No.3 页码:
|
|
- 建国初期教会大学的历史考察
116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叶张瑜
- 中国教会大学史是在华基督教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这一领域逐渐成为新的研究热点,多集中于近代中国教会大学与中西文化交流、与民族主义以及与中国教育现代化的研究之上.本文以时间为线索,拟对教会大学在50年代初的变化直至消亡的历史性结局作一初步研究.
- 摘要[ Word 0.0 KB ] 2001 Vol.8 No.3 页码:
|
|
- 中国核武器的发展与中苏关系的破裂(1954-1962)(连载一)
159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戴超武
- 近年来中国发展核武器的问题在中苏关系的演进中,特别是在中苏关系破裂中的作用引起学术界的重视.作者根据陆续出版和解密的中国和苏联方面的相关文献档案,对中国发展核武器的基本战略考虑、中国核武器的发展与中苏关系演进的互动关系、苏联政策的变化的动因以及此种变化对中苏关系破裂的影响进行深入分析:认为中国核武器的发展与中苏关系的破裂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中国发展核武器在当时背景下,只能争取苏联的援助,苏联向中国提供发展核武器的技术,有其特殊历史背景.1958年下半年后,随着两国在意识形态、对时代和国际形势以及核武器的态度等问
- 摘要[ Word 0.0 KB ] 2001 Vol.8 No.3 页码:
|
|
- 试论美国对中国核武器研制的评估与对策(1961-1964)
364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詹欣
- 本文利用美国政府最新解密材料,对1961-1964年间美国对中国进行核试验的时间、地点、核原料及运载能力的侦察情况进行了阐述.并对美国对中国研制核武器的评估和对策进行分析,其评估与对策是建立在过分夸大中国核威胁的基础之上的.中国研制核武器是为了保卫中国人民免受核威胁,而且,中国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会首先使用核武器.
- 摘要[ Word 0.0 KB ] 2001 Vol.8 No.3 页码:
|
|
- 新中国外交史若干史实考订(续)
110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宗道一
- 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是新中国外交史上对美、对苏政策进一步嬗变的重要时期.近年来史学界、文学界对这一时期的历史予以关注.虽然时代相隔并不遥远,但以讹传讹,谬误不少.为提倡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呼吁治史的严肃性,本文就毛泽东"五二○"声明的起草和发表以及周恩来何时获悉中国恢复联大的合法席位等两个问题作一考证,以正视听.
- 摘要[ Word 0.0 KB ] 2001 Vol.8 No.3 页码:
|
|
- 1956-1978年北京居民家庭的食品消费生活
105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张太原
- 1956-1978年这一时期,北京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虽有起伏,但没有明显的下降趋势.这时城镇居民家庭的主食以细粮为主,附以相当的粗粮;副食除夏季外以大白菜为主,偶尔享用其他副食品.这时乡村居民家庭的主食以粗粮为主,附以部分细粮;副食品以老咸菜为主,有时也有白菜等.总体来看,这个时期北京居民家庭处在一种勉强温饱的状态之下.北京居民的食品消费大体反映了这个时期中国人的生活状况,正是由此导致的人们普遍要求改变这种状况的愿望,成为后来中国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根源.
- 摘要[ Word 0.0 KB ] 2001 Vol.8 No.3 页码:
|
|
- 河北农业合作化运动述评
110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刘洪升 胡克夫
- 本文分两个阶段考察了河北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发展过程,论述了各阶段的特点及其原因,在指出工作中存在的缺点和错误的同时,充分肯定了河北省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成就.文中还对河北省一批受到毛泽东赞扬的闻名全国的办社典型作了分析,指出它们不仅对河北省而且对全国的农业合作化运动都产生了重大的积极影响.
- 摘要[ Word 0.0 KB ] 2001 Vol.8 No.3 页码:
|
|
- 周恩来经济思想与西部开发的几点思考
106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曹应旺
- 本文抓住周恩来经济思想中的整体论、基础论、关键论、求真论等方面,联系他关于西部的建设与发展的论述,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这对当前进行西部大开发的工作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 摘要[ Word 0.0 KB ] 2001 Vol.8 No.3 页码:
|
|
- 光辉的历史宝贵的财富
103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
- 7月1日,我们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80年来,中国共产党肩负人民的希望,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英勇奋斗,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实现了民族独立,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
- 摘要[ Word 0.0 KB ] 2001 Vol.8 No.4 页码:
|
|
- 老党员寄语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
162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郭洪涛 刘英 赵毅敏 刘建章 张邦英 马文瑞 王恩惠 卓雄 罗青长 王定国 李正亭 李力安 邓力群 袁宝华 熊向晖 吴庆彤
- 摘要[ Word 0.0 KB ] 2001 Vol.8 No.4 页码:
|
|
- 加强国史研究,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和《历史决议》发表20周年
151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朱佳木
- 此文概述了国史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正式登上学术舞台的过程;澄清了对国史学科存在必要性及其特点的模糊认识;强调了国史研究要发扬中国史学经世致用、资治教化的传统,自觉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服务;同时提出了为加强国史学自身的学科建设,要处理好党性和科学性,占有史料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研究历史问题和关注现实问题,继承史学传统和借鉴新的史学观念与方法的关系.
- 摘要[ Word 0.0 KB ] 2001 Vol.8 No.4 页码:
|
|
- 关于领导问题浅谈
154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李力安
- 领导学或称领导艺术,是研究领导活动一般规律的一门科学.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领导方法.本文根据作者的体会,从加强领导是客观的要求、领导者的素质与职责、领导方法和领导作风等方面,论述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搞好领导工作的认识.
- 摘要[ Word 0.0 KB ] 2001 Vol.8 No.4 页码:
|
|
- 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两次伟大转折
236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程中原
- 中国共产党在80年光辉历程中经历了以1935年遵义会议和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的两次伟大历史转折.两次伟大历史转折都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两次伟大历史转折都发生在重大的历史关头,同时又都是经过较为充分的准备,在政治上、组织上条件已经成熟的情况下发生的;两次伟大历史转折都是通过发扬党内民主、开展党内斗争来实现;两次伟大历史转折以后,都还经过了一个相当时间的后续的发展过程,转折的成果才得到巩固,转折的任务才全部完成.
- 摘要[ Word 0.0 KB ] 2001 Vol.8 No.4 页码:
|
|
- 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国际环境:对策与经验--兼论"如何认识当今的国际环境和国际政治斗争带来的影响"
1539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刘国新
- 从50年代到70年代中后期,毛泽东、周恩来领导中国人民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反对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不信邪,不怕压,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结合作,不失时机地抓住机遇,争取和平,发展国内建设.从70年代末到80年代末,邓小平根据国际环境的变化,及时提出以和平与发展作为时代主题,实行对外开放,利用国际和平环境更多地吸收对我们有利的东西,集中精力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90年代以后,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积极推动国际政治多极化,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适时同各大国建立各种类型伙伴关系,从战略高度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团结
- 摘要[ Word 0.0 KB ] 2001 Vol.8 No.4 页码:
|
|
-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共产党的伟大理论创新
156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李捷
- 一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并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历史.毛泽东思想作为历史的源头,占有极其重要的一页.毛泽东思想作为全党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一个理论成果.建国后毛泽东思想在执政党建设、思想文化建设、经济建设和外交政策上都有新的发展.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在新世纪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创新中,毛泽东思想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摘要[ Word 0.0 KB ] 2001 Vol.8 No.4 页码:
|
|
- 论邓小平的侨务思想和党的统一战线
1022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卢荻
- 邓小平的侨务思想是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当代中国实践与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他根据新时期的特点和国际形势的新变化,用新的思维和观点,继承、丰富和发展了毛泽东、周恩来所创建的中共统一战线理论.邓小平恢复和肯定"海外关系"的正确地位,作出海外侨胞是爱国的基本评价,强调要认真落实各项侨务政策,保护华侨华人的正当合法权益.为解决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缺乏资金、人才和技术等问题,邓小平提出引进华侨华人和港澳台同胞的资金,引进华侨华人的人才与智力,吸引海外侨胞参与中国发展方略设计三大战略方针,并把统一祖国、振兴中华作为侨务工作的长
- 摘要[ Word 0.0 KB ] 2001 Vol.8 No.4 页码:
|
|
- 论江泽民创新思想指导下的创新教育
149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陈健芷[1] 孙艺年[2]
- "创新"是近年来江泽民在各种场合讲话中反复倡导与强调的论断之一,江泽民关于创新思想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反映了当代中华民族创新意识的升华.实施创新教育是我国教育界的当务之急,是教育界当前所面临的又一场重大改革.在江泽民创新思想指导下的创新教育,给中国教育带来了新的生机与生长点,它指出了未来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是面向21世纪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必然抉择.
- 摘要[ Word 0.0 KB ] 2001 Vol.8 No.4 页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