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新理念新意义
73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李?正?华
- 摘要[ Word 23.0 KB ] 2016 Vol.23 No.1 页码:
|
|
|
|
|
|
|
|
|
|
|
|
- 1962年中印之战中共中央军委的战略运筹与应对
123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张岚岚??魏代强
- 1962 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中共中央军委所做的战略筹划实属因应危机的被动选择,原本应付印军蚕食和“使冲突局部化”的战备举措在对抗中不断升级,迫使中共中央军委在运筹危机控制的实践中将战略预置和实战准备紧密结合,进而掌握了危机失控后的战略主动,丰富了我军战略预置思想的内涵,其主要内容包括:明确判定国家主次战略方向,统筹主要方向应战准备和次要方向战略预置,取得边境危机控制的斗争经验,抓住边境危机转向实战的间隙加紧临战准备等。
- 摘要[ Word 35.0 KB ] 2016 Vol.23 No.1 页码:
|
|
- 1969年开始的全军临战状态何时结束——兼论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与临战状态的关系
122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徐?金?洲
- 1969 年 10 月中旬,全军开始进入临战状态。1970 年 4 月下旬,临战状态解除,转入高度戒备状态。提出准备“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思想不等于军队进入临战状态。在坚持“早打、大打、打核战争”思想的 20 年间,就全军范围来说,只有很短的几段时间处于临战状态。1985 年,“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指导思想转变时,“早打”的思想预先已经发生了转变,这时转变的主要是“大打、打核战争”的方针。
- 摘要[ Word 33.0 KB ] 2016 Vol.23 No.1 页码:
|
|
- 1949~1952年苏联对中国西藏和平解放的态度
1569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张??皓
- 1949~1952 年间,苏联支持中国西藏和平解放。在“十七条协议”签订前,苏联从舆论、外交和交通运输上支持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军西藏,赞同西藏地方政府同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在签订“十七条协议”时,中国政府规定要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从西藏驱逐出去,苏联表示支持。对于苏联所提实施民族自治的建议,中国政府基于国情婉拒,协议规定西藏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在“十七条协议”签订后,苏联建议中国修筑公路。总之,西藏和平解放在一定程度上符合苏联排除西方帝国主义势力的立场和其远东战略利益,因而采取了支持的态度。
- 摘要[ Word 41.0 KB ] 2016 Vol.23 No.2 页码:
|
|
-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在香港的意识形态宣传和渗透
130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郭永虎
- 20 世纪五六十年代,为了将香港打造成为展示西方民主价值观的“橱窗”,美国政府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意识形态宣传和渗透活动。美国通过向香港输出文化产品,援助部分知识分子,公开或隐蔽地推销其社会意识形态,旨在达到促使中国“和平演变”的目标。美国的上述活动影响深远,对当代香港社会和民众心理带来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当今香港青年人价值观呈现的西化趋势与冷战时期美国的意识形态宣传和渗透活动不无关系。
- 摘要[ Word 32.0 KB ] 2016 Vol.23 No.2 页码:
|
|
- 20世纪80年代中国的南海政策
88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王?巧?荣
- 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政府依据国际国内局势的变化,开始采取较为积极的政策,通过多种方式加强对南海的管辖。这一时期中国的南海政策产生了积极影响,加强了对南海的管辖,促进了对南海资源的勘探与开发等。同时,80年代中国的南海政策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 摘要[ Word 36.0 KB ] 2016 Vol.23 No.2 页码:
|
|
- 新时期干部队伍“四化”方针的形成
199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王??蕾
- 改革开放前后,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为了破解“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干部队伍政治上不纯、年龄偏高、文化偏低的困局,着力探求建设一支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干部队伍的方法和途径。在此过程中,干部队伍“四化”方针由初步提出、充分酝酿到正式形成,并正式成为新时期干部队伍建设的指导方针,这是中共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共同智慧的结晶。“四化”方针的提出和落实,培养造就了一批批高素质的干部队伍,不断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取得新的成就,是中共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 摘要[ Word 30.0 KB ] 2016 Vol.23 No.2 页码:
|
|
- 西藏民族区域自治的成功实践及其历史启示
78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冯??智
- 民族区域自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政策。它在西藏的实践,是西藏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政治制度保证,是西藏各族人民享受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项权利的可靠保障。民族区域自治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了中国民族关系发展的深度和广度,是中国处理民族问题的正确选择和成功典范,具有许多鲜明特点。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社会发展繁荣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 摘要[ Word 28.0 KB ] 2016 Vol.23 No.2 页码:
|
|
- 试论新中国成立初期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在广东省的践行
90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李??丹
- 新中国成立初期,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作为人民代表大会的过渡机构,在广东省经历了曲折的发展历程,历经普及阶段、制度化阶段以及普选阶段,最终实现了向人民代表大会的过渡。在全面普及阶段,尽管成绩与问题并存,但在中共中央与华南分局的督促和领导下成功完成了稳定秩序、恢复生产以及传播民主的任务;随着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的开展以及区、乡各届人民代表会议的开展与推行,会议逐步呈现制度化趋势,且逐渐代行人大职权,并引入民主讨论和协商机制,使会议运行愈加成熟与高效;1953 年,随着普选条件逐渐成熟,各界人民代表会议正式向人
- 摘要[ Word 30.0 KB ] 2016 Vol.23 No.2 页码:
|
|
- 1978~1999年地区行署的职权新探——以河北省为中心
1402 人次已浏览
- 作者:侯桂红
- 1978~1999 年,作为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地区行署曾对新时期的各项建设起了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而目前对其职权的研究难见究竟。地区行署本应是执行督导、检查职权的派出机构,中央和地方对其均有督导检查职权的规定,但由于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缺乏关于地区行署专门的组织法和必要的明确规定,加之政府主导型经济社会管理模式的深刻影响,因此,地区行署不可避免的在企事业管理权、县级主要经济指标制定权、人事任免权、机构编制审批权、辖市权等方面或多或少地超规越限,最终出现不仅仅执行了督导、检查职权的结果。
- 摘要[ Word 34.0 KB ] 2016 Vol.23 No.2 页码:
|
|
- 1956年工资改革后河北省职工生活水平研究
90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郑?京?辉
- 1956 年工资改革后职工工资等级分化及消费结构性差异突显,此趋势在物价等因素对民众生活的冲击中表现尤为突出,低收入职工群体虽竭力通过调节消费结构以应对危机,但甚为乏力。这亦使得改革后工资与实际购买力出现非对称性增长,甚至出现部分职工生活水平下降的现象。面对这一困局,国家、地方与民众积极应对,国家采取诸多措施加强市场调控与价格管理,并对民众家庭生活合理引导;民众亦积极回应,有效缓解了改革后的各项社会问题。改革后城镇职工与农民生活水平虽有不同,但并未形成贫富悬殊与对立;职工对农民的影响更多表现在城市与
- 摘要[ Word 42.0 KB ] 2016 Vol.23 No.2 页码:
|
|
- 20世纪50年代山西中部土盐户转业的历史考察
87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张??力
- 发展农业生产是土地改革的直接目的。在山西中部地区,虽经土地改革,但对广布于该区的土盐户来说,分到土地并未使其停止土盐生产,投身农业耕种。为保证国家财政税收(盐业)和促进农业发展,国家采取促使土盐户转业的裁废策略。然而,受区域环境、历史传统、地方经济等多重影响的土盐生产对国家政策的施行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在不断调整中,国家政策实施策略经历了从经济手段到政治手段的转变。同时,在这一过程中,对传统农业具有决定意义的自然环境因素逐渐让位于国家意志,成为农户生计选择的次要因素。
- 摘要[ Word 38.0 KB ] 2016 Vol.23 No.2 页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