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彪:卫生何以服务于工业生产——新中国成立后车间医师制引入、运作与效用
156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李彪
- 卫生工作对工业生产发挥着重要的保障作用,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建设先进工业化国家的目标追求,保证广大工人的身体健康进而保障工业生产的顺利进行无疑是国家卫生部门的重要工作。1954 年开始在全国国营和公私合营厂矿大范围推广的车间医师制契合了这种需求。车间医师制要求厂矿医务工作者深入工人生产、生活一线,及时发现、调查各种致病原因,对患者进行系统防治,凸显了“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车间医师制的实施取得了良好效果,有效保障了工人身体健康、提高了工人的劳动效率,为实现“卫生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的目标发挥了
- 摘要[ Word 6932866.0 KB ] 2023 Vol.30 No.1 页码:
|
|
- 章舜粤:1950年寒衣劝募运动研究
1602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章舜粤
- 1950年9月起至年底,为了解决皖北、苏北、河北、河南等地灾民过冬寒衣问题,党和政府发起了一场寒衣劝募运动。通过建立严密的寒衣劝募组织网,开展广泛深入的宣传动员,进行多种多样的劝募活动,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里全国共募集寒衣688.75万余套。寒衣劝募运动既帮助灾民度过了寒冬,又有利于党和政府推进对旧救济福利团体的团结改造工作;既增强了人民群众对新生人民政权的政治认同,又积累了宝贵的成功经验。寒衣劝募运动中所展现的人民群众互助互济的感人精神和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是我们今天仍然要继承和发扬的。
- 摘要[ Word 5498233.0 KB ] 2023 Vol.30 No.1 页码:
|
|
- 郭玮:卫运河防汛体系建立的历史考察
214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郭玮
- 卫运河防汛工作关系沿线民众的生计与安危。新中国成立前该河的防汛工作杂乱无章,给沿河人民群众带来了无尽伤害。新中国成立后,在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基础上,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卫运河的防汛工作:一是重视组织建设和人才培养,二是做好流域内协同防汛工作,三是做好思想动员工作,四是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卫运河防汛体系逐步建立,防汛工作卓见成效,最大程度保证了流域内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 摘要[ Word 6399957.0 KB ] 2023 Vol.30 No.3 页码:
|
|
- 刘进伟 李岩岩: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春节”拥军优属运动研究——以北京市为中心的考察
155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刘进伟 李岩岩
- 在全社会开展拥军优属工作,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重要举措和优良传统之一。抗美援朝战争爆发之后,党和政府将拥军优属纳入抗美援朝运动范畴,并在春节、八一建军节等节庆期间持续组织相关活动。其中,北京市于1951年、1952年、1953年春节期间,密集开展了宣传动员、实物慰问、军民联欢、寄送慰问信、慰劳伤病员、组织赴朝慰问团等一系列拥军优属工作。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春节”拥军优属运动的蓬勃开展,对于鼓舞志愿军指战员士气,丰富抗美援朝运动人民性的形式和内涵,解决烈属、军属的生活困难,提升社会优抚工作质量,
- 摘要[ Word 8639787.0 KB ] 2023 Vol.30 No.4 页码:
|
|
- 王星晨|人民至上:1949—1955年天津房屋修缮工作研究
148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王星晨
- 新中国成立前后,全国各大城市普遍面临房屋失修问题,天津的情况尤为严峻。房屋失修是一个历史遗留问题:一方面是由于建筑年代久远、房屋质量差造成的,另一方面又与修缮和保养不及时、不彻底有关,此外,这一时期频繁的降水加速了房屋的破坏,使房屋失修情况进一步恶化。天津解放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房屋失修问题,通过制定房屋修缮政策、调整租赁关系、发放贷款和补助款、发动市民力量等多种方式,迅速推进房屋修缮工作。天津的房屋修缮工作取得了很大成绩,保障了市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民至上”的执政理念,树立
- 摘要[ Word 0.0 KB ] 2023 Vol.30 No.4 页码:
|
|
- 徐行:新中国行政监察体制的建立与初步运行(1949—1954年)
2458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徐行
- 1949 年成立的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人民监察委员会是高于部级的行政监察机构,它成立后一边积极开展行政监察工作,一边不断完善各级监察机构和政策法规。周恩来领导制定了监察工作的基本方针、基本原则和若干具体政策,并提出要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发动群众开展监察工作。1949—1954 年,我国行政监察体制的建立和初步运行取得了显著成就,紧密配合当时党和国家的主要工作,制定实施了一系列相关法律法规,逐步形成了较完善的行政监察体系,其实践探索对深化当今我国监察体制的改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和启示意义。
- 摘要[ Word 8182369.0 KB ] 2023 Vol.30 No.1 页码:
|
|
- 郭双林:进一步深化对红旗渠工程的学术性研究
236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郭双林
- 红旗渠工程是新中国建设史上的一大奇迹。目前的红旗渠研究,宣传性成果多,学术性研究成果少。在宣传方面,红旗渠闻名海内外,在学术性研究方面,红旗渠研究至今仍主要被作为一个地方个案来看待。为改变这一现状,也为了客观估价红旗渠工程在当代中国的历史地位,史学界有必要进一步深化对红旗渠工程的学术性研究。其中首要的基础性工作是史料建设。当然,一些理论问题仍有进一步开掘的余地,如红旗渠建设的必然性与时代性问题等。以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著述中很少提到红旗渠,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从纯学术的角度看,主流史学界对其
- 摘要[ Word 8989828.0 KB ] 2023 Vol.30 No.1 页码:
|
|
- 吴超:新时代十年中国全面加强社会建设的探索创新
239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吴超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建设也进入创造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全面加强社会建设,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和扎实推进共同富裕,在高质量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让全体人民享有更多更公平的现代化成果。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中国社会建设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各项民生事业快速发展,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社会治理水平大幅度提升,创造了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积累了宝贵经验。
- 摘要[ Word 11027959.0 KB ] 2023 Vol.30 No.2 页码:
|
|
- 张屹 申亮 于明星:上海私营体育场馆的社会主义改造研究
2478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张屹 申亮 于明星
- 1955年开始的上海私营体育场馆改造是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共产党改造旧体育和建设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一次实践探索。在中共上海市委的领导下,上海市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对私营体育场馆的状况进行了初步研判,接着又对其进行了整顿与再调研,为改造工作奠定了基础。随着全行业公私合营高潮的到来,至1956年底,上海私营体育场馆的改造工作基本完成,初步建立起以“公私合营”为基本形式的社会主义体育事业单位。这一改造为社会主义体育事业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经验,也为新时代的群众体育发展提供了启示。
- 摘要[ Word 8482149.0 KB ] 2023 Vol.30 No.2 页码:
|
|
- 苏泽龙:20世纪50年代中国农业革命实践与社会主义乡村建设
240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苏泽龙
- 20世纪50年代,国家通过乡村组织建设为农业革命实践提供了制度保证,以广大群众参与为主体的农具革新成为农业革命实践的主要内容。与此同时,在生产领域开展的农具革新工作渗透到农村社会生活中,对于促进农村的组织建设、改变生产方式、提高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群众思想觉悟等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农业革命实践对乡村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也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了农村的现代化建设。因此,这一时期全国范围内开展的以农具革新为突破口的农业革命实践,从其功用的角度来讲是促进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而从其达到的实际
- 摘要[ Word 6577205.0 KB ] 2023 Vol.30 No.4 页码:
|
|
- 黎田:新中国成立初期司法改革运动缘起新探——以对旧司法人员的政策调整为线索
239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黎田
- 1952—1953年司法改革运动是党和政府领导人民群众全方位改造司法机关、探索建立人民司法制度的重要部署。司法改革运动的兴起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清理“中层”运动、“三反”运动密切相关,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推动司法建设认识的不断深化。司法改革运动解决了法院系统因留用旧司法人员导致旧法观点和旧司法作风残余等问题,坚持和加强了党对司法机关的领导,在制度建设、组织建设等方面促进了新中国人民司法体系的发展,为1953年开启的大规模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坚实的司法保障。
- 摘要[ Word 10322928.0 KB ] 2023 Vol.30 No.4 页码:
|
|
- 林盼:资源集聚与城市再造——156项工程建设时期上海与洛阳的共振
251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林盼
- “一五”计划期间,中国从苏联和东欧国家引进了156项重点工矿业基本建设项目,为了平衡区域之间的经济发展,发挥原料产地和地理交通优势,并出于国防安全的考虑,156项工程基本没有在沿海工业重镇设点,而是将主要项目放在了西北、西南和东北等内陆地区。在这一过程中,以上海为代表的沿海工业城市给予大力支持,为内陆城市提供所需的产业和人力资源,也由此实现了城市“再造”。通过对上海和工业建设重镇洛阳之间资源横向转移的研究可以看到,尽管156项工程没有落户上海,但上海在重点工程和工业城市的建设过程中,时时处于“在场”状态
- 摘要[ Word 9645464.0 KB ] 2023 Vol.30 No.2 页码:
|
|
- 訾夏威:1949—1957年杭州的城市蔬菜供应问题及其应对
2488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訾夏威
-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杭州的城市蔬菜供应存在供应不足、季节性紧张以及质量低等问题。为此,该市采取了多种举措完善城市蔬菜供应:首先,确立了“郊区为城市服务”的方针,稳固菜田面积;其次,积极推动郊区合作化以解决蔬菜生产所需的资金、技术等问题;最后,通过全国试验场网络,试种蔬菜新品种以完善蔬菜供应结构。这些举措有效改善了城市蔬菜供应,不仅供应数量大幅增长,全年供应时间延长,而且供应种类日益丰富,为此后城市蔬菜供应的进一步改善奠定了基础。
- 摘要[ Word 7124751.0 KB ] 2023 Vol.30 No.2 页码:
|
|
- 刘合波:环境史视野下的三线建设研究——以816工程为线索的方法论探讨
190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刘合波
- 线建设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严峻的国际形势下实施的大规模国防基础设施建设,目的是利用辽阔幅员和纵深腹地应对现代战争,在自然环境的掩映下保障中国核心工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涉及诸多环境史议题。816工程是地处西南的三线建设重点项目,其选址、建设以及后来的发展变迁均需考虑环境因素,涉及与环境的多方互动。通过对该工程的进一步考察发现,三线建设的环境史研究应在整体史的分析脉络中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此外,该工程现存的档案史料中有诸多涉及环境问题,为进一步开展三线建设环境史研究提供了可能。总之,无论是816工程的环境史
- 摘要[ Word 6281054.0 KB ] 2023 Vol.30 No.3 页码:
|
|
- 刘亚娟刘辰宇:1952年华东区城乡物资交流大会研究
2239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刘亚娟 刘辰宇
- 城乡物资交流大会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各地举办的土产品交流会、土产展览交流大会、物资交流展览会的统称。为解决土产滞销,激发城乡市场活力,华东区城乡物资交流大会于1952年在上海召开。此次大会采取以畅销品带动滞销品、多边灵活交易等方式,促进了上海与其他地区、城市与乡村之间商品的流通,并借此形成了以国营带动私营、大厂带动小厂的链状关系。华东区城乡物资交流大会的召开,在改善公私关系、重振工商业者信心、扩大内需以及拉动农村市场等方面均有重要意义。
- 摘要[ Word 8048193.0 KB ] 2023 Vol.30 No.4 页码:
|
|
- 陈碧舟:1959—1965年中国工业企业“比学赶帮”运动再探讨
169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陈碧舟
- 1959—1965年中国工业企业的“比学赶帮”运动是一项具有重要影响的全国性群众生产运动。运动的方针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由“多快好省”转向“质量第一”。运动开展了两次:第一次由中央下发指示,即自上而下地开展;第二次则是在央地互动之下,由地方经验推广至全国,即自下而上地开展。运动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既有效发挥了地方政府、工业企业、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也在严峻复杂的环境中提振了中国经济,同时还树立了“质量第一”的发展思想。
- 摘要[ Word 6822904.0 KB ] 2023 Vol.30 No.5 页码:
|
|
- 于广:上海地铁建设的历史考察(1953—1993年)
160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于广
- 上海地铁建设的酝酿和筹划始于20世纪50年代,主要是出于战略防御的考虑。然而,上海的软土地基并不适宜采用苏联地铁建设的深埋技术。因此,从60年代开始,上海地铁建设在向北京取经的同时,开始了自主的秘密试验,并基本掌握了在软土层使用盾构法建设地铁的技术。改革开放后,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下,上海地铁建设从战备工程回到市内交通运输上,其建设步伐不断加快。1993年5月28日,上海地铁1号线南段建成试运行,标志着上海的城市交通进入立体化时代。上海地铁的建设历程,体现了国家与地方、地方与地方之间的互动,既有时代的影响,更
- 摘要[ Word 7657112.0 KB ] 2023 Vol.30 No.5 页码:
|
|
- 胡荣荣:香港国安法实施以来爱国主义教育的新发展
287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胡荣荣
- 受历史原因影响和反中乱港势力误导,香港爱国主义教育长期缺失。《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维护国家安全法》的制定实施,为香港爱国主义教育的推进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香港的教育、媒体等重点领域逐步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反中乱港组织等被逐步清除,爱国主义制度规范等逐步建立,建立健全与“一国两制”相适应的教育体系迈出关键步伐。香港爱国主义教育成效逐步显现,爱国主义教育话语体系不断完善,实践载体不断丰富,教育氛围日益浓厚。香港爱国主义教育取得的进展得益于中共中央的坚强领导和特区政府主体责任的落实,为筑牢香港
- 摘要[ Word 7372608.0 KB ] 2023 Vol.30 No.1 页码:
|
|
- 陈刚:新中国首次全国普选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2558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陈刚
- 民主选举是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意涵,同时也是公民有序进行政治参与、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重要方式。新中国成立后开展的首次全国普选是为迎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而进行的民主政治实践。总体来看,目前学界已有一些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研究成果,其研究内容不仅涉及全国和各地方开展此次普选的概况梳理,还涉及许多深层次问题的思考,对于推动新中国首次全国普选研究的发展有重要意义。当然,学界在研究史料、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仍有广阔的拓展空间,是一个方兴未艾的研究领域。
- 摘要[ Word 8292124.0 KB ] 2023 Vol.30 No.2 页码:
|
|
- 王静文 刘维芳:妇女权益保障法制定与实施的历史考察(1992—2005年)
238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王静文 刘维芳
- 《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出台缘于改革开放后保障妇女权益的需要,也是履行国际妇女人权义务的必然要求。该法从1992年10月颁布至 2005年8月第一次修订,各级政府及社会团体组织开展了大规模、广泛性、多样化的宣传活动,持续实施坚持和扩大维护妇女权益的相关举措,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妇女权益保障工作逐渐成为一项全社会的系统性工程。该法在不断修订完善和实施过程中推动了尊重、保护妇女权益良好风尚与社会氛围的形成,彰显了保障妇女权益这一坚定的国家意志,为中国妇女人权事业的新飞跃奠定了坚实基础。
- 摘要[ Word 7349865.0 KB ] 2023 Vol.30 No.3 页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