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期刊列表

期刊检索:      
标题: 作者: 单位: 
  • 董国强:关于当代中国史论文写作的一些思考
    432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董国强
  • 近些年来,国内学界当代中国史研究日益繁荣,越来越多的机构和学人投身该领域,推动其持续深入发展。但与此同时,当代中国史研究也面临一些其他史学门类所共有的问题,并程度不同地在青年学者提交的研究论文中反映出来,如议题不明、史料堆砌等。要规避如上问题,提升论文的总体层次,做到“史论结合”,既需要明确学术研究过程,又要做到议题清晰、论点清晰、史实清晰;既需要处理好史料引用问题,又要讲究文字功夫。
  • 摘要[ Word 4246569.0 KB ] 2024 Vol.31 No.3 页码:
  • 金大陆:从“问题意识”到“问题构架”——以当代上海环境史研究为例证
    298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金大陆
  • 历史学的“问题意识”作为一种理念、一种思维方式,其与选题的关系取决于研究者的经历、学识、情致和抱负所铸就的学术关怀。而研究者面对选题能否形成明确的“问题意识”,其必须满足的前提条件是出于心志而搜求、爬梳、把握充足的“史料群”及熟知相关的知识体系。“问题意识”不是悬置的,其需要围绕议题,通过文本叙述,落实于“问题构架”中;其逻辑的演进是从问题开始,通过对答案的追寻和呈现,转化成有辨析、有见解的叙事篇章。当然,“问题意识”的内在逻辑存在不同的层级和趋向,所以,不仅要近距离地捕捉具体的问题构成,而且要
  • 摘要[ Word 4296205.0 KB ] 2024 Vol.31 No.6 页码:
  • 谢迪斌 孙潇潇:新中国外交话语的历史生成与现实启示——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到万隆会议
    66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谢迪斌  孙潇潇
  • 新中国外交话语的历史生成基于新中国成立初期三次重大外交活动:中印两国政府代表团就中印两国在中国西藏地方的关系问题举行谈判、中国代表团出席日内瓦会议、中国代表团参加万隆会议。三次重大外交活动生成了新中国外交话语的基础:价值指向——和平与合作;重点场域——发展中国家;运用策略——求同存异。之所以能生成新中国外交话语,原因在于坚守和遵循了新中国外交话语建构的深层逻辑:马克思主义外交学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和平理念、新中国的国家利益需要。三次重大外交活动的话语建构为新中国外交话语体系的丰富和发展确立了框
  • 摘要[ Word 8345150.0 KB ] 2024 Vol.31 No.2 页码:
  • 李聪慧:中缅边界谈判与美国的干预及失败(1950—1961年)——基于中、缅、美、英四方档案的历史考察
    192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李聪慧
  • 20世纪50年代初期,美国针对中国对中缅边界采取“暂维现状”的方针,主动给予缅甸军事援助并暗中支持缅北国民党军,旨在加强美缅关系的同时遏制中国。然而, 随着1953年缅北国民党军问题的发酵和1954年中缅关系的快速发展,美国决定暂停援助缅北国民党军和干预中缅边界问题。1956年《民族报》事件发生后,美国再次利用中缅边界未定状况大肆渲染“中国扩张论”。为驳斥美国的诋毁与宣传,中缅双方迅速开展边界谈判并达成系列共识。此后,中缅双方共同进行勘界工作,并成功击垮了缅北国民党军残部。事实上,美国对中缅边界问题干预的失败,
  • 摘要[ Word 8802413.0 KB ] 2024 Vol.31 No.2 页码:
  • 张勉励:1995年中国援外改革的历史考察
    23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张勉励
  • 新中国成立后,对外援助成为中国外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主要形式,并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1995年是中国对外援助史和援外改革史上的关键一年。中国政府根据国内外新形势和援外工作的发展要求,做出全面改革援外方式的重大决定。援外优惠贷款和援外合资合作项目的推行,不仅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援外资金结构和援外方式,为扩大中国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平等互利、合作共赢开辟了一条崭新路径,也为中国21世纪“走出去”战略的实施创造了有利条件。
  • 摘要[ Word 8921865.0 KB ] 2024 Vol.31 No.4 页码:
  • 郭永虎 王卓亚:近十年来国内学界关于当代中法关系史研究述评
    382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郭永虎 王卓亚
  • 自1964年中法建交以来,两国关系便始终走在中国同西方国家关系的前列, 并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近十年来,国内学界关于当代中法关系史的研究呈现全新面貌,主要表现在中法建交、中法关系发展历程等传统问题上的研究内容趋向细化,研究视角更加多元;中法经贸关系、中法人文交流等重点问题的研究有序推进,相关成果显著增多;涉及“一带一路”框架、中法关系未来走向等问题的研究成果频现,紧跟时事热点和前沿领域。目前当代中法关系史研究尚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学界应进一步强化当代中法关系史的整体性、综合性研究,拓宽当代中法关系史的
  • 摘要[ Word 7607001.0 KB ] 2024 Vol.31 No.4 页码:
  • 史会景:1949—1952年北京郊区公粮征收问题研究
    1587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史会景
  • 公粮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1949—1952年,针对严峻的粮食问题,北京通过制定征收标准、建立征收队伍以及加强宣传动员,确保了公粮征收计划的顺利完成。然而,征粮政策从酝酿到实践并非一帆风顺,公粮征收过程中出现了农户负担不均、畸轻畸重等现象。对此,北京积极实施查田评产,执行依法减免,贯彻依率计征,从而有效化解了矛盾与冲突,既为国家财政收入提供了重要保障,也为此后党和政府在农村开展相关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 摘要[ Word 6119593.0 KB ] 2024 Vol.31 No.2 页码:
  • 张胜:小三线建设中厂办集体企业研究——以安徽为考察对象
    1508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张胜
  • 小三线建设中涌现出大量厂办集体企业。安徽是华东地区小三线建设重点地区,其小三线厂办集体企业缘于安置职工家属和保障后勤供应的需要。20世纪70年代初至改革开放前夕是安徽小三线厂办集体企业的早期探索阶段,得益于两个发展契机 , 一是70年代初“五小”工业的迅速发展,二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厂办集体企业的大量设立。改革开放初期,安徽小三线厂办集体企业抓住政策机遇,在“母厂”帮助下着力由“小集体” 向“大集体”升级发展。厂办集体企业既解决了家属就业问题,又保证了小三线企业后勤供应,还推动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深
  • 摘要[ Word 5658026.0 KB ] 2024 Vol.31 No.2 页码:
  • 李飞龙:西南民族访问团的历史考察
    49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李飞龙
  • 组建中央民族访问团,深入民族地区进行慰问和调查,是新中国成立初期落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加深民族交流、巩固国防安全的重要举措。其中,最早派出的西南民族访问团通过赠送礼品、文艺演出、治病救人等方式,与少数民族建立了良好沟通渠道;通过对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语言、文物等调查,加深了对少数民族特点的认识;帮助少数民族组建民族自治区、民族民主联合政府及调解委员会,获得了少数民族群众的拥护。这次大规模访问对树立党和政府执政为民形象、解决民族地区经济困难、消除对西南地区“瘴疠之地”的偏见及为此后的
  • 摘要[ Word 9213892.0 KB ] 2024 Vol.31 No.3 页码:
  • 谭世圆:1950—1965年云南民族贸易工作述论
    334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谭世圆
  • 新中国成立后,针对民族地区人民群众买卖困难的问题,党和政府开展了民族贸易工作,即通过低于市场的价格供应民族地区急需的生活物资,同时又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农副土特产品。1950—1965年,云南的民族贸易工作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1950—1952年为探索阶段,民族贸易工作进行了从无到有的探索;1953—1957年为形成阶段,民族贸易工作蓬勃发展,国营民族贸易体系形成;1958—1965年为动荡与恢复阶段,民族贸易工作在历经短暂挫折后很快得到恢复与提高。民族贸易工作有效改善了民族地区生活条件,促进了商品流通和社会经济发展,通过
  • 摘要[ Word 8654626.0 KB ] 2024 Vol.31 No.3 页码:
  • 张镭宝:海外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研究评述
    929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张镭宝
  • 全过程人民民主一经提出便引发海外各界的广泛关注,也因此成为海外中国政治研究的新热点。2019年以来,海外研究者围绕全过程人民民主持续深耕,详细阐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成逻辑、内涵释义和价值意蕴,梳理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历史脉络,勾勒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谱系,形成了多元化的研究范式。虽然海外学者的研究客观上仍然存在许多“空缺”亟待填补,但总体上形成了较为积极的认知,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价值意义进行了高度评价,有利于国际社会增进对中国民主的了解。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应立足更广阔的视域,努力探索和发展全过程人
  • 摘要[ Word 7034582.0 KB ] 2024 Vol.31 No.1 页码:
  • 陈奕涛:海外学者关于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认知与评价
    46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陈奕涛
  •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压舱石”。进入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与讨论。梳理相关文献发现,海外学者既充分肯定了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成就,也在此基础上分析和总结了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动力机制、鲜明特征与世界意义。海外学者的相关认知、解读与评价,不仅为我们理解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异域视野与“他者”镜像,也为我们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与研究、对外讲好中国乡村振兴故事提供了有益启发。
  • 摘要[ Word 9113421.0 KB ] 2024 Vol.31 No.3 页码:
  • 杨胜群:再谈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与中国现代化
    221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杨胜群
  • 毛泽东探索中国现代化的道路,在中国现代化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创立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理论,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农业国如何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问题:将社会革命与现代化联系起来,提出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变革生产关系实现国家现代化的纲领,并开启在新民主主义条件下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突破几千年来形成的农本思想的藩篱,明确指出中国现代化的根本途径是工业化,变农业国为工业国,使中国现代化有了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提出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和社会,既划清与国民党蒋介石“半法西斯半
  • 摘要[ Word 5458811.0 KB ] 2024 Vol.31 No.1 页码:
  • 王倩:1950—1953年北京实施劳资协商会议制度的历史考察
    154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王倩
  • 北平解放后,中共北平市委就对如何调节劳资关系进行了有益探索。新中国成立后,为调节劳资关系,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党和政府决定在全国私营企业中建立劳资协商会议制度。为此,北京积极贯彻落实中央政策精神,在全市私营企业中建立起劳资协商会议制度:“五反”运动前,已普遍建立了劳资协商会议制度,缓和了紧张的劳资矛盾,促进了生产的发展;“五反”运动期间,劳资协商会议制度短暂中断;“五反”运动后,劳资协商会议制度重建,缓解了“五反”运动中再度紧张的劳资关系,促进了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劳资协商会议制度随着资本主义工商
  • 摘要[ Word 6312251.0 KB ] 2024 Vol.31 No.1 页码:
  • 袁萍:新中国工业化的原则性构想与初期实践
    26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袁萍
  • 新中国成立前夕,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围绕工业化建设这一核心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原则性构想,其基本内容是:工业化必须建立在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基础上;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社会主义工业国;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这些工业化构想既区别于国民党反动派的主张,也不同于苏联对新中国工业化的期待,直接影响着新中国成立初期的工业化建设,彰显出新中国工业化独立自主的基本立场。
  • 摘要[ Word 9026028.0 KB ] 2024 Vol.31 No.6 页码:
«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