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 董国强:关于当代中国史论文写作的一些思考
437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董国强
- 近些年来,国内学界当代中国史研究日益繁荣,越来越多的机构和学人投身该领域,推动其持续深入发展。但与此同时,当代中国史研究也面临一些其他史学门类所共有的问题,并程度不同地在青年学者提交的研究论文中反映出来,如议题不明、史料堆砌等。要规避如上问题,提升论文的总体层次,做到“史论结合”,既需要明确学术研究过程,又要做到议题清晰、论点清晰、史实清晰;既需要处理好史料引用问题,又要讲究文字功夫。
- 摘要[ Word 4246569.0 KB ] 2024 Vol.31 No.3 页码:
|
|
- 金大陆:从“问题意识”到“问题构架”——以当代上海环境史研究为例证
33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金大陆
- 历史学的“问题意识”作为一种理念、一种思维方式,其与选题的关系取决于研究者的经历、学识、情致和抱负所铸就的学术关怀。而研究者面对选题能否形成明确的“问题意识”,其必须满足的前提条件是出于心志而搜求、爬梳、把握充足的“史料群”及熟知相关的知识体系。“问题意识”不是悬置的,其需要围绕议题,通过文本叙述,落实于“问题构架”中;其逻辑的演进是从问题开始,通过对答案的追寻和呈现,转化成有辨析、有见解的叙事篇章。当然,“问题意识”的内在逻辑存在不同的层级和趋向,所以,不仅要近距离地捕捉具体的问题构成,而且要
- 摘要[ Word 4296205.0 KB ] 2024 Vol.31 No.6 页码:
|
|
- 聂文婷:总体国家安全观的历史源流与继承创新
175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聂文婷
- 党和政府始终高度重视国家安全工作。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安全工作的重点是维护国防安全、国土安全、政治安全等传统安全。改革开放后,国家安全工作强调国家主权、国家安全要始终放在第一位,注重解决国家发展中的诸多安全问题。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安全问题认识、实践的继承与创新,大致体现在三个方面:从观照要素到总体统筹,从提出因应之策到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从保障人民利益到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新中国成立以来,既一脉相承又不断丰富的国家安全
- 摘要[ Word 11221733.0 KB ] 2024 Vol.31 No.1 页码:
|
|
- 唐杰 马国栋:新中国城市管理机构变迁的历史考察——以北京市为例
58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唐杰 马国栋
- 城市管理机构设置及其职能的变迁,反映了城市运行发展在不同时期所面临现实问题的变化,构成剖析和总结中国城镇化历程与经验的重要视角。新中国成立以来,北京城市管理机构的变迁大致经历了五个阶段:起步建设时期(1949—1960年)、曲折发展时期(1961—1977年)、整合重塑时期(1978—1999年)、横纵拓展时期(2000—2015年)、统筹管理时期(2016年至今)。总体上看,北京城市管理机构调整动力从问题导向转为更加注重顶层设计,由需求牵动转向制度自觉;职能重心从物质空间建设管理转向社会治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导向不断强化;运作
- 摘要[ Word 9682722.0 KB ] 2024 Vol.31 No.1 页码:
|
|
- 张镭宝:海外关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研究评述
981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张镭宝
- 全过程人民民主一经提出便引发海外各界的广泛关注,也因此成为海外中国政治研究的新热点。2019年以来,海外研究者围绕全过程人民民主持续深耕,详细阐述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生成逻辑、内涵释义和价值意蕴,梳理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历史脉络,勾勒了全过程人民民主的理论谱系,形成了多元化的研究范式。虽然海外学者的研究客观上仍然存在许多“空缺”亟待填补,但总体上形成了较为积极的认知,对全过程人民民主的价值意义进行了高度评价,有利于国际社会增进对中国民主的了解。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应立足更广阔的视域,努力探索和发展全过程人
- 摘要[ Word 7034582.0 KB ] 2024 Vol.31 No.1 页码:
|
|
- 陈奕涛:海外学者关于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认知与评价
512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陈奕涛
- 农业农村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压舱石”。进入新时代,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下,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与讨论。梳理相关文献发现,海外学者既充分肯定了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成就,也在此基础上分析和总结了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动力机制、鲜明特征与世界意义。海外学者的相关认知、解读与评价,不仅为我们理解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异域视野与“他者”镜像,也为我们推进中国式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与研究、对外讲好中国乡村振兴故事提供了有益启发。
- 摘要[ Word 9113421.0 KB ] 2024 Vol.31 No.3 页码:
|
|
- 邓群刚 郭斌飞:新中国成立以来护林防火工作的历史考察
316 人次已浏览
- 作者:邓群刚 郭斌飞
-
护林防火工作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护林防火工作大致历经以下五个阶段的探索和实践,最终走出了一条符合我国国情的护林防火之路:1949—1956年为起步阶段,1957—1977年为持续发展阶段,1978—1986年为调整恢复阶段,1987—2011年为加速转型阶段,2012年至今为日益成熟阶段。护林防火工作积累的成功经验主要包括:坚持党对护林防火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防救并重”的指导方针;坚持“专群结合”的工作思路;坚持“依法治火”的基本原则;坚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一体化”协同推进护林
- 摘要[ Word 9931961.0 KB ] 2024 Vol.31 No.4 页码:
|
|
- 刘青 张连辉:20世纪50—70年代的城市工业节水工作——以上海为考察对象
56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刘青 张连辉
- 作为我国典型的工业城市,20世纪50—70年代,上海工业节水工作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在工程型缺水和国家工业废水治理政策推动下,工业节水工作于1959年正式启动;60年代中期,为应对季节性停用深井水和黄浦江污染凸显带来的新压力,短暂试点计划用水;60年代后期至1972年,计划用水试点暂停,工业节水工作继续开展,节水技术有所发展;受国家城市节水政策推动,在1973年之后重启计划用水试点,1979年开始正式实行计划用水制度;到改革开放初期,成为全国城市工业节水工作先进典型和学习对象。对上海工业节水工作的研究表明,在水资源短
- 摘要[ Word 7025458.0 KB ] 2024 Vol.31 No.4 页码:
|
|
- 李德英 乔亦婷 | “下楼出院”到现场“三结合”:三线建设中的“设计革命”
29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李德英 乔亦婷
- 三线建设之前,党和政府已经认识到照搬苏联设计模式的诸多弊端,开始探索自主设计道路,倡导“设计革命”,但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的设计工作又不同程度地回到苏联设计模式的轨道上。三线建设初期,设计工作很难满足新的设计需求,因此“设计革命”再次兴起并推广,形成了“下楼出院”到现场“三结合”的基本工作方法。随着三线建设的推进,设计人员与广大干部群众和科研人员等共同设计工厂、产品,并涌现出许多既能体现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又能切合实际的设计方案,实现了众多零的突破,成就颇为显著。“设计革命”为三线建设乃至我国工业发展
- 摘要[ Word 8334852.0 KB ] 2024 Vol.31 No.5 页码:
|
|
- 杨胜群:再谈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理论与中国现代化
227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杨胜群
- 毛泽东探索中国现代化的道路,在中国现代化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创立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理论,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落后的农业国如何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问题:将社会革命与现代化联系起来,提出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变革生产关系实现国家现代化的纲领,并开启在新民主主义条件下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突破几千年来形成的农本思想的藩篱,明确指出中国现代化的根本途径是工业化,变农业国为工业国,使中国现代化有了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提出建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和社会,既划清与国民党蒋介石“半法西斯半
- 摘要[ Word 5458811.0 KB ] 2024 Vol.31 No.1 页码:
|
|
- 史会景:1949—1952年北京郊区公粮征收问题研究
1653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史会景
- 公粮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1949—1952年,针对严峻的粮食问题,北京通过制定征收标准、建立征收队伍以及加强宣传动员,确保了公粮征收计划的顺利完成。然而,征粮政策从酝酿到实践并非一帆风顺,公粮征收过程中出现了农户负担不均、畸轻畸重等现象。对此,北京积极实施查田评产,执行依法减免,贯彻依率计征,从而有效化解了矛盾与冲突,既为国家财政收入提供了重要保障,也为此后党和政府在农村开展相关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 摘要[ Word 6119593.0 KB ] 2024 Vol.31 No.2 页码:
|
|
- 张胜:小三线建设中厂办集体企业研究——以安徽为考察对象
1540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张胜
- 小三线建设中涌现出大量厂办集体企业。安徽是华东地区小三线建设重点地区,其小三线厂办集体企业缘于安置职工家属和保障后勤供应的需要。20世纪70年代初至改革开放前夕是安徽小三线厂办集体企业的早期探索阶段,得益于两个发展契机 , 一是70年代初“五小”工业的迅速发展,二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厂办集体企业的大量设立。改革开放初期,安徽小三线厂办集体企业抓住政策机遇,在“母厂”帮助下着力由“小集体” 向“大集体”升级发展。厂办集体企业既解决了家属就业问题,又保证了小三线企业后勤供应,还推动了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深
- 摘要[ Word 5658026.0 KB ] 2024 Vol.31 No.2 页码:
|
|
- 李飞龙:西南民族访问团的历史考察
545 人次已浏览
- 作者:李飞龙
- 组建中央民族访问团,深入民族地区进行慰问和调查,是新中国成立初期落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加深民族交流、巩固国防安全的重要举措。其中,最早派出的西南民族访问团通过赠送礼品、文艺演出、治病救人等方式,与少数民族建立了良好沟通渠道;通过对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语言、文物等调查,加深了对少数民族特点的认识;帮助少数民族组建民族自治区、民族民主联合政府及调解委员会,获得了少数民族群众的拥护。这次大规模访问对树立党和政府执政为民形象、解决民族地区经济困难、消除对西南地区“瘴疠之地”的偏见及为此后的
- 摘要[ Word 9213892.0 KB ] 2024 Vol.31 No.3 页码:
|
|
- 谭世圆:1950—1965年云南民族贸易工作述论
399 人次已浏览
- 作者:谭世圆
- 新中国成立后,针对民族地区人民群众买卖困难的问题,党和政府开展了民族贸易工作,即通过低于市场的价格供应民族地区急需的生活物资,同时又以高于市场的价格收购农副土特产品。1950—1965年,云南的民族贸易工作主要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1950—1952年为探索阶段,民族贸易工作进行了从无到有的探索;1953—1957年为形成阶段,民族贸易工作蓬勃发展,国营民族贸易体系形成;1958—1965年为动荡与恢复阶段,民族贸易工作在历经短暂挫折后很快得到恢复与提高。民族贸易工作有效改善了民族地区生活条件,促进了商品流通和社会经济发展,通过
- 摘要[ Word 8654626.0 KB ] 2024 Vol.31 No.3 页码:
|
|
- 姬文波:武警部队的逐步恢复与重新组建(1973—1983年)
2479 人次已浏览
- 作者:姬文波
- 1966年7月,全国公安部队重新划归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制,仍然继续担负原公安部队的内卫和边防任务。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变化,中央开始采取措施,逐步恢复武装警察队伍。1973年10月,边防检查站移交公安机关建制领导,改为人民武装警察。1975年10月,国务院、中央军委决定将原隶属各军分区、武装部领导的县、市中队移交公安机关管辖,改称人民武装警察中队。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武警部队的重新组建工作全面加速。1980年1月,人民边防武装警察部队正式成立。8月,中共中央决定将内卫执勤部队移交公安部门。这是武警体制全面
- 摘要[ Word 8457927.0 KB ] 2024 Vol.31 No.3 页码:
|